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论文

合集下载

新媒体广告发展探索——以微信平台为例

新媒体广告发展探索——以微信平台为例

告、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等在用户生活中不可避免 定位技术,广告主可以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推送有
地蜂拥而至,导致用户对强行呈现给自己的硬性广 价值的商家信息,让广告为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学
告产生反感、抵触。而微信平台的朋友圈广告和微 习提供资讯帮助。
信公众号植入广告将有价值、有生活、有趣味的内容
第三,娱乐趣味价值。要让广告内容或表达形式
带来便捷的二次传播,指导用户群体性消费行为。
传媒,2015,23(08):47-48.
(三)融合场景
[4]李照 . 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行为研究[D]. 南京:
依托新媒体技术和无线终端技术的精准传播、
南京师范大学,2015.
互动营销推动了广告市场的变革,融合场景广告成 [5]潘广芝 . 熟人社会的隐喻与延伸[D]. 沈阳:辽
50
第 12 卷第 11 期 2021 年 6 月
Vol.12 No.11 June 2021
似消费喜好的用户群,这不仅为微信平台的广告提 与搭建的场景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精准洞察
供了精准定向,同时实现了用户群体的有效扩展,提 特定场景中的用户个性、习惯、当下状态;同时精准
升了广告投放效果,增加了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回报。 定位目标用户,推送与大的移动应用平台,微信用户可以与好友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与网络的关系日益紧密,大
分享有趣的、有价值的第三方应用社交平台上的图 数据在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微信平
片、音乐、新闻等内容,这增强了微信用户之间的互动 台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用户消费数据进行一
性。近年来,微信平台的开放性让更多的跨平台内容 定程度的挖掘,即能精准构建用户标签及全景画像,
财报数据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12亿。微信基 户提供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 O2O 新消费模式。广

新媒体运营人才的成长之路

新媒体运营人才的成长之路

《新媒体编创》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面向新媒体图文、影像制作领域的“数字媒体设计师”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岗位所需的图文、影像选题策划与编辑发布能力,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图文、影像创作的选题策划与编辑发布技巧,能够操作新媒体编辑平台,能够进行文案写作、图文影像内容编辑排版与发布。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课程,共60学时,3学分,在第1学期开设,后续有《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剪辑技术》、《影视包装》、《演播室技术》等。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媒体形态和典型平台;把握数字影像内容中的新型文化思维和消费需求,初步掌握新媒体编创的基本方法,成为数字影像制作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2.2知识目标了解新媒体平台的结构形态、行为对象、内容建构方法等内容,形成新媒体传播地叙事逻辑、传播思维的特质,掌握新媒体内容编创的内容策划、编辑策略,发布方法。

2.3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数字影像创作思维,能够根据社会热点和消费者痛点,确定传播内容的选题策划;掌握数字影像各类文案写作的经典框架:熟知为框架组织素材的方法,根据新时代传播规律,设置标题、关键词;设计文章开头、结尾、金句,完成文案的能力;具备数字影像阅读习惯认知,图文、音视频的编辑排版、发布的能力。

2.4素养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文化传播意识,培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能追踪新媒体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相应知识和能力;培养对新媒体数字影像设计创作的兴趣;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弘扬民族文化、具备家国情怀的道德情操。

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学院“专业设置随动一个区域产业、方案设计随动一家智慧企业、课程开发随动一个典型岗位”的思路,将苏州方向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媒体设计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数字影像内容策划与编辑发布、数字影像采集、剪辑、后期合成与包装、录播与直播5大模块;本课程《新媒体编创》对应其中的内容策划与编辑发布模块,将数字媒体设计师所需的核心能力以及典型知识、技能与素养需求凝练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有机结合,校企组成教学团队,讲练有机结合;教材编写与企业岗位职责、内容研发、信息发布等有机结合;教学空间及设备由学院实训室与企业有机结合;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新媒体编创相关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创新创意能力,成为满足企业所需要的数字媒体设计师人才。

