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应用资料

合集下载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新生儿是家庭的宝贝,他们的健康是每个父母最为关心的事情。

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宝宝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对于新生儿肺炎,目前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抗生素治疗。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的不成熟,抗生素治疗可能会导致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病原体引起的肺炎,抗生素治疗也可能不够有效。

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具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从临床疗效和免疫功能两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血浆制品,在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增加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一些研究显示,对于一些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新生儿肺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的症状,缩短疾病的病程,降低病死率,且不会产生耐药性菌株。

在一项针对早产儿肺炎的研究中,结果显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的患儿肺炎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且没有发生抗生素耐药性的情况,而常规抗生素治疗组的疗效相对较差,且出现了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株的产生。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于新生儿肺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对于那些由于特殊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病例,其疗效更为明显。

二、丙种球蛋白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除了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之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还能够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特别是针对外界病原体的应对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袭。

而通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增加患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患儿的抵抗力,从而减少了感染的风险。

丙种球蛋白中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和释放,加强机体的细胞介导和体液免疫应答,调节和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摘要】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治疗新生儿肺炎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从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免疫功能影响、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认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改善症状,并提升新生儿的免疫功能。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肺炎的恶化和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副作用较少且安全性较高。

进一步研究可拓展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领域,为临庮患儿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新生儿肺炎、治疗效果、免疫功能、临床研究、副作用、安全性评估、作用机制、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生儿肺炎是指在新生儿期间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尤其是呼吸道病原体。

目前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支持性治疗和临床对症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满足治疗需要,例如对于一些病原体抗药性的情况,治疗效果不佳。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新生儿肺炎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其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

通过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将评估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

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临床工作、参考近期文献,综述丙种球蛋白应用于儿科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丙种球蛋白对儿科感染性疾病及与免疫有关的疾病能提供人工被动免疫保护和减轻症状的作用。

结论:丙种球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作为儿科感染疾病及与免疫有关疾病的辅助治疗药物之一。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儿科临床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为免疫球蛋白G(IgG)制品,为一种具有调理中和作用的广谱抗病毒、抗菌的特异性抗体,静注后可迅速提高血液中IgG水平[1],现已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感染性疾病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文就其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预防早产儿感染大量IgG于后期(>32周)经胎盘到胎儿,故早产儿严重的低免疫球蛋白状态,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易造成感染。

IVIG可增强免疫和抑制T细胞功能,作为新生儿预防和治疗感染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于早产儿生后3~5天内静滴IVIG 0.4~1.0g/kg,其后每周静滴1次,直至出院,能使早产儿感染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IVIG在新生儿体内具有良好耐受性且不妨碍免疫系统生理性成熟。

预防新生儿溶血注射IVIG,可避免或减少溶血病对新生儿的危害,有效致残和病死率,提高围产期质量。

有研究表明[2],丙种球蛋白早期干预新生儿溶血病,脐血总胆红素≥25.5ummol/L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静脉滴入丙种球蛋白0.8g/(kg?日),1~2天,预防新生儿溶血效果显著。

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症为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发生贫血、胆红素脑病等,将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手足徐动、听力或造成死亡。

大剂量的IVIG注入机体后将与免疫性抗体竞争结合红细胞,抑制自身抗体合成,可阻断Fc受体,抑制溶血過程,使胆红素产生减少而达到治疗目的[3]。

用法0.4g/(kg?日),连用3天;或1g/(kg?日),用1天。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肺炎临床疗效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肺炎临床疗效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肺炎临床疗效肺炎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易受到感染的侵袭,而肺炎则是最常见的感染病症之一。

对于早产儿肺炎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严重感染的早产儿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早产儿,单一的抗生素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

丙种球蛋白作为免疫调节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尤其对于早产儿肺炎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丙种球蛋白,是从多个供血者的血浆中提取而来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制剂,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免疫球蛋白G(IgG),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儿,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体内的免疫能力,增强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肺炎的临床疗效。

一、丙种球蛋白对早产儿肺炎的治疗机制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通常较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

而丙种球蛋白作为免疫球蛋白制剂,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帮助患儿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丙种球蛋白还含有抗体、补体和介导细胞毒性等多种免疫成分,通过调节和增强患儿体内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成为了早产儿肺炎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肺炎的临床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肺炎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预防性应用:对于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早产儿,例如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的头4-5周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预防早产儿肺炎的发生,降低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2. 治疗性应用:针对已经发生肺炎的早产儿,临床上也常常采取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抗生素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种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症状,并且缩短肺炎的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 应急救治:对于一些重症早产儿肺炎患者,尤其是合并呼吸衰竭、循环功能不稳定等临床情况的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迅速提高患儿的免疫水平,帮助其度过危险期,稳定病情。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 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含有免疫球蛋白G(IgG)的血浆制品,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

