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层气藏保存条件.

合集下载

简述煤层气的赋存及开采机理

简述煤层气的赋存及开采机理

简述煤层气的赋存及开采机理煤层气是一种以煤层作为富集和储存层的天然气资源。

它与石油和天然气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的一种,具有高热值、清洁环保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和交通等领域。

煤层气的赋存和开采机理涉及到地质学、煤学、岩石力学等多个学科,下面将从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和开采过程两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煤层气的赋存状态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形式存在于煤层中。

吸附气是指煤层中气体分子与煤质表面发生物理吸附作用形成的气体,它主要存在于孔隙中和煤质表面的微孔中。

游离气是指煤层中气体分子不与煤质发生吸附作用,直接存在于煤体的裂隙中。

煤层中的孔隙主要包括微孔、裂隙和堆积孔隙等,其中微孔是煤层气主要的储存空间。

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与煤质、煤层厚度、地下温度和地下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煤层气的开采过程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主要包括勘探、开发、生产和利用四个阶段。

1. 勘探阶段勘探是确定煤层气资源储量和分布的阶段。

通过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手段,获取煤层气地质储层参数和地下地质构造信息,以确定适宜的开采地点和开采方式。

2. 开发阶段开发是指利用各种开采技术将地下的煤层气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气体。

常见的开发技术包括水平井钻探、压裂和抽采等。

水平井钻探是将钻井技术与井筒完井技术相结合,钻设水平井以提高开采效率。

压裂是指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将煤层裂缝扩展,以增大气体流动通道。

抽采是通过抽取地下水和降低地下压力,从而促使煤层气向井筒中流动。

3. 生产阶段生产是指煤层气从地下储层中抽采到地面,并进行处理、净化和输送的过程。

煤层气经过地面的分离、除水、脱硫和除尘等工艺处理后,可以供应给工业、民用和交通等领域使用。

4. 利用阶段利用是指将生产的煤层气应用于各个领域。

煤层气可以作为燃料供应给发电厂、工业企业和居民用户使用,也可以作为替代燃料用于交通运输。

煤层气的赋存及开采机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深入研究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和开采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资源,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

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

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双鸭山煤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境内,是中国重要的煤田之一。

煤层气是指在煤储层中存在的可燃气体,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

煤层气的赋存规律是指煤层气在煤田中存在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式,它对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双鸭山煤田的煤层气赋存规律进行详细介绍。

1. 煤层气的赋存类型煤层气在煤层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自由气态、吸附态和胶絮体态三种类型。

自由气态是指煤层气以气体形态存在于煤层中的毛细孔和小孔隙中;吸附态是指煤层气以分子或原子形式吸附在煤的内部表面上;胶絮体态是指煤层气以石油胶絮体的形式存在于煤层中。

2. 煤层气的主要来源煤层气的主要来源是煤的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煤体内部天然气、微生物放气和从上部地层扩散到煤层中的气体。

天然气主要是由煤的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放气是指由于煤中存在微生物,在它们的代谢作用下产生的气体;而从上部地层扩散到煤层中的气体是指地下水中的气体、岩石层中的氧气和从地层裂缝中进入的气体。

3. 煤层气的储集条件煤层气的储集条件有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两方面。

物理条件主要包括煤的孔隙结构和通透性两个方面。

煤的孔隙结构主要是指煤的微观孔隙、细观孔隙和巨观裂缝等;通透性是指煤层中的气体能够通过煤体进行传导的程度。

化学条件主要是指煤的化学成分和煤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煤中存在的有机质、矿物质和气体的吸附作用等。

4. 煤层气的分布特征煤层气的分布特征是指煤层气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双鸭山煤田的煤层气主要分布在煤层的上部和下部,上部煤层气的含气量和产气能力较高,一般集中在煤层的顶部和上部煤层之间的过渡层;下部煤层气的含气量较低,主要集中在煤层的底部和下部煤层之间的过渡层。

