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第六章土壤培肥与保护PPT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土壤培肥与改良利用培训课件

土壤肥料学土壤培肥与改良利用培训课件
第二节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问题
一、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1.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良好灌溉条件,热辐射充沛;
2.土壤资源类型丰富,有利于综合利用;
3.耕地面积大,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
4.有历史悠久的有效的管理技术如引水灌溉、修筑梯田及立体开发等。
5.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及深翻客土的传统。
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类土壤资源的利用尚不够平衡,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耕地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1.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不少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负荷过重,灌溉和耕作不合理,忽视了养地和保护性开发,耕地资源严重退化,农田开发失衡;
2.森林乱砍滥伐,草原盲目开发,过度放牧,陡坡开荒种植,工业“三废”污染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3.受自然因素作用和认为经济活动影响,土壤资源利用与破
坏的矛盾日益严重:
1)土壤侵蚀(P151)
2)土壤盐碱化
3)耕地养分亏缺(pl52)
4)土壤污染:(pl53)
①污灌污染
②i。
三废i士污染
③农用化学品污染
5)非农业占地
第四节耕地土壤资源的培肥与改良利用
现状:人多地少(目前土地资源日趋减少),重用轻养,制约因素多,中低产面积大,地力出现或潜伏衰退。
措施:因地制宜,改善耕地条件,克服不利的障碍因素,提高耕地质量,进行中低产土壤改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立体农业开发利用,旱地农业综合开发。
第6节保护土壤(PPT课件(初中科学)21张)

内容要求 ①知道防治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主要措 施。
学业要求
探究
第6节 保护土壤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______。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壤的___________和______已成 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在自然界中,陆生植物的生长一般离不开土壤,许多动 物和微生物也生活在土壤中。
图4-49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我国__________现象严重。 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 新 疆一带,华北、西北地区大中城市的___________受到了极 大的威胁。 目前,频频出现的_________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 警告 ”。
图4-50 荒漠
土壤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_分在土壤表层_______的现象或 过程,也称_________ 。
小结:
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土壤资源是_________,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 必然的。 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
二、土壤污染与保护
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______和____________。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排放, ______________的大量使用, 都可能导致土壤的__________, 从而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_____污染。 耕地被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都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
那么,如此重要的资源如今的状况如何呢?
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______ 。 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 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 _____。由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和含水 量______或______等原因,陆地面积中 _____的土地目前尚 _________农业生产,如图 4-43 所示。
《土壤肥料学》课件

离子交换
土壤中的离子交换作用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 力。
土壤生物性质
1 土壤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分解、养分循环和 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2 土壤动物
土壤中的动物对土壤结构形成、有机物分解 和土壤通透性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肥力评价及改良
1
改良方法
2
采用合适的改良方法,可以提高土壤的
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2 磷肥
磷肥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但需要正确使用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3 钾肥
钾肥可以增强植物的耐逆性和抗病能力,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养分。
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
1
铁肥料
铁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铁会导致叶片发黄。
2
锌肥料
锌对于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缺乏锌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评价指标
通过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我们可以了 解土壤当前的肥力状况。
可持续性
在改良土壤肥力时,应注重保护环境和 实现可持续发展。
肥料分类及性质
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过分解而成,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无机肥料
无机肥料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组成,可以直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微量元素肥料
3
硼肥料
硼在植物体内起着调节代谢和促进花芽分化的作用,对于作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施肥原则及肥技术
适量施肥
根据作物的需求量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施 肥的用量。
正确施肥
选择适合的施肥方法,将肥料放置在植物根系能够 充分吸收的位置。
化学肥料的生产技术
氮肥制造
通过合成或提取的方式制造含有丰富氮元素的化学肥料。
《土壤与肥料》课件

1
施用方法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施肥方式(根际施肥、叶面施肥等)。
2
注意事项
减少施肥浪费,避免过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并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式。
五、土壤肥力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重要性
良好的土壤肥力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方法
包括合理施肥、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和土壤保水等 措施。
二、土壤的性质和分析方法
物理性质
土壤的质地、结构和含 水量等影响着土壤的通 透性和保水性。
化学性质
土壤的pH值、养分含 量和酸碱度等对作物生 长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性质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 数量反映了土壤的生物 活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状况。
土壤分析方法
通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确定土壤的性质,以指 导肥料的选择和施用。
三、肥料的种类和分类
1 有机肥料
2 无机肥料
由动植物的废弃物、粪便或农作物残体等形成, 含有丰富的养分。
通过化学合成或矿石提取制成,提供特定的养分 供给。
3 微量元素肥料
4 复合肥料
含有微量元素(如铁、锌等)以满足植物对这些 元素的需求。
含有多种养分,可以满足不同作物在生长不同阶 段需要的养分。
四、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土壤与肥料》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土壤与肥料的基本知识,从土壤的组成和分类,到肥料的种 类和分类,再到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土壤肥力管理和保护等方 面内容。
一、土壤的组成和分类
主要成分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分类
土壤可根据成分、质地和地理位置等进行分类。
六、土壤污染和治理
《土壤与肥料》PPT课件讲课讲稿

