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

合集下载

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培训

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培训

㈡ 睾丸炎
病毒多侵犯成熟生殖腺,故发病以成人为多,发 生率30%,常发生于病后6~10日,表现为高热,睾丸肿 大,疼痛,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多为单侧,疼痛持 续5~10日消退。病后约1/3病人睾丸萎缩,,但很少引 起不育症。
卵巢炎:约占成年女性患者的5%~7%,有轻微的下 腹疼痛,明显者卵巢可触及并有触痛,但全身症状轻, 一般不影响生育。
腮腺肿大的特点: 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曼延, 呈梨形,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疼痛明显, 进食酸性食物疼痛加剧。由于水肿使局部皮肤 发亮但不红,表面发热但不化脓。腮腺肿胀于 48小时(1~3天)达高峰,持续4~5日后渐退, 病程10~14日。病程早期可见腮腺管口红肿压 迫无脓液溢出。
颌下腺,舌下腺可同时受累而肿大,亦 可单独受累而单纯表现为颌下腺,舌下腺炎。
鉴别诊断 ⒈ 化脓性腮腺炎 ⒉ 颈部及耳后淋巴腺炎 ⒊ 症状性腮腺肿大 ⒋ 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⒌ 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 过敏性腮腺 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 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
治疗
㈠ 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进易消化,清淡饮食,避免酸 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感染。 ㈡ 抗病毒治疗 病毒唑 日1g,儿童15mg/kg,疗程5~7天。
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学检查
抗体检查 ELISA检查血清中 NP的IgM抗体(即S抗体), 示进期感染。
抗原检测 用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检测 腮腺炎病毒抗原 。可作早期诊 断。对可疑患者,用PCR技术检测 腮腺炎病毒RNA,可提高诊断。
病毒分离 用早期患者的唾液,血, 尿或 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接种猴肾,Vero细胞 和Hela细胞分离病毒,3~6天内可见细 胞病变。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导读: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本病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并可延及各种腺组织或脏器。

本病潜……*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本病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并可延及各种腺组织或脏器。

本病潜伏期为14一25天。

前驱期多很短暂;表现为倦怠、纳少、肌肉酸痛。

结膜充血、咽痛等症。

本病起病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纳呆等症,渐见腮部肿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轻度压病,表面有热感,以两侧肿大为多见,也有只肿一侧者,还有始终腮腺肿胀者。

肿胀于1~3天达更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

腮腺肿胀时,颌下腺和舌下腺亦多受累,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呈水肿,有时还可伴有胸骨前水肿,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膜上早期可有红肿。

本病可有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耳聋、胰腺炎、肾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等并发症。

腮腺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血液、尿液、脑脊液中,在集体儿童机构或人群集密处易形成流行。

一般流行为7一8年一周期,也可有散发。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发热、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难。

不典型病例,可参照实验检查予以确诊。

血清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早期有轻度或中度增高,尿淀粉酶亦增高。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亦有一定诊断价值。

早期病人的唾液、血、脑脊液、尿等可分离到肥腺炎病毒。

现代医学对本病除一般治疗和对在处理外,尚少特殊疗法。

中医称本病为“痄腮”、“虾蟆瘟”、“搭腮肿”等,俗称“大嘴巴”、“猪头风”等;认为本病由外感风湿时毒,内分积热蕴结所致。

风热毒邪壅阻少阳经络,胆胃积热上攻,少阳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凝聚成肿。

少阳胆经与厥阳肝经相表里,若循脉脉下行则可致睾丸肿痛;若大毒炽感、热机生风,或犯手足厥阴,即可致昏迷、痉厥等变证。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40)_真题无答案(73)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40)_真题无答案(73)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40)(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瘿病的视诊应注意以下几点除了:A. 两侧是否对称B. 肿块位置、大小、形态C. 邻近血管是否充盈D. 是否红肿E. 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2. 瘿病肿块的主要特点是()A. 弥漫肿胀B. 质地柔软C. 随吞咽上下移动D. 压痛明显E. 肿胀对称3. 治疗肉瘿的代表方剂为()A. 海藻玉壶汤B. 四海舒郁丸C. 普济消毒饮D. 逍遥丸E. 二陈汤合归脾丸4. 瘿痈相当于西医学的()A. 甲状腺肿B. 甲状腺腺瘤C. 甲状腺功能亢进D. 甲状腺增生E. 急性甲状腺炎5. 患者青年女性,颈部弥漫肿大,边界不清,皮色如常,能随吞咽上下移动。

