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延吉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延吉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郑梅花;王琰;李明玉【摘要】利用延吉市2000-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延吉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总体趋势和空间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延吉市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空间差异变化显著,其中城镇、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用地增长较快.驱使建设用地增长的3大因子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引起的城镇化进程推进,其中经济发展是主要社会驱动力.针对不同驱动力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本地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农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建设用地;变化特征;驱动力;延吉市【作者】郑梅花;王琰;李明玉【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土地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无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1].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延吉市地处中、俄、日、蒙、朝、韩6国8方的中心地带,是联合国拟定的开发图们江流域“大三角”中的3个支点(延吉、清津、海参威)之一,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建设用地有效配置和合理布局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该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分析延吉市近几年来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原因,以期为未来一个时段科学确定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供给规模的合理比例提供决策参考.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延吉市位于北纬42°50′~43°23′,东经129°01′~129°48′.土地总面积 1 350.20 k m2,耕地面积114.20 k 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6%.延吉市距中朝边境线54 k m,距中俄边境线150 k m,距日本海80 k m全市现辖6个街道、3个镇,区内聚居着朝、汉、满、蒙等16个民族,其中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0%,汉族人口占39.7%,延吉市可谓是一个沿边近海沿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兴城市.延吉市属于中温带湿润温和气候区.经济开发区内沿河平地由河漫滩冲积层覆盖在页岩上,其厚度5 m,覆盖层有砂砾层,表土为亚粘土.丘陵地带基本为粘土层,厚度8~10 m.地质构造良好,水文和工程地质优良,适宜建设用地.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2000年以来延吉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规律,应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研究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机制.通过Excel 及SPSS13.0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建设用地变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研究中的历年建设用地数量数据来自延吉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社会经济数据取自2000—2010年的《延吉市统计年鉴》[3].2 延吉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与特征2.1 建设用地的内涵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付出一定投资,通过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从广义上来讲,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即非农建设用地.从狭义上来讲,包括城市乡镇.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2.2 建设用地数量变化与特征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4].自2000年以来,延吉市建设用地面积呈大幅度增加.以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例:2000年用地面积为51.06 k m2到2009年增至为69.36 k m2.虽然在此期间,由于2006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有所下降,但大幅度的土地开发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而言,延吉市的建设用地不尽合理.据延吉市国土局2009年度调查数据来看,以2005年建设用地总面积7 6.295 8 k m2为基数,2009年的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49.465 7 k m2.2010年的目标为85.749 7 k m2,与2009的差值为-6 3.716 k m2,2020年的目标为100.029 7 k m2,与2009年的差值为-49.436 k m2.以上数据表明:建设用地已严重扩大化,远远超出了预期目标.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用地,需要对影响建设用地的各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全面考虑,使建设用地规模逐渐趋于合理化.2.3 建设用地面积的结构特点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表1),不同的用地类型增长的数量、速率均不同.2000年和2009年对比分析比较,一类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为15.2%;二类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长率为35.8%,交通运输用地增长率为14.1%;三类用地:城区增长率为28%,郊区增长率为29.6%,特殊用地增长率为13.6%.由此可知,延吉市二类用地增长率相对于一、三类用地增长较快,发展较为迅速,说明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增长较快,但整体上处于平稳的发展趋势.表1 2000年和2009年建设用地结构Table 1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land from 2000 to 2009 (k m2二类用地三类用地年度一类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城区郊区特殊用地2000年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26.80 51.06 8.22 31.7 1 318.5 0.95 2009年 30.90 69.36 9.38 40.6 1 709.7 1.08增长率% 15.2 35.80 14.10 28.0 29.6 13.63 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影响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5,6],这些因素不仅与因变量(建设用地面积)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相互之间也有关联.自然因素在2000—2009年变化不大,与建设用地形成、变化的周期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影响延吉市近10年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不是自然因素,而是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变化往往起主导地位[7].3.1 驱动因子选取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建设用地构成一个有机的建设用地系统,而促使其规模不断增长的内外营力即是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它对研究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的原因、内部机制、基本过程、变化趋势及调控至关重要.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机制十分复杂,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等,均会引起建设用地的变化.