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核心素养_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_钟启泉

合集下载

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读《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读《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

——读钟启泉等《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一书有感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我国提出已经有了一段时间,高中阶段依据核心素养而进行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告一段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修订也已启动。

认真研究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新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实践成为当下的教育热点,作为教师,自身对此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决定着课程深化改革的成效,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品质。

为了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核心素养,更好地开展学科教学,钟启泉、崔允漷等将今年在在《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上刊登的与核心素养有关的文章进行了汇编,编辑出《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两本书,书中的内容不仅可以拓展视野,也很有深度。

下面就《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一书谈几点阅读体会。

一、研读核心素养的一个视角——学科群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肇始于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国际学生评定计划”(PISA),该计划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人的“关键能力”,并开展“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一项也对国际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美国的“21世纪能力”模型的建构。

在OECD和美国的带动下,世界各国都开启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相继宣布了针对本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结构。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颁布,确立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组成,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内的六大素养体系。

拟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将这一框架和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构建起适合每一学科特点、体现学生发展特征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更加不容易。

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学科内容呈现方式、学科思想方法等的语义表达的革新,而是对学科的重新改造过程,意味着学科课程必须从“知识本位”的课程设计转向“素养本位”的课程设计;意味着学科教学要从关注知识的讲授转向关注学科思维方式、学科观念、学科精神,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意味着要借助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多元文化、环境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等理念对学科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的建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之间的融合;意味着教师本身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明白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能判断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实现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意图……钟启泉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离不开三大关键课题——洞察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素养,展开学科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日语学科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日语学科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日语学科教学设计杨慧【摘要】核心素养下的日语学科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从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入手,使学生成为具有与多元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期刊名称】《大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3【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核心素养;日语学科;教学设计【作者】杨慧【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2.4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界定是当今国际教育界的潮流,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

“核心素养”勾勒了新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及其关键能力,规约了学校教育的方向与方法,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赋予了传统的“基础素养”以新时代的内涵。

根据当代学习科学的研究和梳理,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

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所传递的知识。

第三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

[1]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即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

核心素养下的日语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沟通能力的人”。

具体分解为“语言能力(积累与理解、内化与运用、整合与创建)、文化意识(感知与比较、尊重与包容、认同与传播)、思维品质(理解与分析、论证与概括、批判与创新)、学习能力(获取与选择、调控与管理、独立于合作)”。

[2]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应基于学科特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合作及创新意识,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渗透学科文化意识,在学习中掌握语言,在生活中运用语言。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

《核心素养十讲》读后感

《核心素养十讲》的读后感手捧钟启泉先生的新作《核心素养十讲》,心中如有千阳灿烂的美好。

钟先生是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的旗手,一直以来为中国儿童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而登高呼号。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核心素养十讲》一书的出版对于教育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正本清源、筑路修道的意义。

变革的时代也是充满迷思的时代。

乱象纷呈之中,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实无必要,抱残守缺自待云开月明,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要抽刀断水,非断腕截肢无出头之日。

告别应试教育的道路,绝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潇洒写意。

不作为是等死,乱作为是找死。

钟先生从核心素养的立场出发,提出教育改革要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

基础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相向而行,着力彰显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是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

因此,重申素质教育的本义必须注重“所有的人”的发展,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注重“整体的人”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学力的持续发展。

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课堂转型便是回应时代要求,实现教育转型升级的题中要义。

课堂转型要关注育人价值,要实现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落实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深入地研究学生、研究学习。

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堂具有哪些特征呢?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是该书为我们描述的关于学校课堂转型的指标性特征。

一味追求知识传递的“有效”“高效”无法培育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学力。

核心素养的养成应以“优质教学”为导向,要让学生在基础素养、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方面,通过对话、思考、批判的过程生发出新的学习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他者就“大观念”进行学习分享,理解知识与自我、世界的关联,思考彼此之间的差异,尊重世界多元性,参与到文化实践和问题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钟先生认为当前一些学校所谓的“卓越教育”只不过是“低阶认知能力”强化的观点。

_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_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2016年第1期(总第342期)GLOBAL EDUCATIONVol.45 No1,2016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陈彩虹赵琴汪茂华汪晓慧吁思敏向荣摘要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已于近期举行,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

与会者就其概念、意义和实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和基本诉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有效教学作者简介陈彩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赵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汪茂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汪晓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吁思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向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2015年12月2日,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举行。

这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普陀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普陀区教育学院协办,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承办。

会议分为上午分论坛和下午总论坛两个部分。

据统计,上下午参会人数达843人次,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教研专家41人,普陀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54人,上海市课改学校和市九年制学校等的领导老师91人,还有来自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南、广东、陕西、吉林、甘肃、四川、江西、河南、云南、广西、天津、新疆等16个省市的教育科研单位、中小学,华师大课程与教学所基地学校的182人,等等。

上午分论坛包括语言类学科、数理类学科、人文艺术类学科三个板块,分别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历史学科教研员於以传、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化学学科教研员徐睿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席恒主持。

获得首届上海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特等奖、一等奖的教师在上午的分论坛上深入交流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这就对初中教育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中心。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引言: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且这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照高中思想政治涵盖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题实施与研究,由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拓展至社会生活,概括出以下多种路径来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把核心素养细化到具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即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特有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当代课程教育改革家钟启泉说:“学科核心素养应当彰显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要借助于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学科本质的挖掘,以此来定位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

培育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的路径2.1培养政治认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

2024年读钟启泉《课堂转型》有感分享

2024年读钟启泉《课堂转型》有感分享

读钟启泉《课堂转型》有感分享读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一书,是在寒假。

一个多月过去了,当准备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时,脑海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这本书中提到的“真实性学力”。