内治选用方剂为:A. 丹栀逍遥散B. 四海舒郁丸C. 海藻玉壶汤D. 牛蒡解肌汤E. 柴胡清肝饮6. 石瘿肿块疼痛灼热时捣烂外敷的鲜草药可用()。

A. 蒲公英B. 蒜头C. 生姜D. 商陆根E. 辣椒7. 以下哪项不是瘿病的病因病机?()A. 肝郁气滞B. 痰火郁结C. 冲任失调D. 气虚血瘀E. 血虚风燥8. 瘿病肿块的特点是()。

A. 漫肿无边B. 多发结节C. 明显压痛D. 质地柔软E. 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9. 石瘿一旦确诊,早期治疗应()。

A. 中药内治B. 中药外敷C. 化疗D. 放射治疗E. 手术治疗10. 石瘿内治法则为:A. 理气解郁,化痰软坚B. 化痰软坚,开郁行瘀C. 疏风清热,化痰解郁D. 疏肝清热,化痰消肿E. 疏肝理气,解郁消肿11. 下列各项均为石瘿特点除了:A. 肿块坚硬如石B. 肿块高低不平C. 不随吞咽上下移动D. 多发于中年以上者E. 多发于男性12. 以下不是治疗瘿病的含碘药类是()A. 海带B. 黄药子C. 海藻D. 昆布E. 猪靥13. 肉瘿常用的治疗原则为()A. 化痰软坚,开郁行瘀B. 理气解郁,化痰软坚C. 理气健脾,化痰软坚D. 调摄冲任,化痰软坚E. 益气活血,化痰软坚14. 颈部肿块坚实,轻度作胀,重按才感疼痛,其痛常反射至枕部,或有喉间梗塞感,痰多,苔黄腻,脉弦滑。

押题宝典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押题宝典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押题宝典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30题)1、患者,女,21岁。

因喉炎而服用磺胺药物,继见皮肤红斑、丘疹,伴灼热剧痒、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薄、脉滑数。

诊断为药疹,内治应首选A.消风散B.萆薢渗湿汤C.清营汤D.五味消毒饮E.普济消毒饮【答案】 B2、患儿,女,5岁。

因右侧腮部肿痛5天就诊。

现证见腮部漫肿,灼热疼痛,咀嚼时尤甚,精神倦怠,高热头痛,咽喉红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首选方剂是A.仙方活命饮B.普济消毒饮C.黄连解毒汤D.三仁汤E.荆防败毒散【答案】 B3、带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A.肾气不足,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B.脾虚生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C.外感湿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D.湿邪影响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E.肝经湿热,流注下焦,伤及任、带【答案】 D4、癫狂的病理因素以何者为先A.火郁B.血瘀C.痰气郁结D.气郁E.痰凝【答案】 D5、上述各项,君药指的是()。

A.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B.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C.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D.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答案】 C6、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中,错误的是A.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最终达标B.长效制剂价格较贵,故最好选择便宜的短效制剂C.联合用药可减少副作用,应该提倡D.个体化方案治疗E.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而不是价格贵的【答案】 B7、女性,60岁。

甲状腺Ⅰ度肿大,反应迟钝,厌食,腹泻。

实验室检查:FTA.亚急性甲状腺炎B.亚临床型甲亢C.甲状腺危象D.TE.淡漠型甲亢【答案】 D8、慢性上腹痛,呕吐后缓解,可见于A.胆石症B.反流性食管炎C.幽门梗阻D.慢性阑尾炎E.溃疡病【答案】 C9、既能治疗局部病证,又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属运隔部位病证的腧穴是A.全身所有腧穴B.头面部腧穴C.躯干部腧穴D.四肢部腧穴E.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答案】 A10、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是A.瘀血B.痰饮C.癥积D.瘕聚E.痞满【答案】 D11、"疳者甘也"的含义是指A. 病证B. 病位C. 病情D. 病因E. 症状【答案】 D12、下列各项,口苦的临床意义是()。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1.COPD辨证论治:外寒里饮证--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方药: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