①增施有机肥:
可以改变土粒之间黏着性的大小,还能改善土壤的其他性
质,所以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措施。
②客土法:
是指在黏土中掺砂或在砂土中掺黏粒以达到改良土壤质地回
的一种方法。但是,费工费时,却效果好,不适宜在生产目
上大规模推广。
录
第三节
一、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功能
❖1 .原核微生物
❖细菌
❖蓝细菌
❖粘细菌
❖ 1. 土壤的概念 ❖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
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 内涵: “ 陆地表层 ” 是指土壤的位置, “ 疏松 ”
是指其物理状态,以区别于坚硬整块的岩石。
❖
❖ 2. 土壤肥力的概念
❖ 西方土壤学家,传统地将土壤供应养料的能力称为 土壤肥力。
❖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水肥气热等 生活因素的能力。
❖ 土壤质地: 任何一中土壤,均是由粒径不同的各级 土粒所组成的,根据 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称质地。
❖2.土壤质地分类制
❖常用的有三种:国际制、卡庆斯基制、中国制。按照 各粒级土粒含量的不同对土壤质地类型进行划分称为 土壤质地分类。一般将土壤质地分成砂土、壤土和黏 土三个基本等级
回 目 录
四、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横轴远大于纵轴呈薄片状 ,老耕地的犁底层中常见 到,此外,在雨后或灌水 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和板 结层,属于片状结构。
特点:片状结构不利于通 气、透水。会影响种子发 芽和幼苗出土,还加大土 壤水分蒸
卧土、平搓土
发,因此生产上要进行雨 后中耕松土,以消除地表 结壳。
5. 团粒结构
是指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团 聚体,其直径约为 0.25-10mm 。 粒径 <0.25mm 以下的 , 称微团 粒。
第六章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2、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主要与阳离子本身的特性即该离子与胶体表面之间的 吸附力及浓度有关:
①电荷价的影响:高价阳离子的交换能力大于低价离 子;就同价离子而言,水化半径较小的阳离子的交 换能力较强。土壤中常见的几种交换性阳离子的交 换能力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K+>Na+
(organo-mineral colloidal complex)
无机有机胶体结合的方式有:
➢ 极性吸附 腐殖质的羧基端带正电,可以吸附带负电的粘土 矿物
➢ 分子吸附 多糖类与胶土矿物的结合主要靠分子引力进行分 子吸附
➢ 氢键作用 有机胶体OH和粘土矿物中O之间的氢键而进行 结合 以上三种属于直接结合,经过高温,干燥,冰冻,氧化等 作用把有机胶体凝固在矿质胶体的外边,形成一层有机胶膜。
▪ R-COOH·H2O
R-COO- + H3O+
R-NH2H2O
R-NH3+ + OH-
▪ 电荷的产生取决于功能基的离解常数和介
质的pH。
土壤中有机质的成分大都属于有机表面类型。 例如:
➢胡敏酸(humic acid) ➢富啡酸(fulvic acid) ➢胡敏素(humin)
(三)有机矿质复合体
▪ 土壤胶体由两种存在的状态,一种是胶体微粒相 当充分的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一种外观颇似溶液 的胶体溶液,称为溶胶。
▪ 另一种是在外因作用下,胶体微粒聚合在一起形 成的 处于凝聚状态的胶体,称为凝胶。
▪ 溶胶转变为凝胶,这一过程称为凝聚;凝胶也可 以转变为溶胶,这一过程称为分散。
▪ 因土壤中的胶体一般情况下带负电的阳离子促 使胶体凝聚作用的大小并不同。
土壤肥料学---第六章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3、用养结合,进行合理的轮、间、套作 4、消除有害物质,改善养分的供应状况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存在,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并 影响到土壤养分的转化及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消除土壤有 害物质以及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对养分的调节起重要的作 用。 具体包括:消除酸害和碱害;消除盐害;消除还原性 物质毒害;消除污染的毒害。
2、土壤吸附的类型
(1)交换性吸附 是土壤胶粒带有电荷借静 电引力从溶液中吸附带异号电荷的离子或极性分子。 土壤固相从溶液中吸附离子的同时,也伴随着固相 表面上交换离子的解吸。 (2)专性吸附 是非静电因素引起的土壤对 离子的吸附作用。它是指离子通过表面交换与晶体 上的阳离子共用1个或2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而被 土壤吸附的现象。 (3)负吸附 是指土粒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浓 度低于整体溶液中该离子或分子的浓度的现象。
三、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
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既有与阳离子吸附相似的 地方,又有不同之处。如土壤胶体对阴离子也有静 电吸附和专性吸附作用。 但由于土壤胶体多数带负电荷,因此阴离子更 多的出现负吸附。
1、阴离子的静电吸附(土壤胶体带正电)
主要特点: (1)发生在双电层外层,吸持松,易解吸。 (2)主要离子有CL-、NO3-、CLO4-等,但CL-、 NO3-不易被胶体吸附; (3)阴离子浓度、离子价、互补离子等对 阴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和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相似; (4)阴离子吸附数量与土壤pH值有关。
3)离子浓度
由于阳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 配,所以能力较弱的离子,如果有较高的浓度, NH4+ 、K+等,也可将交换能力强的Ca2+、Mg2+离 子从土壤中交换下来。所以根据这一原理,酸 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从而达到改良土壤 酸性的目的。
土壤学课件Ch6养分

