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解读探析

合集下载

叙事聚焦叙述者·时空——对汪曾祺《异秉》不同文本的解读

叙事聚焦叙述者·时空——对汪曾祺《异秉》不同文本的解读

大 众 文 艺187摘要:“改写”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章以汪曾祺小说《异秉》的三个不同文本作为样本,就其叙事策略进行分析解读,试图从中寻绎隐含的文本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异秉》;叙事聚焦Abstract : Rewrit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Wang’s writing. The essay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Uncanny of three different texts to find Implied meaning.Key Words :Wang Zengqi; Uncanny; Narrative focus“改写”是汪曾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复仇》、《戴车匠》《异秉》《职业》等小说都曾以不同面貌出现在汪曾祺的笔下。

小说《异秉》从4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三次文本变化,从小说内容、艺术形式到文化精神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以《异秉》为样本,就其叙事策略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解读,试图从中寻绎隐含的文本意义。

《异秉》发表于1948年《文学杂志》第2卷第10期,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文本为汪曾祺的一篇习作《灯下》,刊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主办的《国文月刊》第1卷第10期[1]250。

《灯下》内容涉及保全堂药铺、铺内同仁以及王二熏烧摊,已基本勾勒出《异秉》的雏形。

到了80年代,由于早期文本的散失,汪曾祺又以《异秉》之名重写,发表于1981年《雨花》第1期,将自己多年积聚下来的文学冲动和对人生的全新体悟融于新版《异秉》中。

《灯下》及两篇《异秉》在情节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和传承性,但在叙事策略上却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就三个文本各自的叙事策略,对它们进行解读。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将视角概念转化为更抽象的“聚焦”概念,提出“聚焦”的三分法:“零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即“叙述者>人物”)、“内聚焦”(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叙述者=人物”)、“外聚焦”(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人物”)[2]197-198。

小说《宠儿》的文本叙事创新分析:主体间性视角

小说《宠儿》的文本叙事创新分析:主体间性视角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o 8—3 1 5 4 . 2 0 1 3 . 0 2 . 0 3 7
托妮 ・ 莫 里 森 是 当代 美 国文 学界 最 杰 出 的小 说家 之

年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基石之作 。《 纽约 时代 书评) 2 0 0 6年
我是宠儿她是我的我看见她从叶子中间摘下花来她把它们放进圆篮子里叶子不是给她的她拨开草我要帮她可云彩挡住了道我怎么能把看到的图画说出来我跟她并未分离我不在任何地方停留她的脸就是我自己的我想进入她脸所处的位置并看着它好烫这是宠儿的内心独自有关摘花的情节描述的是黑奴们在离开非洲以前的生活
2 0 1 3年 4月
作者简 介: 石 晓玲 ( 1 9 6 5 一) , 女, 江苏如皋人 , 文学硕 士, 南通大学外 国语学院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语言与文化 , 应用语 言学, 计算机
辅 助外语教学 。

--—

1 4 2. - - — —
XU EB A0
2 0 1 3年 4月
品转化为文学文本 。作品 的价值只有 通过读 者的阅读 才能
体 现 出来 。
从作 品的内部构造来 看 , 在读 者每一 次阅读 之时 , 任何

部文 学作 品 , 它总是 要通 过预告 、 信号、 暗示等 为读 者揭
山东行政 学院学报
J OU RN AL OF S HAN DO NG AC A DE MY OF GO VE RN AN C E
Ap r . 2 01 3
N0. 2 S e r . No . 1 2 3
第 2期( 总第 1 2 3期 )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2021/10/10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一般性阅读:通晓文意,把握意图。 ★ 文本细读:细致研习,玩味话语。 ★批判性阅读:延伸文本,审美判断。
2021/10/10
38
文学赏鉴之三境
★文本细读 ★文学史知识 ★人文精神追寻
2021/10/10
39
故事
10
故事
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2021/10/10
11
表层结构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 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021/10/10
12
故事结构之经典序列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1/10/10
13
序列的组合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2021/10/10
形成对文本理解之多样性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迫近