肺脾气虚证--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支气管哮喘辨证论治:发作期寒哮证--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热哮证--方药:定喘汤加减。

缓肺虚证--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脾虚证--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肾虚证--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3.肺炎辨证论治:邪犯肺卫证--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痰热壅肺证--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热闭心神证--方药:清营汤加减。

阴竭阳脱证--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正虚邪恋证--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4.肺结核辨证论治:肺阴亏损证--方药:月华丸加减。

阴虚火旺证--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气阴耗伤证--方药:保真汤加减。

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5.肺癌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证--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湿毒蕴证--方药:导痰汤加减。

阴虚毒热证--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慢性肺心病辨证论治:(1)急性期痰浊壅肺证--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加减。

阳虚水泛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肺汤加减。

气虚血瘀证--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7.慢性呼吸衰竭辨证论治:痰浊阻肺证--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肺汤合参蛤散加减。

脾肾阳虚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阳微欲脱证--方药:独参汤灌服,同时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阮少南主任医师针灸治疗失眠经验介绍

阮少南主任医师针灸治疗失眠经验介绍

阮少南主任医师针灸治疗失眠经验介绍
诸晓英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0(021)011
【摘要】@@ 阮少南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40余年,数十年来潜心研究<内经>、<难经>理论.遵古训而不拘泥,师古而多发展,善治疑难杂证,临床屡起沉疴.笔者受业于阮老,对此略有心得,现将阮老治疗顽固性失眠一症经验作一简要介绍.治疗方法 1基本处方:百会、四神聪、安眠穴、神门、三阴交、申脉.2基本操作手法:除三阴交穴得气后行补法外,其余穴位均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总页数】1页(P510)
【作者】诸晓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王照浩针灸治疗失眠症经验介绍 [J], 贾宁;王铠;陈鹏典
2.阮少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经验 [J], 诸晓英
3.阮时宝教授应用普济消毒饮的经验介绍 [J], 苑述刚
4.芦少敏主任医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介绍 [J], 马越;樊省安;周欢;芦少敏
5.安神汤联合针灸治疗失眠经验介绍 [J], 马薇薇;王季春;张东伟;刘会贤;冯学武;苏晓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疮疡科

疮疡科

疮疡科复习方法:结合教材《外科精要》:宋·陈自明《外科精义》:元·齐德之周《周礼·天官》“疡医”:我国医事分科最早见于此《素问·生气通天论》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疗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狂犬脑组织敷伤口,开创用免疫法治狂犬病的先河第一部病因病机专著是《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宋·《太平圣惠方》载“五善七恶”陈司成《霉疮秘录》为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吴尚先《理论骈文》集外治法大成外科三大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主张外治法,提出十五戒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阴虚阳实”,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发对滥用刀针,创外科阴阳辨证法3)“心得派”清·高锦庭(秉均)《疡科心得集》:“外疡实从内出论”,上风温风热中气郁火郁下湿火湿热,把温病学的辨证思路溶入其中疾病命名:病因命名:破伤风,冻疮,漆疮病位:颈痈,对口痈,背痈,乳痈,子痈脏腑:肺痈,肝痈,肠痈穴位:人中疔,膻中毒病程:千日疮,瘰疬颜色命名:白驳风,丹毒形态:蛇头疔,蛇眼疔,鹅掌风,翻花疮症状:黄水疮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范围大小:疖,痈,发传染性:疫疔中医外科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阴阳辨证:疮疡辨证的总纲(全身派·王维德)外科辨阴阳的要点:有无灼热预后好(阳):易消、易脓、易溃、易敛预后差(阴):难消、难脓、难溃、难敛气多结必甚,气少起发缓;血多凝滞甚;血少收口难局部四大症状:肿痛痒脓气血不通则痛,不畅则痒热盛则痛,热微则痒(热盛则肉腐)痒的病因:风、湿、热、虫、血虚《外科理例》“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辨脓方法:接触法、点压法、透光法、穿刺法、B超五善七恶最早见于宋·《太平圣惠方》七恶即五脏之恶加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辨善恶顺逆:结合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判断预后清热法是外科主要治疗法则黄芪:生用透托,炙用补托托法:透托:透脓散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膏药:1)阳证:太乙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千锤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金黄膏、玉露膏2)阴证: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3)半阴半阳:冲和膏(油膏)注:代手术刀的一张膏药是咬头膏掺药(“面面药”):箍围药、提脓祛腐药、腐蚀平胬药、止血药箍围药:金黄散、玉露散消散药:1)阳证:阳毒内消散、红灵丹2)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提脓祛腐药:升丹(“红升白降,外科家当”)注:升丹过敏可用黑虎丹代(特殊)腐蚀药、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平胬丹生肌收口药:生肌玉红膏(中期用,用的范围相对后者广);生肌白玉膏(后期用)脓腐稠厚且多,不易脱落:八二丹疮疡疖特点:3cm左右;“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注:有一个特殊的疖病(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易患)1.内治:清热解毒为主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季节性)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和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外治:1)初期:小者千捶膏,大者黄金散玉露散2)成脓:切开排脓(蝼蛄疖宜做“+”字形剪开)3)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疔特点:疮形小,但根脚如钉丁状,病情变化迅速,易造成毒邪走散。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多呈良性经过并具有自限性的特点。

