论国学与国学研究
国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什么

国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什么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典文献国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中国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包括《尚书》、《易经》、《诗经》、《礼记》、《周礼》等。
这些经典文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料。
国学研究者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价值观及其背后的原理和道理。
二、诗词曲赋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词、曲、赋等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诗词曲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国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文艺作品的研究,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古代中国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哲学思想和儒家学说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它关注的是人的悟性、道德、修养等问题。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学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和学说的研究,可以洞察古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价值观,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四、历史与文化国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国学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的国家性格和民族特征进行分析和诠释。
通过对以上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学研究者可以还原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
国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这些经典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自然国学:国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自然国学国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自然国学:国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从20世纪末以来,国学一直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门,且不断升温。
各种活动、各种机构、各种论说和各种图书层出不穷。
但是关于国学的外延界定和内涵阐释却并不清晰,尤其是自然科学在国学研究中的或缺更是令人担忧。
这种缺失现象既影响了国学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对国学的整体、全面和深刻理解,不利于今天的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幸而进入本世纪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已渐有清醒认识。
最近,我们阅读了由孙关龙、宋正海、刘长林主编的《自然国学丛书》第一辑(共9本)中的几册,尤其是较认真地阅读了由孙关龙、宋正海教授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一书,十分高兴,不禁深思。
孙、宋两位学者梳理了国学研究的历史。
在20世纪之初,一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保存和发展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提出“国学”一词,并身体力行地开展研究。
百余年来经过了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学传统体系研究阶段,时间自上世纪发端至30年代。
以在上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国学讲习会和国学振起社为代表,著名研究专家则有刘师培、黄节、邓实等,而以章太炎最为突出。
著作最重要的当属章氏将国学系统化的《小学略说》《经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见《国学讲演录》),显然构成为一个以“六艺”为核心、“四部”为框架的传统学术体系。
第二阶段为国学西学体系研究阶段,起自1923年胡适为北京大学国学门创刊的《国学季刊》所写的《发刊宣言》,终于1949年,起始时间与第一阶段略有重叠。
在宣言中,胡适提出:要扩大研究范围;要用比较研究法;应该有一个系统,并提出了以现代学术分类系统替代传统分类系统。
此阶段以北京大学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院为代表,著名研究专家有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与北京大学国学四大家胡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著作主要有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上)》、冯友兰的《新理学》系列等。
中国国学文化

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展示
民族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如汉族的旗袍、马褂,苗族的银饰,藏 族的藏袍等。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八大菜系 ,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
饮食禁忌
中国饮食中也有许多禁忌,如佛教徒禁食肉食,回民禁食猪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和惩治人们的行为。这
种观念与儒家“人性本善”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法家经典著作解读
《商君书》解读
该书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阐述了法家的政治、经 济、军事等思想。其中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壹 刑”、“壹教”等主张。
《韩非子》解读
该书是韩非子的著作汇编,包含了丰富的法家思想。其中 提出了“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等观点,强调了 法律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古代戏曲
欣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代表作,以及明清 传奇剧等,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
01
02
03
书法流派
了解篆书、隶书、草书、 行书、楷书等书法流派的 特点与发展历程。
书法名家及作品
欣赏王羲之、颜真卿、柳 公权等书法名家的代表作 品,理解其艺术风格与审 美价值。
中国国学文化
目录
• 国学概述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兵法战略 • 文学艺术 • 民俗风情
01
国学概述
Chapter
国学定义与内涵
国学定义
国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文学、 艺术等方面的学问,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总称。
国学内涵
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涵盖了古代中国 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是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国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国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国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其方法论对于国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国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国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有针对性的筛选、梳理和研究,探索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对传世典籍的整理、考证和解读,通过对文献的深入分析,获得对古代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二、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进行对比,寻找其异同之处,从而揭示古代文化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比较研究法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启发,还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三、考古研究法考古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对古代文物、古代墓葬以及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历史面貌、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情况。
