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 词类活用2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文言词类活用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词类活用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2.运用词类活用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3.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4.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

二、课型复习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何谓词类活用?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2.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二)考点分析: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在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虽不单独作为考点进行考查,却时常放在文言翻译中作隐性考查,且在文言翻译题中常常作为关键点(即采分点)来看待。

(三)活用类型1.类型例句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沛公军.(于)霸上。

(《鸿门宴》)“军”应翻译为“驻扎”。

名词+名词(代词)。

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应翻译为“登记”。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名”应翻译为“命名”。

副词作状语+名词。

状语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应翻译为“称王”。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应翻译为“用网捕”。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带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应翻译为“游水”。

古代汉语(2)-东北师范大学考试及答案

古代汉语(2)-东北师范大学考试及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答案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是什么? 详细论述并举例说明答:(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两种平仄格律形式。

答: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答: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复习过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B、无不膝行而前C、欲东下井胫击赵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皆沉船,破釜甑A、水上军开入之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梁以此奇籍B、天下苦秦久矣C、而相如廷叱之D、而耻学于师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项王军壁垓下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B、大王必欲急臣C、侣鱼虾而友麋鹿D、项伯杀人,臣活之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将军身披坚执锐B、小学而大遗C、积善成德D、木直中绳,棘以为轮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A、舜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C、外连横而斗诸候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等死,死国可乎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后人哀之而不鉴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牛困人饥日已高C、不能独完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D、足下深沟高垒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B、人皆得以隶使之C、置人所臂鱼腹中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A、公始常欲奇此女C、月出于东山之上1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⑨六王毕,四海一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④渔樵于江渚之上⑥生死而肉骨⑧籍吏民,封府库⑩李牧连却之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精品文档1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是哪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参看例子)。

例1: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异: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异之: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例2: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犬:名词做状语。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1.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史记·扁鹊列传》)2.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3.女为悦己者容。

(司马迁《报任安书》)4.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禇少孙《西门豹治邺》)5.遍体鳞伤、风驰电掣。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攘鸡》)7.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0.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1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八十章》)1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二、请在下列四组成语中,用字下加点的方法,标出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中“尊”的活用情况相同的词语。

1.含糊其辞正襟危坐聊表寸心赏心悦目2.自圆其说轻车简从光宗耀祖骇人听闻3.同心同德前倨后恭食不果腹明火执仗4.严阵以待荷枪实弹回肠荡气怡情悦性三、请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将文中包含词类活用的句子全部摘录出来,并略作说明。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A4纸5号字4页)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A4纸5号字4页)

知识产权,严禁盗版,违者必诉。

正版资料验证 QQ:714700673。

【整套资料】带免费升级、初试“划重点” 、复试指导等优质服务。

从正规渠道购买资料, 录入“考生数据库” ,才能享有这些服务。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是哪一个或哪几个词活用了?属于何种活用?) 并解释其 , 活用后的意思: 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微子》) 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洁。

乱,形容词用如使动,使……乱,搅乱。

2.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荀子·儒效》) 儒〔者〕,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名词用如动词,修饰"者"。

] 美〔政〕、美〔俗〕,都是形容词用如使动,使……美。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天论》) 强,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强。

用,动词用如名词,费用,用度。

贫,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贫。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老,形容词用如使动,使……老,使……长(zhǎng)大。

肥,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肥大。

6.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红,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红。

绿,形容词用如使动,使……变绿。

7.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复生。

死,动词用如名词,死者。

肉,名词用如使动,使……长(zhǎng)肉。

8.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

(《韩非子·十过》) 入,使动用法,使……入,把……送入。

9.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括〕、将〔之〕,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为将(jiàng)。

破,使动用法,使……破(被打败)。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或第三者做什么 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史记· 苏秦列传)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意动用法
• 定义
——谓语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 意
思。
注意:是主观认为,而非客观事实。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 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 尽心上)
名词用如动词 1
•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他 普通名词
方位名词
名词用如动词 2
• 辨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 :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 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动宾结构: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
名词用作状语
• “时”
表“当时”: 表“按时”: “时大风雪。” “秋水时至。”
表“时时”、“时常”: “时蒙 卷轴。”
主谓结构:子房前! (史记· 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3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 “足”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 公冶长)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 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 词。 请句践女女于王。 (国语· 句践灭吴)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通论(十一)

文言文词类活用(课堂PPT)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
35
答案:A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
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 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从之。
10
C,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一:项伯 素善 留侯张良。
主语(名词)
宾语(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待)
例二:王 怒而疏
屈平。
主语
宾语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
11
D,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具有了谓语所具有的性 质,特点(谓语有了使令性)。就是 主语使宾语动。
主语
谓语
使
宾语
例:(其声)
泣 孤舟之嫠妇
使
12
2、名词 活用为
动词
1、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副词作状语 +名词
汉水又东;二月草已芽 3、能愿动词 +名词
名词处在了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应该处的 位置上。
4、名词+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 词。
当时徽宗已经驾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
领群臣遥拜洲圣。廖刚说:“礼节有厚薄,兄长
①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2习题全集

第三单元语法(上)一、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天论)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

(韩非子五蠹)5、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7、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顼)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齐桓晋文之事)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

(荀子非十二子)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4、晋侯饮赵盾酒。

(晋灵公不君)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1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11、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谋攻)1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小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五、说明下列各句中加“”号饿词的词性和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2、“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题

第二个学期做以下练习(十)至练习(十八)的内容:练习(十)一、简述题。

1、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

(四种即可得满分)答: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2)、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4)、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2、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答:古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的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作动词带上宾语后,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区别两种用法的关键是:看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否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是否产生动词所产生的变化,如果发出动作、产生变化,则为使动用法,反之,则为意动用法。

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①句中“绿”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江南岸”,春风吹过后,“江南岸”必将变“绿”,故“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②句中“小”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带宾语“鲁”,孔子登上东山,“鲁(鲁国)”并未因此而变小,故确定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天论)名词用作动词,王,霸:称王,称霸。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名词用作状语,客,当客人对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古代汉语练习(词类活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简答: 1、什么是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有哪几种? 2、怎样区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试举例说明。并说明如何翻译。 3、试说明名词做状语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4、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主要有哪些?应该如何辨认?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斩一首者爵一级B.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C.曹人凶俱,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D.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裂裳衣疮,手往善药 B.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C.范增数目项王D.诸侯宾至 3.下列各句含宾语前置现象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楚君之惠,末之敢忘 C.除君之恶,唯力是视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组分析错误的是() A.子重使太宰伯州犁待于王后(动宾)B.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连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D.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偏正) 5.下列句子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B.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手谒,人见平 C.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D.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 2.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韩信拜将) 4.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动现象 : 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 2.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4.阬:同“坑”,用作动词,活埋。 5.奇:奇特,出众,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 6.王:用作动词,做王。 7.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 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9.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10.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1.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衣:用作动词,包扎。 16.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的意思。 20.饮:动词的使动用法,让……饮。 五、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 1.必:常作副词,这里用作动词,有“一定靠”的意思。 译文: 想要了解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了解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2.将①、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败。将④:名词用作动词,做将军。 译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都:用作动词,建都。王:动词,封王。 译文: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归:使动用法,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 译文: 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假如粮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 纠譑:搜刮。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11.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 注:① 高庙:汉高祖刘邦庙 ② 奏:判决。 ③ 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 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 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① 类:种。毋类:指全家被诛。 8.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 焉①:句尾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之③:动词,到;谓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道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