叙述者
作 抽离

接受者
2021/10/10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2021/10/10
叙 事 性 作 品
1
叙事的涵义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021/10/10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叙事的张力与文本的深意——再解读莫言《白狗秋千架》

叙事的张力与文本的深意——再解读莫言《白狗秋千架》

叙事的张力与文本的深意——再解读莫言《白狗秋千架》杜克洁【摘要】《白狗秋千架》是莫言第一次“打起高密东北乡的旗号”的重要的作品之一.莫言运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使文本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与张力,并改写了五四以来的“故乡与返乡”故事模式,赋予“秋千架”这一核心意象以隐喻深意,充分体现了他将表层叙事与深层意旨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他一直以来对底层农民悲剧命运与生活苦难的深刻思考.【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第一人称;故乡与返乡;悲剧命运;底层苦难【作者】杜克洁【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7《白狗秋千架》写一个“读书人回乡”的故事,这是“五四”以来乡土小说惯用的故事模式,这种手法并不新鲜。

新鲜的在于作者对残酷命运的讲述。

做大学教师的“我”衣锦还乡,偶遇年少时的亲密玩伴暖。

十年前,年少的暖姣好如花,却在和“我”荡秋千时发生意外而失去了一只眼睛。

十年后再相遇时,瞎眼破相的暖嫁给了邻村粗暴的哑巴,还生了三个小哑巴,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痛苦的生活。

结尾写“我”从暖家回来的路上,暖提出希望“我”能帮她生个会说话的孩子。

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别具匠心的讲述,使文本具有了巨大的张力与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对变幻无常的命运与底层沉痛的生活苦难有了深刻幽微的感悟。

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文本叙事人称、故事模式、意象叙事功能与意义,阐释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探究作者对底层农民悲剧命运与生活苦难的叙述,揭示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深层意义,从而完成对小说的再解读,实现文本的增值。

《白狗秋千架》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知识分子“我”的返乡经历,这一人称选择在返乡小说中极为常见。

在小说创作中,许多作家都有自己偏爱的叙事人称。

这当然和作家个人的写作习惯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出于叙事的考虑,为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而有意为之。

《爱是不能忘记的》文本解读

《爱是不能忘记的》文本解读

对文学创作的贡献与影响
情感表达的细腻性
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很高的细 腻性,对人物内心的描写非常深 入,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 鉴和启示。
叙事风格的独特性
作品采用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将 现实与回忆、真实与虚构巧妙地 融合在一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问题的关注与
呈现
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呈现, 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和 参考,促进了文学对社会问题的 关注和思考。
02
王五作为张三的好友,始终支持着他 的爱情追求,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 解决困难。而赵六则试图破坏张三和 李四的感情,使剧情更加紧张和复杂 。
03
通过以上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可以 看出《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人物性 格鲜明,各自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和生 活态度。他们在面对爱情和生活的挑 战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展现了人 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人物之 间的关系也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 ,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05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家庭关系
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家庭在当代社 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道德观念
作品强调了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坚守道德 底线,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社会问题
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贫富差距等, 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主题分析
02
爱情主题
01
02
03
爱情的力量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 展现了爱情的强大力量, 即使在时间和现实的压力 下,爱情依然坚韧不拔。
爱情的复杂性
小说深入探讨了爱情的复 杂性,展现了爱情的甜美、 痛苦、希望和失望等多重 面向。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叙事学;解读文本
2017 年语文高考全国 I 卷考了赵长天的小说《天 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 ,这样处 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参 考 答 案 :① 小 说 人 物“ 他 ”所 知 有 限 ,这 样 写 很 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 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每 点 2 分)
语文教学 教 学 研 究
叙述者、叙事角度和叙述性描写
——从叙事学的角度谈《祝福》的教学解读
罗宏丽 1 邹春盛 2 (1. 厦门市海沧中学,福建 厦门 361026;2. 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
摘 要 文章以《祝福》为例,重点讨论从叙事学的角度解读文本。首先是倒叙运用,强调情绪和氛围;其次是叙述者的选择,阐述 “可信的”和“不可信”叙述者;再次是叙述视角的变化,引进主视角和副视角的概念;最后是区分静态描写和叙述性描写。
请关注四个关键词 :人物、主旨、氛围和情绪 ,叙 事学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常常与之有关。同时 ,还要 特别注意“叙述者”这个词。
二、叙述者的选择 一篇优秀的小说 ,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 的 ,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他常常 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 ,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 个中年知识分子 , 《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 计 ,《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那么 ,作者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 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 ,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 应该是柳妈 ,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 , 作者都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卫老婆子和柳妈 固然熟悉祥林嫂 ,也对她有一定同情 ,但是由她们来 叙述故事 ,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 改嫁等八卦的故事 ,而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 界 ;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 ,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 和劳力 ,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 ,不会带有任何同情