考古研究法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实物依据,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四、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方式,对国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实地的调查和访谈,收集古代文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揭示出更加全面和真实的古代社会情况和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法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直观丰富的资料来源,有助于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五、语言学研究法语言学研究法是通过对古代语言文本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
国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典故、语法结构等进行深入的语言学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化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六、修辞学研究法修辞学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修辞手法、修辞特点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化中的修辞风格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以上所述的国学研究方法只是其中的几种,不同的研究目标和领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研讨会”综述

■哲 学与认知科 学联 手破解“ 意识难题 ”
由哲学 、 语言学 、 神经科学 、 人类学 、 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
专 家参 与研 究的认知科学 已成为 国际学术界最为活跃 的交叉学
领者, 所 以要会 负责任 , 敢负责任 , 负好 责任 。”
师 生 反 响 强 烈
“ 作为大一 的新生 , 开学 1 2天就能见到校长 , 无疑是一 件令
人激动 的事情 。 ” 西安 电子科技 大学 物理 与光 电工 程学 院新 生陈
互信任 , 提高广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 ,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校 园发 展建设中来。 ” 据负责本次活动组织工作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 团 委书记朱文凯介绍 , “ 这个活动已经举办 了两次 , 效果都不错。 不过 这次我们改变了形式 , 把活动场地从标准会议 室改到读 书沙龙活 动室 , 把大家坐在会议桌前说改成面对 面围坐在一起交谈 。”
成 果 产 业 化 。” 白春 礼 表 示 。
■‘ 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研讨 ’ 综述
由南 昌大学 国学研究 院承办的“ 国学研究与 国学教育研讨
会” 日前在南 昌大学举行 。经过交流与探讨 , 专家们对 于国学概
念 的内涵 与外延形成 了比较一致 的看法 。专 家们认 为 : 所谓 国 学, 就是依赖 中国传统 的文字 、 音韵 、 训诂所指 向的特殊思维路
族 心魂 。这就是 当代 国学的文化生命与历史使命 。 关 于国学 的学科定位 , 专家们一致认为 , 按照当前学科 门类 的划分 , 以二十四部 书的知识体系及其价值 功能为基本 内涵 的 国学 , 应 该是个大 的“ 学科 门类 ” 或者至少是个 “ 一级学科 ” , 它不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国学研究”论争综述(二)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国学热潮中,《清华周刊》记者最早邀请知名学者开列国学书目,考虑到中国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提出了只需列出最低书目的要求,由于这些书目皆出自名家之手,又广为刊发,对国学研究影响甚大。
但是,正是这些书目却反映出确定国学内涵的难度,国学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成了未解的难题,一直留到了今天。
一、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开列的《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来收入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年)。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庄子》、《荀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传习录》、《明儒学案》/黄宗羲、《宋元学案》/黄宗羲、《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思问录》/王夫之、《颜氏学记》/戴望编、《东原集》/戴震、《雕菰楼集》/焦循、《文史通义》/章学诚、《大同书》/康有为、《国故论衡》/章炳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周礼》、《考信录》/崔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毕沅、《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廿二史札记》/赵翼、《圣武记》/ 魏源、《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史通》/ 刘知几、《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丙、韵文书类《诗经》、《楚辞》、《文选》、《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集》、《唐百家诗选》/王安石选、《宋诗钞》/吕留良钞、《清真词》/周美成、《醉翁琴趣》/欧阳修、《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海词》/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后村词》/刘克庄、《石道人歌曲》/姜夔、《碧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文英、《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国学研究知识点总结

国学研究知识点总结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国学研究涉及到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深入研究国学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国学的起源与发展、国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以及国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讨论。
一、国学的起源与发展国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承。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儒家经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等,这些经典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不仅包括了儒家经典的研究,还包括了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国学的研究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明代的经学,清代的诗文学研究等成就辉煌。
在近现代,国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国学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国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国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儒家经典、古代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
