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认知机制

合集下载

反刍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反刍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反刍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李欣雨;张勇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前沿》
【年(卷),期】2022(11)10
【摘要】反刍思维是一种消极认知方式,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反刍思维使个体对消极信息具有注意偏向,无法脱离消极信息和控制注意过程,并削弱了抑制无关信息的加工能力。

反刍思维具有独特的认知神经机制,它与前额叶皮层密切相关,还涉及杏仁核和皮质醇等生理因素,对奖赏更加敏感。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反刍思维的发展机制和个体差异。

【总页数】8页(P4304-4311)
【作者】李欣雨;张勇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认知神经科学10年与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2.反刍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认知机制
3.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神经机制:基于EEG和fMRI研究证据
4.抑郁反刍的认知神经机制
5.反刍思维与注意脱离损坏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在遇到问题或是不良情绪,我们可能就会陷入到“思维的漩涡”当中,反反复复去思考某件事情,并且在有些时候,思考的次数越多情绪变得越糟糕,我们也变得越发痛苦。

这种“思维漩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反刍思维”。

什么是反刍思维呢?反刍思维,是人类在经历消极生活事件后,反复思考消极生活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潜在的不良后果,不思考“改善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现象。

它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又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模式,处理不当时,甚至有可能会转换为导致个体抑郁的催化剂。

除此之外,反刍思维还会引发身体不适的症状:比如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高血压、心率加速、皮质醇增多等;降低睡眠质量,导致入睡困难且易惊醒;还可能导致暴饮暴食等自我逃避行为。

该如何避免反刍思维一、改变视角如果可以将自己从情绪的漩涡中抽离出来,以第三人称视角纵观事情全貌,那么我们的判断会变得客观得多。

这时候就可以感受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的分量了。

我们作为当事人可能会特别关注某些细节,但是聚光灯效应实验告诉我们: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

可能是你自己不知不觉把那个小点无限放大,最终压垮了你的内心。

因此我们需要让自己作为旁观者,从中抽离出来。

二、转移注意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从而使自己从这种不良情绪中抽离出来,比如说逛街、打游戏。

而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是更好的,因为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能使人沉浸,在活动过后也能使精神更为安定。

所以建议是:室外活动>室内活动>一动不动。

三、表达性写作表达性写作就是把那些不良情绪都清楚地写下来。

为什么是写下来而不是说出来呢?除了可以表达出情绪以外,写作还有个特点就是——慢。

慢下来以后我们对于问题会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并且文本语言往往会比思维的片段要更加完整一些。

根据吉德林法则,如果你可以将问题描述清楚,那么它就已经解决一大部分啦。

心理学的反刍思维

心理学的反刍思维

心理学的反刍思维心理学的反刍思维(Ruminative Thinking in Psychology)引言:反刍思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过程,指的是人们反复回想过去的问题或挫折,而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这种思维模式常常会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反刍思维的特点、原因、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反刍思维的特点反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持续回忆过去的问题或失败,无法摆脱这种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通常是无意识的,由于过度关注问题的因果关系和自我负责,导致思维困局难以解脱。

反刍思维常常伴随着负面情绪,例如自责、内疚、恐惧等,使人们陷入情绪的泥沼中。

二、反刍思维的原因反刍思维的形成和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个体的性格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过度关注细节、敏感度高的人更容易陷入反刍思维。

此外,环境的压力、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挫折等也会触发和加剧反刍思维。

由于反刍思维是一种习得的心理模式,个体在面对挑战时往往会自动采取这种思维方式,从而加深了思维的困扰。

三、反刍思维的影响反刍思维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反刍思维会导致个体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其次,持续的反刍思维会占据个体的精力和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反刍思维还会干扰个体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难以应对挑战和困境。

四、应对反刍思维的方法针对反刍思维,心理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陷入了反刍思维的困境,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消极的思维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上,例如进行体育锻炼、听音乐等。

此外,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应对反刍思维的重要途径,与他人交流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并获得支持和理解。

最后,个体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帮助自己摆脱反刍思维的困扰。

结语:反刍思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反刍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认知机制