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可以将错综复杂的要素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自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按照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法的思路和要求,依据已有资料,最终选定了7个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X 1-总人口,反映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X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对建设用地占用的影响;X 3-GDP,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X 4-工业总产值,反映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对耕地变化的影响;X 5-二、三产业产值,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耕地变化的影响;X 6-客运量,反映交通运输用地与建设用地在关系;X 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等指标作为原始数据.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表2).表2 特征值与主成分贡献率Table 2 Eigenvalue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contribution驱动力因子Driving factor累计贡献率/%Total contribution rate X1特征值Eigenvalue贡献率/%Contribution rate 6.113 87.327 87.327 X2 0.657 9.384 96.712 X3 0.110 1.565 98.277 X4 0.084 1.199 99.476 X5 0.031 0.447 99.923 X6 0.005 0.073 99.996 X7 0 0.004 100.0003.2 驱动因子主成分分析由于各社会驱动力因子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8].主成分分析就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即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旧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变量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从数学角度来看,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以2000—2009年建设用地驱动因子原始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9],并选择正交旋转法对初始数据进行分析.由表2可知,第1,第2,第3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高达98.277%,故只求出第1、第2、第3主成分即可.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Table 3 Principal component loading matrix驱动力因子Priving factor onent X1第1主成分The 1st principal component第2主成分The 2nd principal co mponent第3主成分The 3rd principal co mp 0.951 -0.261 0.101 X2 0.992 -0.068 0.028 X3 0.997 0.013 -0.050 X4 0.979 -0.091 0.097 X5 0.958 -0.119 0.061 X6 0.959 -0.012 -0.281 X7 0.659 -0.749 0.064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与所有因子呈较强的正相关,因此可认为第一主成分是所有因子中最主要的可代表所有指标.表4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Table 4 Orthogonal rotated factor loading matrix驱动力因子Priving factor onent X1第1主成分The 1st principal component第2主成分The 2nd principal co mponent第3主成分The 3rd principal co mp 0.969 0.167 0.129 X2 0.907 0.349 0.212 X3 0.860 0.415 0.291 X4 0.920 0.331 0.142 X5 0.906 0.293 0.172 X6 0.779 0.371 0.506 X7 0.273 0.956 0.111由表4可知,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工业总产值、第二和三产业产值、客运量与第1主成分具有很大相关性,房屋建设竣工面积与第2主成分具有较大相关性,客运量与第3主成分具有较大相关性.据此,延吉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可以归纳为经济总量、人口、对外交通用地和产业结构因素,结合各变量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整理,延吉市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与第1主成分相关性大的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工业总产值、二三产业产值、客运量,第2、3主成分对延吉市的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起到辅助推动作用.总体来看,延吉市建设用地驱动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驱动、基础设施建设驱动、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引起的城镇化进程推进.从间接影响来看,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大改善,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延吉市的建筑用地建设,政府应认清形势,抓住主要影响因子,为延吉市的发展谋福利.3.3 主成分对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1)经济增长驱动根据以上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工业总产值、第二和三产业产值等代表了延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因素在驱动建设用地增长中的作用十分明显,经济发展驱动力成分包含了91.72%的贡献率,是主控因子.据统计2009年延吉市GDP为172.2亿元,从2001-2009年延吉市GDP总量增长状况来看,延吉市GDP总量平均每年以18.5%的速度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全年施工项目43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96个.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完成56.41亿元,增长46.9%,其中工业投资55.56亿元,增长56.1%;第三产业104.71亿元,增长25.0%.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延吉市建设项目的增加,建设用地范围日益扩展.首先,延吉市外向度的拓展促进建设用地的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延吉市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上都有很大的发展.2009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9 497万美元,在世界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以及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多重压力下,延吉市克服困难,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成功举办“2009第五届中国延吉图们江地区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强化服务职能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年招商引资项目共261项,实际到位资金34.86亿元.其次,土地利用的比较经济效益驱使经营者转变经营方式,使得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热”和“建房热”现象凸现出来.最后,社会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扩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积累因果效应[10].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剧建设用地范围的扩展.2)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延吉市在基础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新农村建设.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投资0.2亿元,完成了对34条小街小巷的改造;投资4.7亿元,完成了中环路三期、天池大桥、长白山路西出口和北出口的加宽工程建设.新增排水管道45 k m;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7.54 k m2,比上年增加3.44 km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04%,提高6.94%;绿化覆盖率40.72%,提高6.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7 m2.全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2万m2,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0万m3,自来水年售水量1 876 m3,自来水用水普及率98.09%.全年新铺设煤气管道15.3 k m,增加管道煤气用户1 577户,2009年末煤气管道长度达217.33 k m,增加液化气用户800户.全年煤气供气总量322万m3,液化气供气总量10 770 t.