国内新媒体短视频现象思考与问题研究

国内新媒体短视频现象思考与问题研究

的社会创新与变革。 麦克卢汉提出的这一观点沉重打击了当时的
内容中心论者,引导人们重视媒介本身。时至今日, “手指舞”“抖肩舞”“冰桶挑战”等流行热点一波 一波褪去,而用短视频 APP 来观看、分享、社交、获
取信息的行为活动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ѿⴙ㻲䶽
㞦ᱛᒝ‫׻‬
ᓚ⩡ᒝ喏ຮȧ䄯䴟ጴȨ ᓚ‫ޓ‬喏ຮȧ⩋≧ᄥ᜽̷᝷βȨ ᓚ㐨㞦喏ຮȧᑾ䰢Ȩ ćć
门槛也因此大大降低,这些技术环境的改善导致 频区别于传统媒体特性的主要因素。新媒体短视频
2015年以来短视频行业呈井喷之势爆发,短视频成 天然具有渠道与平台的属性,新媒体平台承担着新
为网络新媒体的“香饽饽”。短视频对电影、电视等 媒体影像传播的“把关人”角色,对新媒体影像发
传统意义上的影像媒介在技术、艺术和文化层面的 展的影响举足轻重。
限度地追求娱乐元素来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和精 运营机制,这是一项“短视频艺术传播开展普及与
神愉悦需求,不顾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寓教于乐的 提高相结合的专项行动,旨在努力提升短视频艺术
宗旨,使其趋于同质化和浅薄化的现象。就国内现 内容从创作生产到传播各个方面艺术化标准的导 有的新媒体短视频来看,泛娱乐化更多体现为一种 向性和引领力”[5]。
对视听影像的娱乐化消费,或由于猎奇心态导致的
革新,似乎脱离了简单的媒介融合的窠臼,5G 来临
从渠道属性来看,可以把短视频分为基于宽带
又为移动短视频送来了东风,一个全新的新媒体影 网络的影像创作和基于移动网络的影像创作。所谓
像时代在今天显而易见。
平台,即新媒体短视频生产和播放渠道的服务商,
短视频,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以秒计时,且视频 比如 PC 端的视频网站、博客等,移动端则是各类视

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优劣势

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优劣势

本科生毕业论文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学号:姓名:年级:院系名称:人文传媒学院新闻传媒系专业班级:广播电视编导1班指导教师:完成日期:1.格式不正确2.文中的概念不清3.注意时间,特别是历史资料,时间一定要准确4,结构安排欠合理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20 年月日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I V 前言. (1)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2)(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二、广播媒体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一)广播媒体的发展历程 (3)(二)广播媒体在新媒体环境的现状 (4)三、广播媒体的优势分析 (6)(一)广播媒体的优点 (6)1.不可逆转的线性传输 (6)2.实时传输与伴随性 (6)3.便捷性和机动性 (6)(二)广播媒体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转变 (6)1.内容与节目形式编排的灵活性得到提升 (6)2.数字化传输手段对传统广播被动接受方式的改善 (7)3.改善被动接收方式,提高信息保留性 (8)四、广播媒体的缺点分析及改革措施 (9)(一)广播媒体的缺点 (9)1.传输技术受到限制 (9)2.跨地域是不同内容的认可度不一 (10)(二)广播媒体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10)1.提升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方式比重 (10)2.开放个人播客形式,节目定制化,接受私人化 (11)3.开放节目制作,向平台化和服务型转变 (12)4.采取节目的“中央厨房”式规模制作与供应方式 (12)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摘要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的向前进步。

融媒体范文3篇

融媒体范文3篇

融媒体范⽂3篇融媒体采编重在做到“融”传统媒体要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建⽴报纸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1⽉12⽇,深圳商报宣布,将从采编融合、移动端布局、微信集群构建三个⽅⾯⼊⼿,倾⼒打造三⼤融媒体产品。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通互融,⾸先要做到采编深度融合。

在这⽅⾯,国内传统媒体根据⾃⼰的实际情况⾛出了不同的路⼦,有的是局部探索逐步实践,有的是⼤⼑阔斧全⾯改⾰;对于改⾰后的产物,有的称作“全媒体中央控制室”,有的称作“全媒体数字采编中⼼”,有的则叫“中央编辑部”。

深圳商报称“融媒体采编指挥中⼼”。

当然,业内对此早有⽐较形象的称呼――“中央厨房”。

观念转变:达成媒体融合改⾰共识2013年11⽉,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4年8⽉,在中央全⾯深化改⾰领导⼩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强化互联⽹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的深度融合。

此后,⼀些媒体相继宣布了媒体融合改⾰战略。

与⼤多数媒体⼀样,深圳商报在建设运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直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如何互动、互通的问题。

