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国保健品回顾
中国保健品史上的九大品牌兴衰史

中国保健品史上的九大品牌兴衰史一、辉煌不再1.太阳神:盲目多元化企业名称:中国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物:怀汉新(现名骆辉),太阳神创始人、生物健技术持有人。
王哲,哈佛大学MBA工商治理硕士,1997年接替怀汉新出任太阳神集团总裁。
出生地:广东企业进展的“重武器”:高达26亿元的太阳神品牌、有“商业黄埔军校”美誉的人才储备、中国第一个导入CI的企业。
产品宣传的“火力网”:利用新闻、广告和获奖效应推动产品的销售。
旗帜产品:太阳神生物健口服液、猴头菇口服液衰落缘故:盲目多元化进展1987年底,太阳神的前身“黄江保健品厂”在广东东莞黄江镇挂牌,随后,黄江厂参加了由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保健品评比活动,而“万事达生物健”一举获得了“中国运动营养金奖”,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
1988年初,生物健技术的持有人怀汉新辞去公职,投入“生物健”,8月,黄江厂的厂名、商品名和商标统一更换为“太阳神”(APOLLO),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1990年,销售额跃升至 2.4亿元,同年,怀汉新“杯酒释兵权”,重金聘用一批青年才俊换下了一同创业的9位高层元老,并导入当时颇为先进的CI战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太阳神的广告和品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当时还专门微小的中国广告产业。
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市场份额最高时达63%。
现在,怀汉新吹响了多元化进展的号角,1993年,太阳神接连上马了包括房地产、石油、边贸、酒店业、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20多个项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短短两年间,太阳神转移到这些项目中的资金高达3。
4亿元,但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1995年底,太阳神在香港上市后,股价直跌,1997年亏损1。
59亿元,股价一度跌至港币9分左右。
现在,怀汉新主动从总裁位置上引退,请来哈佛MBA工商治理硕士王哲担任企业总裁,但并不了解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王哲并没有能挽救太阳神,并导致了企业人才外流、市场销售连续下滑的现状。
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保健品行业概况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保健品是中国大陆的一般称呼,在国外包括港澳台地区一般称之为:膳食补充剂。
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正在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市场上的保健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二、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现状分析2014-2020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其中自2017年起,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增速加快。
2020年,对于保健品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让消费者深刻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大大推动了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保健品市场规模高达2503亿元,同比增长12%。
中国消费者在保健食品消费理念和消费意愿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保健食品在消费属性上将逐渐从可选消费品向必选消费品转变,保健食品也正逐步从高端消费品、礼品转变为膳食营养补充的必选品。
这些因素都将推动中国保健品整体市场规模的壮大。
截止2021年2月,中国保健食品用户常用的保健品功效主要集中在营养补充、改善睡眠和传统滋补三大方面。
疫情期间,中国消费者对健康和免疫的意识都有所提高,因而对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保健食品需求会持续增长。
此外,随着保健品消费群体年轻化、消费场景多元化,一些抗疲劳等功能性保健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接近3成的受访用户保健品月均消费支出在300-500元之间,8.04%的受访用户在1000元以上。
此外,超过4成的用户表示未来会增加保健品方面的消费支出,这表示目前国民对于自身健康投资的意愿更为强烈,同时也体现出国民对免疫力提升与自身健康程度的重视度日益增长。
三、中国保健品进口分析进口保健品以片剂为主,功能集中补充多种营养素。
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6篇

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6篇保健品,就是一种称之为蓝帽的保健食品。
大家做过保健品的市场调查报告吗?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亲确实定与共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
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篇一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绝提高,以及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加强,保健品市场从原先的功能单一型发展到今日多元化保健,保健品功能层出不穷,种类也多种多样。
目前,市场上保健品层出不穷,人们使用最多的保健品紧要有五类:滋补类、养容养颜类、大脑神经类、补钙类、心血管类。
一、基本情况分析:1、从消费动机分析:一类城市“自我服用”,二类城市“馈赠亲友”,一类和二类城市“购买过但未服用过”的消费者是随年龄递增而下降的,而“服用过但未购买过”的则是上升的。
2、消费者购买群体:紧要集中在年轻人,而服用的紧要对象则紧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
由此可见,保健品消费紧要是以“表达或传递感情”为目的。
3、消费季节:冬季虽为旺季,但季节性开始淡化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因此冬季无疑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这点仍旧表现得很明显,夏季是最少服用保健品的季节。
4、消费心理:关怀功效、价格、服用方便及口味保健品的服用者较为慎重,一、二类城市中按说明书的要求服用的人群比例分别实现81%和80%,表明保健品的消费种类目前仍然是以药品保健为主,此类产品的说明书的内容对消费者有确定的`引导作用。
5、购买紧要地方: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超市自选商场和药店是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紧要地方,也是保健品比较集中的地区;医院则是消费者最少购买的地方(均不到5%)。
6、零售终端进货渠道分析:目前云南省将近全部的药店都有经营保健品,但是目前的市场情况都比较混乱,大部分(约70%)的终端客户进货渠道都是自身到昆明的保健品市场直接进货,有一部分(约30%)规模相对大的客户进货紧要集中在昆明几家保健品公司,如吉梦妮、长兴、奥妮等保健品公司。
二、结论:虽然生产厂家目前不绝推出各类保健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各类产品的广告也打得铺天盖地,但由于保健品的种类多得将近已经可以掩盖全部人群,使得消费者保健品的消费进入成熟期,开始由冲动性购买转向理智型消费,消费群体也已由以前的单一型转向多元化。
中国传销到直销20年发展史

