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15.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16.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零售业区位论 服务业区位论
神奇的正六边形 天生的建筑工程师-蜜蜂


内蒙古的太仆寺 旗,寻找一种地 貌奇观——石柱 群。这种石柱群 很神奇,从上面 看,每一根石柱 的截面大体为六 边形,整整齐齐 地并在一起,好 似蜂巢。

3.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货物供给上限: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中心 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最大的销售距离)。 货物供给下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 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或叫做门槛值(需 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4. 中心地的等级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理论和现实意义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 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理论地理学之父”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 – – – 城市等级 城市与腹地 城市内与城市间的社会经济空间模型 城市区位、规模和职能 零售业、服务业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能够提供高级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 只能提供低级商品或服务的为低级中心地。 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上限越大,有高级职 能(包括低级职能);反之亦然。 乡镇 县城 地级市 一般餐馆 省会城市 高级饭店 油条早点摊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约翰·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 1783—1850) 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以下简 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圈 一般在城市(市场)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较
大或者运费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 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 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作物。
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 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 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其区位图形 为多边形,即区位多边形。
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
图3-10 范力农构架
(3)综合等费用线 等 费 用 线 —— 运 输 费 用 相 同 的点的连线,围绕N、M的同心圆 状连线。 综 合 等 费 用 线 —— 全 部 运 费 相等点的连线,图中A - B - C - D E - F各点的连线。
图3-3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中观尺度——上海市郊区20世纪80年代农业区位模式 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 km内的区域,以蔬菜、奶牛、花卉
生产为主; 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 ~ 20 km之间的区域,主要以棉花、
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 ~ 35 km之间的区域,以商品粮、棉
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2.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行为区位论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1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如果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即:商品价格=出厂价格+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1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众多规模都很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无差别的同类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市场主体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

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状态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而且每家企业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市场结构。

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图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企业市场地域的划分(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一致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一致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的
成本是固定的,且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 限供应
韦伯 工业区位论
2.韦伯分析了如下区位因子 (1)一般因子 在一般成本因素中(相关场所土地费、固定资产、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 动力成本、物品运输费、资本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提炼出3个一般区位因子: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 (2)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水质。 (3)积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它们决定了工业区位格局的偏移
概念: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是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盛昌单位 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整个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它等于生产每 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多自给型农业 (3)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局限性 (4)现代交通技术和保鲜技术使运输距离的制约变小 (5)在孤立国中只考虑的农业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
土地的其他利用方式
杜能 农业区位论概念
7.评述其意义 (1)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对农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 要原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布局单位 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2)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 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 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第三章--区位理论

第三章--区位理论
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3、商品服务范围:
上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由对中心商品的 需求所限定的。
下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必须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从供给角度所规 定的边界。又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 量。
往往容易和中心辐射范围混淆
4、中心地的等级:具有高级中心地职 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 低级中心地。
第三章 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中心地理论 四、零售业区位理论
本章重点: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 提出者、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
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普劳德伍特的零 售业空间分布类型,霍伍德和博伊斯德中 心边缘模型;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
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通道 扩张、邓宁折衷理论;多部门企业空间扩 张规律以及空间演变四种模型的区别和相 同点。
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如果单位产品的劳动费用大,则工厂从最小 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大;
如果劳动费和区位重量之比即劳动系数越大, 则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越大,劳 动系数越小,运费指向越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 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工厂区位选择有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型,如临空型、临海型
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
运输与集中的矛盾
工业区位论强调运输费用最小和集聚效益最大都 是最优区位。表现为运输成本下降后,集中带来 的成本节约大约运费增加时,公司会在一些地方 集中布局,以实现生产或运输成本的规模经济。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此处可以看成是利润

