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拜师(张玉萍)

合集下载

还原真实的历史——《孔子拜师》文本细读

还原真实的历史——《孔子拜师》文本细读

还原真实的历史——《孔子拜师》文本细读
张小椿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16(000)027
【摘要】《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主要讲的是孔子虚心向老子拜师求教的故事,意在表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参第83页)。

但教材中的《孔子拜师》是典型的改编课文,错漏甚多。

关于孔子适周向老子求教,《史记》中的《孔子世家第十七》及《老子韩非列传第三》都有明文记载。

我觉得有必要作简单的梳理。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张小椿
【作者单位】福州市屏西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浅析电影《孔子》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J], 才颖
2.历史的真实还原:「孔子」幕后特效评析 [J], 王璇; 弓太生
3.历史的真实还原:《孔子》幕后特效评析 [J], 王璇; 弓太生
4.历史人物的“历史还原”与“时代解读”——谈我饰演《孔子》中鲁定公的几点
体会 [J], 高永强
5.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对立统一的视阈看《孔子》 [J], 才颖;孙小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孔子拜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七课:《孔子拜师》

济宁 偃师
郑州 开封 兖州 商丘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 日夜兼(jiān)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 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 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 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 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 吧?”
对老师格外尊重
风餐露宿—— 先通过查字典“餐”和“宿”的意思, 然后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个词语的含义。 日夜兼程—— 方法同上,先通过查字典理解“兼”和 “程”的意思,然后将这个词放回文中的具 体语境中来体会。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拜师 “你是——,有些纳(nà )闷。孔 子连忙说:“学生孔丘(qiū),特地来拜见 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 是仲(zhò ng)尼(ní )啊,听说你要来,我就 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 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 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老子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远近闻名 学无止境 相距 品行 迎候 请教 保留 孔丘 敬重 渊博
传授 佩服 纳闷 等候 长进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 行?我们快到课文里找一找吧!
求知若渴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 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道还不 够渊(yūan)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 乡曲阜( fù)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 师。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知识点一、多音字:1、差chā 差错; chāi 出差;chà 差不多;cī参差2、行 háng各行各业银行; xíng日行千里行不通3、露 lù风餐露宿; lòu露脸,露马脚4、闷 mèn纳闷; mēn闷热闷气二、近义词:闻名—著名、有名渊博—广博拜访—拜见纳闷—疑惑特地—特意传授—教授佩服—敬佩敬重—尊重迎候—等候大概—大约、可能请教—讨教三、反义词:闻名—无名渊博—贫乏长进—退步敬重—轻视风餐露宿—养尊处优四、词语解释:1、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日夜兼程:形容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赶路。

4、风尘仆仆:比喻旅途的劳累。

5、纳闷:疑惑不解。

6、佩服:感到可敬而心服。

17改好以后__好用《孔子拜师》课件4

17改好以后__好用《孔子拜师》课件4

偃师
洛阳
郑州 开封
济宁 曲阜
兖州
商丘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 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 洛阳。
求知若渴
济宁 曲阜
兖州
偃师
郑州 开封
洛阳
商丘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 露宿,日夜兼程。天刚蒙蒙亮……烈日 炎炎(寒风刺骨)……傍晚……深 夜……渴了……饿了……累了……摔倒 了……他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日复一 日,他的衣服……鞋子……脚……脸 上……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风 尘仆仆地走到了洛阳。
孔子名言:
1.温故而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你身边有具
有这样品质的人 吗?请举例说说。
和孔子有关的歇后语
孔夫子拜师 —— 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 孔夫子背书籍 ——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出门 —— 三思而行 孔夫子的背包 —— 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嘴巴 —— 出口成章
曲阜 洛阳 老聃 仲尼 孔丘 纳闷 传授 佩服 风尘仆仆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学问渊博 日夜兼程 远近闻名 不离左右
1.分角色读课文,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一找全文的中心句,划一 划。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是
( )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
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以外的洛阳
故事链接
谦虚好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
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
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
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
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
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

有关孔子拜师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拜师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拜师的故事介绍孔子是个著名的老师,但孔子还跑去别的地方拜人为师。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拜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

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

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

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

孔子觉得这样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

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

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回答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

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不论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学习非常的刻苦,并且要完全掌握知识的精髓深意才能满意。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著名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孔子一连十天练习同一首音律仍然没有要求开始学习新的乐谱曲子。

一日,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孔子反对道:“我虽然熟悉了弹琴的形式。

但是还没有掌握演奏优美音律的方法啊。

”又过了段时日,师襄子建议孔子:“你现在已经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开始学习弹奏新的乐曲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

【篇一】課文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

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著長袍,頭髮鬍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著位風塵撲僕僕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

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

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篇二】教案學習目標①認識“兼、僕”等7個生字。

會寫“聞、塵”等12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等14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瞭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為學要勤奮、謙虛,永不滿足,為人要真誠、無私、尊敬師長。