交换性吸附态P: H2PO4-、HPO42-; 非交换性吸附态P:主要为一些专性或配位吸 附态H2PO4-、HPO42-、PO43- 。 三、土壤中磷的固定作用
1、化学沉淀
在酸性土壤中,以H2PO4-为主为主。有可溶性 Fe3+、Al3+则发生:
h
10
Fe3++H2PO4-+2H2O
2H++Fe(OH)2H2PO4
h
2
NH4+
固定态(晶穴铵) 吸附态 水溶态
1、无机态 (一般占全 N1-2%,按 形态划分)
NO3- 水溶态、易淋失、对植物速效。
NO2- 水溶态、在土壤中存在时间 短,特别是通气土壤中难存在, 在一定浓度时有毒害作用。
N2 土壤空气的组成部分,不能直 接为植物利用。
h
3
水溶性N: 游离氨基酸
无效态K:原生矿物(主要为长石、白云母)
晶格中的Kh ,占全K>90%
15
三、土壤K的固定 1、晶穴固定:水溶态K+进入2:1型粘粒矿物
层间晶穴; 2、胶膜封闭:K+参与了有机-无机复合体的
组成,有机胶膜或氧化铁,把复合体包被 起来。
h
16
四、有效化问题
(一)土壤全K与速效K的关系
(二)缓效K与速效K的关系
一、含量 全N 0.02-0.5% , 一般耕地表层土壤:0.05-0.3%, 底土<0.1%; 南方水田(表层) 0.1-0.2% , 旱 地 0.05-0.12% 。 全N与有机质OM%的相关趋势估算公式 : Nt%≈0.05·OM%
二、形态 一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
形态与存在条件相联系 。
1、化学沉淀
在酸性土壤中,以H2PO4-为主为主。有可溶性 Fe3+、Al3+则发生:
h
10
Fe3++H2PO4-+2H2O
2H++Fe(OH)2H2PO4
h
2
NH4+
固定态(晶穴铵) 吸附态 水溶态
1、无机态 (一般占全 N1-2%,按 形态划分)
NO3- 水溶态、易淋失、对植物速效。
NO2- 水溶态、在土壤中存在时间 短,特别是通气土壤中难存在, 在一定浓度时有毒害作用。
N2 土壤空气的组成部分,不能直 接为植物利用。
h
3
水溶性N: 游离氨基酸
无效态K:原生矿物(主要为长石、白云母)
晶格中的Kh ,占全K>90%
15
三、土壤K的固定 1、晶穴固定:水溶态K+进入2:1型粘粒矿物
层间晶穴; 2、胶膜封闭:K+参与了有机-无机复合体的
组成,有机胶膜或氧化铁,把复合体包被 起来。
h
16
四、有效化问题
(一)土壤全K与速效K的关系
(二)缓效K与速效K的关系
一、含量 全N 0.02-0.5% , 一般耕地表层土壤:0.05-0.3%, 底土<0.1%; 南方水田(表层) 0.1-0.2% , 旱 地 0.05-0.12% 。 全N与有机质OM%的相关趋势估算公式 : Nt%≈0.05·OM%
二、形态 一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
形态与存在条件相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