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生物全解
(完整word版)生物工艺学知识点总结全解(word文档良心出品)

生物工艺学期末复习资料生物工艺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生物工艺学(biotechnology):又称为生物技术,它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biological agents)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社会服务的技术。
特点: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结合;生物作用剂(生物催化剂)的参与;应用大量高、精、尖设备;建立工业生产过程或进行社会服务,。
生物工艺学包含的四大块内容:原料预处理和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选育及代谢调节、生物反应过程的工艺控制、下游加工。
2、生物催化剂是游离的或固定化的细胞或酶的总称。
生物催化剂特点:优点:①常温、常压下反应②反应速率大③催化作用专一④价格低廉缺点:稳定性差控制条件严格易变异(细胞)生物反应过程实质是利用生物催化剂以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process engineering)。
3、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gene engineering) 、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蛋白质工程(protein engineering)、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工业生产常用的微生物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担子菌、藻类。
2. 工业生产对微生物菌种的要求培养基成分简单、廉价、来源广。
生长迅速、发酵周期较短,抗杂菌和噬菌体能力强。
目的产物产量高,产物类似物的产量低,且目的产物最好能分泌到胞外,利于产物分离。
对温度、pH、离子强度、剪切力等环境因素不敏感。
对溶氧的要求低,便于培养及降低能耗。
菌种遗传性能稳定,不易变异和退化,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3、分离微生物新种的过程大体可分为采样、增殖、纯化和性能测定。
含微生物材料的预处理方法:物理方法(加热);化学方法(pH);诱饵法。
诱饵技术:将固体基质加到待检的土壤或水中,待其菌落长成后再铺平板。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全解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全解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在高中阶段生物已经有了深入的学习,但八年级的生物也有一些基础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文就为大家详细讲解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一、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生命现象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反应。
基本特征包括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四个方面。
1. 代谢:指生物体吸收、转化、利用物质和能量的各种过程。
2. 生长: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增大体积,这个过程被称作生长。
3. 繁殖:指生物体内发生的有关繁殖的全部过程。
4. 适应环境:指生物体通过适应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保持内部相对稳定的过程。
二、细胞学说及细胞的结构细胞学说是生物学的基本学说,其核心观点是所有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产生的。
1. 细胞的结构:细胞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个部分。
2.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和立杆菌等微生物。
三、生物体的构成生物体的构成由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和生物群落五个方面组成。
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单位。
2. 组织:由同样类型的细胞构成的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物质。
3. 器官:由不同组织构成,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4. 器官系统:具有共同性质的器官的总称。
5. 生物群落:由不同种类生物组成的一个集体,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生态系统。
四、基本遗传定律基因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和变异的研究领域,其中阐述了基本遗传定律。
1. 有丝分裂:两个基因分离,并分配给不同的细胞。
2. 明显隐性遗传规律:若两个配合因子纯合态交配,就会得到杂合态的后代。
3. 隐藏配合分离规律:每个子代所得到的一对不同的配合因子是随机并独立的。
五、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反应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十分多样,说明化学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1. 元素: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2.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3.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形成一种新物质)和分解反应(单一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
六、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生命可以分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类。
太岁的全解

【太岁的几种含意】太岁又称肉灵芝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
细胞结构是接近鞭毛动物的。
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
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
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
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
属于“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
太岁这种“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A、太岁为自然界第四种生命体。
B、太岁“肉灵芝”这个古老稀有的物种,是目前生物界除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之外,最新发现的第四种生物,是一种目前人类未知的特殊古生物体C、科学家称太岁为:一种黏菌复合体,细胞结构接近鞭毛动物。
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
D、木星的别称,古代用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纪年,一周是十二年E、传说中神名。
古代迷信,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岁星(木星)相应而行,因此兴建工程等要躲开太岁的方位,否则就要不吉利F、一种特殊的生物。
【木星与太岁头上动土】古人把木星称为“太岁”(或岁星一周天(实际是11.86年),并划分周天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称,说太岁某一年在某一方,这一方就不能动土搞建筑,否则触犯了太岁,就会招来灾祸。
后来,人们把别人侵犯自己怒斥为“太岁头上动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这一说法早在宋朝就已有之。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就曾提到过:朱武和陈达、杨春在少华山落草之后,为了打劫钱粮供山寨使用,预备与官军对敌。
朱、杨要打蒲城县,陈达不听朱、杨的劝告,坚持要从史进所住的史家村借条路去打华阴县。
生物技术合成天然香料香精全解