A案課前準備①多媒體課件(孔子畫像、孔子講學、孔子論著以及人們紀念孔子的場景)。

②自製生字詞卡片。

③學生自讀課文,記下疑問。

第一課時情境導入①談話: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書:孔子)讓我們隨著這段錄影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體課件。

看了這段錄影,你想說些什麼?(學生根據課件內容自由說說。

)③引入:為什麼孔子能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學了《孔子拜師》這篇課文,就能揭開這個秘密。

初讀感知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②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指名朗讀這些詞語: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納悶風餐露宿毫無保留傳授佩服。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17、孔子拜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一组教材的打头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是一篇能激起学生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1、会认七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能结合上下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运用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孔子与老子的品行的阅读方法,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谈话导入,读资料袋了解孔子同学们好,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姓吴,来自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从第五组课文开始,由我来给同学们上课。

通过第五组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从中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篇课文,(指课题)孔子拜师。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看,这就是孔子,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还知道他的其他情况吗?那就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本69页的资料袋,请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生1:老师,我知道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生读课后资料袋。

翻页1说说你从资料里了解到了什么?生1:我了解到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生2: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有很多弟子。

生3:我了解到孔子的弟子把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

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课文《孔子拜师》课文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著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最终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观察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也许就是我要拜见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急忙说:“同学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同学。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等候。

讨论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肯定会大有进步的。

”从今,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存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德。

教材简析《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解并描述了我国古代有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表达了孔子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惜晚辈的品德,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孔子拜师》读后感今日,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殊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

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

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成功,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存的传授给他。

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

孔子虚心好学,就由于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德。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

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抓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

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似乎有个小黑点,好像在说:“你会了吗?”今日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示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遇到困难应当虚心向老师请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孔子拜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

(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

重点指导: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

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四、综合性学习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一、研读感悟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重点词语理解: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谦虚礼貌)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

(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17 孔子拜师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课后反思: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

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

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

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重点学习第二段对话时,本想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但在学习之后,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让我意外,因此,慌乱中只顾按照已定思路进行,而没有采取能够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解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问题,比如:“再读对话,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 或“你通过读对话体会到孔子老子是怎样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耽误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从整体上使学生把握课文,对于重点学习的词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学的仓促,落得不实。

本课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没能灵活的进行教学操作,只限于备课思路,而没能很好的关注学生学的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以学定教。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无论课备得再好也不能照搬,应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

《习作四》评课稿评课人:张玉萍今天我听了一节贺老师的习作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我先来说说这节课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贺老师一上课就给学生讲了《回声》的故事,由自然界奇妙的回声现象引入本次作文,充分的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准备充分,讲解的条理性很强。

先由故事引入,再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还能与本单元的课文紧密联系起来,然后让学生补充题目,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明确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最后让学生先说后写。

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深入教学,让人感觉老师的思路很清晰。

3、教师在学生合作讨论时能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利用时间,不让浪费一分一秒。

4、教师出示的幻灯片内容:“按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比较好,让学生把握住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就不会跑题了。

5、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够进行及时的指导,比如:老师在发现学生写的不具体的时候,就立刻告诉学生可以举一些事例来把文章写具体。

我再来谈谈我的建议:1、教师可以从细节描写入手再讲一讲,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变得具体生动。

比如: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使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一些。

2、教师还应该出示一篇范文,并分析范文好在哪里?哪些句子、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等等。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怎样把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总之,听了这节习作课之后我的收获很大。

今后我也要向各位老师学习,取别人之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把作文教学做得更好。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相关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

在汇报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谦虚好学,有的学生看出了孔子有礼有节。

当学生说到“孔子是个有礼貌的人”时,我又通过读对话,结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这一句感悟。

在孔子老子见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礼的一位学者。

这样,学生能从简单的语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识丰富,还很有礼。

就势总结到我们的学习与做人。

一个人要想受到人们的尊敬,需要丰富的学问,但只有学问还不够,还要有好的品行。

教学中,我还结合作业中的练习,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学习是无止境的”。

有的学生说:“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可还在学习电脑。

”有的学生说:“妈妈一直在学习,还经常要参加考试。

”最后引读相关名言,如:学海无涯苦作舟。

活到老,学到老。

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应该在作业中表现得很好。

但在批改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却局限在上课说过的那几个例子中。

有时候真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上,不指导,学生无从下手,指导得多了,就怕局限他们的思维。

真是两难!《孔子拜师》教学反思周晓燕课例大教研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针对这一篇课文,我们上过组内研讨课之后,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悟:一,谈话导入,找准切入点.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二,抓住中心,找准关键点.学习这篇课文,我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的一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行为,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句话展开教学的.主要让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段进行研读,体会出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老子是什么样子的.在对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一篇文章要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取舍,合理取舍的同时更要会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三,感悟词语,找准重心点.对于词语的处理,我采用在情境中理解,在评议中感悟.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课堂上要为学生理解词语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和一个自由表现的环境. 在体会孔子拜师所遇到的艰辛时,引导学生透过"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孔子,体会拜师的艰辛.力求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孔子拜师教学反思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