煤层气的分布特征与煤层的性质、地质构造和构造应力有关。

5. 煤层气的运移规律煤层气在煤层中的运移主要有内部运移和外部运移两种方式。

内部运移是指煤层气在煤层中的毛细孔、小孔隙和裂缝中的扩散和渗透过程;外部运移是指煤层气从煤层中通过煤层顶板和煤层底板的裂隙和孔隙进入邻近的地层或井眼中。

新田井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新田井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

新田井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摘要:煤层气藏是指在一定封闭条件下的煤层中形成一定数量气体的煤岩体。

经过对新田井田煤层气成藏几个主要控制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具有煤层热演化程度高、生烃潜力大、埋藏和保存条件较好、煤层含气量较高、煤层割理发育、孔隙度与裂隙度较大的特点,有利于煤层气勘探开发。

关键词:煤层气成藏控制条件1 引言煤层气是煤层中自生自储的一种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我国预测的远景资源量达27万亿m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迅猛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促使我国在不断加大其他能源开发力度的同时,对煤层气的开发也给予高度的重视。

新田井田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因此系统地对其煤层气成藏机理分析和研究,加深对煤层气资源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深该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有重大意义。

2 新田井田煤层气地质概况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隆起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内,构造形迹以一系列北东或北北东向的背斜、向斜及与之斜交的北东、北西两个方向的断裂为主。

新田井田面积为35.92km2,位于黔西向斜北西翼近轴部地带,区内构造形态为次一级宽缓褶曲;地层总体走向NE,倾向以NW和SE为主,局部地段(转折端附近)为SW或NE;地层倾角较缓,一般为5-10°(见图2-1)。

龙潭组平均厚125.59m,含煤14至20层,全区有两层2层(4#、9#)较厚、较稳定,是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3 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煤层气藏是指在一定封闭条件下的煤层中形成一定数量气体的煤岩体。

煤层气藏主要形成条件包括煤层厚度、煤阶、埋藏深度、保存条件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有机配合才能形成煤层气藏。

不是有煤层就能形成煤层气藏,不同地区煤层气成藏条件也有所不同,下面是对新田井田煤层气成藏几个主要控制因素的分析情况。

4 煤层气烃源条件4.1 地质沉积环境。

国内外煤层气勘探与研究表明在海陆交互沉积中形成的煤层生气潜力大,有利于煤层气气藏的形成。

煤的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煤的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煤的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层气作为煤炭的一种重要衍生能源,其储藏和开发利用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煤层气的储藏特点、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层气的储藏特点煤层气是指在煤层中通过煤层气井进行开采的天然气,它具有以下独特的储藏特点。

首先,煤层气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巨大,具有较高的开采潜力。

其次,煤层气的储藏与煤炭储量相对应,即煤层气主要存在于煤炭层中,因此,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煤层气的储量。

此外,煤层气的储藏具有广泛分布的特点,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开发利用。

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技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开发利用技术。

首先,煤层气的开发主要依靠煤层气井,通过钻探煤层气井将煤层气抽采到地面。

其次,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还包括煤层气的净化和利用。

煤层气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如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需要进行净化处理,以提高煤层气的质量。

同时,煤层气可以用于发电、供热、燃气等多种用途,因此,煤层气的利用技术也包括了发电技术、供热技术等多个方面。

三、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首先,在煤层气储藏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煤层气的成因、分布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煤层气储藏评价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估煤层气的储量,还可以预测煤层气的产能和开采效果。

其次,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方面,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

例如,通过改进煤层气井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提高了煤层气的抽采效率;通过开展煤层气净化技术研究,提高了煤层气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技术,如水力压裂技术、CO2捕集技术等,也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煤层气储藏及开发利用技术的前景展望煤层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储藏和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是指煤层气在地质环境下形成富集和保存的规律。

煤层气是一种天然气,在煤炭矿井中富集而成,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煤层气的形成、富集和保存受到地质构造、煤层特性、气体来源和运移等因素的控制。

根据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特点,可以将中国的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构造控制法则:地质构造是煤层气形成、富集和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古近系地层,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和构造变化,煤层气的富集和保存也受到了不同的控制。