“真实性学力”包括真实性学习、真实性学习和真实性评价。

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也必须从“行为主义”转型为“建构主义”。

这种教学范式的重要课题就在于寻求“真实性学力,,“真实性学习,,与,,真实性评价”。

接下来,我将从课堂转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以及课堂转型对学科素养与能动学习的作用两方面谈谈我读了这本书后的收获。

促进“真实性学力”发展的课堂转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书的引言部分指出,课堂转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

在今日急剧变革的21世纪社会中,学校教育的目标需要指向“21世纪型能力”,这种能力也叫做“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或“通用能力”,无非是指新时代的新人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是需要拥有“在特定情境中,能够运用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在内的心理的、社会的资源,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种新型能力的培育意味着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从“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

国外的课堂转型的实践经验有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可以视为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对话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型学习的形态。

混合型学习是运用种种媒体(教科书、教学视频、提示板等),将课堂对话与在线学习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环境设计的一种理论体系。

翻转课堂教学可以真正摆脱拘泥于死记硬背、低阶思维的“表层学习”的状态,实现优质教学:其一,优质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僵化的知识,而是基于体验、基于理解的知识。

其二,不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而是追求高阶认知能力。

这就超越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或者说超越了“双基”的概念,为摆脱“表层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积极的知识建构、高阶思维的“深层学习”的境界提供了前提条件。

这一点也是当今时代倡导“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核心素养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到核心素养,明确要求:修改课程标准,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赋予了传统的‘基础素养’以新时代的内涵;核心素养是对当代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它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

”本文就对于小学数学中的核心素养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第一次接触到“核心素养”一词的时候,我很迷茫,根本不理解它的含义。

闲暇时翻阅了一些文章,也算是有了一点理解。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讨论最广、关注度最高的名词之一。

史宁中、王尚志、顾沛等专家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6个方面。

而这6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素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素养;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的素养。

郑毓信教授认为,应当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看待世界,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如果说“数学地看待世界”可以被看成“数学素养”的显性表现,那么,这又是“数学素养”的真正核心所在,即,应当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

二、生活中的数学核心素养我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要从一个网络故事说起。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大妈去菜场买番茄,挑了三个,摊主说:“一共三块七角钱”。

大妈拿走一个最大的,问:“多少钱?”摊主说:“三块。

”身后的人刚想提醒她小心受骗,只见大妈拿起最大的那个番茄,给了七角钱就离开了,只剩下目瞪口呆的摊主。

我想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就是当个笑话读一读。

这位大妈的文化水平无从考究,甚至很可能她没有坐在教室里好好的学过数学,但这件事情中却体现她良好的数感,这不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吗?于是,我把这个情景放到了课堂上,模拟这个购物的情景,看一看当我们的学生在遇到这个问题时,会怎样理解和应对。

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_挑战与课题_钟启泉

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_挑战与课题_钟启泉

2016年第1期(总第342期)GLOBAL EDUCATIONVol.45 No1,2016【编者按】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目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重大趋势。

对我国而言,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路径,也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有鉴于此,本刊特辟“核心素养研究”专栏,诚祈各位学者不吝赐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钟启泉摘要“核心素养”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

本文着眼于“核心素养”界定的世界趋势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若干盲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与课题。

一线教师只要把握了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积累单元设计与学习评价的新鲜经验,就能为新时代的学力与学习的创造,闯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课程发展作者简介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62)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这就是“内涵发展”的内涵。

进一步可以说,“内涵发展”的政策指向就在于每一个学生学力提升与人格陶冶,这就引出了“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的话题:如何描述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如何解读新时代期许的“学力”与“学习”。

一句话,如何基于“核心素养”促进我国学校课程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课程发展的新阶段(一)核心素养:课程发展的DNA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教育科研SHANGHAI JIAOYU KEYAN 卷首语
JUANSHOUYU 2016.2“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
近几年来,国际上兴起了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潮流,中国教育部也十分重视,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这方面的
研究和界定。

核心素养的意涵是什么,
它有什么价值,它与以往所说的基础素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现在要提核心素养?这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核心素养”
赋予了传统的“基础素养”以新时代的内涵。

根据当代学习科学的研究和梳理,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

“三基”(读、写、算)就是典型的代表。

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所传递的知识。

比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功能性扫盲”,就把懂电脑作为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必
要的知识和技能。

再如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竞争的背景下推动了“教育竞争”,都在研究早期的核心素养,诸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等。

第三个阶段,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

这就是今天的基于PISA 的三大素养(语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发展成今天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21世纪能力等。

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其基本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真实性学力”。

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应试能力,因此需要有真实性学习来支撑,这就需要课程的改革和课堂的转型。

过去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归于“知识的传递”,已经远远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学校的功能应该是“知识的建构”。

一个是传递,一个是建构,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转型。

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例如在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默认、某些名校长们鼓吹的要把一些“名牌”中小学办成所谓的“拔尖型创新人才基地”。

要知道,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哪怕是推崇精英教育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也重视“通识教育”,它们的宗旨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培养有教养的公民”。


经有个中学校长也提出了
“为培养公民而存在”的题目,不过要“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的解释我是不敢苟同的。

更有些学校明明是“应试教育”的堡垒,偏偏打扮成素质教育的典型,国内一些媒体却还
不时宣扬。

这种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
直接导致育人目标的缺失。

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

要重新认识
“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第一位的目标。

核心素养是对当今时代的公民素养的高度概括。

它凸显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归结为知识的堆积、技能的训练,而首先是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狂躁心理,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62〕
“HEXINSUYANG ”FUYUJICHUJIAOYUYIXINSHEDAIDENAHAN
钟启泉
1
1DOI:10.16194/ki.31-1059/g4.2016.0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