在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容易出现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够提供足够的免疫球蛋白G,帮助新生儿建立免疫屏障,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肺炎。

2. 临床疗效观察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治疗新生儿肺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针对早产儿肺炎的临床研究显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肺炎症状和体温,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另一项针对低体重儿的研究也证实了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患儿的肺炎症状明显减轻,体重增长良好,免疫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 副作用和安全性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由于丙种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制品,因此不会引起新生儿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和过敏反应。

在临床实践中,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新生儿肺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 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直接提高新生儿体内免疫球蛋白G的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G是一种重要的抗体,能够识别和中和病原体,帮助机体对抗感染。

通过提高免疫球蛋白G水平,新生儿的抗感染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对肺炎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调节免疫系统功能3. 减轻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并发症在新生儿中,免疫功能低下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如败血症、脑膜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地减轻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引言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由于感染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

尤其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1. 丙种球蛋白的作用丙种球蛋白是一种由人体内血浆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球蛋白G (IgG)组成。

丙种球蛋白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在治疗新生儿肺炎时,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加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帮助其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2. 改善炎症反应新生儿肺炎通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增强,炎症细胞和介导分子的释放导致肺组织损伤和炎症的进一步发展。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肺组织的炎症损伤,有助于改善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症状。

3.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新生儿肺炎严重时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呼吸衰竭、脓胸、败血症等。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新生儿肺炎的预后。

4. 提高治疗效果临床研究表明,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显著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 增强免疫力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加速病原体的清除,有助于恢复机体的免疫平衡。

2. 调节免疫功能丙种球蛋白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平衡,对免疫系统产生调节作用,有助于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激活所导致的损伤和并发症。

3. 提高疫苗效果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提高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增强疫苗的效果,提高疫苗的保护率,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4. 预防再感染丙种球蛋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对预防再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降低了新生儿再次感染的风险。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儿科的应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治疗50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1 抗感染IVIG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

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抗原多种功能,IVIG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2.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IVIG直接抑制未成熟T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IL -2.3.4.5.10和TNF-â)的分泌与产生,IVIG中有特异性抗IL-1、LI-6、IL -8和TNF抗体,可直接中和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其血中浓度下降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3.免疫调节作用IVIG对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大量IgG可与患者血中抗原结合,改变其比例,使免疫复合物分子变小,不易沉积,从而避免补体激活沉积后产生的免疫性血管内炎症故IVIG在临床上可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二、丙种球蛋白的投药方法1.目前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2.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用。

三、IVIG的临床应用1.细菌感染性疾病a.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早产儿因胎盘转移输送的母体IgG不足,血清IgG水平较低,故可考虑用IVIG预防治疗方法:新生儿细菌感500mg/kg.d,每周一次。

共4次早产儿细菌感染500-750mg/kg.d.每2周1次,共3次b.烧伤脓毒败血症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小时内IgG水平下降,主要与IgG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丙种球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主要由人类血浆中提炼而来,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等。

丙种球蛋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丙种球蛋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方面。

在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中,丙种球蛋白的应用也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

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效果首先体现在其对细菌性感染的抑制作用上。

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中的IgG可以增强机体的抗体水平,从而帮助抵抗细菌感染。

特别是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对于细菌性感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而丙种球蛋白的补充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抗体水平,从而加强对细菌的抵抗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一些研究也发现,对于一些对常规抗生素疗法反应不佳的新生儿肺炎患者,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改善其疗效。

除了对细菌性感染的抑制作用外,丙种球蛋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性感染。

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中的IgM和IgA可以中和病毒,并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内。

对于一些由病毒引起的新生儿肺炎患者,丙种球蛋白的应用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丙种球蛋白并非是一种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其对病毒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因此在治疗病毒性新生儿肺炎时,仍需要根据具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除了直接的抗感染作用外,丙种球蛋白还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帮助治疗新生儿肺炎。

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加强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丙种球蛋白还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肺组织的炎症病变,从而缓解肺炎的症状。

这些作用最终可能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对肺炎的治愈率,并减少病程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在儿科的应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20 世纪80 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 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 治疗50 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1 抗感染IVIG 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 抗体。

