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3.《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仰首 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 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4.《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Fra bibliotek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 限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
)
2、《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
)
二.理解性默写
① 《登幽州台歌》中表明诗人生不逢时的诗句: ②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③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④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 的?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 涕下? 3.《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 的?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并知晓他所处的 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阅读理解他的作 品。
人们称之为“知人论世”。
陈子昂(661—702), 字 伯玉,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24岁考取进士,是一个想积极参与政治并力图
施展抱负的人,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他直言敢谏, 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前:过去。 古人: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涕(tì):眼泪。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提示:幽州台历经风雨依旧在,可是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早已不见。诗人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难免心生感慨,悲伤落泪。
品味诗歌
4、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诗中有孤独之意,流露出诗人登上高台的寂寞感伤,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孤寂郁闷的心情。
品味诗歌
5.这首诗歌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
①直抒胸臆、对比②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和人的孤独渺小。③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④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蕴含哲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品味诗歌
对比手法,将“前”与“后”“古人”与 “来者”进行对比,往前探寻不见圣君,往后遥望不见招贤纳士、任用贤才的明君,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苦闷的情感。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 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 其中穿插三言、五言、九言等。
歌行体特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①, 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③, 独/怆然④/而/涕⑤下。
①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 ②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③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④怆然:悲伤的样子。 ⑤涕:眼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品味诗歌
4、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诗中有孤独之意,流露出诗人登上高台的寂寞感伤,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孤寂郁闷的心情。
品味诗歌
5.这首诗歌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
①直抒胸臆、对比②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和人的孤独渺小。③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④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蕴含哲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品味诗歌
对比手法,将“前”与“后”“古人”与 “来者”进行对比,往前探寻不见圣君,往后遥望不见招贤纳士、任用贤才的明君,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苦闷的情感。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 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 其中穿插三言、五言、九言等。
歌行体特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①, 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③, 独/怆然④/而/涕⑤下。
①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 ②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③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④怆然:悲伤的样子。 ⑤涕:眼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七下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PP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高
“登临诗”
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望远
抒怀
苍茫广阔 雄奇壮丽 气势恢宏
1.感怀身世 2.胸怀抱负 3.人生哲思 4.思乡怀人
5.隐喻现实
《 前不见古人,
登
幽 陈 后不见来者。
州子
台 昂 念天地之悠悠,
歌
》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 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 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情感: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可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情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 望岳 》 《 登飞来峰 》
“登临诗”
《 前不见古人,
登
幽 陈 后不见来者。
州子
台 昂 念天地之悠悠,
歌
》 独怆然而涕下。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 的客观物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情感: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

背景小链接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 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 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 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 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 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 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内心无比痛苦,因此独自一人来到附 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
一、知所登之地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 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其师郭隗(wěi)就是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 的第一位贤才。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 纷前来,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幽州台又名“蓟(jì)北楼”。
二、绘所见之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 人显得渺小,让人感到一丝凄凉,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三、感所抒之情
用“我从_______(词或句子)中读出了诗人 _______的情感”的句式回答。
背景小链接
小贴士:
“浮云”在古代诗歌 中,往往用来借代奸 邪小人,汉陆贾《新 语》:“邪臣蔽贤, 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 君主,后泛指小人当 道,社会一片黑暗。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 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 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 写下这首七绝。这首诗是他初 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 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幽州台歌优秀 ppt课件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 《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内容解析: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 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登幽州台歌——注解
1. 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2. 怆然——感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 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 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 悠,叹息知音难求。
思想感情: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 茫天地的落寞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 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 《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内容解析:
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 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登幽州台歌——注解
1. 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2. 怆然——感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 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 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 悠,叹息知音难求。
思想感情: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 茫天地的落寞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 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课件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我们现取其音、韵、律等音 乐美,把古代诗统称为古代 诗歌。在现代人眼里,在古 诗里,诗即是歌。
第二章
一曲雄泰山的赞歌 ,狂歌大志向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若陈子昂遇明君、贤主 他会怎么做,再作诗一首吗 ?(陈蕊玉洁)请替他做一 首。 前有古贤垂范,后有明君提 携。念黄金台上盛意,仗剑 提头济苍生
幽州台,相传就是燕昭王求贤的“黄金台”, 于此置千金拜师郭隗 ,求贤于天下。登幽州台歌,也指凭吊先贤圣君的祭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悲歌怒吼,抒发心中的悲愤
写作背景:眼见武后朝不少弊政,直言 敢谏,不被用并被以“逆党”株连。随建 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在武轻率少谋兵败 后,自请遣万人前往击敌,武攸宜不听, 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登上幽州台,慷慨 悲歌。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怆然”):
放歌壮景 豪情写大美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诗,为什么上吊先贤
“歌” 是一种文体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
辨》 (明)徐师曾《诗体明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歌” 表内容和情感
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来代 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 愤。
长歌当哭,也指瞻仰古迹,凭吊先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三章
一曲高峰塔的战歌 ,放歌大胆魄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思路提示:
我从______(诗句), 我读到了一个______诗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情境任务
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 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 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 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
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登飞来峰
拍摄画面三: 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千寻”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山上古塔 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 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信心。
。
在飞来峰,我将用远镜头拍出“飞
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飞
【拍摄技巧提示】 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仰拍、俯拍、平拍......
