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理论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理论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理论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各个地区的鱼龙混杂,战争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那么,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理论是怎样的呢?一、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队的管理和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军队分为中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等。

中军由主帅掌握,主要负责指挥全军行动;前军负责在行进中扫清道路和侵略敌方阵地;后军负责保护主帅和后方,防止被敌人追击;左右军负责掩护两侧,并保持战场的稳定。

这样的分割方式,可以使军队的行动更加有序,并且较容易控制。

其次,军队也有三兵制。

这个制度分为步兵、骑兵和弓箭手。

步兵是古代军队的主力,主要负责攻城和战术的占领;骑兵负责展开侧翼战术,扰乱敌方部队;弓箭手则是主要的远程火力部队,可以在战斗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最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军纪。

极其严格的纪律可以保证军队在战斗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秩序,不失控制。

在古代,违反军纪的人是不会轻饶的。

如果违背部队规定,甚至会受到最高处罚——斩首。

如果军队的纪律很宽松,那么这样的军队势必难以控制,更易被敌人打败。

所以,军纪的严格要求使得古代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非常出色。

二、战争理论在古代,中国政治家和智者们都对战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子兵法》了。

这本书虽然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成书的,但是至今仍是很多国家军事课程的必读之物。

《孙子兵法》主张“以少胜多”,也就是在人数上处于劣势时,要依靠战术来战胜敌人。

这种策略在中国古代战争中非常普遍,因为经济和人力都相对薄弱,必须想出其他方法来获取战争胜利。

此外,《孙子兵法》还强调了“以治制乱”,也就是在战争中需要保持有序和纪律的秩序。

一个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军队可以在战场上优胜。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战争理论,如《吴子兵法》、《将略》等等。

总的来说,它们强调军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战场上的战术运用。

这个管理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并且也对一些国家的战争理论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且复杂的一部分。

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安全,还对整个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军事制度进行探讨。

一、军队组织中国古代的军队组织形式主要以兵役制度为基础。

兵役制度是指国家按地方或家族之间的差别,将人民分为士兵和非士兵,通过劳役或钱粮来供养军队。

根据古代兵制的规定,兵役主要分为三种:徭役、赋役和募兵。

徭役是最常见的兵役形式,是由国家对各地征召士兵来服兵役。

徭役制度因其具有广泛的组织性和强制性而被广泛采用。

赋役则是通过向士兵提供粮食、物品或金钱等形式来供养军队。

募兵是指通过向民众征募志愿兵来扩充军队的兵员。

这种制度一般在战争爆发时使用,以应对紧急情况。

二、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军队组织、军职制度、兵器装备以及军事训练等方面。

军队组织方面,古代中国军队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

中央军队由皇帝直接统领,负责维护国家安全和进行重要战争。

地方军队则由地方军官指挥,主要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抵御外敌入侵。

军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军队中设立了众多军职,如将军、校尉、兵士等。

军职制度通过规定不同军职的权责范围和晋升途径,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军队组织结构。

兵器装备是军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代中国的兵器装备主要包括刀剑、弓箭、盔甲等。

这些兵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军队的作战需求,还为古代战争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军事训练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军队通过训练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训练内容包括技术训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等。

通过严格的训练,士兵能够熟练掌握武器装备的使用,提高个人作战能力,从而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战争策略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非常丰富多样,充满智慧和战术性。

古代中国战争策略主要包括兵法、法家思想以及策略和战术的运用等。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文化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文化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因此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大多体现在三个方面:军事组织形式、作战方式和军事精神文化。

一、军事组织形式中国古代的军事组织形式主要是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早在商周时期,封建势力的分割造成了大量的分封,每一个封国都需要自己的军队来保卫领地。

这种分封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强制实行统一的法治、行政、经济和军事制度。

这种中央集权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成为中国汉唐的基本国家制度。

在封建主义的军事组织中,根据不同的封地和爵位,每个封臣会有自己的军队。

由于这些军队数量众多、组成混乱、指挥纷杂,向上统治阶层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格局。

中央集权制夫也一度维持了中国统治的统一。

这样的制度下,军队被严格的规范纪律,执行命令效率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相互交替,共同促进了中国军事制度的进步和发展。

二、作战方式中国古代的战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步兵战争,另一种是骑兵战争。

步兵战争以方阵为主要战术形式,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战争时期。

而骑兵战争则主要表现为游击战,对敌人进行骚扰和干扰,强化自己的行动和防御能力。

相比较而言,步兵战争与骑兵战争在中国战争中各自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步兵战争中,方阵是主要的战术形式。