反刍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认知机制

反刍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认知机制反刍思维啊,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脑子里不停地想事儿。

我觉得这反刍思维大概能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

这就像生活中的甜和苦,各有各的味道。

先说说消极的反刍思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这人啊,就是消极反刍思维的典型。

有一次,他参加了一场考试,成绩出来后不太理想。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儿,谁还没有个发挥失常的时候呢?可是小李就开始了他的消极反刍之旅。

那天我去找他玩,一进门就感觉气氛不对。

他坐在椅子上,眼睛呆呆地看着前方,像是丢了魂儿似的。

我就问他:“小李,咋啦?你这看起来像霜打的茄子啊。

”他叹了口气说:“哎,你说我怎么这么笨呢?这次考试考成这样,我当时就应该多复习那个知识点的,我就知道我肯定考不好,考试的时候我就慌了,你看现在,这成绩可咋整啊?”我安慰他说:“这就是一次考试嘛,下次努力就好啦。

”可是他根本听不进去,还在那不停地念叨:“我要是再仔细一点就好了,我当时怎么就没想到那个答案呢?我肯定是比别人笨,别人都能考好,就我不行。

”从这个事儿就能看出来,消极的反刍思维就是抓住一个不好的事情,然后在脑子里反复想自己哪里做错了,而且还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行。

这种思维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直转啊转,把自己弄得越来越沮丧。

那积极的反刍思维又是啥样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我的邻居张阿姨了。

张阿姨是个特别乐观积极的人。

有一回,社区组织了一个手工比赛,张阿姨也参加了。

她做了一个特别精美的刺绣作品,但是在评选的时候,只得了个二等奖。

我以为她会有点失落呢,就去安慰她。

结果张阿姨笑着对我说:“小娃子,你不用安慰我。

我觉得这次比赛可好了,虽然没拿到一等奖,但是我通过这次比赛学到了好多新的刺绣针法呢。

你看我这个地方,要是再改进改进,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

而且我还看到了其他参赛者的作品,有好多创意我都可以借鉴,这多好啊。

”这就是积极的反刍思维啦。

遇到事情的时候,虽然没有达到最好的结果,但是能从这个过程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想着怎么能下次做得更好,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自己。

思维反刍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思维反刍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为了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我参加了“思维反刍”课程。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思维反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思维反刍的概念及重要性1. 思维反刍的概念思维反刍(Thought Rumination)是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困境或心理压力时,反复思考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反复思考、反复琢磨”。

2. 思维反刍的重要性(1)提高思维品质:思维反刍有助于个体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2)解决问题:通过思维反刍,个体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调适:思维反刍有助于个体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4)创新思维:思维反刍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为个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课程内容回顾1. 思维反刍的心理学基础课程首先介绍了思维反刍的心理学基础,包括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调节理论等,使我对思维反刍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思维反刍的类型与特点课程详细介绍了思维反刍的类型与特点,如负面思维反刍、正面思维反刍等,使我明白了不同类型的思维反刍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3. 思维反刍的调节方法课程介绍了多种调节思维反刍的方法,如认知重构、情绪调节、注意力转移等,使我掌握了应对思维反刍的策略。

4. 思维反刍在生活中的应用课程还介绍了思维反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提高工作效率、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挫折等,使我明白了思维反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心得体会1. 思维反刍有助于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学习思维反刍,我认识到,思维反刍并非一味地重复思考,而是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这种有目的的思考有助于提高我的思维品质,使我更加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 思维反刍有助于解决问题在课程中,我了解到,思维反刍能够帮助个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遇到问题时,我会尝试运用思维反刍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反刍思维——精选推荐

反刍思维——精选推荐

反刍思维甲:我⼀直⾮常烦恼,因为他讽刺挖苦我。

⼄:什么时候的事?甲:去年。

⼄:他早已不讽刺挖苦你了,可是你还在不断地讽刺挖苦你⾃⼰========================================所谓“反刍思维”是⼀种反复关注⾃⾝消极情绪及相应事件的思维⽅式。

