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 应用场景

合成孔径雷达应用场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主动雷达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大覆盖面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军事侦察、实时监测等许多领域。
以下是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场景及相关参考内容。
1. 地质勘探合成孔径雷达可用于地质勘探,通过对不同波段、不同时期的SAR影像进行比对,可以探测地下油气、矿产等资源,实现高效准确的地质调查和勘探。
参考内容:张屿、邹海波. 合成孔径雷达地震勘探技术[M]. 科学出版社, 2002.2. 海洋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穿透云层和夜晚,在恶劣天气下依然能够获取海洋表面的图像数据,实时监测海洋风浪、海洋气候、海洋漩涡等情况,为海洋预警和海洋运输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内容:蔡小建、陈霖、钟世乐等. 合成孔径雷达海洋监测与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2012.3.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合成孔径雷达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影像,可以用于土地利用变化、森林估测、湿地监测等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与评估,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内容:李泽彬. 合成孔径雷达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 概念、算法与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14.4. 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合成孔径雷达在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方面应用广泛。
通过监测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及时掌握灾情、评估灾害程度,指导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参考内容:林宗垠、蔡加红、陈燕平. 合成孔径雷达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5. 军事侦察与情报获取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和情报获取。
利用其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敌方军事目标的情报数据。
参考内容:刘初才. 合成孔径雷达目标识别与图像处理[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总之,合成孔径雷达在地质勘探、海洋监测、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以及军事侦察与情报获取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当今时代,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保护和监测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高效、全面且精确的手段。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它能够大范围、快速地收集海洋的各种数据,为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的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首先,遥感技术在监测海洋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洋光谱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海水的透明度、叶绿素浓度以及悬浮颗粒物的分布等情况。
叶绿素浓度是衡量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而浮游植物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遥感技术能够大面积、同步地监测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状况,这对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悬浮颗粒物的监测也是海洋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颗粒物可能来自河流输入、海洋底部的再悬浮或者生物活动等。
它们的浓度和分布会影响海水的光学性质和透明度,进而影响海洋中的光照条件和生态过程。
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为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在海洋温度和海流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同样表现出色。
海洋表面温度是反映海洋热状况的重要参数,它对海洋环流、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利用红外遥感技术,我们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海洋表面温度分布,这对于研究海洋环流模式、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现象以及预测海洋灾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海流是海洋中水体大规模的流动,对于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手段,我们可以监测到海流的流速和流向,从而更好地理解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过程。
这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海上航行安全以及海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遥感技术在监测海洋污染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石油泄漏、污水排放以及垃圾倾倒等海洋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海洋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海洋,这个占据地球表面约 71%的广阔领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生物资源等。
为了有效地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海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海洋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船只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表面和水体进行远距离、非接触式观测和测量的技术手段。
它能够获取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多要素的海洋信息,为海洋资源勘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持。
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方面,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勘探工程师了解海底地质结构。
例如,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可以探测到海底的地形起伏和构造特征。
SAR 能够穿透云层和恶劣天气条件,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识别可能存在油气储层的地质构造,如背斜、断层等。
此外,海洋重力测量和磁力测量也是常用的遥感手段。