示例: 在泰山,我将用远镜头拍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中泰山横跨齐鲁、雄伟青翠的画面。
拍摄画面一: 赏析:
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地方。诗人
登幽州台歌
登上幽州台,从时间上,想到过去、现在和
陈子昂
未来,感受到历史的悠久。从空间上,把个
秀丽。
“割”运用比喻手法,将泰山比作刀,通过
写阳光被泰山分割而造成山北山南明暗不同的
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雄伟高大。
在泰山, 我将用近镜头拍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中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画面。
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写层云升
我从______(诗句), 我读到了一个______诗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情境任务
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 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 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 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
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登飞来峰
拍摄画面三: 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千寻”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山上古塔 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 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 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信心。
。
在飞来峰,我将用远镜头拍出“飞
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中飞
【拍摄技巧提示】 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仰拍、俯拍、平拍......
示例: 在泰山,我将用远镜头拍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 未了”中泰山横跨齐鲁、雄伟青翠的画面。
拍摄画面一: 赏析:
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地方。诗人
登幽州台歌
登上幽州台,从时间上,想到过去、现在和
陈子昂
未来,感受到历史的悠久。从空间上,把个
秀丽。
“割”运用比喻手法,将泰山比作刀,通过
写阳光被泰山分割而造成山北山南明暗不同的
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雄伟高大。
在泰山, 我将用近镜头拍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中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画面。
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写层云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梦 境
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总结:
• 这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 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 环,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 它的境界阔大,格调雄浑,含义深刻!,短小的篇幅中,蕴 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 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 也唱出了历史长河中许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心声,引起广泛的 共鸣,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 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 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 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 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 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俯仰天地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描写自己孤单悲苦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总结:
• 这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 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 环,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 它的境界阔大,格调雄浑,含义深刻!,短小的篇幅中,蕴 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 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 也唱出了历史长河中许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心声,引起广泛的 共鸣,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 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 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 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 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 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俯仰天地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描写自己孤单悲苦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新课导入
千金市马骨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
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 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 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 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 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 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 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 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 诗篇。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 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 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 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 “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 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 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 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 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金市马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中郭隗与燕昭王 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的典 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 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 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 的孤独感。
写法探究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 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 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 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 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 背景加以衬托。
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 郭璞的《游仙诗》 鲍照的《拟行路难》 庾信的《拟咏怀》 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
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
【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孤独 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
随堂练习
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 郭璞的《游仙诗》 鲍照的《拟行路难》 庾信的《拟咏怀》 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
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
【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走近作者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 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 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 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 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 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 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 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时间角度
后不见来者”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无古人、来着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 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感伤。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结合注释翻译文本
大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
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新课导入
千金市马骨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
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 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 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 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 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 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 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 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 诗篇。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 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 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 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 “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 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 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 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 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金市马骨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中郭隗与燕昭王 的一段对话,郭隗借用一则耗费千金只买来一副马骨的典 故向燕昭王说明,若想天下贤才云集而来,首先应当显示 出求贤若渴的态度。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 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 的孤独感。
写法探究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 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 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 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 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 背景加以衬托。
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 郭璞的《游仙诗》 鲍照的《拟行路难》 庾信的《拟咏怀》 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
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
【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孤独 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
随堂练习
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 郭璞的《游仙诗》 鲍照的《拟行路难》 庾信的《拟咏怀》 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
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
【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走近作者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 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 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 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 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 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 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 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时间角度
后不见来者”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无古人、来着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 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感伤。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结合注释翻译文本
大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
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