比如,华北地区的煤层气主要富集在向阳坡和背风坡的下部,沿断裂带较为富集;而川西南地区的煤层气则主要分布在下凹区和向东倾斜的断块带内。

二、煤层特性控制法则:煤层物性是影响煤层气形成、富集和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孔隙度、渗透率等。

不同类型的煤层气田,其物性特点亦不尽相同。

例如,北部地区的煤层气孔隙度较大、渗透性较强,而华南地区的煤层气则相对较为粘稠,导致开采难度较大。

三、气源和运移控制法则:煤层气的气源主要来自于煤层中的天然气、生物气等,在煤层中运移和富集后形成煤层气。

不同气源的煤层气,其成藏规律也有所不同。

例如,华北地区的煤层气以天然气为主,成藏主要受到气源控制;而四川盆地的煤层气以生物气为主,成藏主要受到热演化和构造运动的控制。

以上是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的一些基本介绍,其中的细节和相关数据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第5章 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

第5章 煤层气藏形成条件及特征

精选版课件ppt
18
(2)水压向斜型煤层气富集区:一般为中小型盆 地,这类气藏位于盆地内构造向斜部位,是由于大气水 的渗流受阻形成异常高压,阻止气体向外扩散、渗流而 聚集成藏;
精选版课件ppt
19
(3)气压向斜型煤层气富集区:是指在盆地深部, 煤生成的气体的扩散速率小于聚集速率,形成气压单斜 气藏。具有埋深大、渗透率低的特点,是深盆气的一种。
精选版课件ppt
27
(2)中煤阶煤层气藏
多数为深成变质作用的结果,一般不存在二次 变质作用。
如山西河东煤田、美国的Piceance盆地、 SunJuan盆地。
此类煤层气藏以含气量较高、储层渗透性好为 特征。
精选版课件ppt
28
(3)低煤阶煤层气藏
低煤阶煤层气藏可区分为两类:
① 未成熟低煤阶煤层气藏
精选版课件ppt
26
(1)高煤阶煤层气藏
一般情况下高煤阶煤层气藏都存在二次变质作用。 先期发生了正常古地温下的深成变质作用和与之伴随 的第一次生烃;之后在区域岩浆热作用之下发生了第 二次变质作用,使得煤阶增高并发生第二次生烃。
此类煤层气藏以煤的吸附能力强、含气量高、渗 透性较差为特征,如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宁夏二道 岭煤层气藏。
(2)赵庆波等(1996)根据构造和水动力提出了 四种煤层气藏类型:压力封闭气藏、承压封堵气藏、顶 板网络微渗滤水封堵气藏和构造圈闭气藏,该分类方案 侧重于水动力影响,对其精他选版控课件气ppt 地质因素考虑不周。15
(3)孙平等(2007)以压力为主线、结合边界类 型及煤层气藏自身的构造特征,提出了一套煤层气藏分 类方案:
孙平(2007)在借鉴国外煤层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煤层气藏的研究,认为煤层气成藏条件包括: 含气性、吸附特征、煤阶储层物性、压力、封闭条件、 煤层空间展布等。

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

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

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双鸭山煤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

煤田内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煤层气是在地下煤层中储存和吸附的天然气,具有可再生、环保和清洁的能源特点,被视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了解双鸭山煤田煤层气赋存规律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储存形式:双鸭山煤田的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存在。

当煤层内孔隙中的煤层气分子与煤表面上的孔隙壁面发生吸附作用时,形成吸附态煤层气。

吸附态煤层气具有较大的吸附量和较强的吸附特性,能够在煤层内形成高浓度的煤层气体相。

2.煤层孔隙结构:双鸭山煤田的煤层孔隙结构非常复杂。

煤层内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孔隙,包括微孔、介孔和宏孔等。

微孔是吸附煤层气的主要孔隙类型,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

煤层中微孔的孔径很小,只有纳米级别,因此煤层气在煤层中的吸附量较大。

3.煤层气分布:双鸭山煤田的煤层气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通常情况下,煤层气分布在煤层中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即煤层气丰富度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