同时 , 采用植物细胞培养 技术生产香兰素及其系 列化合物时 , 会受到多种 因素影响。外植体、使 用培养基的类型、培养 基中添加的前体物质的 种类和数量、培养期的 温度和光照都会对代谢 物的组成和产量有重要 影响。
三.酶工程
酶工程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生产各种有价值物质的技 术。酶工程是指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内,利用酶的催化作 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技术,也是将酶学理 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新技术。
二.细胞工程
利用植物细胞、 组织和器官大规模培养技术 ,可以大 量培养香料植物,从而获得高价值的香料。植物细胞培养是 一种令植物细胞在培养基或培养液中生长的技术,使植物 的生长和收成易于控制,免受天气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植物香料属于次级代谢物,通常只在已分化的特殊组 织中产生,故在培养植物细胞生产香料时,需靠控制培养 液的成分和培养的环境以提高其次级代谢物的产量
应用实例
在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 术生产香兰素时 , 通过在 培养基中添加一些植物 激素 , 如 2,4- 二氯苯氧乙 酸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 、 苄 基 腺 嘌 呤 (benzyl adenine,BA) 和 萘 乙 酸 (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等,愈伤 组织发生率大大提高 , 而 且所形成的愈伤组织的 继代培养生长较好。
谢 谢!
生物技术合成天然香料香精
杨晨
目录
起源
香料香精
生物技术合成天然香料香精的方法
生物转化法合成天然香兰素
生物转化法合成天然2-苯乙醇
前景与展望
起源
自古以来,人们已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使一些食品更具风味, 如各种酒类、酱、醋和面包等发酵类食品都具有一种自然的清香。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认识发酵食品的典型香味与发酵微生 物之间的关系,香味物质乃是微生物生长过程合成的一些代谢产物。 发酵食品中特定的微生物群已决定了该食品所特有的香气,比如奶酪、 酸奶、酱油、啤酒、泡菜等中的味道各有特点。已知有多种微生物, 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都可以利用基本的营养成分通过全程合成某 些香料化合物,包括挥发性醇类、酯类、羰基化合物、有机酸、硫化 物、氨基酸类等。
生物-2021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江苏卷)(全解全析)

2021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江苏卷)生物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FtsZ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骨架蛋白,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微管蛋白类似。
在细菌二分裂过程中,FtsZ蛋白先招募其他15种分裂蛋白形成分裂蛋白复合物,再促进细菌完成二分裂。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FtsZ蛋白与其他15种分裂蛋白的单体都以碳链为骨架B.FtsZ蛋白的功能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三方面决定C.FtsZ蛋白在细菌中广泛存在,因此可作为抗菌药物研发的新靶标D.研发针对于细菌的FtsZ蛋白抑制剂时,应考虑其对动物微管蛋白的抑制作用2.“结构与功能观”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其内涵是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下列叙述不符合该观点的是A.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其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B.动物的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C.胰岛B细胞内有大量线粒体,有利于该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D.小肠内的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3.如图为霍乱肠毒素作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部分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K+C.体现了细胞膜的胞吞功能D.图示受体有控制物质出入和信息交流的功能4.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多省发起乙醇汽油推广,传统燃油汽车从2019年起将陆续停售。
某企业以秸秆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酒精发酵生产酒精(乙醇)。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微生物细胞内生成酒精的酶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B.以乙醇作为燃料,产物是CO2和H2O,比传统汽油燃料更环保,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酒精发酵时形成的CO2释放到细胞外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D.微生物利用秸秆进行酒精发酵时,秸秆中有机物的能量大部分会以热能形式释放5.将两条单链均被32P标记的M基因导入某动物(2n=4)精原细胞中(假定该精原细胞DNA不含32P),选取插入2个M基因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再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得到4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
细菌内双组分信号传导全解