除腮腺受累外,儿童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青春期后的腮腺炎患者还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和胰腺炎等其他腺体炎症。

在中医文献中,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夫大头病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等有关本病的记载。

根据本病病变部位、证候特征、流行季节及传染性而有不同的名称:《局方发挥》谓之“时行腮肿”、《疮疡经验全书》谓之“痄腮”、《证治准绳》谓之“腮颌发”、《温病条辨》谓之“温毒”等。

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现中医学多谓之“痄腮”。

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呈不规则圆球形,直径约为85~300 nm,平均200 nm。

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小突起的糖蛋白。

病毒基因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5.3 kb,可编码7种蛋白:①可溶性抗原(S抗原):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L蛋白。

②包膜糖蛋白:含血凝素(H)、神经氨酸酶(N)。

③血溶-细胞融合(F)糖蛋白(又称V抗原)。

④基质蛋白(M)。

根据S抗原基因的变异度可将腮腺炎病毒分为A~K 11个基因型,亚洲多为B、F和I型,欧美国家多为C、D、E、G和H型。

基因型对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V抗原和S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S抗体在病后1周即可出现,无保护性,可用于早期诊断;V抗体一般于病后2~3周出现,并持久存在,具有保护作用。

人类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病程早期可自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及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该病毒体外可在猴肾、人羊膜等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及鸡胚中培养增殖,感染病毒后24小时即可出现细胞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壅 滞 咽 喉 , 咽 喉 红 肿 而 痛 ; 热 炽 盛 , 液 被 灼 , 口渴 ; 则 里 津 则 初
膜 听诊 区 未 闻及 病 理性 杂 音 , 下肢 无 水 肿 。舌尖 红 , 薄 双 苔 黄 , 细数 。依 据病 史 、 状 、 征及 化 验检 查 诊 断亚 急 性 甲 脉 症 体 状腺炎。 中医辨证 为 感受 风热 疫 毒之 邪 , 于上 焦 , 于颈 部 壅 发 所致 。治法 : 热 解 毒 , 风 散邪 。处 方 : 清 疏 黄芩 1 ,黄 连 6 2g g ,陈皮 1 生 甘草 6g 0 g, ,玄参 1 ,柴 胡 9g 桔 梗 1 2g , 2g,
