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对比

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对比

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对比目的对静脉血常规及末梢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展开观察与对比,以探寻最佳的血常规检验方法。

方法选取94例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对比并评价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结果相比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患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血小板(PL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的检验结果与标准品的标准值更为接近,且数据差异与末梢血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相比,静脉血常规检验的稳定性及准确度更高,因此,为充分促进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可优先采用静脉血常规的检验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易进行静脉采血以及需反复接受血检的患者,则可采取末梢血检验的方法。

标签:血常规检验;静脉血检验;末梢血检验作为临床一项基础检查方法,血常规检验已成为各类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其中,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为两种常用的血常规检验方法。

以往由于医疗理念较为落后,且设备水平不高,因而不少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主要对患者展开末梢血检验[1]。

但是,末梢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抗凝剂的种类以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存在不小的检验误差。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静脉血常规检验方法也得到了愈发广泛的重视,并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2]。

基于此,本文以我院94例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为例,就静脉血及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展开探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血组(47例)与末梢血组(47例)。

静脉血组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0.2±6.3)岁;18例为呼吸道疾病,15例手术患者,10例胃肠道疾病,另有4例为其他疾病。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

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结果对比血常规为常见检验方法之一,通过利用血常规,可对患者血液中细胞成分进行了解以及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疾病。

血常规检验方法具备高效、快速、便捷等临床优点,因此,得到广泛临床应用。

末梢血以及静脉血采样方法均为血液检验常见采样方法,但不同采样方法之间,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率会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应当积极探究有效采样方法,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

一、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血常规检验为基础检验项目,该检验方法对患者机体多项指标病理改变有较强敏感性,因此,血常规检验在多种疾病诊断当中应用价值显著。

同时,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还与本院医学诊断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有直接关联。

因此,血液样本采集与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关联,对此,为全面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应当对血液样本采集方法进行重视。

静脉血以及末梢血为血常规检验常见采样方法,但不同医院之间的设备以及医疗观念有所差异,导致末梢血采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结合相关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采用末梢血采样时,由于存在较大误差,包含人为以及抗凝剂使用等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将会影响患者后期疾病治疗。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全面提升以及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广泛应用,使得静脉血采样方法全面普及。

本文通过分析末梢血以及静脉血采样结果准确性,探讨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验准确差异性。

在血常规检验当中,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中血细胞形态、数量以及分布状态等进行全面观察后,可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相关疾病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等,尤其在患者机体是否出现细菌感染、贫血、造血功能损伤以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诊断当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因此,血常规检验在多种疾病诊断当中为常见辅助手段。

同时,临床医师可结合血常规检验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因此,血常规检验方法有较高应用价值。

但不同血液样本采集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会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血液样本检测仪器以及相关试剂等,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3 讨 论
围中性环境 . 这一 特点有 利在 胃黏 膜表面定 植 。幽
上 消化 道 疾病 如浅 表 性 胃炎 、 胃溃疡 、 十二 指
门螺 杆菌 通 过 产生 氨 作 用 分 泌 空泡 毒 素 A( V a c A 1 等 物质 引起 细胞 损 害 . 其细胞 毒 素基 因 C ( C a g A ) 蛋 白能 引起 强烈 炎症 反应 :其 菌 体胞 壁 还 可 以作 为
幽 门螺杆 菌感 染率 较 高 的 国家 .不 同地 区差 异 很 大 一般认 为 人 与人 之 间密切 接 触 的 口口或粪 口
传 播 是 幽 门螺 杆 菌 主要传 播途 径 流行 病 学研 究 资料 显示 经济 落 后 、居住 环境 差 及 不 良卫 生 习惯 与幽 门螺 杆 菌感 染率 呈 正相关 _ 3 _ 我 县 经济 落 后 . 农 村 居住 条件 较 差 . 不少 群居 和集 居 . 生 活 用 品常
【 3 ] 陆再英, 钟 南 山. 内科学【 M] . 第 7版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8 :
3 8 3.
幽 门螺杆 菌 具有 鞭 毛 .能 在 胃 内穿过 黏 液层 移 向 胃黏膜 , 其 分 泌的 黏附 素使其 贴 紧 上皮 细 胞 . 其 释 放 尿素 酶分 解尿 素 产生 氨 .从 而保 持 细 菌周
易感染 。 男性 阳性 率 7 5 . 7 %. 女性 6 8 . 7 %. 两者 相差
不大 . 与大部 分报 道一致 表 1 还 列举 不 同年 龄段
阳性 率 。数 据显 示 随着 年龄 增 长 。 HP阳性 率 也不 断增 高 分析 原 因是随 年龄增 大 . 接触 HP的机率 也增 大 . 加 上其 中大 部分 没 有及 时 检查 . 及 时 规范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观察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观察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对比观察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