《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

《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

《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作者:刘绍信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第03期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土》是一篇优秀的小说。

小说叙事看似散文化叙述结构,实则匠心独运,无论从思想意蕴的丰富传达方面,还是从叙事技巧方面,都是值得回味的。

十七年前,我们几位教书的大学同学,在一起聚会,谈及研究项目,觉得黑龙江小说可以成为一个选题。

及此缘由,就有了后来《龙江特色作家论》丛书,我负责阿成小说研究。

说实话,开始我并不了解阿成是何许人也,也没读过他的什么作品,但既然有了任务,就开始上心了,收集他的作品,查找关于他的评论、批评文字。

有时在哈尔滨的《生活报》上看到阿成写的几百字的随笔,也剪下来,慢慢地便汇集了不少。

有一些买不到的书就去跟阿成老师借,从他那里我借到《咀嚼罪恶》《欧阳江水绿》《胡天胡地风骚》等小说集。

书汇集多了,静心读下去,慢慢就有了感觉,想写一写评论的冲动开始萌生。

我将阅读的体验惑受记录下来,多是片断式的感想。

慢慢发现,阿成的小说属于那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之后,对人性人情有充分理解与宽容态度的小说,一种实在质朴真挚坦诚的人生态度,一股胸有韬略却深藏不露的节制,一种自知自信的智慧清醒,一种悲天悯人的卑微,这些都在他的小说里萦绕回环,让我心戚戚焉。

于是,我在课余时间开始写作研究阿成了。

八个月后《胡地天籁——阿成小说论》专著便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论文《阿成小说中的“我”》发表在2001年9月12日的《文艺报》上。

自那以后,给研究生上课讲小说叙事学常以阿成小说为例。

不过,后来我才知道,绥化学院邢海珍、林超然教授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已将阿成当作重要作家研究了,那应是1998年前后,早于我的专著。

《赵一曼女士》是受到许多批评家、作家好评的小说,其带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痕迹,但不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阿成以他大智若愚的想象,再现了赵一曼的人生片断。

在叙事上自由出入于不同的叙事角度之间,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赵一曼的性格与人格。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探析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探析