普 济 消毒 饮 出 自《 垣试 效方 》_主治 大头瘟 。 东 【, l 临床应 用 以头面 红肿 灼痛 , 恶寒 发 热 , 红苔 白兼 黄 , 舌 脉浮 数 为辨 炎 1例 , 得 较 取 好 疗效 , 现介 绍如 下 :
双 侧 甲 状 腺 肿 大 ( Ⅱ。 , 痛 明 显 。 HR 8 / i , 齐 , 瓣 右 )触 8m n 律 各
中医 认 为本 病 乃 感 受 风 热疫 毒 之 邪 . 于 上 焦 , 于颈 壅 发
部 所致 。风热 疫毒 上 攻 , 血壅 滞 , 致 颈部 红肿 热 痛 ; 气 乃 温毒
2讨 论
亚 急 性 甲 状 腺 炎 又 称 巨 细 胞 性 甲 状 腺 炎 、 芽 肿 性 甲 状 肉
【】 施 秉 银 , 秀 萍 . 代 甲 状 腺 疾 病 诊 断 与 治 疗 f . 安 : 西 科 学 技 术 2 马 现 M1 西 陕
出版 社 .9 8 5 19: . 4
[】 姬 厚 民, 丽 华 . 西 药 合 用 治 疗 亚 急 性 甲 状 腺 炎 7 3 蔡 中 8例 报 道 『1 国 J中 .
悸等 . 因为 甲状 腺腺 体 破坏 , 甲状 腺激 素 释放 入血 所致 。 医 西
治 疗 常 采 用 肾上 腺 糖 皮质 激 素 及 非 甾体 药 物 伴 激 素 联 合应 用 , 消炎 痛 2 , ( 童 用 量减 半 )短 期 应 用 , 疼 痛 消 5mg 儿 , 待 失 停 用 , 尼 松 3 / ( 童 用 量 减 半 ) 分 次 口服 , 泼 0mgd 儿 , 2周 开
【 考文 献】 参
[] 张 连 顺 , 国 辰 . 东 垣 医 学 全 书[ . 京 : 国 中 医药 , 版 社 , 0 : 1 王 李 M] 北 中 q l 2 6 0
2 . 71
方: 玄参 1 , 2g 麦冬 1 , 梗 1 , 甘 草 6g 柴 胡 9g 连 2g 桔 2g 生 , , 翘 1 , 0g 薄荷 1 。共 1 0g 4剂 。随访 至 2 0 0 9年底 未 见复 发 。
连 翘 1 ,板 蓝 根 1 ,马 勃 6g ,牛 蒡 子 9g 0g 5g ,薄 荷 1 , 0g 僵 蚕 1 ,升 麻 9g 每 日 1剂 , 煎 服 , 7剂 。 0g 。 水 共 1 1月 2 日 二 诊 : 者 疼 痛 明 显 缓 解 , 发 热 、 悸 , 4 患 无 心 大
起 风 热 时毒 侵 袭 肌表 , 阳 被郁 , 邪 相 争 , 卫 正 故恶 寒 发 热 ; 舌 苔 黄燥 , 脉数 有力 均 为里 热炽 盛 之象 。 疫毒 宜 清解 , 热 宜疏 风 散 , 位 在 上宜 因势 利 导 。疏 散 上 焦 之 风热 , 解 上 焦 之 疫 病 清 毒 , 法 当解 毒散 邪兼 施 而 以清 热解 毒 为 主 。普济 消 毒饮 方 故 中重 用 酒 连 、 酒芩 清 热 泻 火 , 上 焦 头 面 热 毒 为君 。 以牛 蒡 祛
便每 日 1 , 次 甲状 腺肿 大 明显 缩小 , 仍感 触 痛 。舌 质淡 红 , 苔 薄黄 , 脉细数 。原 方减黄连 、 牛蒡子 , 以免苦寒 伤 胃, 续服 1 剂 。 4
下 次复 诊检 查 甲状 腺功 能 、 沉 。 血 1 2月 8 日三 诊 : 者 疼 痛 消 失 , 干 咽 燥 , 便 每 日 1 , 患 口 大 次 无 发热 、 悸 , 心 甲状 腺 轻 度 肿 大 , 触 痛 。 舌 质 淡 红 , 薄 白 , 无 苔 脉 细数 。 甲状 腺 功 能 、 沉 恢 复 正 常 。 法 : 阴 清 热 利 咽 。 血 治 养 处