全市集中供热面积1 650万m2,供热总面积2 350万m2.污水处理厂全年污水处理总量3 065万m3.在新农村建设上,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步伐,延吉市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2009年初,开始了农村道路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的施工建设.截止到2009年末,总投资3 600万元.其中农村公路改造项目改造村路90.4 k m,解决了49个行政村行路难的问题;饮水安全工程投资940万元,解决47个村屯,共17 317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泥草房改造工程争取补助资金270万元,完成泥草房改造646户还争取1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支持依兰镇平安村排洪沟工程、朝阳川镇三成村公路、三道湾镇东沟村公路延吉市小营镇小营村公路等项目建设.3)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引起的城镇化进程推进驱动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引起的城镇化进程推进作为延吉市现阶段一种持续的外界压力,刺激着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延吉市现辖6个街道、3个镇,全市土地面积1 350 k m2.2000年末,延吉市总人口38.95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33.80万人,全市人口密度289人/k m2.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0.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11万人,全市人口密度373人/k m2.这标志着延吉已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增长向城镇迁移,城镇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住房、交通、广场、绿地等用地的需求,客观上促使土地被用作建设用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推动着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4 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1)扩大宣传,提高全市人民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关注度和重视度,通过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树立依法合规进行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科学理念,努力营造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2)健全规划体系,强化延吉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加强规划管理,特别是要完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年度计划管理,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挂钩制度.严格按照规划编报项目计划,合理引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3)对延吉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进行强化充分运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监管系统加大监督和指导力度,严格禁止违反规划的土地开发整理行为,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过程的监督指导以此确保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范、有序地进行.4)依法实施延吉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完善配套规章制度规划一经审批,即具有法律效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对违反规划,擅自组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必须制止并追究其责任.健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规章、政策,完善土地权属、土地置换等管理办法.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用足、用好现行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标折抵政策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以及建设用地指标周转政策等,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保障.5 结论1)总体来看,2000-2009年延吉市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城镇、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用地增长较快,延吉市主城区增长趋势明显.2)通过对促使建设用地增长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定量得出延吉市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引起的城镇化进程推进,这3个因子彼此相互关联并将长期作用于该区域.3)可以预见,随着延吉市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推进,延吉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力度将加大,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是必然趋势.“十一五”规划期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一圈两翼”战略格局的确立,为延吉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要素,建设用地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根据《延吉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与空间组织研究》的预测成果,2010年和2020年延吉市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5.972 k m2和6.697 k m2.其中绝对量增加最多的是城镇用地,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因此,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镇、工矿等用地的集约经营水平,促进城镇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研究[11].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领域的法律法规,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提供用地保证.参考文献:[1]陈德超,袁中金,杨朝辉,等.苏州建设用地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6(2):32-35.[2]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延吉市统计局.延吉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 000-2 010.[4]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3):253-259[5]徐新创,程东来.湖北省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 137-9 140[6]夏淑芳,许红卫,王珂,等.浙江省耕地数量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科技通报,2006,22(3):345-351[7]史培军,陈晋,潘耀忠,等.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8]朱晓华,张金善.中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剖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17(4):4-8.[9]郝黎仁,樊元,郝哲欧,等.SPSS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0]王慎刚,张锐.中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90-93.[11] Myr dal G.Econo mic Theor y and Under 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ck wort h,1957.。
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

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城镇建设用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延吉市作为吉林省重点城市之一,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对整个城市社会经济
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此,对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
