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蚯蚓找家教学课件设计
蚯蚓详细版课件.

蚯蚓详细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动物与环境》的第一课时《蚯蚓》。
教材通过介绍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蚯蚓,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知道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以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
难点:蚯蚓的呼吸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蚯蚓模型、实物蚯蚓、土壤样本。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蚯蚓在土壤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蚯蚓。
2. 观察蚯蚓:学生观察实物蚯蚓,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
3. 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蚯蚓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4. 学习蚯蚓的呼吸过程:通过蚯蚓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讲解蚯蚓的呼吸过程。
5. 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6. 实践操作:学生用彩纸制作蚯蚓模型,加深对蚯蚓形态特征的理解。
8. 作业布置:(1)观察身边的土壤,寻找蚯蚓,了解其生活环境。
(2)以“我眼中的蚯蚓”为主题,画一幅画。
(3)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蚯蚓的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蚯蚓生活习性: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形态结构:身体细长,有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呼吸过程: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作用: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土壤,寻找蚯蚓,了解其生活环境。
答案:蚯蚓生活在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2. 以“我眼中的蚯蚓”为主题,画一幅画。
3.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蚯蚓的相关知识。
答案: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身体细长,有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案(2023新课标版)

4.蚯蚓的选择 【教材简析】 对于动物而言,与植物一样,其生存、生长发育的相关需求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该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其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对此,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较为零散且缺乏足够的依据。本课通过对蚯蚓这个动物的研究,从而探讨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本课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对比实验,实验一研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二研究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分析。让学生一步步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学情分析】 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条件。即在“蚯蚓对光照的需求情况”及“蚯蚓对水分的需求情况”两个实验中,学生根据蚯蚓爬行状况判断蚯蚓对环境的选择来了解蚯蚓对环境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享、分析研讨而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其他动物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已经学习过对比实验法,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也能自己探究出实验结论。但本节课需要通过蚯蚓这种动物延伸至其他动物,探讨出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对蚯蚓的研究,知道蚯蚓适宜的生存环境,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思维]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能知道不同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 [探究实践]能用控制变量法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寻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 [态度责任]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能关注周围的一些动物,增进喜爱动物的感情,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难点]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每组长方形带盖盒子两个、剪刀、黑色记号笔、吸水纸、透明塑料薄膜、双面胶、塑料薄膜、 蚯蚓 10条、干土、湿土、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寻找大自然中蚯蚓的视频] 1.提问:我们知道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 2.提问:观看了寻找蚯蚓的视频,对于蚯蚓来说,适宜的生存环境是怎么样的? 3.揭示课题:蚯蚓的选择(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寻找蚯蚓,并试着推测蚯蚓适宜怎样的生存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光照、水分两个条件,设计对比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预设25分钟) 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 [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黑色记号笔、吸水纸、剪刀、双面胶、透明塑料薄膜、实验记录单] 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明亮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 (预设:蚯蚓生活在地下,我推测它喜欢黑暗的环境。) 2.提问: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预设:运用对比实验,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盒盖剪开一部分,看看蚯蚓会向哪边。) 3.提问: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又有哪些? (预设:改变的条件是明亮和黑暗的环境。不改变的条件是 水分、空气、温度等。) 4.实验方法: 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 将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并在开口处覆盖贴上透明塑料薄膜,然后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内黑暗与明亮的交界处,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完成实验进行交流反馈。 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 [材料准备:10条蚯蚓、一个长方形带盖盒子、干燥的土壤和湿润的土壤、塑料薄膜、双面胶、实验记录单] 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干燥还是潮湿的生活环境? (预设:干土里很难发现蚯蚓,我推测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 提问:如何设计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又有哪些? (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干土壤和湿土壤。不改变的条件是空气、温度、光照条件等。) 实验方法: 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盒子底部铺上塑料薄膜,用双面胶固定住,再在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3次,并记录下我们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实验并完成实验单记录。 [设计意图]在实验探究前,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后,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交流我们的发现 (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实验记录单] 1.提问: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 (预设:企鹅——南极,天鹅——湖泊、沼泽,青蛙——稻田、池塘,蜥蜴——陆地地表、草丛、沙漠、海岛,狼——草原、森林、荒漠、丘陵。) 3.小结: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动物在形态、构造、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继续探究 (预设2分钟)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中提到的动物之外,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的生存条件?请你课后继续探究,查阅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时与大家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分享交流。 【疑难解答】 学生或者教师所准备的蚯蚓,有时候是网购的,有些蚯蚓活动迟缓,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反应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没有反应怎么办? 这就要求教师要自己动手实验,提前做一做实验,看看准备的蚯蚓是否活动迟缓,如果活动迟缓,可以提前做实验并录制视频,让学生自己操作过实验后观看视频。 2.在本课中有两个探究蚯蚓适宜的生存环境的实验,在课堂上先后进行两个实验时间不够怎么办? 本课中两个实验的实验时间可能需要较长,如果每个小组两个实验都做的话可能时间会不够,教师可以采用两组实验同时进行的方式,让一半的学生进行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另外一半的学生进行蚯蚓对水分的选择实验。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 4《蚯蚓的选择》 (共17张PPT) 教科版