重力测量可以反映海底岩石的密度分布,而磁力测量则可以揭示海底岩石的磁性特征,从而推断出地下的地质结构和岩石类型,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线索。
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海洋遥感技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硫化物矿床等矿产资源。
通过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水体和海底表面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与矿产有关的矿物质成分。
例如,某些特定的矿物质在特定波长的光谱上会有独特的吸收和反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断出矿产的分布范围和含量。
同时,利用侧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仪等声学遥感设备,可以绘制出海底的地貌和地层结构,帮助寻找可能存在矿产的区域。
在生物资源勘探方面,海洋遥感技术能够监测海洋环境参数,如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等,从而间接反映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情况。
例如,叶绿素浓度的高低可以反映浮游植物的丰度,而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其分布情况对于渔业资源的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洋环流、上升流等海洋动力现象,这些现象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迁移路径,为渔业捕捞和海洋牧场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InSAR干涉测量解析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真实孔径雷达向侧方发射由实际天线决定波束宽 度的脉冲电磁波,然后接收从目标返回的后向散射波。
目标的位置在距离向是反射脉冲返回先后排列记 录成像;在方位向则通过平台的前进,按平台行进的 时序成像。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InSAR
合成孔径雷达是在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高分辨率雷达。它在距离向上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获取 高分辨率;在方位向采用合成孔径技术,不仅可以利用较短的 天线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而且克服了航高对方位向分辨率的 影响,极大地扩展了测试雷达的应用领域。
InSAR干涉测量
xxx
一、InSAR概述 二、InSAR基本原理及过程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一、InSAR概述
一、InSAR概述
InSAR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利用雷达成像传感器获取被测对象 具有相干性的复数图像信息,并通过图像配准、干涉图滤波、相位 解缠、基线估计、相位高程转换等处理环节,由干涉相位反演地形 信息或者形变信息的理论和技术。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InSAR生成DEM——SRTM
SRTM系统获取的雷达影 像的数据量约9.8万亿字节,经 过两年多的数据处理,制成了 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 SRTM产品2003年开始公开发 布,经历多修订,目前最新的 版本为V4.1版本。
三、InSAR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应用
干涉图计算:根据匹配模型,对辅影像的复数值(包括振幅和相位)进行 重采样,并逐点把主影像的复数值和辅影像的复共轭相乘,计算出干涉相 位,该相位值为相位差的主值,并在[-π,π)区间内。
合成孔径雷达的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的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天线的运动以达到虚拟的长天线长度的雷达系统。
与传统雷达不同,SAR 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主要作用包括:
1. 高分辨率成像:
-SAR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表成像。
通过运动合成孔径,可以获得与雷达波长相比大得多的有效孔径,从而实现对地物的高精度成像。
2. 独立于天气和光照条件:
-SAR 在观测时不受天气和光照的限制,可以在夜晚或云层下观测。
这使得它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提供稳定的数据。
3. 地形高度测量:
-SAR 通过测量雷达波与地表之间的相位差,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从而实现对地形高度的准确测量。
4. 监测地表形变:
-SAR 可以监测地表的微小形变,例如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有力支持。
5. 地表类型分类:
-利用SAR 的极化信息,可以对地表类型进行分类,例如,识别植被、水体、建筑物等不同地物。
6. 海洋监测:
-SAR 在海洋监测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可以检测海浪、潮汐、海洋表面风向和海冰等信息。
7. 环境监测:
-SAR 可以用于监测土地覆盖变化、森林健康状况、湿地变化等环境因素,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8. 军事应用:
- SAR 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目标检测、场地勘察、地形分析等。
总体而言,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强大的遥感工具,其高分辨率、全天候性和独立于自然光的特性使得它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海洋遥感知识点总结

海洋遥感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从海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遥感技术和海洋遥感的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希望可以为读者对海洋遥感技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一、海洋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海洋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观测和测量,然后将获取到的数据传输到地面处理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海洋的信息。
传感器可以是搭载在卫星上的遥感仪器,也可以是在飞机、船只等平台上安装的探测设备。
遥感技术主要依靠电磁波在大气和海洋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获取海洋信息。
具体而言,通过用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监测和探测,再利用电磁波与目标反射或散射作用时的特性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方式。
被动遥感是指通过接收目标物体所发出的自然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比较常用的是太阳辐射。
而主动遥感是指通过发送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到目标物体上,然后将目标物体发射的辐射或反射返回的信号进行分析。
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一般配合使用,可以获取更加全面的目标物体信息。
二、常用的海洋遥感技术1. 被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是通过接收海洋表面微波辐射来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遥感技术。