子 、 翘 、 荷 、 蚕 辛 凉 疏 散 头 面 风 热 为 臣 。玄 参 、 勃 、 连 薄 僵 马 板
蓝根 有 加强 清热 解 毒之 功 ; 甘草 、 梗 以清 利咽 喉 ; 配 桔 陈皮 理 气疏壅, 以散邪 热郁 结 , 为佐 药 。 共 升麻 、 柴胡 疏散 风 热 , 引 并 诸 药 上达 头 面 , 且寓 “ 火郁 发 之 ” 意 , 之 功兼 佐 使之 用 。 药配 诸 伍 , 收清 热解 毒 , 散风 热之 功。 方 用 于亚 急性 甲状 腺炎 共 疏 本 属 风热 邪 毒患 者 , 得较 好 疗效 。 取
是女 性 患者往 往 顾忌 激 素 的副作 用 而要 求 中药 治疗 。中药普 济 消毒 饮用 于 亚急 性 甲状 腺炎 , 能够 取 得较 好 的疗效 。
【 关键词 】 济 消毒 饮 ; 普 亚急 性 甲状腺 炎 ; 中医药疗 法 【 中图分 类 号】 5 14 R 8. 【 献标 识码】 B 文 【 编号】 1 7 - 7 1 2 1 )O b 一 8 — 1 文章 6 4 4 2 (0 0 1 ( )O 5 0
现 代 医 生 , 0 , (8:51 4 2 7 51 ) ,2 . 0 4 7
[] 杨 兆 军 ( )治 疗 指 南 : 4 译 . 内分 泌 分 册 [ . . 京 : 学 工 业 出 版 社 , M] 2版 北 化
2 0 61 0 5: .
腺 炎 , 病 毒 感 染 后 引 起 的 变 态 反 应 所 致 , 见 于 中 青 年 女 系 多
21 0 0年 l 0月第 1 7卷 第 2 9期
中医 中药
普 济消毒饮治疗亚 急性 甲状腺 炎 1 例
赵 立 军
( 山东 省蓬 莱市 中医 院糖尿 病科 , 东蓬 莱 山
2 50 ) 6 60
【 摘要】 急性 甲状腺 炎在 临 床 中易误 诊 为咽 喉炎 、 亚 扁桃 体 炎 , 多数 患 者 常常 就诊 于耳 鼻喉 科 或 内分 泌科 。患者 尤 其
尼松、 普萘 洛尔 等 西药 , 者 要求 服用 中药 治疗来 本 院门 诊 。 患
月 。伴 有 甲亢症 状 者 , 予 B 受体 阻 滞剂 口服 。 给 一
患 者 自觉双侧 颈 部疼 痛 、 痛 , 侧 明显 , 热 , 触 右 低 口干 咽痛 , 心
悸, 大便干燥 。查体 :3 ,c, 8 nR1/i,P1Q8 mmHg T 7  ̄ P8/ , r nB /0 8 mi f a 2 。
1临 床 资 料 患 者 , ,3岁 ,0 9年 1 月 1 t 诊 。 女 2 20 1 7 E初
大 、 痛 、 痛 及起 病 前 有上 感 史 , 沉 明 显增 快 , 期 F 、 疼 触 血 早 T3 F 4增 高 ,G b 一) T b 一 , T T A ( 及 MA ( ) 即可做 出诊 断回 。有 时伴 有 畏 寒 、 热 , 部 及耳 后放 射 痛 , 发 颈 早期 往 往伴 有 怕 热 、 多汗 、 心
始 减 量 , 周 减 5mg 减 至 5mg维 持 治 疗 , 疗 程 至 少 3个 每 , 总
因 颈部 疼 痛 1d在 外 院 检查 血 沉 明显 增 快 ,T 、 ' F 3 FI 4增 高 , G b 一) T T A ( 及 MAb 一 , 断 为 亚 急 性 甲状 腺 炎 , 予 泼 ( )诊 给
性, 临床 如认 识 不足 易误 诊 。根 据患 者单 侧 或 双侧 甲状腺 肿
( 稿 口期 :0 0 0 — 1 收 2 1— 8 3 )
CHl A MOD N ME CI N ER DI NE 中国 当代 医药
8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