煤层气丰富度的分布与煤层厚度、孔隙结构、煤层中的断裂和裂隙等因素有关。

4.煤层气产量:双鸭山煤田的煤层气产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煤层厚度、煤层中的吸附量、煤体的渗透性、煤层气的解吸率等都会对煤层气产量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煤体渗透性较高、煤层的储气性能好的地区煤层气产量较高。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双鸭山煤田的煤层气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展有关煤层气赋存规律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煤层孔隙结构、煤层气分布规律、煤层气产量的影响因素等,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

还需要加强煤层气开采技术研究,提高煤层气开采效率,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双鸭山煤田的煤层气开发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推动中国的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的开题报告

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的开题报告

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能源资源的不断紧缺,煤层气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能源。

煤层气的开采和利用对于缓解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煤层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方面:
1.煤层气的成藏条件
通过对煤层气成藏的若干基本条件如煤层物性、煤层结构、成岩作用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煤层气成藏的主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2.煤层气的成藏过程
通过以前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资料的总结,探讨煤层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并对煤层气的运移和储存机制,以及煤层气开采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分析法及计算机辅助模拟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三、预期结果和创新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1.煤层气成藏条件的分析总结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2.煤层气的成藏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

3.煤层气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得煤层气的开采能够实现科学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本文的研究难点主要在于煤层气成藏的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在煤层气的运移和储存方面。

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实验模拟等方法来完成。

五、论文结构
本文结构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煤层气成藏条件、煤层气成藏过程、煤层气开采技术与发展和结论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煤层气藏保存条件作者: 万玉金陈孟普收录来源: 中国煤层气【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保存条件对于煤层气藏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保存条件主要指盖层的封盖能力、水动力条件和构造运动等因素。

在地质历史中,上述地质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层的温压条件而改变吸附与解吸和吸附与溶解之间的平衡,挖制地层中的煤层气赋存形式,从而影响煤层气的保存。

文中最后以大城地区为例综合评述了煤层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煤层气藏与常规天然气藏不同:煤既是气源岩,又是储集岩。

一般来讲,煤的生气量很大,从长焰煤开始,累积生气量都在50m3/t以上,Decker(1987)认为煤的生气量比其保存的气量要高8~10倍,也就是说煤的生气量远远超过现今各煤层的实际含气量(一般为5~20m3/t),这主要是由于煤岩自身的吸附能力和保存条件的不同造成的。

1较强的吸附能力是煤层气富集的前提煤层气以溶解气、游离气和吸附气三种方式赋存于煤层的双孔隙系统中:割理系统和微孔隙系统。

割理孔隙度一般都较小且被水充满,溶解气、游离气较少,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的基质微孔中,吸附气占总含气量的90~95%以上,正是由于煤的这种吸附特性决定了煤的储集能力。

在地层条件下,吸附气、游离气和溶解气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过程中,在达到吸附平衡后,吸附量是压力和温度的函数。

但煤对气体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吸附与解吸是可逆的,当温度和压力条件改变后,吸附量也会改变:当压力下降或温度升高时,吸附气就会解吸,转化为游离气。

同样,在地层水交替作用下,原有的平衡条件也会被打破而使吸附气越来越少。

由于吸附气的活性较游离气和溶解气弱得多,更易保存,因此煤的吸附能力越强,吸附量越大,越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各种地质作用就是通过改变吸附与解吸及吸附与溶解的关系而影响煤层气的保存。

2良好的封盖条件是煤层气保存的重要因素煤层气属于自生自储式,不需要初次运移,这就要求自生气开始,就需要有良好的封盖条件才能使煤层气得以保存。

盖层对于煤层气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吸附与解吸的平衡,减少游离气的逸散和减弱交替地层水的影响。