功利 化 的趋 势 。其 实 ,文本 解读其价 值在于 实现作者 与读者 的交流 , 即通过 自己的实 际去走进 文本 ,走近 作者 ,形成 自己对文本 的理解 。
(一 )穷根究 底 。于细微 处显 深度 “教材 不等于 教 学 内容 ” 、 “教 者应 当充 当起教 材 的二度 开发
=、文本解读存在的 问题 (一 )教师 文本 解读 与学 生解读 存在 一定 的距 离
(二 )高屋建 瓴 。从新 视角 解读 文本
知难 而进 的 民族 精 神 。对于 愚公 这个 体现 了 民族精 神 的典型 形象 ,
文 学文 本 的解 读 毕竟是 一种 认识 活动 ,解 读者 不能完 全 从 自己
却有 教师 想方 设法 让学 生从 中发 现其 所谓 的人 格 的缺 陷,批 评 愚公 的个 人 反应 出发 去对 文本 做 出判 断,更 不能 为 自己的喜好 所 左右 。
差异性 。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 得 灵动 、活泼 ,它 还 帮助我 们还 原 当时 的情 境 ,置情 置境 地走 近人
性 地把 学 生解读 主 体 的个体 体验 从心 灵上抹 去 ,教 师解 读话 语便成 物 ,这样 感受 到 的人 物才 会逼 真 。
了课堂 教 学的权 力 意志 的最 直接 的统 治者 ,笔 者注 意到 这类 问题 并
观 。学 生在 母语 学 习中 是带着 已有 的丰 富 多彩 的个 体经验 进行 自我 限于 文本 ,而放 弃整合 与之 相 关的更 丰 富的语 言材料 。而 往往 是 “其
的文本 解读 的, 由此而 形成 了学 生对文 本解 读 的 自主性 、选择 性和 他 ” ,这 些更 丰 富的语 言材 料 ,丰满 了人 物 的性格 ,让人 物精 神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 事 性课 文 , 为什 么要 写 景 ?细 细推 敲 , 你 就 会发 觉 , 这正 是作 者 的神来 之 笔 , 一箭 双雕 。4 " V -  ̄- 把 诸 葛 亮 比 作一 条等 待 时机 腾 飞 的卧龙 ,暗示 了他 的才 能 出众 ,
闪烁 人性 的光辉 , 能 感 动人 、 感 召人 , 传 递 着满 满 的正
本版编辑 /王