第3章经济区位理论

第3章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意义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 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 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 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瓜果的分布与农业 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8.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资料来源:胁田武光.立地读本[I].东京:大明堂,1983)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 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 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3 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
理论与现实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 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3、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 定性作用制约变小;
4、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城市发展 的影响——逆杜能圈)
36
逆杜能圈: 受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周围形成的与杜 能圈完全相反的土地利 用模式,称为逆杜能圈。
形成: 在工业化、城市化
迅速发展的城市地区,由期待 地价上升的投机者、开发商以 及农民的开发形成“无秩序开 发状况”。在城市近处的农民, 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 等城市用地,而对农地的资本 和劳动投入较少,放弃耕种或 采取临时耕作,远离城市的农 民,因农地难以转化为城市用 地而投入较多,并从事相对集 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土 地经营。
20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中
尺度)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微观尺度)
21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
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 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22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则杜能区位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就归结到: 如何通过农业合理布局来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 限度地增加地租收入。
11
环带
林业产品
谷物
离市场 市场价 生产成 运费
距离 格

利润
市场价 生产成 运费


利润
0.5 200 140 10
50
80
50
3
27
1
200 140 20
40
80
50
6
24
1.5 200 140 30
30
80
50

《工业区位论》PPT课件

《工业区位论》PPT课件
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信息论, 使之接近行为论。在70年代把工业区位论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有 G.克鲁梅。他提倡区位的决策,即感应-行为的决策,论述了行为 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他认为,过去区位论研究多侧重于 “外部区位因素” (运费、劳动费、市场利益、建筑用地和工厂 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税、工业气候等等),而忽视“内部区位因 素”(个人决策和爱好、事务所的合并、兄弟企业扩张等)。他 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问题,从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体角 度研究个人与行为的关系,并指出人类可能的行为空间要受财政、 技术、制度和生物学的制约。
编辑ppt
12
江西省:南昌、景德鎮, 河北省:廊坊, 辽宁省:大连、沈阳, 吉林省:长春, 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 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 广西自治區:南宁, 贵州省:贵阳, 山西省:太原、大同, 直辖市:重庆、上海、天津、北京
编辑ppt
13
2.廖什的经济区位论
他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英译名为《区位经济学》)是动态区 位论的代表作,对工业区位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对在假设的 某些条件下取得的结论,用多种现实因素校正,从而提出动态模 式,并以垄断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
他指出影响工业发展和布局的条件很多,它们的作用不同,而
且在不同区域中的作用的变化很大。此外,其中有些因素是互相
依存的,并且是可相互取代的。例如资本因素与劳动因素之间的
关系,当资本家建立特定规模的工厂时,在工资高、技术条件好、
资金来源充裕、利率低的地区,可以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虽然投资多,但可节省劳动费用;而在劳动力充足、工资低廉、
编辑ppt
27
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 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 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 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 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在性原 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 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在性原料, 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
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 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 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 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 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 时,若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 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动 力指向。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 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 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 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 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 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 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 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 (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 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 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 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A
B
韦伯的工业区位选择只从生产的角度寻求空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局限性: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考虑区位问题)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市场价格 市场地域(领地)的大小; 企业的生产区位 所以,廖什建立了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的关系模型 廖什认为:
的企业,平均成本较低,
获利的空间范围较大,企
业在空间选择区位的余地
较大(蓝线所示);反
之,企业经营能力较差
时,平均成本就较高,获
利空间范围就较小,在空
间上选择区位的余地就较
小(红线所示)。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政府区位政策的差异造成区位条件的变化
1
在政府的政策下,GH区域可
2
从营利区域变化为亏损区
3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1、获利空间范围的确定 图中: a点是平均费用最低点;也是利润最大点; b点是平均收益最高点 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区位,Ma和Mb表示利润的可能性边界。 Ma与Mb之间地区,收入>费用的地区为营利区域,在Ma和Mb以外是收入<费用的地区,为亏损区域; 只要在Ma和Mb之间,企业均能获利。所以,企业不一定选择A点(利润最大点)这一最佳区位,而是可以在Ma和Mb之间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区位。
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 .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面粉、葡萄酒、乳品、
制糖、造纸、水泥、钢铁等)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啤酒、饮料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炼油、机械组装等)
间机制。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 使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比在其他地 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即费用节约的因子。
韦伯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与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运费、劳动力、原料等。 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空气湿度。
图3.10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即在给定生产 1T 供应市场( C )的产品, 需要原料产地 1(M1)供应3T原料,原料产地2 ( M2)供应 2T原料的区位三角形中,运费最小 点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
即最小运费点是区位三角形或区位多边形 的重力中心。
图3.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3、集聚与分散因子 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场所集中而获得 成本下降的因子为集聚因子。 使工业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集中所导 致的成本上升而离开集中地的因子称为 分散因子。
(二)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的基本思路: 从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找出与所有工业相关的一 般成本因素。 再从一般成本因素中找出与区位有关的成本因素。
(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
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xiugai)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xiugai)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区位理论之工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之工业区位论

