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引言

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开办孔子学校,汉语热正在兴起,并且形式日渐高涨。然而,宣传汉语就一定能宣传中华文化吗?孔子又真的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又能代表当今整个中国的文化吗?而在我们大张旗鼓地向外宣传本国文化的同时,我们又有多少传统文化在不断地走向消亡呢?谈文化的缺失并不是想要去批判什么,而是希望会给人一个警醒,让我们开始珍惜特色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不要让多样的民族文化也走向了“大一统”。文化的过分和谐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一.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稳定起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含是有发展变化的。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就是具有长久传承性和稳定性的而又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化。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封建制度,礼仪服饰,还是儒法经典,茶道书法,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历史纵向发展来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唐汉时期的大一统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近百个民族各有特色,所以绝对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虽然汉文化长时间占主流,但追溯到“传统”二字上,中国文化仍然该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

二.文化传统缺失的现状

《中国国家地理》上有关于云南的专访,将湄公河上游的傣族居民和下游泰国居民进行比较。其结果就是,云南少数民族为了顺应现代化发展而逐渐丧失了传统文化。首先,我们非常清楚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在《最后一课》里,督得说本民族的语言是开启民族复兴大门的钥匙。然而现在会傣族语的只有高龄老人。也就是说一个家里只有爷爷辈的会说会写傣语;到了父亲辈的能听懂,但说得不好,更不会写;到了青少年一代,是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甚至听都听不懂。汉语倒是无比流利。我不是说汉语流利不对,因为汉语是全国通用语言,甚至等中国再强大一些汉语就能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然而等老人们都不在了,有谁能理解傣族文化呢?那些古文献要让谁去读谁去翻译呢?傣族人自己其实也不愿意自己的后辈都不会民族语言,但有几个人敢冒险违背潮流把自己孩子送进寺院学校专门学习民族文化呢?在高考的浪潮推动下,也唯有融进去了。汉化是从古至今的一个趋势,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产生强烈吸引力,从而使非主流文化逐渐消失。然而民族语言民族服饰又算是落后吗?这样的同化很难让人说是进步,只能是一种无奈。另一方面,为了谋生傣族人不得不砍伐树林,广泛种植橡胶来赚钱。于是云南一带到了冬天竟然也和中国北方一样荒凉!佛事也不常做了,寺院方丈甚至成了想赚钱的小青年,游客来时放佛经,游客一走就成了周杰伦。泼水节天天都能过,只要游客愿意给钱,公园里的青年男女就立刻泼水给你看。传统的节日活动就成了单纯的表演。甚至儿童穿民族服装也是为了赚钱。游客为了记录民族特色常会带着穿民族服装的小孩照相,而家长会在旁边收费,照一张两元。这样看来,传统是给人看用来谋取利益的,而不是一种文化。或者说,这样的表演与想尽办法赚钱成了新的文化传统!而在泰国呢?人们是宁愿忍受穷苦要保护树林保护传统的自然植被,并且依然花大部分钱在佛事上来维护自己的宗教信仰。文化的统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和谐,但是如果所有的民族都逐渐汉化了,那么中国的魅力又在哪里呢?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彩性,本是强大的原因之一。为什么没有任何外来民族能够征服中国?因为任何一个民族一进来就会存在与之习俗相近的民族,那么外来民族也很快被同化了,这样它的冲击性就几乎不存在了。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冲突又确实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中国现在仍需要一个自由的文化氛围,让各族文化自由发展,也给每个民族一个机会来弘扬文化,更需要每个人尽力去尊重去保护每个民族的文化,不能让非主流文化在工业文明中被冲击掉。否则中国文化又在哪里呢?工业文明已经是世界主流了,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全人类都要走向统一,都要融合,那么每个国家都失去个性倒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了。

文化缺失的另一个现状是一些传统精神的淡化。

比如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中有几个活力因素,一是爱国主义,二是集体主义,三是英雄主义,四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爱国主义是1840年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是在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时才形成的。那么在和平时期,当人们感受不到侵略感受不到危机的时候,这样的精神自然会淡化。除了教科书和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外,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有人把“爱国”挂在嘴边,甚至一天到晚排斥其他国家,再或者是小愤青动不动得游行。这些就是爱国了吗?首先,真正爱国的人是不会把“爱国”二字轻易说出口的。另一方面,爱自己的国家不是要我们去排斥其他国家。因为中国追求的是共同繁荣,和谐发展。中国没有军国主义,并且骨子里带着一股平和劲,中庸色彩又浓厚,所以一般不会有过激行为。至于集体主义,说小一点,就是学校里一个班级的问题。但是很多人觉得讲集体观很幼稚。说班干部整天拿“集体”来压你,由此来实行专制。也就是说,潜意识里对集体主义存在反感和排斥。英雄主义就更难办了。这年头做好事都需要勇气,因为很有可能被人说成是“炒作”。这就像当代青年缺乏一种博大的胸襟一样,总是以一种鄙视怀疑态度看待人。一旦一个人做了什么好事,就要怀疑这个人有怎样的动机,归结到最后就只有“炒作”二字了!不知道是语言匮乏还是思想浅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倒是还有。但按照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之一:做梦。我认为缺失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想尽办法搜出什么文化遗产来宣扬。宣