微波辐射可以在大气中穿透,因此即使在云层遮挡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海洋进行探测。
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可以用来测量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面风速、盐度等信息,对海洋动力学和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被动光学遥感被动光学遥感是通过接收海洋表面反射的太阳光来获取海洋信息的一种遥感技术。
光学遥感可以测量海洋表面的叶绿素浓度、海水透明度、沉积物含量等信息,可以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和海洋污染监测等方面。
3.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通过发送微波信号到海洋表面,然后接收被海洋表面物体反射的信号,来获取海洋表面的信息。
SAR可以用来监测海洋表面风场、海洋表面粗糙度、海洋污染等信息,对海上风暴预警、海洋污染监测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合成孔径雷达 应用场景

合成孔径雷达应用场景
合成孔径雷达应用场景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具有
非凡性能的海洋及陆地遥感技术,它可以提供被动、直观的、全天时辰不受天气影响的三维成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长距离观测能力。
凭借其独特的特性,SAR已经成为了多个领域,如资源监测、环境监测、国土普查、地面入侵检测、交通监测等的有力工具。
一、资源监测
SAR可以应用于资源监测,它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可以用来改善和更新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用于定位非法开采活动,监控森林覆盖度,和破坏环境的活动。
二、环境监测
SAR可以用来监测各种环境变化,如水体表面的延伸、土地利用变化、湿地的改变、河流谷的发展、海岸线的变化等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环境管理者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环境。
三、国土普查
SAR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形图,可以用来统计人口数量,用于环境保护,可以帮助决策者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
四、地面入侵检测
SAR可以用来检测地面活动,如检测地面入侵者的行动,检测海岸边界的变化等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安全机构有效地保护国土安全。
五、交通监测
SAR可以用来监测交通流量,检测道路的状况,监测行车状态,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交通管理者有效地改善交通状况。
palsar数据参数

palsar数据参数PALSAR数据参数及其应用引言: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在遥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通过主动发射和接收雷达信号,并利用其回波信号来获取地面物体的信息。
PALSAR(Phased Array 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SAR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和强大的观测能力。
本文将介绍PALSAR数据的参数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PALSAR数据参数PALSAR数据的主要参数包括频率、极化方式、分辨率和覆盖范围等。
首先,PALSAR工作在L波段(1-2 GHz),这个频段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云层、植被和土壤,适用于地表变化监测和资源调查。
其次,PALSAR支持多种极化方式,如单极化、双极化和四极化,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用于土地利用分类、水体检测和冰雪监测等。
此外,PALSAR具有不同的分辨率选项,从高分辨率(3米)到中分辨率(25米),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分辨率。
最后,PALSAR的覆盖范围广,可以覆盖全球各地的地表,为全球尺度的地球观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二、PALSAR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PALSAR数据在农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情况,可以提供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信息,帮助农民进行农作物管理和灾害预警。
其次,PALSAR可以用于土地利用分类,识别农田、林地和水体等不同类型的土地,为土地规划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PALSAR还可以监测冰雪覆盖情况,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PALSAR数据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PALSAR数据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PALSAR可以用于检测地表沉降和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和地面沉降等。
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可以及时提供灾害警报和风险评估,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PALSAR可以监测海洋表面风场和海浪高度,为海洋气象预报和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
1.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
1.1 雷达的原理
雷达遥感(微波遥感)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
被动方式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类似,是由微波扫描辐射计接收地表目标的微波辐射。
目前多数星载雷达采用主动方式,即由遥感平台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辐射和散射回波信号,主要探测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和介电常数。
它发射的电磁波波长一般较长,在1mm至1m之间。
合成孔径雷达(SAR)概念的提出是相对真实孔径雷达天线而提出的。
对于真实孔径雷达,当雷达随载体(飞机或卫星)飞行时,向地表发射雷达波束,然后接受地面反射信号,这样便得到了地表雷达图像。
我们知道卫星雷达天线越长,对地物的观测分辨率就越高。
由于受雷达天线长度的限制,真实孔径雷达的地表分辨率往往很低,难以满足应用要求。
而合成孔径雷达正是解决了利用有限的雷达天线长度来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图像的问题。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是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简称: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简称: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的基础,它涉及到侧视雷达系统、雷达波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雷达图像的生成等诸方面。