[编前语]古今相交汇,上下两千年。
一九九零年,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程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传销。
二十四年轮回,在传销与直销的演绎下,形成了今日的中国直销。
预知未来直销,还看昨日直与传。
纵观中国直销的发展历程,从传销初入中国,政府一刀切,直销法规的制定、直销发展步入正轨的几个时间节点,可以将中国直销历史划分为4大阶段。
第一阶段:前直销时代;第二阶段:传直销转型阶段;第三阶段:新直销时代;第四阶段:新直销黄金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直销时代-传销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1998.4.21)(一)萌芽期(1990-1993年)20世纪80年代直销在美国兴起,80年代末日本一家卖磁性保健床垫的Japan Life公司未经任何官方的经营许“偷渡”中国开展传销业务,标志着传销或者直销在中国开始萌芽。
在英文中,“直销”和“传销”是同一个词:“Direct Selling”,它是指一种由传销公司通过经销商以面对面(face-to-face)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模式。
在这段初入中国截至1998年的时间里,“传销”作为中性名词,仅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
1990年3月22日,美国雅芳广州公司成立,标志着国际传销正式登陆中国内地市场。
随后沿海各大城市传销公司蜂拥而至,以广州、广西两省为最盛,如深圳世点电脑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斯汀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雅婷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广州仙妮蕾德(广州)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纽蔓氏之家等。
1992年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中国,所销售产品包括乐新多用途浓缩清洁剂、碟新浓缩洗洁精、透丽浓缩玻璃清洁剂、丝白洗衣液和速洁浓缩去渍剂。
而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按美国安利规定,产品实行“无因全款退货”,不管任何原因,如果顾客在使用后感到不满意,哪怕一瓶沐浴露用得一滴不剩,只要瓶还在,就可以到安利退得全款。
这项制度在美国施行了很久,一直是安利公司的信誉和品牌象征,退货率微乎其微。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阶段

保健食品行业连续发生负面事件,企业盲目夸大宣传,媒体连续的负面报道迅速造成了“恶果”,“三株”从年销售额80亿元到跨台,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信任度不断降低,从2001年开始,这个行业再次陷入“信任危机”,市场总额不断缩水,保健食品消费一路走低,2002年产值减少到175亿。
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今)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这个行业的繁荣,近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的侵袭,让人们对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长期繁荣发展充满信心。
“盘整复兴”阶段
(2003年-2005年)
2003年的SARS让消费者重新建立对保健食品的信心,需求有了极大增长。中国加入“WTO”,来自国际市场要求中国政府开放直销市场的呼声,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点关注,行业内出现重新洗牌,在这一阶段,国外保健食品巨头纷纷以高姿态进入直销,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03年行业产值为300亿元,2004年增长到40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花钱买健康”成为时尚,保健品市场上开始出现口服液和胶囊剂型的保健食品和添加中药的化妆品。一大批民营企业如三株口服液、太阳神、沈阳飞龙、巨人迅速崛起。
竞争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
保健食品行业进入竞争和繁荣阶段,从广告大战到直销的高速发展,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出现反复阶段,在1994年出现低谷,1998年保健食品开始走出低谷,到2000年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企业数量和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001年太太药业和交大昂立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保健食品行业进入顶峰时期。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阶段
时间节点
பைடு நூலகம்详细内容
1988-2008保健品20年发展简史 上