Hoeksema把反刍思维视为⼀种反应风格,所以⽤反刍反应 ( ruminative res ponse)来描述。

她认为反刍反应⼀种消极的思维⽅式,表现为遇到痛苦情绪时反复思考情绪本⾝、产⽣情绪的原因和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不进⾏积极的问题解决。

这是⼀种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也是⼀种稳定的⼈格特质,它会引发和加重抑郁情绪。

反应风格理论 ( the res ponse styles theory) Nolen-Hoeksema的反应风格理论是⽬前最有影响的理论 ( Smith & Alloy, 2009) ,该理论认为个体抑郁时往往表现出两种反应风格:“反刍反应风格” ( ruminating responsestyle)和“转移反应风格 ”( distracting responsestyle)。

前者指个体遭遇⽣活事件后 ,反复关注抑郁症状及消极⼼境 ,典型表现是强迫思考糟糕的感觉和原因 ,如“ 我为什么不能前进 ? 我到底什么地⽅不对 ? 我不认为我能摆脱 ” 。

这种反应是消极的 ,妨碍解决问题 ,不利于⼼理健康。

后者指个体从抑郁症状中转移出来 ,参与愉快的活动 ,它是积极的 ,有利于⼼理健康。

Nolen2-Hoeksema⽤该理论解释抑郁反应的性别差异 ,认为当个体陷⼊抑郁时 ,男性倾向采取转移反应以减缓抑郁 ,⽽⼥性则倾向反刍反应 ,从⽽使抑郁更持久。

反刍思维与消极情绪有关。

Nolen2Hoeksema等 ( 1994)跟踪研究了丧失亲⼈的成年⼈的抑郁,发现控制了最初的抑郁⽔平、社会⽀持、压⼒源及性别等变量后 ,反刍思维仍可以预测之后六个⽉的抑郁⽔平。

反刍思维量表报告

反刍思维量表报告

反刍思维量表报告一、引言反刍思维,又称为反思性思维,是指人们在面对挑战、困难或问题时,通过反复思考、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解决问题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反刍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介绍反刍思维的概念、特点,以及反刍思维量表的作用与意义。

二、反刍思维的概念与特点反刍思维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对过去事件的反思、分析和评价。

它具有以下特点:1.自我关注:反刍思维使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经历。

2.深入思考:反刍思维要求人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

3.目标导向:反刍思维有助于设定明确的目标,规划实现目标的步骤。

4.成长心态:反刍思维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三、反刍思维量表的作用与意义反刍思维量表是一种评估个体反刍思维水平的工具。

通过对反刍思维的量化评估,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反刍思维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反刍思维的优势,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反刍思维量表还可以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干预,帮助心理工作者了解求助者的反刍思维水平,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提供依据。

四、反刍思维量表的评分标准与解析反刍思维量表通常包括一系列与反刍思维相关的问题,如“我一直在思考昨天发生的事情”,“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等。

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在过去一周内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评分,评分范围通常为1(从未)到5(总是)。

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反刍思维水平越高。

五、提高反刍思维能力的策略1.培养自我觉察能力: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为反思提供素材。

2.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3.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设定固定的时间,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回顾和分析。

4.学会提问:通过提问,引导自己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反刍思维水平。

六、结论反刍思维是一种对个体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反刍思维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以及运用反刍思维量表进行评估,个体可以更好地发挥反刍思维的优势,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刍思维研究综述

反刍思维研究综述

反刍思维研究综述摘要:反刍思维者经常独自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从而交往动机减弱,阻碍了积极行为,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事件也习惯性地用这种反应方式,即使事过境迁,也依旧反复去想、去回忆。

因此,反刍思维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一种有意识的重复思维状态。

关键词:反刍思维正文:一、反刍思维的定义心理学家Nolen-Hoeksema(1995)认为反刍思维相当于一种反应风格,他把它解释为反刍反应。

Martin和Tesser(1996)却反对“反刍是情绪状态的反应”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思维不能说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应该是没能达成目的而导致的。