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 抗原多种功能,IVIG 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2. 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IVIG 直接抑制未成熟T 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IL-2.3.4.5.10 和TNF —a)的分泌与产生,IVIG中有特异性抗IL —1、LI - 6、IL —8和TNF抗体,可直接中和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其血中浓度下降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3. 免疫调节作用IVIG 对T、B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大量IgG 可与患者血中抗原结合,改变其比例,使免疫复合物分子变小,不易沉积,从而避免补体激活沉积后产生的免疫性血管内炎症故IVIG 在临床上可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二、丙种球蛋白的投药方法1. 目前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2. 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用。

三、IVIG 的临床应用1. 细菌感染性疾病a. 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早产儿因胎盘转移输送的母体IgG 不足,血清IgG 水平较低,故可考虑用IVIG 预防治疗方法:新生儿细菌感500mg/kg.d, 每周一次。

共 4 次早产儿细菌感染500—750mg/kg.d. 每2周 1 次,共 3 次b. 烧伤脓毒败血症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 小时内IgG 水平下降,主要与IgG 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

常用剂量为400mg-750mg/kg.d2. 病毒感染a. 巨细胞病毒感染IVIG 能防止或缓解病毒感染,尤其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为著常用方法400 —500mg/kg.d, 每周1 次,连用4—8 周b. 其它病毒感染IVIG 对埃可病毒、EB 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的感染有治疗作用,可使症状得到缓解常用方法:200 -300mg/kg. 次,2-3天重复 1 次,共 2 次3. 血液系统疾病a.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VIG 通过干扰对被抗体覆盖的血小板脾脏FC 受体介导的免疫清除过程而起作用,其它作用机制包括阻断网状内皮系统、免疫修饰的抗特异性抗体常用剂量:400mg/kg.d, 连用5天。

亦可用1000-2000mg/kg.d, 用1-2天。

b. 粒细胞减少症IVIG 通过阻断FC 受体及减少抗中性粒细胞抗菌受体的合成而起作用,IVIG 可改善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性,对抗抗中性细胞抗体常用剂量:400mg/kg.d, 用1-3 天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抑制剂及脾切除是治疗自体免疫性溶血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由IgG 型溶血性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效果尤为显著剂量:1000mg/kg.d ,每2天1次,共2次或400mg/kg.d ,连用5 天。

d.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IVIG 能有效的降低感染,改善出血和贫血症状,使病情得到好转剂量:400mg/kg.d, 每隔 3 周1次,共 6 次e.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急性再障预后差,病死率高,大剂量IVIG 可起到清除侵入骨髓干细胞及微环境中造成干细胞生长抑制的有关病毒的作用,并有可能清除造成部分再障发病的病毒感染,并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杀伤某些抑制干细胞生长的淋巴细胞克隆,与干扰素等淋巴因子结合,去除对干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常用剂量:1000mg/kg.d, 每4周1 次,显效后延长间隔时间,共4-10次。

4 .结缔组织病a. 川畸病早期使用IVIG 能有效地降低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并能显著减少发热及急性期反应的实验室异常指标,有迅速的全身抗炎作用,常用剂量400mg/kg.d, 连用5天,或2000mg/kg.d, 只用1次,如无效可追加 1 次,追加剂量为1000mg/kgb.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VIG 对严重急性期SLE 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使病情得到持续的缓解,但对慢性病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常用剂量150 -400mg/kg. 次,连续2-5 天。

5. 病毒性心肌炎IVIG 通过共特异性中和抗体而实现保护心肌的作用,并可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使其不发生炎性病变,但其治疗方案和安全性尚须临床进一步验证和探讨6. 难治性肾病综合症有人采用IVIG 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剂量为200 -300mg/kg.d, 连用5天为 1 疗程,间隔10 天再重复1 个疗程,对消除尿蛋白及浮肿有较好的疗效。

7. 神经系统疾病a. 癫痫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某些癫痫患儿存在着免疫状态异常的现象,IVIG 通过免疫调节机制而起治疗作用。

低温乙醇处理后的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补体结合物质的FC 段,具有较好的抗惊厥作用。

常用剂量:400mg/kg.d 分别在第1、15 、21 天静滴,多数病例在治疗 2 个月内癫痫发作完全控制,b. 重症肌无力(MG )MG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包括用抗胆碱酯酶和延长运动肌终板的信号以及免疫抑制疗法。

临床研究,IVIG 可导致神经方面的改善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降低。

常用剂量:150mg/kg.d, 每日1次,共3-5 次。

c. 格林-巴利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免疫反应参与的疾病,据报道血浆交换或IVIG 可使病情得到缓解,特别对重症病例IVIG 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剂量:150 -500mg/kg.d ,共3-5 天d. 多发性硬化(MS )MS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脱髓鞘病,而且免疫因素起一定的作用,因此应用IVIG 后可使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得到迅速好转。