对于探究延吉市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文主要研究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通过对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的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变化原因以及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的历年统计数据,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并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
同时,通过深
入了解延吉市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情况,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
四、预期成果
本文预期可以对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变化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探究延吉市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合理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建议,为延吉市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五、研究瓶颈
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延吉市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的初步探究,数据来源也主要来自政府公开数据和有关文献,缺乏一些深度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数据,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城市用地情况分析报告

城市用地情况分析报告尊敬的读者:以下是对城市用地情况的分析报告:1. 引言和背景城市用地情况分析是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城市用地的目前状况,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机遇。
通过对城市用地的综合评估和分析,我们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政府机构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策略,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用地分类和分布情况在本章节,我们将对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的功能,城市用地可以分为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等。
我们将对每种用地类型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
通过比较各类用地占比和分布,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用地的结构和性质。
3. 城市用地利用效率本章节将重点分析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
我们将评估城市用地的空间利用率、建筑容积率等指标,以衡量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程度。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益,即区域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评估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改进空间,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效果。
4. 城市用地问题和挑战本章节将探讨城市用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紧张、土地浪费、土地污染、乱占耕地等问题愈发突出。
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克服城市用地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城市用地未来发展机遇本章节将介绍城市用地未来发展的机遇。
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探讨城市更新、土地综合开发、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等方面的机遇,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抓住城市用地的发展机遇,我们可以实现城市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6. 结论和建议在本章节,我们将总结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结合前面章节的分析,我们将为城市规划者、政府机构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适用的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推动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延吉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

延吉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延吉作为吉林省的重要城市,其房地产市场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延吉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揭示当前趋势和未来发展预期。
二、延吉房地产市场现状延吉房地产市场目前的主要特点如下:1.房价稳中有涨:延吉市的房价整体呈现稳中有涨的态势,这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2.住宅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延吉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住宅需求持续增加。
尤其是年轻人、新婚夫妇和刚刚购房的家庭是主要的购房群体。
3.办公楼市场需求稳定:由于延吉市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办公楼的需求相对稳定。
同时,一些外资企业的进入也为办公楼市场增加了需求。
4.酒店和商业地产需求增加:延吉市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境内外越来越受欢迎。
因此,酒店和商业地产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三、延吉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和发展动向,延吉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出现以下趋势:1.增加经济适用房建设:随着延吉市人口的增加和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建设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并促进社会稳定。
2.提高住房质量和服务: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注重提高住房质量、改善配套设施和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
3.发展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延吉市的商业活动和旅游业增长迅速,发展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
4.加强土地资源规划和开发:延吉市土地资源稀缺,因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规划和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通过对延吉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延吉房地产市场需求整体呈稳定增长趋势。
2.住宅需求是延吉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3.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有望成为延吉房地产市场的新增长点。
4.加强土地资源规划和开发,是延吉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结论仅为预测,并不代表最终结果。
延吉可行性研究报告

延吉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延吉市是吉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增长迅速。
为了更好地推动延吉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旨在对延吉市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城市发展的可行性问题,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为延吉市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二、城市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延吉市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以工业和农业为主。
工业方面,延吉市的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方面,延吉市的农业生产以粮食、水果和蔬菜为主,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2.城市规划:延吉市近年来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城市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市区绿化面积较大,环境优美。