青蛙
幼体就是蝌蚪,生 活在水里,用鳃呼吸。 成体是青蛙,用肺呼 吸。由于肺吸取的氧 气不能满足需要,因 此要靠皮肤帮助呼吸。 蛙类的皮肤是裸露着 的,没有鳞片或者羽 毛,皮肤很容易干燥 而影响呼吸,甚至造 成死亡。所以,它们 生活在靠近水的阴湿 环境里,以便保持皮 肤湿润,便于呼吸。
大雁
有名的候鸟,它们的老家是在北方西伯利 亚一带。每年三四月间,它们从南方飞向老 家;一过十月份,它们便成群结队地飞向温 暖的南方。
一般生活
在大草原和山
林。通常夜行,
冬季有时白天
也活动。他们
不食比他们大
的动物。狼性
凶悍、残忍,
在食物极度缺
乏的情况下,
狼
他们有伤害同
类的现象。
五、畅谈收获
大家有什么收阅读 善于观察 勤于实验
观察和记录蚯蚓适宜的环境(一)
实验 呆在明亮 呆在盒子 呆在黑暗 我们的解释
次数 一端的蚯 中间的蚯 一端的蚯
蚓数
蚓数
蚓数
1 2 3
三、实验证明
实验二: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对比实验 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呢?
我们提出的问题: 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
我们的推测: 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我们要改变的条件: 湿度
我们的实验方法:
1.找一个盒子,在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 是一端干燥,一端湿润。
2.把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4.再做2次。
观察和记录蚯蚓适宜的环境(二)
实验 次数
本1
小 组
2
3
干燥土壤 的蚯蚓数
盒子中间 的蚯蚓数
湿润土壤 实验说明: 的蚯蚓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二 动物 蚯蚓》教学设计_39

《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适合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重点:经历蚯蚓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理解,及蚯蚓的运动、反应。
难点:蚯蚓身体结构的理解。
二、课前准备:(教师)一杯水学生8组:(培养皿筷子蚯蚓放进有土壤的纸盒)放在一个大盒子里(所有的放大镜,每小组2个)放在一个盒子里,(装水的盒子,一组1盒)放在大盒子里三、教学过程(一)说蜗牛(5)同学们,你么观察过蜗牛,养过蜗牛吗?说说自己对蜗牛的理解。
【这个环节让听课者,误以为是上蜗牛。
所以能够改为: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蜗牛,请大家说说对蜗牛的理解。
】【上课时,这里花的时间较多,大概有8分钟左右,学生对蜗牛有些陌生了。
本来准备好了课件让学生看图说的,不过一紧张没有出示图片,让学生回忆。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把蜗牛和蚯蚓的共同点写在中间,蜗牛独特的特点写在左边)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蜗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小动物,板书:蚯蚓(二)、画蚯蚓(10)①你们见过蚯蚓吗?记得蚯蚓的样子吗?把它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课件出示:画蚯蚓)②师巡视,选几张有代表性的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请这几位同学介绍自己的蚯蚓图【教师课堂教学时,不够放,虽然请学生上来了,但是还是自己问,学生答。
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自己介绍,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出来】③对这几个同学的蚯蚓图,你们有什么看法?(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给以肯定或否定,教师不要渗透任何概念)评价语能够为:恩,这是你的看法,恩,有可能是这样的当学生讲到环带时,师质疑:环带的位置接近头部,在中间,还是接近尾部?你怎么认出来那个是环带?环带是特别突出一点还是和身体一样大小?【预设的还是比较理想的,课堂中学生的图出现了有无眼睛,有无环节,环带位置不一,所以课堂中强调孩子等会儿观察时,一定要弄清楚】④老师先把大家公认的蚯蚓画在黑板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