原材料指数和区位质量如何影响区位呢?
• 临界等费用线:劳动 费节约额与运费增加 额相等的点的连线 S3 。
图中,P为运费指向 确定的运费最小区位,劳 动力低廉地L1、L2分别比P 处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因L1在临界等费线S3的内 侧,即增加运费低于节约 的劳动费,工厂区位将移 向L1处;相反,由于L2在 临界等费用线S3的外侧, 则不会转向L2处。
(1)什么是积聚?集聚就是因一定量 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 成本降低。 (2)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即由经营规 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由多种企业
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集聚的判别方法是?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 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 集聚指向的判断。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 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
劳动系数 指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 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 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 价地集中。
图中工厂在不考虑集 聚情况下的费用最小地点 分别为C、D、E点。假定 当三个工厂集聚可使单位 产品节约成本2个货币单 位。三个工厂为得到这2 个单位的集聚利益而移动 的前提是:增加的运费低 于2个货币单位。 • 图中围绕各工厂的封闭连 线,是积聚利益与运费增 加额相等的临界等费用线。 在斜线部分三个工厂集聚 可以带来2个单位成本的 节约,并且又都在临界等 费用线内侧,是最有可能 发生集聚的区域。
中心地 理论⊿
现代经济 区位论⊿
工业区位 理论
概述 ◇ 要解决的 问题◇ 假设 ◇
作业与阅读文献
理论构建过 程与结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经济地理学》第3章

《经济地理学》第3章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
用制约变小;
现代交通技术 食品储存技术
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图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带则为森林。
图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续) 中观尺度: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五理论与现实政策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回顾运费劳动力成本集聚因子费用最小区位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偏移偏移形成基本地理空间格局在三个假设条件下现代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1935年将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并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三) 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
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
最小的区位。 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输的距离
运输方式和货物的性质用重量和距离来计算; 重量来源于原料和最终产品的重量。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
布局场所的土地费;
没有考虑集聚之前是相同的
固定资产费;
资本的利率; 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区位对该因子不影响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2)构建过程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其他 一般区位因子
1)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2)劳动费指向,运费和劳动费合计最小的区位, 是运费指向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3)集聚指向,考察集聚和分散因子对运费与劳动费
二、开采及原材料工业布局
(一)煤炭工业
1、特点 (1)煤炭分布广、藏量丰、笨重、价廉、消 费量大、商品性强,不宜长途远运 (2)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炼焦、气化以及 深加工,分属冶金、化工、电力等部门 (3)在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先行地位
(一)煤炭工业
2、布局模式
(1)煤炭就地利用和转化 ※ 建坑口电厂,实行煤、电结合 ※ 发展煤化工,实行煤、电、化结合 ※ 外运煤炭(或焦炭),空车运回铁矿 石,形成煤、电、化、冶结合
(七)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
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 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超越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发展 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八)韦伯区位论的不足
1、不少假定与现实存在距离
(1)韦伯认为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呈比例 增加,现实中的运费时区段增加且远距离递减 (2)韦伯假定统一运价体系,其实运费率会因原料 和产品的不同、运输方式的不同有所差异
(一)提出背景与目的
1、韦伯(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 2、韦伯于 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3、当时德国经历了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 展,同时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 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 Palander)于1935年完成学位论文《区位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区位理论。

帕兰德在区位论研究中,把不完全竞争1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研究的问题:在不完全竞争(只有两个竞争者)的条件下市场地域如何划分。

即假定有一直线市场,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何划定其市场地域界线。

分析与结论:如果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到消费地的运费,即:商品价格=出厂价格+运费,那么该地方价格(运费与距离呈比例时)将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增加,在所有的方向都会同样增加。