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与实际发展不够匹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
3.人口状况:延吉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人口已超过50万人。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医疗、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
三、发展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吉市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主要包括加大对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加大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延吉市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要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3.促进人口稳定发展:延吉市应该加大对人口发展的规划力度,推进人口政策的体系化和市场化改革,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城市经济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四、可行性分析1.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分析:延吉市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可行的。
2.产业结构优化可行性分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提高城市的产业科技水平,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
基于PLS-PP的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延吉市可行性研究报告

延吉市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延吉市作为吉林省的主要城市之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吉林省对外开放的门户。
为了更好地发挥延吉市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研究对延吉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通过深入分析延吉市的经济、人口、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情况,为延吉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二、城市概况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毗邻朝鲜和俄罗斯,是一座具有较强边境地区特色的城市。
延吉市总面积358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万人,是吉林省第四大城市。
延吉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三、现状分析1.经济状况延吉市是吉林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延吉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其中制造业是延吉市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延吉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多年保持在百亿元以上。
2.人口状况延吉市人口结构合理,人口素质较高。
延吉市是吉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
延吉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占比达到70%以上,人口密度适中,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3.城市规划延吉市城市规划较为完善,城市布局合理,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备。
近年来,延吉市着力打造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四、可行性分析1.政策支持延吉市作为吉林省的中心城市,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吉林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延吉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也将延吉市列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城市,为延吉市的对外合作提供支持。
2.资源优势延吉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延吉市的边境区位优势明显,对外贸易活动频繁,辐射面广。
同时,延吉市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产业潜力延吉市的产业结构合理,拥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
延吉市的制造业发达,特别是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
2024年延吉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延吉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背景介绍延吉市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北部,是该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延吉的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本报告对延吉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查,并对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以下方法:1.现场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延吉市的不同区域,观察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情况、销售情况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等。
2.数据收集:通过收集延吉市的房地产相关数据,包括成交量、价格走势、供需情况等,进行分析。
3.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发放给延吉市的居民,了解他们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购买意愿等。
市场现状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延吉市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以下现状:1.房价上涨:延吉市的房价近年来呈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
不少居民将其资产投资于房地产,导致供需失衡,房价逐渐攀升。
2.供应量增加:延吉市的房地产供应量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加,不少新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购房选择。
3.楼市投资热:延吉市的楼市投资热度较高,许多人将购房视为一种投资手段,希望通过房地产获得更高的回报。
发展趋势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和专家观点,延吉市的房地产市场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价格波动:虽然目前延吉房地产市场的房价稳步上涨,但未来价格可能面临波动。
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房价的波动性增加。
2.二手房市场活跃:随着新房供应的增加,延吉市的二手房市场也将变得更加活跃。
购房者可以选择购买新房或二手房的选择范围增加。
3.控制风险:政府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以控制市场风险。
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需要注意政策变化,并选择合适的购房时机。
存在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延吉房地产市场存在以下问题:1.房价过高:由于供需失衡和投资炒作等原因,延吉市的房价普遍偏高,超出了一部分居民的购房能力。
2.住房结构不合理:延吉市的住房结构主要以小户型为主,缺乏大型的家庭住宅项目,无法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驱 动力 因子 : x 一总人 口 , 映人 类对 土地 利用 方 式 变化 的影 响 ; 反 X 一全社 会 固定 资产 投 资 , 映全社 会 反 固定 资产投 资变化对 建设 用地 占用 的影响 ; 一GD 直接 反映经 济发展 水 平对 建设 用地 变化 的 影响 ; X。 P, X一
求.
该 文以定 性与定 量相结 合的方 法 , 讨分析 延 吉市近几 年来 建 设用 地数 量 结构 和 空 间结构 的 变化 特点 探
及原因, 以期为未 来一 个时段科 学确 定经 济发展 水平 与土地供 给规 模 的合 理 比例提供 决策参 考.
1 研 究 区概 况 与 研 究 方 法
镇建设用地 包括居住用 地 、 公共 设施用地 、 工业用地 、 仓储用 地 、 对外 交通用地 、 道路广场用 地 、 市政 公用设施
用 地 、 地 和 特 殊 用 地 9大 类 . 绿 2 2 建 设 用 地 数 量 变 化 与 特 征 .