方阵由多个步兵从正面组成,最前面的士兵手持锐器,后面的士兵手持长矛或弩。

方阵经过训练和装备,为中国古代的军队提供了相当稳定和持续的效果。

在不同的战斗中,中国古代的士兵会采用不同的作战方式,如素口贼、填沟之战等。

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敌人面前取得了不少的胜利。

骑兵战争对于中国军事制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游击战中,骑兵负责进行迅速的骚扰攻击,扰乱敌人的行动以及抵制袭击敌人的策略,达到混乱、各个击破的效果。

中国古代的骑兵具备上佳的马术和弓箭技能。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在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一直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要保障。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军事组织与军事战略。

古代中国的军事组织主要由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组成。

中央军队由皇帝直接统领,负责保卫国家的核心利益。

地方军队则由地方官员统领,负责维护地方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分权的军事组织结构,使得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军事力量体系。

古代中国的军事组织中,最重要的是将领的选拔和培养。

在古代中国,将领的选拔主要依靠功绩和家世。

只有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或者出身于名门望族,才有机会成为将领。

同时,古代中国也非常重视将领的培养,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的积累,使得将领们能够在战场上熟练运用兵法和军事策略。

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主要包括进攻和防守两种。

进攻战略主要是通过集结军队,发动战争,逐渐扩大领土和影响力。

古代中国的进攻战略非常注重兵力的集中和火力的压制,同时也充分利用地形和气候等因素,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防守战略则是在敌人进攻时,采取防御措施,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利益。

古代中国的防守战略主要依靠城池和城墙的建设,以及军队的合理布防。

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中,兵法和军事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兵法是古代中国将领们总结出来的作战经验和战术原则,对于指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兵法著作之一,它强调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以及如何在战场上运用兵法取胜。

军事策略则是古代中国将领们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和创新,它包括了战略布局、兵力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为古代中国的统一和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对后世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可以从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中,学习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古代中国将领们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他们对于战争胜利的执着追求。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朝代和战争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和战略都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

一、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逐渐完善。

从早期的诸侯战国时期到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中国的军事制度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1 早期的诸侯战国时期在早期的诸侯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相对分散。

各个诸侯国的军队独立运作,最高指挥权并不统一。

在这个时期,按照封建制度,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负责自己国家的防卫。

另外,也有纵队和士兵招募的组织。

这种分散式的军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队的效能。

1.2 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开始形成。

秦代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这对后来的中国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代建立了直属中央政府的军队,完全摆脱了分封制度,实行军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此外,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军纪,提高了战斗力。

二、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十分丰富多样,不同时间和地点都有不同的策略被采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重要的战争策略。

2.1 攻城略地攻城略地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常见的一种策略。

古代战争中,攻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城池拥有根本利益和生存的重要性。

攻城略地不仅需要强大的兵力和武器,还需要精心的计划和构思。

古代中国的攻城略地策略包括突破城防、运用攻城器械、寻找城池的弱点等等。

2.2 以少胜多在古代中国的战争中,以少胜多的策略被广泛应用。

由于中国广袤辽阔,资源短缺,军队的数量往往无法与对手相匹敌。

因此,中国古代军队选择以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合理运用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弱点进行攻击,取得了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

2.3 保守为主保守为主是古代中国战争策略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在组织、管理、使用、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古称“军制”、“兵制”。

它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从夏朝到清朝道光年间,中国军制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发展阶段,它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变。

主要内容包括:军事体制、编制、管理教育、训练、军事职官、兵役动员、军队调发与战时指挥、粮饷兵器与马政保障等各项制度。

其基本作用在于保障军事建设,以便有效地准备和实施战争,确保统治权的稳固与发展。

奴隶社会军事制度据《尚书·甘誓》载,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产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

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

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西周军制比夏、商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常备军力量扩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共22个师。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大臣虽有少量军队,但要听从周王统一调遣。

奴隶社会军制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春秋战国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是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形成的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诸侯国君,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纷纷改革军制,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的顺利实现。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在古代中国,军事制度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改革,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军事制度和管理方式。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方式,讲述古代中国军事制度及其变革。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军事制度,主要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的。

统治者会派遣武将去统帅各个部落,实行军民合一的管理方式。

周朝的军事制度以“诸侯兴兵”为主,各地方分别由各自的王侯负责。

军队中主要分为骑兵、步兵、战车兵和弓箭手等。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因此在军事制度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

秦朝时期的军队实行钦差大臣制度,将地方武将的权力大大削弱。

同时,秦始皇将中国分为36个郡,每个郡派遣一名治理者,掌管兵权。

秦朝的防务网络相对完善,长城、城墙等构筑物建造比较齐全,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 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军事制度,但相比之下汉朝更加灵活,更注重策略和组合。