常用剂量:150-500mg/kg.d, 每周1次或4周1次8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开始时血清中出现胰岛细胞特异性自身抗体,IVIG 可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常规治疗的辅助疗法,可使病情得到长时间的部分缓解。

常用剂量:150mg/kg.d,3 -5次为1 疗程9. 大疱性新生儿脓疱症大疱性新生儿脓疱症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发疱性疾病,由识别基底抗原的自身抗体所导致,常规治疗主要为免疫抑制剂和类固醇治疗IVIG 可得到迅速但暂短的疗效,若与类固醇联用则其效果较佳。

常用剂量:150 -500mg/kg.d ,3-5 天为 1 疗程10. 艾滋病艾滋病患儿因机体抵抗力低下,IVIG 可起到预防严重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作用,使败血症发生率减少,存活率上升常用剂量:400mg/kg.d ,每 3 周 1 次。

四、IVIG 疗法的副作用与对策1. 副作用a. 过敏反应发生率:1—15%,若用量〉1g/kg,副作用增多表现:多在输液30 分钟内出现,表现为暂时性发热、畏寒、及皮肤潮红、胸闷、心悸、恶心或呕吐,极少数发生哮喘与过敏性休克在原发性IgA 缺乏症患儿,因其血清中存在IgE 和IgG 同型抗IgA 抗体,IVIG 中多少含有IgA, 故静点IVIG 时易导致严重过敏性休克,故此类患儿不宜使用IVIG 。

b. 并发感染国外报道应用IVIG 可产生丙肝、非感染性脑膜炎、艾滋病、急性溶血和肾功能减退,国内尚无如此严重的副作用报告2. 对策a.控制IVIG的输注速度和剂量推荐静脉点滴 2.5%浓度的IVIG 溶液以0.5—5.0mg/kg.min 为宜。

每天剂量为400mg/kg.如病种与病情需超大剂量(> 1.0g/kg.d)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随时调整点滴速度与剂量,必要时用地塞米松 2.5 — 5.0mg/次静注缓解。

b. 预防过敏反应:对有各种过敏史患儿,用IVIG前给予抗组织胺类药物或地塞米松预防十分必要。

c. 严格掌握适应症,在了解该病发病机理基础上,选择性地应用IVIG。

在常规治疗该病有效时,亦不首选IVIG,因该药价昂贵,无原则地应用,也增加副作用的机会。

d. 加强IVIG生产提炼技术,继续巩固与加强对感染因子的监测与杀灭措施,并能制备出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如CMV —IVIG、抗a溶血性链球菌—IVIG、抗RSV —IVIG等,通过补充针对性单克隆抗体,就可进一步减少剂量,提高疗效,并可减少副作用。

抗细菌免疫根据病原菌与宿主细胞的关系,病原菌分为胞外菌和胞内菌两类。

胞外菌是指可以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胞间隙、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生长繁殖的细菌,它们在体外可以在没有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

胞内菌又分两种,即兼性胞内菌和专性胞内菌。

兼性胞内菌是指在宿主体内,主要寄居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在体外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亦可生长。

专性胞内菌则不论在体内体外,都必须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抗胞内菌免疫对人类重要的兼性胞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沙门氏菌、布鲁氏菌、嗜肺军团菌等,它们主要寄居在人体单核吞噬细胞中。

专性胞内菌有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的立克次体,引起Q热的柯克斯体,弓I起沙眼、性病淋巴肉芽肿的衣原体等。

它们主要寄居在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内,有时亦可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发现。

巨噬细胞:胞内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在组织中首先遇到巨噬细胞的抵抗。

巨噬细胞虽能吞噬胞内菌,但不能杀死它们,而胞内菌反而能在细胞内生存甚至繁殖。

只有当第二道防线建立,亦即人体对某种胞内菌产生特异性免疫后才能真正对胞内菌发动攻击。

T细胞:抗胞内菌的获得性免疫机制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因特异性抗体分子量大,不能进入胞内菌寄居的宿主细胞内与之作用。

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包括两种类型。

一为CD4 ThI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另一为CD8 CTL细胞。

CD4 ThI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中,有一种称为丫干扰素的,是巨噬细胞的强力激活剂,它可以使其吞噬胞内菌的强度增大,尤其重要的是赋予巨噬细胞对胞内菌的杀伤力,这就有利于清除寄居在细胞内的病原菌。

我们已经可以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这种丫干扰素,在治疗疾病中发挥增强宿主免疫力的作用。

CD8 CTL细胞能直接将穿孔素和粒酶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入被胞内菌感染的细胞,破坏其完整性,病菌释出后,再经过抗体调理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