国学研究成果丰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在儒家经典的研究方面,经学研究一直是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的解读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文学方面,诗词、戏剧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研究方面,国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时期的研究,比如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在艺术研究方面,中国书法、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哲学研究方面,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是国学的重要内容。
国学经典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价值与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经典论文作为对国学经典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更是对于理解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国学经典论文的写作技巧、国学经典论文的内容和研究方向。
一、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观,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和精粹。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2. 培养高尚品德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我们的品德提升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国学经典一直以来都是传承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重要途径,可以引导我们接受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艺术审美更育国学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和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而且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可以培养我们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提高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能力。
同时,国学经典还有着相当的历史价值和思想内涵,对我们的思想启迪和人生价值的启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学经典论文的写作技巧在撰写国学经典论文前,我们需要学习各种撰写技巧,这样才能够写出优秀的论文。
1. 据理力争在论文中,我们需要具有相应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在实现思想深度的同时,对于相关论述充分的论证并据理力争。
2. 深入研究对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论文撰写而言,我们需要具有深入的知识储备和领悟能力,才能发挥论文的价值和意义。
论文的内容要权威,合理并且含有可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要时刻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3. 突出创新在论文中,我们需要注重突出创新性。
对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论文撰写,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抄书,而是要在对于原有的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和补充,发表独特而有价值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学与国学研究摘要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什么是国学与国学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论述国学研究的历史,即三个阶段与研究成就;第三部分论述国学研究的四个特点,即重学理、重实证、重贯通、重工具;第四部分论述国学研究的意义。
是一篇全面系统论述国学研究的内容范围、简要历史、观点方法及深远意义的学术论文。
关键词国学研究研究内容研究简史观点方法深远意义作者简介雒江生,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大中文系兼职教授。
(天水741001)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继清代汉学而有国学。
何谓国学?国即本国之义,中国人言国学,是特指中国固有文化学术,所以国学也称国故。
国学原是对西学(即西方文化学术)而言。
20世纪初年,国内一些学者编印《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
到“五四”爱国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设立了国学门,出版《国学季刊》;清华大学办了国学研究院,编印《国学论丛》;章太炎在上海等地讲演国学,出版《国学概论》,国学研究之风大兴,于是国学成为约定俗成的中国文化学术通称。
国学是中国人通称本国文化学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学术,一般称为汉学,也称为中国学。
所以称为汉学,是因为清代有汉学、宋学之分,而以汉学为主流,乾嘉时期以后,汉学成为中国文化学术的通称,故后来外国学者仍沿用汉学这一名称。
国学既然特指中国文化学术,那么国学研究的内容,就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各个方面。
早在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
现在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编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国学研究》,征稿内容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代史、近代史、史学史、敦煌学、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法律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军事思想史、科技史、美术史、伦理学史、文化史、考古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
(《国学研究》第一卷“稿约”)从这一征稿范围可概见现代学科分类的国学研究内容。
而中华孔子学会主编的《国学通览》一书,把国学研究的内容分为《易》学、《春秋》学、《尔雅》学、敦煌学、唐诗学、版本学、国画学、天文学等77个门类,可视为国学研究内容更加详细的学术分类。
任继愈教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国学研究》第二卷出版座谈会上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经、史、子、集才是国学,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见《国学研究》第三卷650页)这样来看国学研究的内容,就更加全面了,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审视国学研究内容与方向的学术眼光。
国学研究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清末至辛亥革命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国学始兴,主要是提倡经史之学,宣传保存国粹,确定中华文化学术的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至1949年为第二阶段,国学再兴,是发展时期。
新中国建立至今为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在80年代前为徘徊时期,80年代以来又呈复兴之势。
这三个阶段,研究成绩以第二、第三阶段比较突出,所以主要论述后两个阶段。
1911年至1949年为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国学研究异彩纷呈,除普遍开展研究,研究中心有四,一是章黄学派,二是北京大学,三是清华大学,四是前国立中央研究院。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与其弟子黄侃(字季刚)皆为国学大师,号称章黄学派。
章太炎师从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字荫甫,号曲园),继承和发扬清代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在1919年前已写成专著13部,汇刻为《章氏丛书》,其中代表著作是《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国故论衡》三卷,上卷论“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中卷论文学,下卷论诸子,即哲学思想,是一部国学研究的重要著作。
