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5】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而银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40载岁月的洗礼,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发展历程,然后对银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银行业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一)银行业设立初期(1948-1952)在1948年的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正式成立,并发行了我国第一套人民币。

1949年,我国正式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行的职能,将其纳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直属单位。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我国的国家银行体系,处理了一些国民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

1949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外汇外贸专业银行。

(二)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在这期间,我国实行统一的计划体制,而银行业也实行统一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既要实行金融管理的职能还要经营全部的银行业务。

(三)改革开放以后(1978至今)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化经济,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

而在同年的12月份,我国的银行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改革。

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

1979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独立,迈出了专业银行体系的建设步伐。

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专业银行体系得到初步发展。

1986年7月,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行组建。

1987年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相继建三个商业银行建立,此后,我国的商业银行陆续建立。

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

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0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

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2003年开始对我国的四大银行开始进行改制。

国有银行改革之路

国有银行改革之路

我国大型国有银行改革回顾与展望关键词:银行改革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一、国有银行上市进程回顾2003年开始的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中国大型国有银行现代化改造的关键步骤,是大型国有银行上市的前奏,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的银行体系。

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四家大型国有银行中率先完成上市。

资料显示,2005年6月22日,中国建设银行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月22日,顺利通过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聆讯;10月27日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首次公开发行264.9亿H股。

作为首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每股招股价区间被调高至1.90~2.40港元,相当于账面净值的1.73~1.98倍,市盈率介于11.9~15.0倍,筹资规模达61亿~77亿美元。

按此价格计算,中国建设银行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IPO。

2007年9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继中国建设银行之后,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紧随其后,相继完成上市发行工作。

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溢价发行112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第四大IPO;7月5日,其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弥补了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不能同时在两地上市的遗憾,成为第一家在A股挂牌的大型国有银行。

之后,中国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27日以“A+H”形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家“A+H”同股同价的上市公司,是我国证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在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两年后,中国农业银行终于启动IPO程序。

2008年10月21日,农行的股改方案获批,此后是漫长的公司制改革。

2010年4月7日,开始进行承销商初选;4月14日,对外公布了“A+H”IPO承销团“选秀名单”;5月4日,农行向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5月25日,中国证监会对农行IPO进行了初审;6月4日,农行公布招股说明书;6月9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获证监会通过。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历程中经历了落后体制的深刻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关键技术与服务创新,同时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趋势势必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繁荣。

国有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未来,国有银行将继续向着数字化转型迈进,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领域,持续引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重要性、国有银行改革、落后体制、市场化改革、新发展模式、数字化转型、未来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服务创新、全球化竞争。

1. 引言1.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重要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资金实力,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稳定中具有重要责任。

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维护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的特殊责任,为经济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务和保障。

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良好运行对维护金融秩序和经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发展和变革将直接影响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有银行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银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和内部管理问题,国有银行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一直受到质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银行机构的竞争压力,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教学PPT课件

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教学PPT课件
(1)道德风险
●不管银行倒闭是由于流动性问题还是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清 偿力不足的结果,存款保险机构都需对其进行援助。这 就减轻了市场约束,使存款人、银行和监管机构都产生 了道德风险问题。
(2)逆向选择 ●如果存款保险制度是自愿加入的,那么实力较弱的中小
银行与具有较大冒险倾向的银行会选择加入,而大银行 或稳健经营的银行,则不愿加入。 ●而在强制保险制度中,低风险的投保银行趋向增大资本 风险,如高息揽储和盲目发贷等恶性竞争,从而造成整 个行业的风险状况恶化,带来了爆发金融危机的隐患。
万亿不良资产
(2)效果
●国有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大为改善。但改革并没有达 到预期效果
●但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良贷款仍在上升。
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国有独资产权模式虽名为独资,但实 际上所有权由谁代表并没有解决,国有银行的所有者 缺位或所有权虚置,另一方面国家在国有银行资产上 的各种权利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国 有银行激励机制不强、约束机制不硬、责权利不明、 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
2.从1994年到2003年将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 银行
(1)主要内容
●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实施间
接调控 ●分离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 ●现有国家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 ●1998年用2700亿元特别国债来充实四大银行的资本金 ●先后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家国有银行的1.4
2.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保护存款人。增强了存款人的信心,增加了存款量, 进而提高了经济增长水平。
●监管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为了减少救助和补偿的负担, 必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关切银行的运营和风险状况, 监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浅谈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迅速变革,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业的演变,渐进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历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的。

我曾在不同场合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阶段进行过分析。

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84-1994年的专业化改革阶段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中国工商银行,加上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和原行使财政职能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及1979年恢复的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家银行成为国家专业银行,人民银行则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自此,中国形成了各司其职的二元银行体制。

(二)1994-2003年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1994年,国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同年11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取消贷款规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法人管理、绩效考核等。

这一阶段,许多先进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预明显弱化。

但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内外部关系、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处置不良资产等层面上进行,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

(三)2004年开始的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阶段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希望籍此从根本上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三十年改革之路内容摘要:邓小平同志1991年视察上海的时候曾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

”这段话言简意赅地点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改革的尝试也从未停止过。

2003年,当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股份制改革之旅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强调:“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改革。

”以上种种,皆可验证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的主要宗旨在于回顾国有商业银行自1978年以来走过的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以此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股份制改革正文:一、引言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令世人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水平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世界地位日益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和平崛起的美好图景。

忧的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业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核心表现就是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而积聚的大量风险。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显得刻不容缓,当然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在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弊病,然后依据相应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对症下药,才能使我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契合,相协调。

二、改革开放前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所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在“大一统”体制下,没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别,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

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即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而与此同时,它又从事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

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

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

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

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

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

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

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行整顿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

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