意义
1.细菌双组分系统是细菌的一种普遍而又很重要的信号传递系 统,也是一个基因表达的调节系统。 2.它的理论意义就在于阐明了细菌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基本 过程,为深化细菌行为、生态、生理生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3.双组分系统在微生物和一些植物中广泛存在 ,而人类细胞主 要采用丝氨酸/ 苏氨酸和酪氨酸激酶系统调节蛋白活性 ,哺乳动物 中不含组氨酸激酶 ,因此如果找到双组分蛋白的抑制物 ,用以对抗 微生物感染有重大意义 。 双组分系统有多个“ 靶 点 ”,如感应外 界刺激的位点 、激酶自主磷酸化位点和反应调控蛋白磷酸化位点等 , 探究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机制 ,找到双组分蛋白反应的靶点 ,为 更好地设计双组分系统的抑制物提供了条件。
二、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的组成
双组分信号通路
HPK感受到外界环 境信号后,使RR磷酸
化,将外界信号传递
到胞内.整个双组分 信号通路由信号输 入(input)、HPK自 身磷酸化、RR磷酸
化及输出(output)
等环节构成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
• 经典的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由组氨酸激酶 [histidine kinase,HPK]又称为传感器激酶 和反应调控蛋白(response regulator,RR) 组成。 • 双组分系统只负责信号的输入、转导、输 出。信号的识别和感受是由其他分子,如细 胞表面受体或运输蛋白来完成,由它们再将 信号传递到HPK。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的组成
反应调控蛋白 RR 位于胞质内。是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中 的第二个组分,含有一个或多个保守的N端接 受器结构域又称为输入结构域和可变的 C端 效应器结构域又称为输出结构域 。反应调控 蛋白控制输出信息 。
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的组成
昆虫的胸部全解课件

气管和气孔
气管
昆虫通过气管进行呼吸, 这些气管穿过胸壁并与外 界相通。
气孔
在昆虫的外表面,存在一 些气孔,这些气孔是气管 的开口,用于呼吸和交换 气体。
气孔的功能
气孔允许昆虫通过气管吸 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昆虫的胸部功能
03
飞行和运动
飞行
昆虫的胸部是主要的运动器官,具有 翅膀和飞行肌肉,能够进行飞行活动。
加强跨学科合作
未来的研究将需要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合作,以解决昆虫胸部研究的重大 问题。
提高教育和公众意识
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昆虫胸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促进社会对昆虫 研究的支持和理解。
参考文献
07
参考文献
Dubois, A., et al. (2004). "The Arthropoda."
昆虫性信息素
通过使用昆虫性信息素等化学物质干扰昆虫交配,减少繁殖数量。
生物农药
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农药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和繁殖。
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的价 值
生物学研究
01
昆虫作为生物学研究对象之一,对于理解生物学基本原理和机
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和林业应用
02
昆虫在农业和林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蜜蜂授粉提高农作
昆虫的胸部全解课件
目录
• 昆虫的胸部概述 • 昆虫的胸部结构 • 昆虫的胸部功能 • 昆虫的胸部多样性 • 昆虫的胸部与人类的关系 • 昆虫的胸部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昆虫的胸部概述
01
胸部的结构和功能
01
昆虫的胸部是由三节组成的,每 节都包括背板、腹板和侧板。
2023年中考科学第一次模拟考试卷(浙江台州卷)(全解全析)

2023年中考科学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科学·全解全析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B【解析】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具有分裂能力的分生组织;能输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输导组织;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贮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
所以能输送水分、无机盐或有机物的组织是输导组织。
故选B。
2.C【解析】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描述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非常稳定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故C正确;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C。
3.AC H O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故含有9个原子,故错误;【解析】A、一个26C H O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B、26C H O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3:2,故正确;C、26C H O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糖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正D、26确。
故选A。
4.C【解析】A.由题意可知,游客乘橡皮艇顺水而下的过程中,其运动速度和方向不断改变,所以,运动状态改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游客乘橡皮艇顺水而下,其高度不断下降,质量不变,所以他的重力势能在减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以河边的石头为参照物游客的位置不断变化,即游客是运动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由生理知识可知,游客心跳加速是神经和激素调节的结果,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解析】A. 由以上分析可知,所以甲和丁反应生成丙,属于化合反应。
故A不符合题意;B.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为化合反应,丙为生成物,所以丙一定是化合物。
故B不符合题意;C. 设总质量为m,那么甲和丁的质量变化量之比:(17%m14%m):(48%m40%m)=3:8,故C符合题意;D. 乙的质量保持不变,那么它可能是与反应无关的杂质,不一定是催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