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人员,将采取末梢血的50例人员作为对照组,采取静脉血的50例人员作为实验组,血常规检验结束后,对比两组人员的指标差异。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人员的WBC、RBC、HCT、HGB、PLT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为了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率,在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应该采集静脉血。

标签: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液里面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变化可以正确反映出人体的健康动态,是临床病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故血常规检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血常规检查一般要进行样本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是常见的采血方法[1-2]。

近年来,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静脉血和末梢血的临床指标差异性较大,而静脉血的临床参考价值优于末梢血。

本研究就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差异及其临床价值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采血方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人员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人员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检验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人员的临床差异。

实验组人员中,共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在24-60岁,平均年龄为(41.53±10.23)岁;对照组人员中,共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5-61岁,平均年龄为(40.58±10.78)岁。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人员排除了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及其它病史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组间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

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验之一,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并且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进展进行监测。

在临床上,通常采取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

然而,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下面就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一些探讨。

一、检验指标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以及血液中不同形态细胞的比例等指标。

其中,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属于红细胞系指标,主要用于评价机体贫血情况;白细胞计数主要用于评价机体炎症情况;血小板计数主要用于评价机体止血功能。

二、研究结果1、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静脉血和末梢血对于红细胞系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两种方式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大,一般而言,可以等价替代。

2、白细胞计数静脉血和末梢血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不同,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数值较静脉血稍高。

原因是末梢血中白细胞可以在毛细血管中滞留一段时间,并受到异物的刺激,因此白细胞可以在末梢血中聚集,而静脉血中的白细胞则受到更为平稳的血液流动环境的影响,因此更加均匀。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检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通常可以用于评价机体的止血功能。

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值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末梢血中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略高。

原因是血小板可以在毛细血管中滞留一段时间,而末梢血液流动速度相对较慢,因此血小板可以在末梢血中更容易的聚集,从而导致计数值偏高。

三、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对于不同的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选择不同的采血方式,避免因采血方式不同而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

特别是在末梢血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因采血过程中的压迫、时间、温度等多种因素对采样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它包括了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验主要采集的是静脉血样本,但在一些情况下,也会选择采集末梢血样本进行检验。

那么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是否有差异呢?本文将从临床效果比较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区别。

采集静脉血是通过穿刺静脉,将血液抽取到试管中进行检验。

而采集末梢血则是通过采集指尖的血液进行检验。

在采集末梢血时,由于血管较小,有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按压止血,这可能会导致血细胞在采集时受到挤压、变形等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反映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通常用于判断机体免疫功能、预测疾病的恶化和预后。

研究表明,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末梢血样本采集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按压止血,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细胞损伤,从而导致末梢血中白细胞计数较真实情况下略有偏低。

而采集静脉血时,由于操作便捷且无须进行按压止血,白细胞计数相对更准确。

从白细胞计数的角度来看,静脉血的临床效果更好。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采集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在操作时都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以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质量良好,并且保护好患者的安全。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存在一定的临床效果差异,取决于采集操作和样本质量。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应尽量选择采集静脉血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

对于末梢血样本,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期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对大家了解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有所帮助。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

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

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检验结果;差异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7-01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其多项具体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具有较强敏感性,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参考价值[1]。

静脉血与末梢血是两种常见的血常规检验方式。

受设备的和医疗观念的限制,过去基层医院多采用末梢血检查,但是末梢血存在误差大,受人为因素及抗凝剂的种类的影响大,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易掌握等问题[1-2]。

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静脉血引起越来越多医师的关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行及相关性受到重视。

本文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

现将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采集对象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60,末梢采血组)和b组(n=60,静脉采血组)。

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

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

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摘要】目的:观察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

方法:选择100例住院病人,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同时采集,测定血常规的结果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对比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得的血常规的差异。

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色素(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H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8个参数,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不大,但采用静脉血检验有时更明显。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血液分析仪【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217-02过去大部分医院都采用末梢血进行血常规的检查,近年来随着检验设备的更新,自动血球仪在临床已经普及,那么这两种血源之间的检测结果有何差异一直为人们所关注[1]。

因此,选择100例住院病人,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同时采集,测定血常规的结果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对比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得的血常规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00例住院病人,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同时采集。

