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系相图基础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相反P要分解为N和M时,需要加入一定量 的Q,此时,P点的位置叫“交叉位置”。

新组成点P落在三角形MNQ的外边,并在 MQ和NM的延长线所包围的范围内,其组 成及量与M、N、Q的关系为Q+N+P=M, 故M-(Q+N)=P。

从混合物M中取出一定量的Q+N才能得到
P。反过来,P分解时,要加入相应量的Q +N才能得到M,P的这种位置叫“共轭位 置”。
交叉
交叉
交叉
•双转熔点(双降点)
特点;处于相应成分三角形的共轭位置 L+S1+S2 S3
共轭
•双降点形式的过渡点
特点:共轭位置的极限情况 (L)+S1+S2 S3
无对应的三角形,是一条线
5、析出规则(背向规则)
A
B
C
二、在固相中完全不互溶的三元相图 基本类型
1、具有一个低共熔点的不生成化合物的三 元相图 体系特征:液相完全互溶,固相完全不互 溶
总组成点、液相组成点和固相组成点始终
在一条直线上,形成杠杠。此杠杠随着固、
液相组成的变化,以系统总组成点为支点
旋转。

液相组成点的变化途径一般是从系统的组
成点开始,经过相应的初晶区、界线,直
到三元低共熔点为止;

固相组成点的变化途径则一般是从三角形的某
一个顶点开始(只析出一种晶相),经过三角
形的一条边(同时析出两种晶相),进入三角
1、组成表示法: 平面三角形
①等量规则:
A
C含量相等
A的含量相等
B
C
②等比规则
A
B与C的比恒定
B
C
③杠杆规则
A
c
a
b
B
C
④重心规则
A
两次使用杠杆规则
M O Q W N B C

如果M、N、Q量相等,P点一定在三角形 MNQ的几何重心上。反过来如果P点组成 分解,则可得到相当量的组成为M、N、Q 的三个混合物。
形内部(同时析出三种晶相),直到与系统的
总组成点重合(结晶结束)。固、液相的变化
途径形成一条首尾相接的曲线。

无论熔体 M在三角形ABC内的何种位置, 析晶产物都是 A、B、C三种晶相,而且都 在(A)、(B)、(C)三个初晶区所包 围的三元无变量的低共熔点上结晶结束。 因此三元低共熔点一定是结晶的结束点。
A
1、2、3均为三升点
A
1
S
S
2
B
C
3
B
C
小结

原始熔体M在哪个初晶区内,冷却时,从
液相中首先析出该初晶区所对应的那种晶 相,M熔体所处等温线温度表示析出初晶 相的温度。在初晶相的析出过程中,液相 组成点的变化路线遵守背向规则。

冷却过程中系统的总组成点即原始组成点 在投影图上的位置始终不变,而且系统的

如果新出现的混合物或化合物的组成点不 在原始已知的三个混合物所联成的三角形 内时,就不能用相加的方法求得。

新组成点P落在三角形MNQ的外边,并在 MQ和QN的延长线的范围内,则P的组成 及量与M、N、Q的关系由下式求得:因
M+N=t;Q+P=t;则可得到M+N=Q+P;

要从混合物M+N中取出一定量的Q才能得到
相图特征: 三个初晶区, 三条相区界线, 一个无变量点。
C A E
B
B A
C
2 具有低共熔点的生成二元化合物的三 元相图

体系的特征:化合物为稳定化合物,每种 组分都有确定的熔点,组分间液相完全互 溶,固相完全不互溶;

相图的特征:多于一个无变量点,四个初 晶区,五个相区界限(均为低共熔线), 两个无变量点(均为低共熔点),两个副 三角形。
C
C
A A
D
B
D
来自百度文库
B
C
C
E1 E2
鞍形点
A A
D D
B B
C
原始成分点与结 晶终点
C
结晶结束的组分 为三角形顶点组分
A A
1
D
2
B B
D
3 生成一个同成分熔融三元化合物的三 元相图

体系特征:体系中含有三元稳定化合物, 组分间液相完全互溶,固相完全不互溶;

相图特征:四个初晶区,六条相区界限, 三个无变量点,三个副三角形。
2、连结线规则(艾氏连线)
C
连接线之间可以 相交但不能交叉
E
F
A D B
3、切线规则
C
E A B
A
B
A
B
4、无变量点

低共熔点(三升点) 特点:三条低共熔线相交点,三曲面相 交的温度最低点,处于对应三组分的重 心位置
L
1
S1+S2+S3
E 2 3
•单转熔点(双升点) 特点:对应三组分的成分三角形之外,交叉 位置 L +S1 S2+S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