用几何学来说,地方价格的高低呈漏斗状,漏斗的下端部就是生产地。

在所有的竞争地,其地方价格都呈漏斗状。

在这些漏斗相交的地点价格相等,而与购入地无关。

这样等竞争线可看作是两个漏斗相交部在平面上的投影线,该线就是这两个竞争地(即企业)的市场地域分界线。

(图3—11)1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众多规模都很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无差别的同类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任何市场主体都是既定价格的接收者。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

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三种类型:垄断竞争市场: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状态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的供给,而且每家企业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份额的市场结构。

图3-11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图示:不同条件下两个企业市场地域的划分(二)运费与区位理论1.基本问题:运费如何影响区位2.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1)基本概念: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

•等距离线:某一地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

•等时间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

•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

•等运送费线:特定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

(2)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帕兰德在假定运费是运送距离的函数的前提下,认为运费有两种形式:•距离比例运费:指运费与距离呈等比例增加。

(韦伯的等运费线)•远距离递减运费:指随着距离的增加单位距离的运费在递减。

图2-7:运费的定价制度在这两种形式下,等运费线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

前者的等运费线是围绕给定的某一点呈一定间隔的同心圆状;后者的等运费线间隔会变得越来越宽。

3.分析模型及结论帕兰德研究了只有一个原料地和一个消费地的简单模型。

结果认为:•当运费率为均等运费率时,总运费在上述两地点(原料地和消费地)的连线上到处都相同;•当运费率为可变运费率时,总运费在原料供给地和市场双方比其两地点中间的任意区位都低。

图2-7 基于运费的经济活动区位与货物流动(b)在现实世界中运费率一般是可变的,那么,最佳区位选择在原料地或者市场的可能性更大。

(图2-7(b))上述等费用线的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多种原料供给地或不同运输手段情况下的复杂模式研究。

帕兰德也认为在区位选择时,运费最小地点当然是最佳的生产地。

可是随着生产地的选择,其它所有的费用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胡佛通过对制鞋和制革工业的研究,于1937年完成了其著作《区位理论与制鞋、制革工业》,之后在1948年又出版了更为全面的理论著作《经济活动的区位》,从而确立了他的经济区位理论。

(一)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1.运费结构运费 = 场站作业费用 + 线路运输费用•场站作业费用包括装卸、仓库、码头、管理经营机构和保养等费用;•线路运输费用包括线路维修、管理、运输工具磨损、动力消耗、保险和工人工资等。

胡佛认为,一般运费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但每千米的平均运输费用与距离的增加不是按等比例增加,而是呈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边际运费在整个运输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是以同一比例变化,这一点胡佛与帕兰德的观点相同。

胡佛的运费理论不同于韦伯模型,他把运输分为与距离变化相关的线路运输费用和与距离变化无关的场站作业费用。

其意义是经济活动选择要尽量在各大中转场站布局,减少货物的中转次数,以减少运输费用。

(见图2-7(d))图2-7 基于运费的经济活动区位与货物流动(d)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运行成本:y1公> y1铁> y1水➢终端花费:y2水> y2铁> y2公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同,即运费率不同。

一般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于短距离运输;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式进行长途运输较有利。

胡佛分析了40年代末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运、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发现短距离的货物运输公路运输较有利,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费用增加急剧;在一定距离内铁路运输和水运的费用低廉(如在56km之后铁路运输运费低于公路运输,也低于水运。

在608km后,铁路运输高于水运,水运成为绝对有利的运输手段)。

因此,公路适合于短途货物运输,水运有利于远距离的货物运输,而铁路适宜于中长途货物运输。

3. 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的意义一是对运费的结构分析,提出了随距离的变化呈递减趋势的途中运输费用和与距离变化无关的场站作业费用,区位布局要尽量避免原料和产品的多次中转;二是按照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可以通过选择运输方式降低运费。

(二)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胡佛的理论是在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具有完全的可移动性的假定条件下,研究运费和生产费对区位的影响。