汉朝将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培养出一些著名的将领,如韩信、李广等,奠定了汉朝的基础。

汉朝还实行将军分等制度,将军职位分为10级,由皇帝任命,使得军队更加稳定和有序。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由东晋、南北朝分裂成多个王朝,对抗性军事冲突不断。

这个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频繁,军事制度需要紧急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均田制”,使得全国的军队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平均利用率。

这个时期,军队的主力是步兵,士兵装备了钢铁武器和防护盾,提高了作战能力。

5.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大力强化了军事制度。

唐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地方军、边军和保安军,由最高统帅大将军统领。

唐朝的军队建立了训练营和军事学院,训练士兵的战斗技能和组织纪律。

唐朝还增设了管军的少数民族权臣,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6.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军事制度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一、先秦兵制
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

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

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

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
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

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

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

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

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

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

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

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三、魏晋南北朝军制
三国时出现了世兵制,父子相继为兵。

世兵不属郡县,由军府统一管理,称作“士家”、“军户”。

北朝时期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魏时宇文泰在大统九年(543)创立府兵制度。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率领,每个柱国下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又设两个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

当时府兵不属郡县,只管打仗,不纳赋税。

四、隋唐军制
隋朝继续实行府兵制。

隋文帝规定: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耕种田地,“一与同民”;一方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从而使府兵制与均田制进一步结合起来。

唐朝改进府兵制度。

府兵制的组织机构大体沿袭隋朝,十二卫仍为最高领导机关。

而基层组织则由隋时鹰扬府改为折冲府。

全国共有折冲府640多个,其中关中地区就有261个,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

折冲府下又有团、旅、队、火等。

府兵由均田农民中的丁壮充任,定期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

不服役时则从事农耕,农闲则进行军事训练。

府兵的征调要由中央兵部下发兵符,经与地方军政长官对勘相合以后,才能成行。

遇有战事,则命将以出,战事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免除了将帅专兵之弊。

唐代府兵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从均田农民中点兵,兵源较为保证;资粮甲杖自备,把部分军需品转嫁于民,减少了封建国家的开支。

第二,中央十二卫督率各府,军府又相对集中在关中地区,京城地区拥兵二十六万,占全部兵力的3倍,形成朝廷“居重驭轻”之势。

第三,战士平时有训练,保证了战斗力。

有事“命将以出”,事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难以吏兵跋扈。

这些特点表明:府兵制有强化中央集权的性质。

唐朝中期,开始实行募兵制。

唐朝的府兵制是以农民受田为前提,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

唐高宗至玄宗统治时期,土地兼并加剧,赋役滋重,大批农民破产或逃亡,均田制逐渐废弛。

随着均田制的废弛,府兵制也逐渐破坏;逃亡农民自不待言,破产农民亦无法承担自备甲杖的负担,于是,兵源成了大问题。

另一方面,府兵制本身流弊日增,此时府兵受到了种种奴役,也加速了府兵制的崩溃。

开元十一年(723)卫士涣散,朝廷开始实行募兵制,后改称“彍骑”。

开元二十五年(737),以募兵代府兵戍边,称“长征健儿”。

天宝八年(749),各折冲府已无兵可调,朝廷只好下令停发鱼符敕书,府兵制正式废止。

五、宋元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

当时有四种部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蒙古时期实行部落兵制,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全部当兵。

元朝军队有四种:由蒙古人组建蒙古军和由最先归附的西北诸族组建探马赤军是元朝的主力部分。

此外还有“汉军”和“南军”。

六、明清兵制
明代在军事上制定“卫所”制度。

将全国军队编为卫所军和京卫军。

卫所军的来源
有四:一从征;二归附;三谪发;四垛集。

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司又归统于五军都督府。

京都的卫军则为四十八卫军(后增到七十二卫)、三千营和神机营,合称“京军三大营”。

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的训练与管理。

有战事则由兵部秉皇帝之意征调,派将军统领出征;事成后各归本位。

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

以军事组织言,八旗军队与绿营兵构成清代统治工具。

以行政机构言,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

直至清末,凡八旗成员统称“旗人”,与州县所属“民人”以不同形式受清统治者役使。

绿营兵是八旗兵的补充。

清代军制,汉兵用绿旗,称绿营兵或流旗兵。

兵种分马兵、步兵,沿江海之地又设水师。

在京师简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

在各省都有督检、抚检、提检等,检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等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

绿营兵额,时有增减,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