那时融合的概念还没有被⼴泛地提出来,报⽹互动依旧是许多媒体⼈⼝中经常提及的改⾰策略。

观念的转变,准确地说是媒体融合意识的转变,尚处于发酵过程。

传统采编部门⼀直在做他们经年不变的⼯作,新媒体中⼼除了从已经见报的新闻中寻找素材,就是去互联⽹上整合可⽤的新闻资源,两者之间较少沟通,唯⼀算得上有点突破的就是报⽹互动。

新媒体平台的⼀次新闻报道实践刺激了我们的神经,许久之后还印象深刻。

2014年4⽉23⽇19时44分,深圳龙华⼀超市发⽣挟持⼈质事件。

根据⽹友报料和最先赶到事发现场的记者发回来的报道,深圳商报新浪官⽅微博在全国媒体中率先了微博报道,该微博随即被包括@⼈民⽇报在内的超过30家国内媒体官微转发3600多次,评论超过800条。

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传播模式浅析范文

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传播模式浅析范文

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传播模式浅析两微一端传播模式浅析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基本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科技的发展越发增加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信息的传递需要介质来实现。

与传统媒体相比“两微一端”的出现,及时、便捷、丰富、海量的信息大大弥补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1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基本概况微信是腾讯公司推推出的一款智能应用程序序。

用户通过网络可以快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图片和文字,将精彩内容容传递到微信好友或微信信朋友圈。

同时,用户可可以通过“摇一摇”、“号码搜索”、“查找附附近人”、“扫描二维码码”等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友和关注公众平台。

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及时发布文本并可以公开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

同时,也可以传递图片片、分享视频等,微博允允许任何人阅读用户所发发布的信息或者只能由用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相对于微博和微信,,新闻客户端起步较晚。

但其发展迅速,逐渐得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内容容涵盖了新闻、体育、科科技、娱乐、财经等多个个资讯类别。

2微信、微微博、新闻客户端传播模模式的相同之处“两两微一端”的出现都是时时代的产物,都是为了满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和提供便利服务的软件。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喜好下载PC版或移动版版APP进行信息的传递递和交流,即时性随着4G或5G时代代的到来再加上智能化电电子产品的出现,人们可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在第第一时间知晓天下事。

互动性传统的大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制较弱,只有简单的读者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式进行信息反馈,并且反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乏即时性和直接性。

微信信可以通过朋友圈或公众众号对发布者的内容进行行评价、点赞或转发;微微博具有同样的功能,只只要用户对微博的发布者者进行关注就可以看到微微博里发布者所发内容。

用户还可以对内容发布布者进行跟帖,对于自己己喜欢或不谋而同的内容容进行转发;新闻客户端端与微信、微博同理,用用户可以对新闻客户端所所发内容进行跟帖和实时时评论;微信、微博、新新闻客户端很好地满足了了人们的自由言论,实现现了实时的互动性。

“人设”塑造让报道更“好读”——主流新媒体平台人格化传播演变

“人设”塑造让报道更“好读”——主流新媒体平台人格化传播演变

“人设”塑造让报道更“好读”——主流新媒体平台人格化传播演变朱墨白【摘要】媒体在实施人格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转变角色、建立形象、尝试交流、创新表达等手段,塑造媒体“人设”。

本文研究相关案例,分析“人设塑造”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作用,探究其作为信息有效传播的策略,更作为媒介未来融合发展方向的可能。

【关键词】报道;人格化传播;用户思维;情感联结;人设塑造随着互联网进入3.0时代,用户内容生产的影响力权重大幅增加:一方面,以KOL、网红、MCN为代表的群体崛起,“粉”成为用户表达价值认同的一种态度;另一方面,“弹幕文化”“神评文化”等诸多新互动方式涌现,也让用户内容生产的形式和意义进一步丰富和凸显。

同时需要看到,在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后,对于主流新媒体平台而言,仍存在下载量与互动数不匹配、活跃用户占比较低、老用户二次付费率较低等诸多困局。

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10亿,其中40岁以下网民占比达53.3%。

个性彰显、态度鲜明的“网络原住民”成为用户的主要人群。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格化传播”这一与用户特质有共通之处的传播策略被赋予了新的期待。