泥页岩、盐岩、膏岩及致密碳酸盐岩等,如其透气性差,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封盖层而有效地阻止煤层气的垂向运移,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煤层气通过盖层逸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渗流运移,一是扩散运移,究竟以那种方式运移主要由上覆岩层的封盖性能控制:(1)上覆岩层如果是超致密层,即良好的盖层,其排替压力大于煤层中流体剩余压力(图1a),具有良好的毛细封闭能力,则气体只以扩散方式运移,其运移速度是相当缓慢的,煤层气逸散量可用岩石的扩散系数等参数估算;(2)当煤层中剩余压力大于上覆盖层排替压力时,气体则以渗流的方式运移(图1b),气体逸散速度与气体的有效渗透率及剩余压差有关,剩余压差越大或气体的有效渗透率越高,则逸散越快,此时主要是游离气体逸散,当煤中压力小于盖层的排替压力时,逸散即告结束,如果气源充足,此过程则重复进行,如超压很高则有可能产生微裂缝而使气体呈间歇式散失;如果煤层中没有游离气,而是由于静水压力引起的超压,则只有扩散运移,也就是说在没有压降时,吸附气难以解吸而进行逸散;(3)如果上覆岩层是渗透层(如砂岩或裂隙性泥页岩等),排替压力很小,扩散运移快,气体则会向砂岩中运移,再加之水动力的影响,煤中吸附气也会从基质中解吸出来转移到渗透层中去(图1c);(4)如果上覆岩层是具有生气能力强的烃源岩,则会阻止煤层甲烷气向上逸散,甚至会向煤层中输入天然气(图1d)。

总之,盖层的质量越好,封盖能力越强,煤层气只以扩散方式运移,逸散很慢,盖层盖,失去毛细封闭能力,气体则以渗流方式运移,逸散速度快。

著名的圣胡安盆地煤层气资源量达14×1012m3,这与水果地组煤层之上巨厚的柯特兰页岩的封盖有直接的关系。

萍乐含煤区中龙潭组B煤组之上为泻湖海湾环境形成的泥页岩,厚822m,岩性致密,区域分布稳定,是良好的盖层,煤层含气量最高达253cm3/g,平均达10cm3/g,C煤组之上的长兴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地下水活跃,封盖性很差,其含气量仅达002~10cm3/g,平均为038cm3/g,由此可见,对于煤层气藏,煤层气的富集必需具有良好的封盖层。

3地层水弱交替区或交替水阻滞区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除了需要良好的盖层之外,煤层气藏的形成还需要有一个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它直接影响着地层液体压力分布及流体的运移,由此改变吸附气与溶解气和游离气间原有的平衡,从而影响到煤层气的保存。

水动力影响煤层气的保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1)如果煤层顶部岩层为渗透层,且地层水交替强烈,由于煤岩基质(吸附气赋存的微孔隙)和地层水中存在较大的浓度梯度,煤岩中甲烷气则不断地被交替地层水带走而难以保存在煤层中;(2)如果地层水处于阻滞状态,且渗透层自身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煤层气则可能会在渗透层中聚集形成煤成气藏;(3)如果煤层具较好的渗透性,且出露地表接受地层水补给,上下没有良好的盖层,煤层气则会随着地层水的运移而散失;(4)如果存在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则会在向斜轴部或单斜底部形成超压区,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在煤层渗透性较差,水动力较弱时,煤层气则会由煤层低部位向高部位运移,如具有封闭能力,则可能在上倾方向聚集成藏。

通过试验证明,地层水对煤层的冲洗会使煤岩吸附量下降,使饱和的煤层变成欠饱和煤层。

被带走的气量与冲洗的水量成正比(图2)。

萍乐龙潭组C 煤组含气量低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地层水冲洗造成的,而圣胡安盆地煤层气主要富集在地层水阻滞区,致使煤层气保存良好。

4构造运动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地壳的升降运动可以改变地层的温压条件,打破煤层中原有的平衡条件,使吸附气与游离气相互转化,从而影响煤层气的保存:(1)如果地壳台升并遭受剥蚀,则地层压力和温度都降低,煤中气体的吸附能力降低,就会使未饱和气藏(图3a)向饱和气藏过渡(图3d),或使饱和气藏达到过饱和而出现游离气(图3e)。

