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单元概述素材(新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素材资料-第一单元 《水》 复习与检测 教科版(含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复习与检测三年级班1.水到哪里去了一、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吸收热量)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实验操作: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到水杯子里有小水珠这种现象出现,这是什么原因?答: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四、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蒸发(吸热)水水蒸气【作业设计】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A.白色B.无色C.透明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形状B.有固定形状C.没有固定形状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A.没有体积B.有固定体积C.没有固定体积2.水沸腾了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测量水温的方法: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裂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正常压强下是100℃。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水中:气泡产生水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水面:气泡破裂水面上:热气产生水沸腾:100℃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作业设计】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A. 90℃B. 100℃C. 60℃2.水沸腾时的温度()A.不断上升B.保持不变C.逐渐下降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A.不变B.变大C.变小3.水结冰了科学概念目标1.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 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 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 不断变化的”概念;
• 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 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加强指
导
布置以后的气温的测量任 务
提到了水循 环,聚焦了 两个问题: 降水量是多 少、我们怎 么测
什 么 工 具 和 什 么 标 准
注意两点:刻度条老师提供。0刻度线 与杯子底部对齐。这里重点在使用。 不要花太多时间,结构不需要讲。
天气 日历 是24 小时 的降 水量, 这里 书上 教授 测降 水量 的方 法
关注物理变化的本 质进行对比
找相同之处 这个对三年 级的孩子有 点难,教师 加以引导
温度计的液柱上升下降帮助孩子理 解热涨冷缩。
• 三上水单元资料\8它 们发生了什么变化.ppt
• 三上水单元资料\三上 1-8《它们发生了什么 变化》田健兵
(1)(2)(1)(1).docx
大概念对应的3-4年级的学段目标
《水》单元课时之间的编排逻辑:
• 1-4课: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 现象开始,逐步深人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 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水的 特点。
•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杯水能溶解多少食 盐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 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 这种变化的因素。
子一 们年 做级 过下 的册
孩
对比实验的控 制条件
• 强调相同条件,注意 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 二勺。讨论最后一勺 要不要记录。
• 研讨指向不同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 吗?是对溶解概念的 进一步认识,也是对 水的进一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水》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教科版(图片版)

6、加快溶解
? 还是对比实验
? 教材中没有提到“控制变量 的实验方法,但是在实验过 程中渗透和用到了
? 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实验 参考方法,进行实验计划的 设计
? 研钵的图片是对另一种加快 溶解方法的暗示
? 吃糖依然是对加快溶解方法 不错的体验和经历
三年级上册《水》单元
《水》单元
?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 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水》单元
? 1、水到哪里去了 ? 2、水沸腾了 ? 3、水结冰了 ? 4、冰融化了 ?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 6、加快溶解 ? 7、混合与分离 ?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单元
? 水蒸气和冰之间的转化是学 生没有体验的
5、水能溶 解(多少物质)
共 享 ·发 展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 常用的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
? 常温下:食盐溶解度 36g/100g水 小苏打溶解度 10.35g/100g水
? 50毫升水能够溶解多少克不是重点 ? 平时上课建议老师可以用勺子
? 根据全班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物 质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 1、水到哪里去了
? 2、水沸腾了 ? 3、水结冰了 ? 4、冰融化了 ?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 6、加快溶解 ? 7、混合与分离
?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溶解情况 分离混合物 类似的物质变化
明:变变变!
暗:物质不变!
1、水到哪里去了
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 5、观察一瓶水 6、它们去哪里了
活动材料的准备是本节课的重要保障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1-3单元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全单元PPT课件8课时

看的见 有水
水字变化
看不见 无水
1 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用湿布擦黑板
A 水消失了 B 水跑到空气中去了
湿的手变干了
水跑到空气中,变成了什么?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回想视频,填一填。
1 看不见 因为水蒸气微
水蒸气
粒太小了,所
2 摸不着 以我们无法用
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3 无色 肉眼看见它。
水沸腾的条件 标准大气压下 温度100℃
水沸腾的现象
水面沸腾 水温不变 有气体产生 水量减少
科学 教科版 三年级 上册
水
学习目标
1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 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
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3 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培养学生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
晾晒衣服
常温
常温
加热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水在不同温度下都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
白 气 是 水 蒸 气 吗?