体 节
环 带口
后端
前端
三、思考蚯蚓吃些什么?
今天我在觅食的路 上遇到了蚂蚁,他 拿了好大一块饼干, 看上去很好吃的样 子哦!口水都要流 出来了!
好啊,要吃 饼干吗?
你好。
蚯蚓的食物
它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以腐败有机 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 物的茎叶等碎片。
四、思考蚯蚓有“脚”吗?
(排除粪便)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蚯蚓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 身体是伸缩前进。
3、蚯蚓的生活环境
根据蚯蚓的类便 找到蚯蚓的踪迹。
蚯蚓生活在潮湿松软的土壤里。
4、蚯蚓吃什么?它是怎么进食排泄的?
蚯蚓以土壤中的虫卵、树叶及死动 物等为食物,先由咽肌伸缩、使口 腔脱出,将食物吸入。
5、实验:蚯蚓对水的反应
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 类”食物;蚯蚓还是淡水钓鱼适应面广,各种水 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 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 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 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 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一、思考蚯蚓的“家”在哪儿?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它白天 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以土壤 中的有机物或植物的茎、叶为食。
一、思考蚯蚓的“家”在哪儿?
我们生活蚯在蚓土生壤活中在,阴昼暗伏潮夜湿出、,富经含常在 地下钻洞有,机把物土的壤环翻境得中疏,松1,5℃使-水25分℃和为肥料 易于进入最而佳提温高度土,壤土的壤肥的力含,水改量良一土般壤在,有 利于植物6的0%生以长上,的促环进境农中业生增存产。。世界上的 我们约有 2500多种,中国已记录229种。
小学科学《蚯蚓的选择》-演示课件教科版1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4蚯蚓的选择 教科版(共13张PPT)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4蚯蚓的选择 教科版(共13张PPT)
通过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 什么呢?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4蚯蚓的选择 教科版(共13张PPT)
1.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 阴暗 、 潮湿 的 环境中。
•
2. 它们都太骄傲自大了。铁罐以为自 己比陶 罐坚硬 ,总是 傲慢地 奚落陶 罐,可 多年后 陶罐依 然美观 ,而自 己却无 影无踪 ;北风 自以为 吹口气 就能掀 开行人 的衣服 赢得太 阳,行 人却反 而把衣 服裹得 更紧, 太阳不 声不响 却让人 们感到 温暖而 自觉脱 了衣服 。
•
3.从音乐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 、体、 美、劳 全面发 展的方 针,为 提高民 族素质 奠定基 础,寓 思想政 治教育 于学科 教学中 。
•
7.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欣赏 古今中 外的名 家作品 ,并熟 悉我国 的民族 音乐, 培养学 生对音 乐的爱 好和欣 赏的习 惯,发 展听觉 ,记忆 力,想 象力, 并了解 祖国悠 久的音 乐历史 文化, 激发爱 国主义 热情和 民族自 豪美感 。
01 找一个盒子,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4蚯蚓的选择 教科版(共13张PPT)
实验次数
待在明亮处的 蚯蚓数
待在盒子中间 的蚯蚓数
待在黑暗处的 蚯蚓数
我们的解释
1
2
3
、、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4蚯蚓的选择 教科版(共13张PPT)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4蚯蚓的选择 教科版(共13张PPT)
第四节 蚯蚓的选择
三年级科学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蚯蚓-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蚯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科学(冀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它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之前上一单元的《亲历科学》让在学生们学会了提问题,本单元的《寻找动物和植物》学生学会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之后还会继续学习《凤仙花》。
这节课通过对蚯蚓这动物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各种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兴趣。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大约8—9岁,爱动,好奇心强。
他们刚接触科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不过,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先对科学产生兴趣。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而不在于对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入。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教师适时地点拨学生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二个活动是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本课为第1学时,进行第一个活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提出关于蚯蚓的形态、结构、习性等方面的问题。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特点。
能用填写观察报告的形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用估算和测量的方法对蚯蚓进行观测。
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实验中愿意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实验活动。
能在观察蚯蚓后将它放回大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准备:每学生1条蚯蚓、培养皿、镊子、放大镜、绳子、直尺、塑料板、粗糙纸板、水、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是王老师,很高兴能和我们三()班的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课堂,你们欢迎我吗?师:和我一起来的还有两只神秘的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只能摸,不能看,凭借摸的感觉,说出它是谁。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蚯蚓的家》青岛版

13.《蚯蚓的家》教学设计李美【教材分析】《蚯蚓的家》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土壤与动植物》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在学生对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活动的指向:教科书用图片的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需要准备的材料:蚯蚓、干土、湿土。
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和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教科书图示了学生找蚯蚓的情景图,意在提示学生在田地、菜园等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哪里能找到蚯蚓,感知蚯蚓的生活环境,以便对蚯蚓的生活环境做出假设性猜想。
警示语“不要伤害蚯蚓”,提示学生要爱护蚯蚓,珍惜生命。
活动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
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讨论的情景图,桌上放着干土、湿土等,三个学生正在讨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学生语言“我认为蚯蚓喜欢潮湿的土壤。
”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方法和探究的思路,创设干湿不同环境的“家”,探究蚯蚓喜欢哪个家。
“我认为……”启发学生针对蚯蚓喜欢的家,提出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活动三:我把蚯蚓送回家。
通过一幅把蚯蚓送回花池土壤中的图,提示学生做完实验后把蚯蚓送回家的正确方法。
旨在提示学生要关爱小动物,不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玩物,要放归大自然。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提出“雨后去观察蚯蚓,说一说有什么发现”的活动指向,意在提示学生课后继续跟踪、观察、研究蚯蚓,了解它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中长期探究的习惯。
【学生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还都比较贫乏;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学习《蚯蚓的家》一课,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