反刍是因为遭受到挫折,哪怕有一些失败没有被意识到也会产生反刍。

他们觉得反刍是一种有意识反复的状态;即当一个人在到达目标的过程中虽然奋斗了,但却没有达到目标。

这时,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目的,或思考另外的办法。

如果这些想法一直被存在脑海里,那么就称其为反刍思维。

在国内,当反刍思维这个理论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对它的定义众说纷纭(王妍,2015;吴明证,2009),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后来韩秀和杨宏飞(2009),郭素然和伍新春(2011)等人提出的“反刍思维”指的是人经常独自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从而交往动机减弱,阻碍积极行为。

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事件,习惯性地用这种反应方式,事后也依旧反复去回忆。

因此反刍思维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一种有意识的重复思维状态。

在国外,Nolen-Hoeksema(1995)的研究指出童年的经历与反刍思维的产生有莫大的关系。

她认为,当儿童被父母溺爱,或曾遭受性虐待的话,长大后容易出现严重的反刍思维现象。

而一群特殊人群更甚,如患有高社交焦虑、悲观和神经质的人,出现反刍思维的比率会逐年上升。

Papageorgiou(1997)研究表明反刍思维起源于认知偏差。

当遇到高压力和社交能力缺陷的生活事件时,个体会很敏感,进而把生活事件导致的低情绪扩大为悲伤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2), 226-236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2029The Basic Types of Ruminationand Its Cognitive MechanismXiaoqing Li1, Hongfei Yang21Counseling Center, Quzhou College, Quzhou Zhejiang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Received: Feb. 5th, 2020; accepted: Feb. 20th, 2020; published: Feb. 27th, 2020AbstractUs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basic types of rumination and compar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ethods, and using attentional bias and working memory updating as indicators,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rum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types of rumination were identified in both methods, i.e., positive ruminators, negative rumina-tors, low or non-ruminators. But cluster analysis was more rational. Negative ruminators showed significant attentional engagement to sad faces. But no other attentional biases were found for three types of ruminators. Neither did the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up-dating.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ruination.KeywordsRumination, Cluster Analysis,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Attentional Bias, Working Memory Updating反刍思维的基本类型及其认知机制李小庆1,杨宏飞21衢州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浙江衢州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浙江杭州收稿日期:2020年2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27日摘要用聚类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反刍思维的基本类型,比较两者的合理性;并用注意偏向和记忆刷新功李小庆,杨宏飞能为指标,考察反刍思维的认知机制。

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都把反刍思维者分为三类:积极型、消极型、低型或非反刍思维型。

但聚类分析结果更合理。

消极型对悲伤面孔存在注意警觉,但三类反刍思维者没有其他注意偏向,所有记忆刷新功能也无差异,所以反刍思维的认知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反刍思维,聚类分析,潜在剖面分析,注意偏向,记忆刷新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问题的提出关于反刍思维(rumination)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Nolen-Hoesksema为代表的研究者把它界定为消极心理现象,即个体经历消极生活事件后或者面对压力事件时,自发地反复思考消极情绪及其原因、意义和结果,而不积极解决问题的现象,是抑郁症的病因之一(Nolen-Hoeksema & Morrow, 1991)。

另有研究者认为反刍思维包含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如Martin和Tesser (1996)认为正常反刍思维使人思考如何实现目标,病理性反刍思维使人只思考目标和现实的差距而不思解决;Cann等(2011)认为主动反刍思维使人积极理解负面事件以图解决,而侵入性反刍思维使人被动反复思考负面事件而倍感痛苦;等等。

而Feldman,Joormann 和Johnson(2008)则认为,对积极情绪的反刍思维在情绪调节和情绪障碍的形成中也起重要作用。

他们编制的《积极情感反应量表(Response to Positive Affect Scale, RPA)》包含积极和消极因子。

为整合上述研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反刍思维,我们提出了反刍思维的2 (积极、消极反刍思维) × 2 (积极、消极情绪)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Yang et al., 2018)。

该量表含“享受快乐”等5个一阶因子和“积极、消极反刍思维”2个二阶因子。

我们以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两个基本维度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区分了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积极型(高积极反刍思维/低积极反刍思维)、消极型(低积极反刍思维/高消极反刍思维)和低型(低积极反刍思维/低消极反刍思维)。