抗凝静脉血采用EDTA-K给予抗凝,末梢血使用配套的稀释液进行稀释。

1.2?仪器设备和试剂设备:日本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型号:XT-1800i。

试剂:所有试剂均为仪器厂配套,包括溶血素、稀释液、清洗液。

其质控液为日本Sysmex公司生产。

1.3?方法采集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化验血常规时均按照全自动血球计算数仪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

质控须在化验之前进行,完毕时再做标本。

1.4?统计学分析获得的数据都采用(x-±s)表示,统计结果用U值、P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
发表时间:2013-06-25T10:40:34.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7期供稿作者:林少华[导读] 其血液构成包括指尖动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组织液及细胞内液,与患者体内血液组分具有差异性
林少华(江西省安福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安福 343200)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188-02 【摘要】目的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有无差异。

方法选取120例健康成人,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同时采集静脉血及末梢血进行八项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种血液样本血常规结果差异。

结果静脉血中RBC、WBC、Hb、Hct、PLT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末梢血(P<0.01)。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MCV、MCH及MCHC三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需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时应尽可能采集静脉血,以更好反应患者体内血液状态,排除环境干扰,提高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检验
血常规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检查项目之一。

对于血液样本是采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存在争议。

笔者通过对120例健康成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探讨两种血液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体检中心检验对象共120例。

纳入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健康体检者。

以上检验对象均排除各类疾病,无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女性于非月经期内。

其中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龄(39.2±11.5)岁。

1.2检验方法 120例健康成人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及末梢血。

于肘静脉采集1ml静脉血,置入硅化塑料管中。

同时从右手无名指末端采集末梢血20μl,同样置入硅化塑料管。

在同一质控下,根据仪器操作说明于采血后30min完成血液检测。

末梢血采用预稀释样品模式检验。

静脉血采用全血样品模式检验。

1.3检验指标八项血常规指标,包括:①RBC(红细胞计数),②WBC(白细胞计数),③Hb(血红蛋白),④Hct(红细胞压积),⑤PLT(血小板计数),⑥MCV(平均红细胞容积),⑦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⑧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x-±s),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当P<0.05说明有差异。

2 结果
2.1健康成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对比120例健康成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 RBC、WBC、Hb、Hct、PLT五项指标在静脉血与末梢血中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MCV、MCH及MCHC三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健康成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组别 RBC(×1012/L) WBC(×109/L) Hb(g/L) Hct PLT(×109/L) MCV(fl) MCH(pg) MCHC(g/L) 静脉血 4.69±0.47 6.79±1.32 143.65±9.24 0.45±0.03 231.42±58.68 85.97±2.61 31.14±1.20 345.31±8.53 末梢血 4.37±0.52 5.84±1.06 140.21±10.42 0.41±0.02 212.40±43.75 85.89±2.66 31.16±1.28 345.62±8.66 P <0.01 <0.01 <0.01 <0.01 <0.01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上行血常规检验多采用静脉血或末梢血。

从样本来源上看,静脉血来源于静脉血管,其组分构成接近体内血液,受环境因素影响较轻,可一次采集较多血量,对同一患者同一时间多次采静脉血重复测定可得到较为稳定接近的检验结果[1]。

而末梢血一般通过针刺指尖末梢采集。

采集较为方便。

其血液构成包括指尖动静脉血、毛细血管血、组织液及细胞内液,与患者体内血液组分具有差异性。

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例如患者情绪,应激状态等。

同一患者同一时间内多次采集静脉血重复测定结果之间可存在差异[2]。

采血量往往较小,不仅不利于重复测定,且当采血量不足时,往往需通过挤压指尖末梢增加指尖出血量,在此过程中指尖皮下出血点将出现组织间液与血液混合、红细胞与白细胞破碎、血小板凝集反应,使检验结果不稳定。

对比120例健康成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在八项血常规中,静脉血与末梢血在RBC、WBC、Hb、Hct、PLT五项指标具有明显差异,静脉血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末梢血(P<0.01)。

分析原因在于组织液稀释、红白细胞破碎结果及发生血小板凝集。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MCV、MCH及MCHC三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检验结果对比国内文献报道,在静脉血与末梢血差异项目上均不同。

其原因于操作及检验仪器无关,而是由末梢血不稳定性造成。

综上所述,在采集血液样本行血常规检验时,应尽量在真空状态下采集静脉血,以达到反应患者体内血液状态,提高诊断准确性,排除外界环境因素干扰。

参考文献
[1]苏新.农村各年龄组静脉血血细胞参数正常参考范围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6):875-877.
[2]王兵.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0):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