土 地利用动态度 可定量 描述 区域 土地利用 变化的速度 , 比较 土地利 用变 化 的区域 差异 和预 测未来 土 对 地利用变化 趋势都具有 积极 的作用_ . 2 0 4 自 0 0年 以来 , ] 延吉市 建设用地 面积呈 大幅度增加. 以建设 用地 中的
3 建 设用 地 动态 变 化 的驱 动 力 分 析
影 响建设用地 面积变化 的 因子错 综复杂 , 括社会 经济 因素 和 自然 因素两 方 面_ ] 这些 因素 不仅 与 因 包 5 , 变量 ( 建设用地 面积) 间存 在着相关 关系 , 之 而且 相互之 间也有关联 . 自然 因素在 2 0 - 2 0 年变化 不大 , 00 0 9 与
第 3 卷 3
第 1 期
Vo . 3 . 1 3 No 1
Ma.2 1 r Ol
21 0 1年 3月
延 吉 市 建 设 用 地 动 态 变 化 及 驱 动 力 分 析
郑梅 花 , 王琰 , 李 明玉
( 边 大 学 理 学 院 , 林 延 吉 1 30 ) 延 吉 3 0 2
要. 建设用地 增 长的驱 动机制 十分复 杂 , 如人 口增 长 、 济发展 及技 术进步 等 , 会 引起 建设 用地 的变化. 经 均
多元统 计分 析 中因子分析 可 以将 错综 复杂 的要素综 合 为数 量较 少 的几 个 因子 , 然后 根 据相 关 性 的大小
把 自变 量 分 组 , 得 同组 内 的 自变 量 之 间 相 关 性 较 高 , 同 组 的 自 变 量 之 间 相 关 性 较 低 , 再 现 原 始 变 量 与 使 不 以 因子 之 间 的关 系 . 文 按 照 因子 分 析 中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的 思 路 和 要 求 , 据 已 有 资 料 , 终 选 定 了 7个 主 要 社 本 依 最
土地是 区域发 展 的基 础性要 素 , 人类 生存 和发展无 可替 代 的 自然资源 . 济发展 引起土 地利用 的数量 是 经 结构 和空 间结 构发 生变化 , 这在某 种程度 上 反映经 济 的发展 阶段 和发 展 趋 势l . _ 在东 北亚 经 济 圈 中, 1 ] 延吉 市
地 处 中 、 、 、 、 、 6国 8方 的 中 心 地 带 , 联 合 国 拟 定 的 开 发 图 们 江 流 域 “ 三 角 ” 的 3个 支 点 ( 俄 日 蒙 朝 韩 是 大 中 延 吉 、 津 、 参 威 ) 一 , 业 化 与 城 镇 化 步 伐 的 加 快 , 建 设 用 地 有 效 配 置 和 合 理 布 局 提 出 了更 深 层 次 的要 清 海 之 工 对
人 口 占 3 . , 吉 市 可 谓 是 一 个 沿 边 近 海 沿 江 的 具 有 民族 特 色 的新 兴 城 市 . 97 延 延 吉 市 属 于 中温 带 湿 润 温 和 气 候 区 . 济 开 发 区 内 沿 河 平 地 由 河 漫 滩 冲 积 层 覆 盖 在 页 岩 上 , 厚 度 经 其 5m , 盖 层 有 砂 砾 层 , 土 为 亚 粘 土 . 陵 地 带 基 本 为 粘 土 层 , 度 8 1 n 地 质 构 造 良 好 , 文 和 工 程 地 覆 表 丘 厚 ~ 0r. 水 质优 良, 宜 建设用地 . 适 1 2 研 究 方 法 与 数 据 来 源 .
居 民点及 工矿用地 为例 :0 0年用 地 面积 为 5 . 6k 到 2 0 20 1 0 m 0 9年增 至 为 6 . 6k . 9 3 m。 虽然 在此 期 间 , 由于 20 0 6年 国家发 布 了《 国务院关于加 强土地 调控 有关 问题 的通 知 》 有所 下 降 , 大 幅度 的土地开 发仍 然 没有 , 但 得 到有效控 制. 目前 而言 , 吉市 的建设 用地不尽 合理. 就 延 据延 吉市 国土局 2 0 0 9年度 调查数据来 看 , 2 0 以 05
5 0
延
边
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农
学
学
报
第 3 3卷
2 延吉 市 建设 用 地 的 动态 变 化 与特 征
2 1 建 设 用 地 的 内 涵 .
建设用 地 , 是指建 造建筑 物 、 构筑物 的土地 , 括城 乡住 宅和公 共设施用地 , 包 工矿用地 , 能源 、 通 、 交 水利 、 通信 等基础设施用 地 , 旅游 用地 , 军事 用地等 . 付出一定投 资 , 通过 工程手段 , 为各项 建设提供 的土地. 是利用
1 1 研 究 区 概 况 .
