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三次课内实践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第三次课内实践作业
第六小组
问题1. 假设非典之前的口罩价格是1 元,非典发生后涨价为10 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也就是说,为什么口罩供应商的库存是以1 元购进的,现在却以10 元出售?
解答:
非典之前就已经买进来存在仓库里的口罩,是以1元的价格进货的,但这是历史成本,所以不是(机会)成本。那机会成本是什么呢?口罩供应商看看外面的市场,知道即使他涨价到10元,仍然会有人来买他的口罩,因此他现在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下情况:
A、定价1元:1,-10
B、定价10元:10,-1
如果口罩供应商继续以非典前的定价1元出售,他的口罩当然能卖得出去,其收入就是1元;但如果他加价到10元出售,由于现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大增,他的口罩依然能卖得出去,其收入就是10元。根据学过的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A的成本就是B的收入,B的成本就是A的收入,所以A的成本是10元,B的成本是1元。自私的人要追求成本最小化,于是口罩供应商理所当然是要选择B的。(注意:在没有非典的情况下,口罩供应商定价10元根本是卖不出口罩的,因此选择B的收入是0,即选择A的成本是0,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最小化的选择是A,并不是B。)也就是说,用机会成本就能很好地解释口罩供应商在非典之时脱离了库存商品的进货成本(历史成本)来涨价的行为。
口罩是弹性商品,平时大众需求度低,非典时期在大众心理上成为必需品,之前又没有政府的最低或最高价格这种指定价格,涨到10倍是会发生的情况。卖10块是找准了大众的危机心理,又看准了口罩这种非消费品在当时会被抢购
反过来说,非典时期的口罩供应商的加价行为也雄辩地证明了,决定人的选择行为的不是历史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问题2:如果政府受舆论影响而出台行政命令禁止口罩供应商涨价,会有什么结果?
解答:
小组讨论后觉得,如果政府介入实施价格管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讨论觉得总体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政府如果强制性的控制口罩商品价格,首先,这种做法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现实问题,
1.使口罩的价格降低到一个“公平”的价格。由于政府的强制管制,口罩的价格会被限定,不会在出现价格暴涨的情形
2.稳定大众的情绪。
3.减少舆论压力。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如果进行价格管制,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后果。
偏离市场供求决定的价管制会产生不平衡的“缺口”。一般而言,政府管制的价格水平如果高于市场供求价,比如市价10元的商品,政府出于某种原因认为偏低,非规定要15元才可以成交,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要减少,供给量就增加,于是出现供过于求的“缺口”。反过来,管制价格低于市价,就出现供不应求,因为此时需求变大、供给变小。现实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政府能够限制价格,但垄断者仍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因而导致人们的不满。
对于口罩管制,由于口罩价格上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政府采取这种措施时,由于消费者需求较高,但又不能提高价格,企业可能会采取捆绑销售、降低质量、黑市交易等的情况出现。而且还会刺激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微观参与,将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会增加权力的寻租与腐败的机会
综上,政府对于口罩价格的管制还是不要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