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尤其在流行地区,需格外注意饮食安全。
如何预防伤寒? 疫苗接种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接种伤寒疫苗以提高抵抗 力。
疫苗可以有效减少伤寒的发生率。
如何预防伤寒? 环境卫生
改善饮用水源和环境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政府和社区应共同努力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伤寒的治疗方法
伤寒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伤寒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氟 喹诺酮和头孢类药物。
伤寒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 2. 伤寒的症状有哪些? 3. 如何预防伤寒? 4. 伤寒的治疗方法 5. 伤寒的流行情况
什么是伤寒?
什么是伤寒?
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 通过消化道传播。
感染后可引起全身性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
什么是伤寒?
病因
伤寒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 导致的感染。
谢谢观看
伤寒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流行情况与卫生条 件密切相关。
每年有数百万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和非洲。
伤寒的流行情况 地区差异
在一些发达国家,伤寒的病例相对较少,但仍需 警惕偶发病例。
旅行者在回国后也应注意监测相关症状。
伤寒的流行情况 公共卫生措施
各国政府应加强公共卫生措施,提升民众对伤寒 的认知。
通过教育和健康宣传,减少伤寒的传播和发生。
尤其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伤寒的发生率较高。
什么是伤寒?
传播途径
伤寒主要通过口腔传播,通常是通过食物和水, 尤其是在公共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的情况下。
人际传播较少,但仍需注意个人卫生。
伤寒的症状有哪寒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痛、食欲减 退和腹泻等。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与中医现代临床 ppt课件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与中医现代临床  ppt课件

病机,日久则可致虚损,导致络脉瘀结,变生百 证。 少阳气郁体质之人,也可见于太阴脾虚体质之人。
糖尿病多发于阳明胃热、少阴肾虚、厥阴肝旺和 阳明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阳病及其常见方证
太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少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厥阴病及其常见方证
研究结果
《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少阴体质之人
厥阴体质之人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病变概述
病理情况下,感受外邪,或遭遇其他致病
因素,三阴三阳六系统生理功能失调,就 会表现为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
太阳系统病变 阳明系统病变 少阳系统病变
太阴系统病变
少阴系统病变
厥阴系统病变
研究内容——三阴三阳辨证方法
三阴三阳辨证实质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
与中医现代临床
研究背景 《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争议很大。计有
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 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 合说等。今多倾向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辨证主 要用于风寒外感病,有违仲景原意。本文则重点 针对三阴三阳实质、三阴三阳辨证及其临床意义 开展探索性研究。
强调“读白文”,充分尊重原著
置《伤寒论》于其时代,参考同时期医学
著作
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古为今用” 适当参考注释书,不泥历代注家之说
大胆提出假说,根据原著,结合临床,小
心求证,继承创新
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特点
“脏藏于内,象见于外”
——“由外揣内”、“审证求因” 与 “黑箱”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人长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医Βιβλιοθήκη 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说的影响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第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 可分为有汗,无汗两种情况。
第42条;
• 主证:发热、汗出(表证未解,脉浮弱) • 主脉:脉浮弱 • 太阳病无论伤寒或者中风,只要表证未解,仍 需要以解表为主。若脉象浮中兼弱,说明荣卫 已不充分,即不宜峻发其汗,所以无论有无汗 ,都不能用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这是因为 桂枝汤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的作用,与麻黄汤 的峻汗不同。
小结:
• 一、以上几条都是论伤寒病发汗、下法后,正气受损
,表邪不解者,用桂枝汤。 • 二、1、用于发汗解肌, • 无论有汗无汗,凡是头痛汗出恶风的症状 • 无论中风伤寒,凡是经过汗、吐法,外证仍在的,仍 欲解其外的。 • 无论中风或者伤寒,已汗、下或未汗、下,外证未解 ,脉浮弱的,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 以上两条,主要是病在卫而影响到荣所引起的 营卫不和,但在病理上有些不同之处,54条是 卫气不和,不和是因为卫气受邪而强,常因阳 浮而时热自汗,固在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迎而夺之。 • 53条外不协,不协调是因为卫弱而不能与脉内 之荣协和,固发热已不明显常自汗出。用桂枝 汤振作卫阳。
小结:
• 桂枝汤的药物配合是辛甘发散,同时又能够辛 甘化阳,苦甘化阴,固在临床上有发汗解肌, 调和营卫的作用。 • 1、发汗解肌 • 2、调和营卫 • 不必头痛恶寒具备,反非内脏影响而时发热自 汗出的 • 卫阳不振,即使不发热,而常自汗出的。
伤寒论PPT
第24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 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 桂枝汤则愈。(24)
第24条:
对本条要注意的问题: • 1、辨别疾病是否传变 • 2、烦闷之机制。烦闷之症多源于里热郁滞,但 本证之烦闷,并无口渴脉数等里热相兼,究其 缘由,乃病重药轻之固也。 • 3、针刺风府、风池之穴(疏通经络,泄除风邪 )。

伤寒教学PPT课件

伤寒教学PPT课件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伤寒沙门 菌纯培养 的镜下形 态(革兰染
色)
二、病原学