最初他分析的是在资源分布地已知的条件下,各采掘工业的生产地如何决定供给市场地域。

1)主要概念和分析思路:分析工具:送达价格送达价格=生产费+运费分析思路:消费者是从最低送达价格的供给地购买商品。

这样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就是以两个供给地为中心的送达价格相同地点的连线。

2)研究问题:收入递减的条件下如何划分市场胡佛的研究考虑了收入递减的作用,认为采掘工业的特点是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平均费用也伴随着生产的增加而上升,其对市场地域界线的影响如图3-12。

图3-12 在收入递减条件下,两个生产者的市场地域的界线图中费用或价格由纵轴表示,距离由横轴表示。

矿物的采掘地为X,而A、B和C表示在同一方向市场地域可能的终点。

当供给地域为XA时,生产费由纵轴上的距离Xa表示,直线aa′表示随着远离采掘地X 点,运费的增加情况。

胡佛称其为运费倾斜线,即等送达价格线图的断面图。

如果市场扩大到B点,那么采掘费为Xb,这时新的运费倾斜线为bb′也同时产生。

扩大到C点也会有同样的影响。

a′、b′和c′等类似的点成为市场地域的终点,胡佛把这些点的连线命名为边界线(margin line),即市场终点的送达价格的连结线。

如果划出同样矿物采掘地Y的供给地的边界线,那么两者的交点就是两市场地域的界线。

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分析思路:制造业随着规模的扩大,产出量的增加,如果生产费减少,那么,即使消费地不断地远离生产地,边界线也会呈下降的趋势。

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或远距离运费递减带来了产出量的增加,使得独立的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者的市场地域在扩大。

图3-13 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在图3—13中,生产地A的市场地域到L时,在A点的生产费用AC表示,在L点的价格用LQ(CQ为运费的倾斜线)表示。

如果市场地域扩大到M和N时,A点的生产费为AR和AT,在M和N点的价格为MS和NU(RS和TU分别为运费的倾斜线)。

Q、S和U等为在市场地域末端的送达价格,也即边界线。

可见随着市场地域的扩大,由于规模经济带来了生产费的降低;但在一定地域生产过度集聚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生产费将再次上升。

胡佛把边界线与运费倾斜线相切的点作为地域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分界点。

从生产费的角度而言,该点是市场的最佳规模。

胡佛认为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有最小运费点。

即使假定运费率不变,在三角形顶点之外的场所存在最小运费点的可能性也很小。

主原料供给地或市场比其它顶点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果考虑到运费存在远距离衰减时,在顶点之外的其它地点布局的机会就更少。

(而韦伯对于区位三角形中工厂布局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

根据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指向论,工厂区位应该在运费最小地点。

韦伯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那么运费最小地点应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图3—7(c))。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该学派假定生产费一定,市场不是韦伯假定的点状市场,而是在地域中分布的市场(但在理论研究中,假定为线状市场)。

企业的送达价格因区位不同而不同,各个企业都尽力以低于竞争企业的价格向消费者销售产品。

而送达价格与克服企业与消费者间的距离所支付的运费大小有关。

各个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量占有更大的市场地域,这样市场地域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它企业的区位决定行为的影响。

某企业如果以低于其它竞争者的价格能够在某市场地域销售产品,那么,该市场就会被该企业所垄断。

总之,该学派认为区位和市场地域间的空间模型产生于需求场所的差异和企业区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

探讨在直线市场条件下,存在两个竞争企业时,区位与市场地域的关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霍特林模式。

霍特林模式1. 无限非弹性需求条件下的企业布局霍特林首先考虑非弹性需求条件,即价格变化对需求量没有影响时,假定相互竞争的两个冰淇淋销售者向沿海岸均等分布的顾客供给相同的产品,各顾客每单位时间内购买一个冰淇淋。

在这种情况下,他得出的结论是,两个销售者将在海岸的中央部位相对布局,分别占有市场的一半。

他的结论是产生在这样的假定前提下:①消费者在空间上均等地分布;②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是非弹性的;③生产费在所有的区位都均等;④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⑤生产者按照工厂生产价格销售,从工厂到消费者的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只有一个企业A时,在任何区位布局都能占有所有市场。

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它考虑到与A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

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图3—14(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