知网相关论文搜索结果显示,在2016年以前,相关研究相对零散,主要集中在主持人形象的探讨;2017-2019年,政务微博等领域被纳入研究视野;近两年来,相关研究明显增多,短视频传播、网红传播、助农营销、政府新闻发布等多种以“人”为主体的传播形态被纳入研究范畴,使得人格化传播有了更宽广的现实意义。

一、角色转换——从精神领袖到平等伙伴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被定义为主持人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所赋予的文化品位、语言修养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塑造形象、传达信息、沟通情感,使节目更具亲切感和人情味。

[1]在政务短视频中,人格化传播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方式,往往指机构、组织、媒体等在传播中凸显人的元素,通过展现人的情感、个性、表达魅力等方式塑造内容。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54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8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引言新媒体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而新媒体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媒体其实就是数字化媒体。

一、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概况传统形式的报纸媒体在其发行之前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将新闻内容进行整合,并且通过纸质的形式提供给信息接受者。

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纸媒深远的影响着每一位曾经的读者。

传统媒体形式在发展过程当中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当中云集了许多高精尖的专业采编人才形成了系统的专业化采编队伍。

传统纸媒通过多年的发展,在运作模式上以及运作机制上都相当的成熟,并且传统纸媒具有一个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操作流程。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传统纸媒具有极其稳定的消费群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新媒体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由于新媒体所涵盖的资源相当丰富,并且具有多元化以及海量化的特点,因此在媒介互动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

除此之外,由于新媒体在运转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利用了信息化资源以及数字化资源,因此其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也远胜于传统媒体,同时在浏览阅读的方式上新媒体也更加的多元化。

读者浏览方式可以包括视频、图片、文字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输出方式能够更加便捷和高效地直接传递给读者。

同时也赢得了读者更多的关注。

由此可见,在传统媒体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媒体能够更加迎合多变的市场化需求。

二、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一)迎合阅读群众新媒体更加倾向于发布阅读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人们所说的标题党即为迎合阅读群众喜好的一种行为现象,它无论在传播范围上还是传播速度上都表现出巨大的优势。

与新媒体形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纸媒在信息的发表过程当中更加慎重与严谨,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小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运营论文:
【摘要】现今,危机应对的常态化成为各国政府危机传播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探讨政府在危机事件的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消退期的传播模式.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在危机事件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政府危机传播危机传播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不久之后,新媒体一词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
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传播渠道共同实现,最重要的是这些媒体逐步走向融合.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新闻生产从制作到发布的全方位变革,同时衍生出电子报、电子杂志等新型媒介形式。