扬文化遗产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文化遗产至少还得存在现实价值吧。前两年,很多专家学者为了大运河是否应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展开了争论。众所周知,大运河是隋朝一个震惊世界的工程,在历史上也起到过巨大作用。然而今天大运河是什么呢?河道多处堵塞,不能通航,甚至还被垃圾覆盖。也就是说,这条河根本就没有实用价值了。这样的遗产拿出去申报,不会让人觉得中国没有文化遗产可以申报了吗?这甚至可以算是科技文化上的缺失。也确实,中国继四大发明后,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对世界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好在后来有了神州有了嫦娥,有了新成果,让我们不用继续抱着京剧和功夫当宝贝,说到中国文化就让人想到这两样东西。

三.到底什么能代表中国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呢?太极拳?京剧脸谱?唐装?我说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难找出一种东西来做代表。唐装之所以成为代表,是因为中国在唐朝最盛,得到世界承认。美国的“CHINA TOWN”也是被翻译成“唐人街”。这就值得我们反思了!中国现在就不能让他们承认了吗?为什么还是唐人街?难道我们现在还没有超过唐朝的实力吗?至于中国功夫,也确实是让洋人佩服的。因为这功夫充满了神秘,而威力又确实很大。但功夫又只是中国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不可能代表什么。京剧也一样,甚至在中国京剧也不能占主流了,热爱京剧研究京剧的人也少了,也不能代表中国。有人说龙能代表中国,因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但是我们可以细细回想一下。龙是出现在哪里的?皇袍上,宫廷的柱子上。普通百姓敢把龙穿在身上吗?这样一说,龙只能是皇族的象征了,甚至还带着点专制主义色彩。在一个民主化的中国,龙又怎么做为代表形象呢?北京城又是否能成为象征呢?如果十二个城墙被拆得只剩三个供人参观,北京还是北京吗?

那么习俗呢?有没有一种习俗是能代表中国的呢?我以为是没有的。有段时间,中国人为韩国把端午节申报成他们的传统文化而愤慨。但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韩国的端午节其实跟中国的根本不一样!只不过翻译过来后名字一样了,被中国人告了侵权。中国的节日意义其实并没有好好延续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是简单的习俗。而中国又是一个很重视饮食文化的民族,所以节日以及习俗最后就简化成食物了。端午节是粽子节,元宵节自然就是元宵节了,冬至就是饺子节或者汤圆节。很多传统节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最初形成的意义,我们只知道这个节日到了,那么我们就该吃对应的食物了。而日韩的节日风俗虽然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保留的状况又确实比我们好。现在看来,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加吃香,更加热闹。万圣节,光棍节,圣诞节,情人节……年轻人都这些节日更有兴趣。节日一到总是万人空巷,热闹非凡,通宵达旦。就礼节而言,客观的说,我们完全不如日本。尊卑关系,礼仪细节,完全没有日本人做的好。当然,就男女平等性的关系来看,中国确实更成功。中国对文化传统的保留和发扬尚不够完好,也因此我们实在找不出什么来代表中国。任何一个事物都只能代表中国的一个方面。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传统文化并不是不能与现代化融合。然而当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刚刚相遇时必然会产生冲击,不适应工业社会的文化就会自然消亡。用一些人的话来说是取精华去糟粕。然而糟粕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西方标准是迫使落后的东西就为糟粕。按这个逻辑推下去,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有很大一部分是糟粕了。因为这些里头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比如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就带着消极色彩,难以促进现代科学的产生。继续推下去,四书无经都是糟粕。利玛窦是这样讲的:“为什么中国人不重视科学,不重视逻辑呢?很简单,因为这里面有利益关系,在中国你懂四书五经,不用学数学和逻辑,也不鼓励做实验,就可以考取科举和做官。这样的状况下,科学当然没有办法发展起来的。另外在中国天文是很丰富的,只是和星相结合起来了,哪里地震是天发怒了,是对皇帝的惩罚。各种是非按照圣人的话来判断,也就不必辩论和讲逻辑理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产生现代科学?”所以西方标准其实很大程度上都不适应中国文化,不能成为一种判断标准。为了维护传统文化就必须使国家强大,而为了使国家强大就去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向着工业化发展便产生了悖论。因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就逐渐遗失了传统文化。在这种逐步同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又成了主流,而非主流的传统文化又面临淘汰和消亡。有人说,工业化是一种必然,不可避免,所以当传统文化遇到工业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只能看着悲剧产生。但是后现代的思想家说,从文艺复兴到今日发展的思路上看,今日现代化进程并非人类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避开冲突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要总说“一切都是生活所迫”,丢失传统文化是被迫地选择。以犹太民族为例。这个民族很小,但是又生命力顽强,也可以说,这是个精英民族。这个民族立国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复活死亡的希伯莱语,恢复本民族已经遗失的传统!虽然他们是有宗教作为支撑的,但这同时也说明,在工业文明遍及全球的今天,传统文化一样可以轰轰烈烈的发展。中国人现在缺乏的是一种信心。或者说,是我们太现实了,考虑到当前利益而又变得不会“做梦”了!五.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底蕴太深,和其他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太大,所以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其实很难。开设孔子学院也远不是弘扬整个中华文化的方式。而要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我们自己能够保留能够了解这些文化。其次,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可过于融入工业化。我们也可以以民族特色引起世界关注,由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此外,我们必须弘扬和发展具有引导力的活力文化。而每一个中国人在作为旁观者冷静理性地分析完问题后,必须消除旁观者心态,投入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要避免钱理群教授所说的实践型知识分子具有的“妥协”心理。传统文化的缺失绝不是一个让人妥协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每个中国人去反思,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越是民族的,越是国家的;越是国家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能继续缺失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