心理健康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积极型、低型和消极型。

考虑到潜在剖面分析被广泛用于分类研究,有研究发现这一方法优于聚类分析(赵丽等,2013),也有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周晨曦&李峥,2019),本研究试图用两种方法分析反刍思维类型,比较其合理性。

关于反刍思维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反刍思维会导致执行功能(抑制、任务转换和工作记忆等)下降(如Kaiser等,2015;陈骁&冯正直,2015:综述),更多负性记忆(如Lyubomirsky, Caldwell, & Nolen-Hoeksema, 1998; 崔丽弦&黄敏儿,2007)和消极思维(Lyubomirsky & Nolen-Hoeksema, 1995; Rimes & Watkins, 2005),更少积极词汇再认(赵亚鹏,2007);还导致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刘旺,田丽丽,周文静,&陆红,2012),对消极刺激的注意脱离困难(Beckwé & Deroost, 2015)。

主动反刍思维意外伤者存在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而侵入性反刍思维意外伤者存在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及注意脱离困难(颜婷婷等,2015)。

消极反刍思维者的工作记忆刷新功能存在损伤,表现为过分关注负面信息而不能更新记忆内容,记忆刷新容易受到情绪信息的干扰等(Bernblum & Mor, 2010; Chang, Ecker, & Page, 2017)。

但这些研究聚焦于消极反刍思维,常用Nolen-Hoeksema编制的反刍思维量表为工具(中文版,韩秀,&杨宏飞,2009),在分类时把得分高者为“反刍思维者”,低者为“非反刍思维者”或“低反刍思维者”,李小庆,杨宏飞忽视中间的被试。

由于我们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把所有人都纳入三种类型,因此,需要探讨三种类型之间认知功能的异同来分析反刍思维的认知机制。

考虑到注意偏向和工作记忆刷新是常用的认知机制指标,本研究试图用这两个指标来探讨反刍思维的认知机制。

研究的基本假设是:积极型对积极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和较强的工作记忆刷新功能,消极型对消极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和较强的工作记忆刷新功能,低型对不同刺激没有注意偏向和跟踪记忆刷新功能差异。

2. 研究一:反刍思维的分类:聚类分析和潜在剖面分析的比较2.1. 研究被试某高校2017级新生1848人,其中男974人,女874人,年龄为15~24岁(18.57 ±0.83)。

2.2. 研究工具1) 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Rumination Scale, PANRS, Yang et al., 2018)。

该量表共有23个条目,第一部分11个条目针对积极情绪,含享受快乐和抑制快乐2个因子;第二部分12个条目准对消极情绪,含否定自我、积极应对和消极归因3个因子。

享受快乐和积极以应对构成积极反刍思维维度,其余3个因子构成消极反刍思维维度。

量表采用1 (从不)~4 (总是)4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反刍思维越强。

本研究用均分为指标,5个一阶因子和2个二阶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0.90。

2) 症状自评量表(The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 王征宇,1984)。

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抑郁、焦虑、强迫等10个因子。

量表用1 (从无)~5 (严重)五级计分。

本研究用总分为指标,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3) 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樊富珉,1993)。

该量表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心理健康调查而使用。

共有60个条目,其中4个条目是测谎题,不计入总分。

其余56个项目反映苦恼、焦虑等症状。

另有4道辅助题,对自我身心以及咨询与否的整体评价。

量表用1 (是)、0 (否)计分。

本研究用总量表分为指标,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3. 研究结果2.3.1. 聚类分析结果用二步骤聚类分析,先对被试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两个分量表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当聚类数由三类聚为二类时,凝聚系数由6.67增加到12.30,增加量最大(84%),说明可取三类。

然后用K-means聚类法,将被试聚为3类:积极型(高积极和低消极反刍思维者) 702人(37.99%),消极型(低积极和高消极反刍思维者) 467人(25.27%),低型(低积极和低消极反刍思维者) 679人(36.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