是
不是
看不见 摸不着 无色 无味
白气是烧开水时喷出 来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 空气,而液化成的小小的 水珠,浮在空中,折射太 阳光,落在我们眼中,就 成了看到的白气。
3 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实验步骤:
4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汽、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一 猜猜
就怕热不怕冷,
冰 像玻璃亮晶晶,
数九寒天河里有,
(打一自然物)
春暖花开难找寻。
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1 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冰会慢慢变小, 有水珠不断滴下。
冰慢慢融化。
2 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的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 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水的故事和现象,如雨后天空的彩虹、冰雪融化等,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但是,对于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4.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循环过程,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2.教学难点:水蒸气的形成过程,降水现象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
4.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杯子、热水、冰块、布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呈现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首先,将一杯水加热至沸腾,让学生观察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然后,将冰块放入一杯水中,让学生观察水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现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全套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老师:
水 水和食物油的比较 谁流得更快一些 比较水的多少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有重量吗
水和空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老师:
我们知道的水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 于水,我们知道些什么?
我们知道的水
冰 淡水 海水 水蒸气
把我们了解的有关水的知识表示在网状图上。
无色
无气味
无味道
洗衣
水是什么样的
存在
水
和生物的关系
生活
用途
生产
洗澡 饮用
发电
植物离不开 水
动物离不开 水
微生物离不开 水
灌溉
水在哪个袋中
有几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 气等。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将 袋中的水和其他的物体一一分辨出来呢?
1、观察水和食用油
水和食用油的轻重比较
将水和油混在一起,观察混合后的现象。
油可以浮在水面上,说明油比水轻。
1、观察水和食用油
水和食用油的轻重比较
将同一木条分别放入装有水和油的试管中,观察木条在两种液体中 沉浮的状况。 ➢为什么木条浮出水和油的液面的高度不同? ➢油和水相比,谁轻谁重?为什么? 同样重的木条,在轻一些的液体中下沉得 更深一些。说明油比水轻。
石头 木块 树叶 水
醋
牛奶
空气
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固体
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
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体积
气体
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参考教案1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官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课前准备1、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两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活动一、观察水和食用油1、导入,谜语激趣:(1)在小溪里游玩,在池塘里睡觉。
在江河里奔跑,在大海里欢笑。
(谜底:水)(2)颜色黄又黄,跟水一个样。
身子比水轻,浮在水面上。
(谜底:食用油)水和食用油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液体。
自然界中的水被人们称为“生命之源”。
食用油更是我们生活中煎炸食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今天我们将以水和食用油为例,对生活中的液体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
(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活动二、液滴比较1、师:(1)从刚才的谜面中,我们发现水和食用油有什么不同?(2)通过我们的观察你证实了你的猜测了吗?【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告诫学生不唯书,力求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求证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单元概述
水是地球上十分严重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
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
这些知识是风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和例外呢?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这些是我们期待学生们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4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1.5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1.1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2.1.2观察并描述大凡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2.1.3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例外,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2.2.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例外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2.2.2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决慢的多见因素。
6.3.2.1知道大凡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3.2.2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6.3.2.3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多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
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水的三态变化(第1课到第4课),从观察多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和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
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分外物质的认识。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例外点。
第2课“水沸腾了”,本节课学生要做的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第3课“水结冰了”,学生们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当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在试管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第4课“冰融化了”,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第5课“水能溶解”,学生将更进一步比较例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能够明白,要想回答“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是最佳的办法。
本节课,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通过对
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实验,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无限的,且例外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例外的。
第6课“加快溶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实验只存在一个变量,虽然教科书中没有提到“控制变量法”这一实验方法,但是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了这一方法,并且学生在之后的课堂中,实际应用了这一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
第7课“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对水和
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
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