章氏在辛亥革命后至1936年逝世,主要从事国学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无锡与苏州创办国学讲习会,是专门从事国学教育的学校。
其著作继《章氏丛书》又有《章氏丛书续编》与《三编》出版。
1922年章氏弟子曹聚仁记录整理章太炎国学讲演记录而出版的《国学概论》一书,至今在海内外已印39版,是一部内容系统、深入浅出的国学入门书。
章氏晚年的讲学记录《国学讲演录》一书更为系统深入,近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国学丛书”,此书被列为第一种。
章太炎的学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黄侃、吴承仕、鲁迅、钱玄同等。
黄侃长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他研究音韵学的成就还在其师章太炎之上。
章氏的代表著作《文始》一书,是在黄侃的建议下写成的。
黄侃被称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殿军,他研究音韵学的代表著作是《音略》一书,考定古声十九纽,古韵二十八部,其研究结论至今为学术界所承认。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音韵学部分主要是根据黄侃的研究结论写成的。
黄侃的另一部研究著作《文心雕龙札记》,精义叠出,是国学名著,被列入“二十世纪国学丛书”重印。
章太炎的第二位大弟子吴承仕(字检斋)长于经学,曾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和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
他同后来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的黄侃有“北吴南黄”、南北两经学大师之称。
吴的著作甚多,代表学术专著是《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辨证》等。
1983年为纪念吴承仕诞辰100周年,北京师大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同时出版他的著作集《吴检斋遗书》。
一位学者的著作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这在出版史上是破例,足见学术界对他的崇敬之情。
章氏弟子中的鲁迅(周树人),早年在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国学,也是国学大师。
他编著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现代学术经典;校勘的《嵇康集》校本,是古籍校勘的典范;而辑校的《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是古文献整理的名著。
所以不能因为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名声很大,而掩盖了他的国学研究。
钱玄同是著名的文字音韵学家,著作除论文有“学术四种”,即《文字学音篇》、《国音沿革六讲》、《说文段注小笺》、《说文部首今读》。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讲音韵学的讲义《文字学音篇》一书,曾被很多学者采用为大学音韵学课的教本。
章门在甘肃的弟子,有甘谷县的李恭(字行之)。
李恭先就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从系主任吴承仕习文字训诂声韵之学。
1935年又至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从太炎先生学,次年太炎先生病逝,始回甘任教。
著述甚多,代表著作是《陇右方言发微》。
而武威李鼎超(字酝班)也私淑章氏,一依章氏《新方言》体例著《陇右方言》。
二李考陇右方言两书已于近年整理出版,皆有益考证方言本字。
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以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为契机。
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下,既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也请刘师培任经学教授,又把27岁刚在美国读完博士学位的胡适请来任哲学教授。
陈独秀于文史、“小学”均有造诣,尤其“小学”一门终身从事。
1913年写成《字义类例》一书,把“假借”分为造字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认为前者是“六书”的专名,后者则为通用。
到北大后继续此研究,计划在前书基础上再写专著。
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撰著的同源词研究专著《小学识字教本》(台湾印本改名《文字通诠》),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有“已到炉火纯青之境”的佳评。
近年成都的巴蜀书社也整理出版了此书。
刘师培家学渊源,四世传经。
曾祖父刘文淇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毕生研究《左传》,撰写《左传旧注疏证》,是清代《左传》注本最详博的一部,但未完成而卒。
其子、孙两代续写,也未完成。
刘师培在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章字枚叔,刘字申叔,所以被称为“二叔”。
他比黄侃仅大两岁,当时黄也在北大任教授,因为感到经学不如刘师培,就拜刘为师,以师礼事之。
刘只活36岁,著书74种,汇编为《刘申叔遗书》。
代表著作是论文集《左NFDA3集》及《外集》等,都是研究国学应该参考之书。
到“五四”运动前后,北大的国学研究更加蓬勃开展。
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设立国学门,由章氏弟子、著名训诂学家沈兼士任主任。
并出版《国学季刊》,由编辑部主任胡适写了《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对推动国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胡适在“五四”前后算得上是一个开学术风气的人物。
当他27岁任北大教授,两年后即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就已确立了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不久又出版《白话文学史》(上卷),也是一部开风气的著作。
这两部书都是学术经典。
胡适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论文集有自编的《胡适文存》四集。
现在中华书局正在陆续出版的《胡适学术文集》,分十卷出版,即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中国佛学史、中国文学史、新文学运动、语言文字研究、文化与教育、史学与史论、历史传纪、《水经注》研究,已出版六卷。
北大由于在“五四”运动前后国学研究就已奠定了深厚基础,所以一直是国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有国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国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阵地是清华大学。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被称为“四大导师”。
又聘李济(字济之)任讲师。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北京大学从1922年设立国学门起,多次请王国维任导师,皆未应聘。
至此才同时应聘为北大国学函授导师。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经史、小学成就最高。
著作有62种,出版44种,尚有18种未出版。
代表著作是论文集《观堂集林》。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历史人物》两书中评论说:“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他在史学上划时代的成就使我震惊了。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鲁迅在1922年写的题为《不懂的音译》一文中说:“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10年了。
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
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第二位导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博学的学者之一。
他的著作集《饮冰室合集》,收有论文集45种,专著104种。
要学习和研究国学,梁启超的著作起码以下几本书是应该读的,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前两种是论清代学术的,第三种是关于历史学的,第四种是关于文学的,最后一种是古书辨伪的专著。
第三位导师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
他读书很多很熟,《二十四史》中的某条史料在第几卷第几页都能说上来。
他懂八种外语,文、史、哲兼通,是中国近代以来最精博的学者之一。
连“敦煌学”这一学术名称,最先也是由他提出来的。
1949年以前,在清华大学同时兼任历史系与中文系两系的教授。
1949年以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也是任历史、中文两系的教授。
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意思是他的水平是给教授当教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