二、政府危机传播
1969年,研究危机的先驱C.F.赫尔曼(Hermann)最早且系统提出了危机的定义:“威胁到组织或决策单位高度优先之价值和目标;在情况急剧转变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对组织或决策单位而言,危机乃是未曾意料且仓促爆发所生成的一种意外”①.危机的爆发具有紧急、出乎意外的不确定性,在第一时间进行危机传播以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则显得至关重要.国内学者董天策在其文章中对危机传播内涵进行了界定,“危机传播至少包含两个具有密切联系的传播主体
及其传播行为,一是作为解决危机的责任主体——政府及其信息发布,一是作为报道危机解决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及其新闻报道.”
政府危机传播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其着重强调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为避免或减轻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主动协调政府部门、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及时发布新闻、采用合理的危机处理策略以及在危机过后实施形象修复策略,这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传播模式分析
根据斯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机传播四段论,本文按照政府危机传播的四个阶段——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和危机消退期,来分析政府危机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危机潜伏期:社会舆论及时预警
所谓危机预警,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专业机构、权威部门的预警传播;二是社会舆论的预警传播,其中社会舆论的预警传播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来实现,这是由数字媒体在传播方式上非线性、双向去中心化的传播特点决定的.
新媒体的危机预警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和政府社会预警职能的体现.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赋予受众充分的话语权,在危机事件现场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将有关信息立即上传发布,网民成为危机事件的报道者和参与者.新媒体的危机预警有助于政府及时引导公众的不满情绪,避免网络不良言论的蔓延和扩散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预警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则是政府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与网络媒体建立预警机制,使政府与媒体之间达成了危机预警的共识.2009年7月16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与人民网等14家网络媒体签订《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合作协议》,气象预警信息将在人民网、论文范文网、新浪网等14家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布.这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防御和减少突发灾害性天气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②
(二)危机爆发期:谣言与政府危机信息管理
危机爆发之后,此时媒体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政府与公众及时沟通,传播政府处理危机的积极态度和采取的有效行动,消除人们对危机的各种误解,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信心.
在危机爆发期,网络和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并没有从危机潜伏期的舆论及时预警中得以控制,而是继续呈现扩大散播趋势.受众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发布信息,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使知情权得以满足.如果网上的言论得不到“第三方”——大众传媒的权威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加剧舆论形态的畸变——流言传播.流言“是社会不安定状态的反映,当社会危机四伏,或发生重大的事件时,随着谣言的增多,流言也在社会上蔓延开来”.③而为了控制流言的不断蔓延,政府应在网络环境下提升政府运用新媒体解除危机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将权威信息通过网络广泛传递给受众,树立及时运用网络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的意识,将政府对流言的控制由“被动式”应对转变为“主动式”解决.据
华商网2009年7月的报道,陕西省渭南市通过对下属县(市、区)的政府网站和市政府部门、单位网站上半年网络更新和使用情况的全面调查和评估发现,42家单位(部门)至今没有与市政府网站链接或无网站(页),同时渭南市国土资源局网站“国土要闻”内的渭南新闻竟是4年前的旧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对网络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媒体环境下,不仅要求政府在危机传播中具有运用网络发布信息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通过论文范文社向社会发布了消息,各地也及时发布了辟谣信息,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真相,在强震面前保持了理性和冷静,避免了社会恐慌的发生,这说明政府运用网络进行迅速高密度的资讯传播会使谣言的传播失去生存的空间.
(三)危机扩散期:政府、媒体“合作”引导公众舆论
危机扩散期是危机四个阶段中时间相对较长的一个阶段,如果政府、媒体和受众三方之间的传播得力,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爆发期造成的损害.
在危机情境下,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成败.因此,对媒体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将其作为连结政府和公众的中间环节,起到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④是这一时期政府危机传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政府危机公关:伊朗爆发货币危机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危机扩散期,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合作”之势,推动社会舆论共识的形成.论文范文和地方的主流媒体开始对危机事件进行全面立体式和及时准确的客观报道,凭借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对网络舆论起过滤、放大作用.同时,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传统媒体的报道、网络舆论的实现和政府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二者合作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舆论.
政府在危机扩散期不但需要迅速决策,还要通过媒体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处理危机.通过媒体,一方面可以使政府及时获知危机状态和民众心态的反馈,促使政府根据公众舆论的要求和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向社会公布政策,取得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这时,网络的一些功能包括即时的新闻传播、个人化的信息服务和灾难专题服务就给政府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论文范文中后期,传统媒体开始全面大规模报道的同时,网络上通过创设有效的“集体疗伤平台”和组织网上援助,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安民信息促进信息快速流通,有效地充当了社会情绪的输送渠道、社会力量的集结平台,成为碎片化的民间智慧的巨大“整合器”.政府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力量,形成良好互动的应急传播机制.
(四)危机消退期:政府对危机的反思和形象修复
危机消退期并不意味着政府危机传播过程的结束,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立足于现实的危机问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广泛的舆论空间,针对公众舆论的热点,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论文范文消息,向公
众说明事实,安抚人心,及时消除危机事件消退期的危机隐患,对危机进行反思,重塑政府形象.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危机消退期,政府部门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来发布信息.而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传媒突破了传统传播技术功能的局限,为政府危机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修复的方式.比如: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建立门户网站,使之成为论文范文发布信息的权威平台;通过BBS、电子邮件、网上信访等方式与公众互动,减少公共危机事件再度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政府运用网络媒体继续进行后续传播,通过利用网络多链接的特点,进行危机事件发生、发展全面的回顾,向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广泛参与到问责和总结的形象修复过程中,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这也是网络媒体引导舆论的良好时机.危机后,社会心理往往呈现反弹和低落的状态,网络媒体可以发挥其人文主义关怀的优势,尽量安抚公众情绪,将危机后的社会震荡削减到最低程度.对于政府来说,危机后政府的形象和声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时政府部门如果能够表达真诚的反思和完善制度的决心,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就能实现政府形象的重塑,并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特点相比,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在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主动运用新媒体展开
危机传播的必要性.政府危机传播的实践和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模式和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