抵抗力强
耐低温,-20℃可长期存活
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 但不耐热与干燥 60℃ 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病原学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重者出现谵妄,昏迷或病理反射等 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如并发心肌炎,则 相对缓脉不明显
ð Æ ¡ ² º » ± ¼ ¨ £ · ¢ È ª Î ý À © £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Ë É ® º ú ¾ ¡ Á á ½ Ë º
 å Î Ì
四、病理解剖
其他脏器的病理改变

脾脏:
肿大 充血、灶性坏死 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及伤寒肉芽肿 肝细胞局灶性坏死伴单核细胞侵润

肝脏: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分为四期:
初期(病程第1周) 极期(病程第2-3周)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恢复期(病程第5周)
五、临床表现
①少量出血 ②大量出血
失,肿大的
脾脏开始回 缩。
3.1个月左右
完全康复。
战非伤寒。
2.消化道症状:食 欲减退、腹胀。
6.肝脾肿大
7.中毒心肌炎
2.肠穿孔
3.中毒心肌炎
本期仍可出
现各种并发 症。
3.全身不适、乏力
4.咽痛、咳嗽等。
五、临床表现
普通型:具有前述典型临床表现者。
轻 型:体温38℃左右,热程较短,全身 中毒症状轻,其他症状少见。多见于发 病初期已应用有效抗生素者或儿童。 迁延型:发热持久,病程长达数月之久, 肝脾肿大明显,见于血吸虫患者及免疫 低下者。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伤寒论》解读解析PPT课件

太阳(亦称老阳) ▅▅▅▅ ▅▅▅▅
太阴(亦称老阴) ▅▅ ▅▅ ▅▅ ▅▅
少阳
▅▅▅▅ ▅▅ ▅▅
少阴
▅▅ ▅▅ ▅▅▅▅▅
13
三 六经辨证论治
其中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阴中之阳;太阴为阴 中之阴,少阴为阳中之阴。二阴二阳之四象代表四方, 四时、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内
经》在此基础上首创“三阴三阳”之论,《素问·六元 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16
标 膀胱


手经

足经
少阴
17
3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西医现在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 菌株的变异,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如甲 流、顽固耐药菌株、非典。 非生物性致病因素比重增大,如冠心病、 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癌症、;
4
中医学的文化现象
世界之大难治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 残疾(世卫组织) 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正有优势和特色。 形神合一、心身合一、天人相应等。 辨证论治调动自身机体的积极性——扶 正祛邪。
14
三 六经辨证论治
三阴三阳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 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就有三阴三阳及其开、阖、枢理论, 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及热病的三阴三 阳传变理论,尤其是三阴三阳与经络脏 腑相配,展示了一副错综复杂的人体形 质与机能统一的生动画卷。三阴三阳热 病传变之说亦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 经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15
一阴一阳为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六经,既是一个生理框架,又是一个病理框架。 六经是说明经络循行部位 脏腑各自不同生理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六经辩证是以六经未重要的理论依据。

伤寒ppt课件

伤寒ppt课件

(二)伤寒杆菌培养: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
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
高,达90%
3、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
最高达80%
4、尿培养:3—4周达25%(+)
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6、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精选ppt课件
21
(三)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病后1周 左右出现抗体,3—4 周阳性率70%
伤寒
精选ppt课件
1
学习要点
掌握伤寒流行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典型伤寒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熟悉伤寒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及预防。
精选ppt课件
2
概述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精选ppt课件
38
并发症的处理
治疗
• 肠出血:禁食/流食/止血——生命体征——手术 • 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手术 • 中毒性心肌炎:保护营养心肌-皮质激素—强心剂 • 中毒性肝炎: • 溶血尿毒综合征:输血补液-皮质激素-抗凝-透析
精选ppt课件
12
暴发型
临床表现
• 起病急;
•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心肌炎、 DIC;
• 皮疹显著
• 病死率高
精选ppt课件
13
逍遥型
临床表现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 状就诊
迁延型
病程迁延5周~数月,呈驰张热和间歇热,肝脾肿 大显著。 多见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伤寒论》五泻心汤---PPT精品课件

《伤寒论》五泻心汤---PPT精品课件

补益脾再煎,取其寒热补泻药性相合,以
除寒热错杂之痞
生姜泻心汤
原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 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心下痞硬——气机痞塞,兼食滞水停
干噫食臭——水食不化,中虚气逆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水饮内停,水气相击
《伤寒论》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心下痞,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于心下 §其脉关上浮——中焦有热(关主中焦,浮主热)
主治
热痞证
表现
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 脉浮
呕逆 下利
气机升降失常
胃气上逆 传导失司
肠鸣——寒滞于下
表现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微黄
病机
寒热错杂于中,气机失降失职
治法
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
半夏半升(12g)——降逆止呕开结
干姜三两(9g)——温中散寒
黄连一两(3g) 黄芩三两(9g)
泻热消痞
辛开苦降
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 (9g)
主治
热痞兼表阳虚证
病机
热痞兼表阳虚 阳虚于外 热结于内
治法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药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泻热消痞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扶阳固表
服用方法
三黄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取其味薄以泻热),附子单煎 (取其味厚以扶阳),纳附子汁,分2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