(2)相反,地壳下降接受沉积,由于压力和温度的提高使气体的吸附能力提高,游离气则向吸附气转化,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断裂运动会使地层发生断裂,断裂对于常规天然气藏无疑会成为油气散失的通道,而对于煤层气藏,因为煤层气是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岩中的,断裂作用就有所不同:(1)处于饱和区(图3c),煤层中的游离气就会通过断层逸散,在地层水交替较弱条件下,即使断层是开启的,煤层气也不一定就大量散失,并可最终达到接近于饱和状态(图3b);(2)如果地层水交替强烈,吸附气也会逸散,致使煤层成为欠饱和气藏(图3a);(3)如果断裂作用使盖层产生裂隙,则会降低封盖能力而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在断裂不破坏盖层封盖性能条件下而使煤层产生裂隙,则会提高煤层气藏的产能(Pashin等,1995),在滚动背斜、牵引背斜、断阶附近或褶曲的轴部等都发现了此类高产能气井(图4)。

由此在煤层气藏选区时,应选择断裂作用不十分强烈的地区,既有利于煤层产生裂隙而提高煤层的渗透率,又不致于破坏盖层的封盖能力。

岩浆活动及其它热运动也会改变煤层气的平衡条件,从而影响煤层气的保存条件。

5大城地区煤层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煤层气的保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研究保存条件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大城凸起为一古老的复式背斜构造,石炭二叠系含煤层厚150~200m,煤层总厚度1364~3355m,分布面积广(冯国良等,1995)。

其封、盖能力分析如下:(1)煤层区域盖层为下石盒子组砂泥岩互层段,累积厚度50~250m,泥岩厚50~100m,渗透率平均055×10-5μm2,突破压力达95MPa。

主体部位煤系层段中,煤层多被泥岩包围,泥岩厚1~3m,煤层之间的累积厚度一般为5~20m,渗透率平均0 16×10-3μm2,突破压力达30MPa;(2)大参1井4煤组煤岩吸附量达164cm3/g(地层压力104MPa),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3)主体部位处于地层水弱交替区,至西北文安地区为地层水交替阻滞区(赵宝中,1993),形成良好的水压封闭煤层气藏;(4)由于地壳抬升遭受剥蚀、压力下降使吸附能力降低后,煤层气解吸后在背斜高部位大1、大6井区散失较多,主体部位有良好的封盖条件而保存较好(图5)。

经综合评价认为:大城背斜主体部位泥岩沉积区与地热异常区的结合处远离地层,盖层条件好,地层水交替弱,煤层气保存良好,煤层可能处于吸附饱和状态,是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带(图6中Ⅰ、Ⅱ区),同时考虑到经济原因,埋深小于1400m的Ⅰ区为本区的有利区带;Ⅱ区埋深在2000m以内,煤层气保存良好,只是埋深大,开发难度大;Ⅲ区埋深超过2000m难于开发,或位于砂岩沉积区煤层气保存差,不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5小结(1)煤对气体的吸附能力越高,吸附量越大,越有力于煤层气的保存,易于形成高含气量煤层气藏;(2)盖层的作用主要是阻止游离气的散失,即使是在构造运动过程中,亦可以使煤层处于过饱和状态从而保存了游离态的煤层气,同时阻止煤层气受地层水交替作用的影响。

(3)处于弱地层水交替区或地层水阻滞区中,煤层气散失少,同时保持地层压力,吸附比例大,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4)地壳的多次升降运动对煤层气的保存不利,但良好的盖层可减弱煤层气的散失。

强烈的断裂活动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中等程度的断裂如使附近煤层产生裂隙而提高煤层渗透率,则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5)大城地区主体部位泥岩沉积区(Ⅰ区)经综合评价被认为,煤层气保存条件好,含气量大,是煤层气开发的较有利区带。

/j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