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全)(最新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全)(最新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考点(全)(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1.教育的功能(辨)

按教育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的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教育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规模速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学校

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体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辨析)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

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知识加

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简答):传承(传递和保存、活化)、改造(选择和整理、提升)、传播交流和融合、更新和创造。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般来说,教育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为一定的文化所影响,但教育又常显示出其自身

所特有的形式和发展轨迹。这是因为,作为教育活动主题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而人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人的独立性,

从而也决定了教育的独特性。

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

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特性。如果把教育的

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

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简单、辨析):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这里出辨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

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

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辨析):顺序性(不可凌节而施)、阶段性(不能“一

刀切”)、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个别差异性(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

互补性(某一方面有缺陷,正常人没有互补性)

3.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辨析):(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

专业方向的具体化。因此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

达到的或产生的变化。

(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辨析、简答):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

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辨析)

二者没有孰轻孰重、谁对谁错的问题,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辨析、简答)

组成部分:德育(首位与灵魂,保持方向和动力)、体育(物质保障)、美育、智育(核心,认识基础)、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出辨析:“智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错误。智育的根本任务

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美育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的意义表现在(辨析、简答):美育可以扩大

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美育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

德的教育功能;可以促进血红色呢过身体健康发展。

各部分的关系(辨析):“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

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

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为某一时期的任务的不同在某一

方面有所侧重。

3.教育制度

(1)建立学制的依据(简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

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文化传统;本国学制的历史

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和类型:(高人特机智)基础教育(学前+普通

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

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第二章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辨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学科课程的优缺点(简答):优点:从社会角度讲,有助于文化遗产的系统的传承;从学生角度讲,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从国家角度讲,在保证尖端人才和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缺点:从学生角度讲,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从课程本身角度讲,与现实生活存在教育距离,缺乏活力,造成学习内容的凝固化;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容易导致偏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3.活动课程的特征(简答)

4.课程内容(简答必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1)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简答):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5.基础教育课改的具体目标(简单)(习结平管内能):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以前重知识现在重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前重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现在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以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现在...);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在主动参与...);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以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发

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综合实践活动(简答)(两社两技一研究):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第三章中学教学

1.教学概述

(1)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表现如下(辨析):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

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

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辨析、材料分析)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发展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简答、辨析):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传

授知识与发展智二者是相同统一和相互促进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

务统一在统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

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辨析、简答)):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答)(激领巩运检):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

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我国目前中学主要的教学原则(案例分析)(冯巩找音量,寻思找直发)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简答):教师要保证教学的

科学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

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材料分析)---贯彻此原则的要求(简答):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

学习”;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材料分析)---贯彻此原则的要求(简答):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民主教学,鼓

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

(2)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简答)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简答):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讲授要讲究策略和方式,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解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简答)——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教学基本环节: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简答)(背上做科学)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简答)(诸葛亮惨死)(从学生的角度):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上好一节课的要求(简答)(主板内幕已结发)(从老师的角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准确;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最根本的要求)

4.教学评价(辨析):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划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1.认知过程

(1)知觉的基本特性(辨析、简答):选择性(你看到这张图首先看到的是什么?)、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面孔识人、一叶知秋”)、恒常性

(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材料分析):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简答):学习材料的性质;系列位置效应;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适当过度学习);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

(4)遗忘的原因(简答考频高):消退说、提取失败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5)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简答):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复习次数要适宜(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辨析、简答、材料分析)(原已定二情):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情绪与动机、问题情景。

2.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简答):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启动、定向和维持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2)学习动机的激发(简答)(醒目外表,气度争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3.学习理论

(1)程序教学的原则(简答)(弟自小积极):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简单)(冻结城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简答):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1.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概述

(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观察力的培养(简答):①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

良好的观察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良好的性格特征,比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3)注意力的培养*(简答);①培养间接兴趣。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重点,劳逸结合。③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情愉悦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心情平静有助于

提高注意力,自信心是关键。④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4)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丰富学生

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③引导学

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经验和空间想象能力。④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能力。⑤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⑥引导学生积极的幻想。(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简答):①创设思维氛围。②激发思维兴趣。③培养直觉思维。④训练发散思维。⑤发展逆向思维等。

2.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1)情绪情感的功能(简答)(十几支信件感染了我):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

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感染功能

3.中学生的意志发展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简答):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盲目性。②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力。③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其获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④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予以必要的纪律约束。⑤正确对待挫折。⑥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4.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

(1)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简答)(语数体美音际知):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2)能力的差异(简答):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巅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简答)(从一个人出生到成熟的顺序记忆):①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影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②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接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就越迅速。因此不少人把学龄前当做智力发展的关键期。③教育与教学。教育与教学在智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④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能力的重要途径。⑤主观努力。(4)学生能力的培养(简答):①重视早期能力的培养。②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③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因材施教。④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⑤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⑥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5)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材料分析):

胆汁质的学生——直截了当——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坚持到底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多血质的学生——多种教育——定期提醒对缺点严厉批评——培养扎实专一、朝气

蓬勃足智多谋的人格品质;

粘液质的学生——耐心教育——给他们足够的考虑和反应的实践——培养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人格品质;

抑郁质的学生——委婉暗示——不在公开场合指责——培养敏感细致认真的优点。

第七章中学德育

1.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1)品德的心理结构(简答):道德认知(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简答):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与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2.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辨析):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辨析):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德育原则(两导两因一执行,尊重集体要正面,另外还有一教育)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简答、辨析):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简答、辨析)——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当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坚持正面教育,以客观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材料分析)——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4.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材料分析、简答)

(1)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情操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第七章中学班级管理及教师心理

1.中学班级管理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简答):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班会活动的组织

●偶发事件的处理

2.教师心理

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完整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力简答题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

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及答案! 1. 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第四,传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108个常考简答题汇总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题库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 3、学生自主管理法 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

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注意事项 答: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简答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四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生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案耍点】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4.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耑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1) 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2).领会阶段。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剌激,形成选择性知觉。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3).习得阶段。学生将短吋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2019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04.29

目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5)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0)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4)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8)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3)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7)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8)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45) 2019.04.29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0)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6)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62)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70)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选错均无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说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大多数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数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