而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雷达技术则是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图像处理方法和模型,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应用延伸和扩展。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干涉雷达测量)是以同一地区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通过求取两幅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取干涉图像,然后经相位解缠,从干涉条纹中获取地形高程数据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D-INSAR)是指利用同一地区的两幅干涉图像,其
中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的两幅SAR获取的干涉图像,另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后两幅SAR图像获取的干涉图像,然后通过两幅干涉图差分处理(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响)来获取地表微量形变的测量技术。
1.2雷达特点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与GPS、VLBI和SLR等空间技术一道,将构成空间测地技术的主体。
从1978年L波段星载雷达卫星Seasat SAR的发射到2000年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对全球地形进行高精度干涉测量,从1992年首次利用差分干涉雷达对美国Landers地震同震形变场测量到目前广泛地应用于地震、火山、冰川、滑坡等形变场测量中,无不显示出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强大技术优势和应用潜力。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采用了主动式遥感方式,因而具有全天侯、全天时作业优势。
它与其它离散点测量技术相比,其测量结果具有连续的空间覆盖优势,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2.海洋遥感的研究概况
20世纪末以来, 卫星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我国的海洋卫星HY1A, B和我国的雷达卫星也已经陆续升空并且运行良好, 利用这些卫星可以快速给出全球的海洋环境、气象等信息, 实现对海洋环境和海上或水下军事目标监测。
目前用于海洋观测的卫星传感器, 均根据电磁辐射原理获取海洋信息。
遥感技术采用的电磁波涉及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波段。
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传感器如微波高度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被动式传感器如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 微波辐射计等。
目前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和主要测量的参数见表1。
表1卫星传感器及其可以测量的海洋参数
传感器名称测量的海洋参数
合成孔径雷达波浪方向谱、中尺度涡旋、海洋内波、浅海
地形概貌、海面污染以及海表特性信息等。
红外传感器海表面温度
水色传感器海洋表层叶绿素浓度、悬移质浓度、海洋
初级生产力、漫射衰减系数以及其它海洋
光学参数
微波高度计平均海平面高度、大地水准面、有效波高、海面
风速、表层流、重力异常等微波散射计海场微波
辐射计海面温度、海面风速以及海冰水气含量、
降雨、二氧化碳海气交换等
由此可以看出, 遥感卫星的发射以及其上搭载的从可见光、红外到微波波段的传感器的多样化, 可以快速提供全球大范围海区的海洋环境( 海面温度、风场、大洋水流方向等)信息, 同时卫星可以根据重力异常, 提供地磁变异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潜艇的水下活动很有意义, 同时也使得遥感探测水下潜艇目标有潜在的可能。
3.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海洋遥感中的应用
3.1雷达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SAR通过对海面的二维测量,可以获得海面电磁波散射特性的几何分布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可以获得海浪、海流、海冰以及海洋内波的分布。
Seasat的SAR图像首次最广泛地揭示了许多海洋现象,包括边界流、尺度范围在10-400Km的涡旋、温度峰面、浅海深度测量、与风暴相关的大气模式、雨团等。
海表面波浪的观测是一个主要学科焦点,但后来很快发现在影像形成过程中,波的运动是非线性的。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并充分利用SIR-B的因低轨而不受线性影响的影像,最终消除了其非线性特性。
ERS-1/2 SAR以及ENVISAT ASAR的波浪模型结果,也都进行了纠正。
合成孔径雷达也对海岸带及陆地环境监测。
2005年3月,美国NASA的
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实施了一项研究,用SAR资料来评估南加州的沿岸污染情况。
该研究描述了南加州三大污染来源:暴雨径流、废水排放及天然碳氢化合物渗漏。
研究人员也表示,由于风、海浪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SAR监测效果,因此,对海洋的长期、实时地油污监测非常重要。
3.2 雷达在海洋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应用于油气勘探,获得若干重要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油气勘探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利用空间技术研究地球资源的计划,先后发射了一系列地球资源卫星,并且利用这些卫星所提供的遥感资料,开展了大量的针对油气资源的勘查试验工作。
而真正率先利用遥感资料探索油气勘探新途径的是国外一些大的石油公司。
确认了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可行性。
中国石油行业应用遥感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程基本同步,上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地面分辨率也进一步得到改善,促进了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
遥感技术直接用于找油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这项技术建立在油气微渗漏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和识别油气微渗漏信息。
其研究方法也从最早提出的“渲晕状亮区”识别油气信息,发展到将多种非地震方法相结合进行油气勘探。
SAR资料可用来监测海洋油污染。
如上所述,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的是二维影像,影像的亮度即反映了海表微波散射信号的特性。
由于微波的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的特点,人们通常就用微波来监测油污。
现在用来评估油污的SAR资料主要来自加拿大的RADARSAT-1和欧空局的ENVISAT。
2002年11月19日,一艘装载近7万吨的已失事的油轮——Prestige在西班牙西北海岸100Km处失事沉没,11月17日由ENVISAT搭载的ASAR 资料得到其油污扩散情况。
由于风的作用,油污已扩散到周围。
油污监测最大的障碍就是准确地分辨出油膜跟影像里看起来类似的因素,包括风速、海面的天然膜、油脂状冰、内波、雨团等造成的干扰。
因为
这些因素都会对微波散射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在SAR影像上也会出现类似油膜的明暗带。
分辨出这些干扰因素是油污自动监测算法的关键,成为很多研究人员关注的步骤。
对于油污的持续观测,继续发射更高性能的SAR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已经有一些SAR业务计划在实施了。
日本的ALOS (Advanced Land-Observing Satellite)和欧空局的TerraSAR-L都是搭载了L波段SAR的卫星。
TerraSAR-X 和COSMO/SkyMed是德国和意大利的X波段的卫星,TerraSAR-X最高分辨率可达1m。
油污监测最有前景的是计划2005年发射的RADARSAT-2搭载的C波段SAR。
总之,雷达技术在海洋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