延 吉 市 位 于 北 纬 4 。 O ~ 4 。 3, 经 1 9 0 1 9 4 2 5 3 2 东 2 。 1 ~ 2 。 8.土 地 总 面 积 l 3 0 2 m , 地 面 积 5. 0k 耕
14 2 m , l . 0k 占土地 总面 积的 8 4 . 吉市 距 中朝边 境线 5 m, 中俄 边境 线 1 0k 距 E本海 8 m, .6 延 4k 距 5 m, t 0k 全市 现辖 6 街道 、 个 镇 , 个 3 区内聚居 着朝 、 、 、 等 1 个 民族 , 中朝 鲜族人 口占总人 口的 5 . , 汉 满 蒙 6 其 8 0 汉族
用地在城 市建设用 地 中增长 较快 , 但整 体上处 于平稳 的发展 趋势.
表 1 20 0 0年 和 2 0 0 9年 建设 用地 结构
T be1 Srcu e0 o sr cin ln r m 0 0t 0 9 a l tu tr fc ntu t a dfo 2 0 o2 0 o ( rz ka )
建设用 地包括居 民点及独立 工矿用地 、 交通 运输 用地 和水 利 设施用 地. 通过 对 比分析 可知 ( 1 , 同 表 )不
的用地类 型增长 的数 量 、 速率 均不 同. 0 0年和 2 0 20 0 9年对 比分 析 比较 , 一类 用 地 : 市建 设用 地 增 长率 为 城 1. % ; 5 2 二类用地 : 民点及 独立工矿 用地增 长率 为 3 . , 通运输用 地增长率 为 l . ; 居 58 交 4 1 三类用 地 : 区 城 增长率 为 2 , 区增 长率为 2 . , 殊用地增 长率为 1 . . 8 郊 96 特 36 由此可知 , 延吉 市二类 用地增长率 相对于一 、 三类用地 增长较快 , 发展较 为迅速 , 明居 民点及独 立工矿 说
影 响 建 设 用 地 动 态 变 化 的 主 要 驱 动 因 子 , 根 据 主 成 分 分 析 结 果 建 立 建 设 用 地 变 化 多元 线 性 回归 模 型 l . 并 _ 2
研究 中的历 年建设用 地数 量数据 来 自延 吉 市土地利 用变更 调查 资料 , 会经 济数据 取 自 2 0 - 2 1 社 0 0 0 0年 的《 延吉市统 计年 鉴》 j .
收稿 日期 : 0 l O 一 l 基金 项 目 :匿 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 6 O 7 ; 边 大 学 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点 项 目 21 2 O 4 8 l O )延 作者 简 介 : 梅 花 ( 9 1 ) 女 ( 鲜 族 ) 吉 林 龙 井 人 , 边 大 学 理 学 院副 教授 , 士 . 郑 17 , 朝 , 延 博
年建设用 地总面 积 76 2 58k . 9 mz为基数 ,0 9年 的建设 用 地 总面 积 为 1 9 4 57k . 0 0年 的 目标 为 20 4 . 6 m22 1
8 . 4 m 与 2 0 5 7 97k , 0 9的 差 值 为 一6 3 7 6 k ,0 0年 的 目标 为 10 0 9 7k , 2 0 . 1 m 2 2 0 . 2 m。 与 0 9年 的差 值 为
一
4 . 3 m . 9 4 6k 以上数据 表明 : 建设 用地 已严 重扩大 化 , 远远 超 出了预期 目标. 了更 好地 利用 土地 资源 , 为 合
理规划用地 , 需要对 影响建设 用地的各项 指标进行 深入分析 , 全面考 虑 , 使建设 用地规模逐 渐趋于合理 化.
2 3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的 结 构 特 点 .
建设用 地形成 、 变化 的周期 相 比, 以说 是微乎其微 . 可 因此 , 响延 吉市近 1 建设 用地 变化 的主 要驱 动 因 影 O年 素并 不是 自然 因素 , 而是社 会经济 因素 , 尤其 是人类 活动对 土地利用 的变化 往往起主导 地位u .
3 1 驱 动 因 子 选 取 .
土地 的承载能力或建 筑空 间 , 不以取 得生 物产 品为主要 目的的用地 .
从广 义上来讲 , 镇建设 用地包括城 市建设用 地 、 城 农村 居 民点用 地 、 独立工 矿用 地和交通用地 , 即非农建
设 用地. 狭义上来讲 , 从 包括城 市乡镇. 照 国家《 市用地 分类与 规划建设 用地标 准 》 G J 3 —9 ) 定城 按 城 ( B 17 0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