I 教 法 I
叙事性 文本解 读探 析
◎ 金 立 义
( 南京 晓庄 学 院附属 小 学 , 江苏 南 京

2 1 0 0 3 8 )
要: 叙 事 性 作 品 是 一 种 以叙 事 功 能 为 主 的 文 学作 品 。作 品 通 过 生 动 的故 事 、 可敬 的人
物, 阐释 人 生 哲 理 , 分 享人 生智 慧 。 叙 事 性 文本有 其 鲜明 的特 点 , 在 解读 这 类文本 时 , 要 切 合 特 点, 解 读 出 它 独 有 的核 心 教 学 价 值 。 关键 词 : 叙 事性 文本 解 读 内容 解 读 立 场
丢 。
叙 事 性 作 品 主 要 采 用 了叙 述 、描 写 的 表 达 方 式 ,
因而语 言具 有 生 动性 、 形 象性 。文 本 中有很 多 具有 传
神 色 彩 的词 句 , 在 解读 文 本时 , 教 师要 细细 品 味 , 读 出
( 二 ) 形 象
微 言 大义 , 体会 作者 独具 匠心 的妙 用 。
自 己要 能 感 受 到 文 本 的魅 力 , 更 重 要 的是 通 过 自 己 的
解读 , 把 文本 的魅 力传 递 给学生 。 一篇 课文 教什 么 , 怎 么教 , 为什 么这 么教 , 取 决 于 教 师 对 文 本 解 读 的程 度 , 所 以王崧 舟 老师称 “ 文 本 是 语 文 教 师 漂 亮 的倒 影 ” 。 叙事 性作 品 , 顾 名 思 义 就 是 一 种 以叙 事 功 能 为 主 的 文学作 品 。 作 品往 往 通 过 生 动 的 故 事 、 可 敬 的人物 ,
文本 , 尤其 是 优 秀 的 文 本 , 犹 如 鲜 花 般 在 读 者 的
( 三 )情 节
叙 事 性 作 品 的 情 节 是 人 物 的 生 活 和 斗 争 的 演 变 过 程 。情 节 是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表 达 主 旨 的依 托 。很 多
面前 灿烂 地展 现 着美 丽 的生命 魅 力 。作 为教 师 , 不 仅
学生 , 令 人 钦 佩 。解 读 叙 事 性 文 本 , 要 抓住 人 物 , 剖析 形象 , 认 识人 物性 格 的多 面性 和 丰富性 。
同时 也为后 3 c 诸 葛 亮 的 出场 埋 下 了伏 笔 。
( 五 )场 景
所谓 场 景 就 是 叙 事作 品 中具 体 描 写 人 物 活 动或
能 量 。励志 学 画 的徐 悲鸿代 表 着 中 国人有 志气 、 不 服 输 、 敢拼 搏 , 令 人 自豪 ; 厄运 打不 垮 的谈 迁 与多 舛命 运 抗争 , 与年 老 体 弱抗 争 , 终 获硕 果 , 令人景仰 ; 无 私 大
爱 的谭 千秋 老 师展 开 双臂 , 用 自 己 的 身 体 保 护 了 四 名
读 文本 要倾 听语 言发 出 的轻微 声 响 , 叩 击 文 本 深 远 的
意蕴。
比如苏 教版 五 年级 上册 《 厄运 打不 垮 的信 念 》 所 表 达 的 主题 是 “ 只要 有 厄 运 打不 垮 的信 念 , 希 望 之 光
就 会 驱散 绝 望 之 云 ” 。告 诉 读 者 , 任 何 时候 信 念 不 可
叙 事 性 作 品通 过 生 活 事 件 和 典 型 的 场景 来 塑 造
人 物形 象 的 , 形 象 鲜 明 突 出 。源自 描 写 的 正 面 人 物 总 是
比如 苏 教 版 四 年 级 下 册 《 三顾 茅庐 》 中“ 他 们 来 到 隆中 , 只见 那 里 的 山冈蜿 蜒 起 伏 , 好 像 一 条 等待 时机 腾飞 的 卧龙 。” 乍 一看 , 这 句话 似 乎 多余 , 因 为这 是篇
阐 释人生 哲 理 , 分 享人 生智 慧 , 打动读 者 心灵 。 教 材 中
叙 事性 作 品故事 情节 跌宕 起伏 , 出人 意 料 , 扣人 心 弦 。 教 师在 解读 文 本 时要 能理 清情 节变 4 - k 的起 因 、 发 展、 高 潮 和 结 局 。 特 别 是 要 善 于 抓 住 情 节 中 的 矛 盾 冲 突 或情感 错 位来 解 读文 本 。如 苏教 版六 年 级下 册 《 半

的 童话 、 寓言 、 小说 、 叙事散文 、 名 人 故 事 等 都 是 叙 事
性作 品。


叙 事 性 文 本 解 读 的 内 容
拿 到一 篇叙 事性 课 文 , 可 以解读 哪 些方 面 的 内容
呢 ?
家 与德军 的冲 突 , 让 他们 机智 、 沉着 、 勇敢 的品质 得
( 四) 语 言 叶圣 陶先 生说 : “ 一字 未宜 忽 , 语 语 悟 其 神 。” 作 者
截 蜡 烛 》, 这 篇课 文 故事 情节 一 波 三折 的 , 伯 诺德 夫 人 以 及 大 儿 子 杰 克 为 保 护 绝 密 情 报 ,智 慧 地 与 德 军 周 旋 , 一波 未 平 , 一 波 又起 , 眼 看 厄运 即将 到来 , 小 女儿 杰 奎 琳 急 中生 智 , 向德 军请 求拿 灯 上 楼 睡 觉 , 得 到 允 许 , 一场 危机 化 险为夷 。 情 节 的曲折 多变 , 伯诺 德夫人
到 了淋 漓 尽 致 地 彰 显 。
( 一 ) 主 题
文本 是 作者想 要 传达 意蕴 的载 体 。 解 读 文 本 我 们 首 先要追 寻 作 品 的意义 , 即作 者 写 作 的 目的 。叙 事 性
文 本所 表达 的 主题深 刻 , 富有 哲理 , 给人 启迪 。
在 写 文章 时 的遣词 造句 , 都 是 精 心 推 敲 过 的 。 教 师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