1988-2008保健品20年发展简史<上>“诚信危机”成保健品“硬伤” 1988年我国第一个851保健品到1994年的中华鳖精事件、1998年的三株常德事件,2000年的巨能钙双氧水风波,前不久脑白金涉嫌虚假宣传,广告在全国范围内遭全面禁播……种种是非,至今让业内人士唏嘘不已。
中国保健品发展的历史不长,但出过的问题不少,诸多原因导致行业利润和市场诚信降到“冰点”。
在这几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中,大多数保健产品都没有逃过“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命运。
有资料显示,中国保健品市场销售额正以每年30%的速度下滑,大众对保健品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保健品正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另一方面,广告、传播费用以及市场、终端运营费用几乎达到“沸点”。
厂商处于这样冰火两重天的严峻环境中,无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危机。
事实上,虽然保健品行业在中国崛起的时间不长,但一直处于公众舆论的中心,饱受争议:一方面是初期行业准入门槛过低,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以成就领导品牌;一方面是国家《广告法》等相关制度规范、健全进程相对滞后,虚假广告导致整个行业诚信度集体滑坡;一方面是部分不良企业奉行“利润至上、效益第一”的经营理念,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充斥市场,来自消费者的评价普遍不高;一方面是企业与媒体的沟通不及时,信息传播不到位,致使媒体有关保健品企业及产品的正面宣传不够,曝光程度过密、过重,曝光面过宽、过滥,保健品的公众形象存有较多“污点”;一方面是保健品企业大都创建不久,还十分年轻,应有的品牌危机预警和危机公关意识不强,缺乏必要锤炼,许多品牌先后陷入“一夜成名,一夕身败”的怪圈;一方面是企业和媒体对“保健”的概念宣传、阐释不及时、不到位,公众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难以形成“主动购买”和“忠诚购买”;一方面是保健品功效不能像药品治疗一样立竿见影,受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停留在“家庭非必需品”层面上;一方面是礼品市场烟、酒送礼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保健品最初选择以“礼品”的形象入市,自我设限,难以做大市场的整块蛋糕……“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旺”。
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7篇)

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7篇)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通用)【篇1】一、现状分析通过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__县保健食品市场逐步得到规范,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概而言之,一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若隐若现、虚假夸大宣传广告时有发生、消费者盲目跟随成风;二是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管理模式仍不成熟、保健食品市场还不规范。
究其原因有:1、审批与监督脱节,出现监管真空。
一是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与监督脱节。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式审查及受理后,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注册;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既不要审查,更不存在审批,对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
这种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纵向断层,审批注册与市场监管横向脱节的监管体制,严重制约着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
二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脱节。
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来看,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批权仅限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审批权,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出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的管不到;审批的不监测,监测的不审批”的尴尬状况。
2、监测与处罚掉链,引发监管短路。
《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发布情况进行监测,并将违法发布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的,填写《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移送通知书》移送同级工商管理部门查处。
实际工作中,审批部门的监测侧重于是否经过批准,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批准内容一致,对监测到的违法广告只能通报和移送,无权查处;而监督处罚部门主要侧重于广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于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往往是雾里看花等其他因素,给一些广告违法分子有机可乘。
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部门这种“监测的不处罚,处罚的不监测”状况,3、职能与责任移位,诱发责权扯皮。
2020中国保健品排行榜top10

2020中国保健品排行榜top10保健品排行NO.1汤臣倍健保健品排行NO.2安利保健品排行NO.3完美保健品排行NO.4太太保健品排行NO.5纽崔莱上榜理由:纽崔莱,全球营养补充食品优质品牌,纽崔莱以其卓越的品质、广泛的科学研究、严谨的有机种植及先进的生产工艺倍受消费者信赖。
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自1998年进入中国以来,先后推出了营养补充食品、功效性保健食品及特殊营养食品等三大类共10多种产品,通过创新的营养保健观念及优质的营养保健食品,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由衷喜爱。
保健品排行NO.6无极限保健品排行NO.7碧生源上榜理由:碧生源是中国功能保建茶行业的领先品牌。
2007年“碧生源”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0年中国保健协会评定碧生源品牌为中国“十大最具公信力保健品品牌”。
凭借碧生源全国品牌认知度及健全的全国分销与销售网络,加上优秀的产品系列和产品研发能力,碧生源在中国迅速增长的庞大功能保健茶市场享有明显的优势和行业地位。
保健品排行NO.8紫光古汉保健品排行NO.9椰岛保健品排行NO.10天狮误区一:保健品能治病误区二:补品就是好的误区三:盲目相信广告广告的发布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该企业的实力和规模,但不能完全保证广告的描述适合于您。
盲目相信广告,完全以某些广告的内容作为保健品的购买标准,还可能上虚假广告和不法商家的当。
一是注意卫生部的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
卫生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年)第×号”,进口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进食健字(×年)第×号”。
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卫生部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
二是因人而异。
保健品选择要以每个人不同的自身健康状况、年龄、身体素质酌定。
三是因时制宜。
区别不同季节,适应环境选用、适度为宜。
不管是中药类还是西药类保健品,剂量均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切忌滥补、过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中国保健品回顾佚名中国保健品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至今已先后经历了两次波峰两次浪谷,而每次起落的背后都与行业强势企业的兴衰分不开,而这些保健品强势企业的生命周期大多较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纵观中国保健品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保健品企业你争我夺、此起彼伏的争霸史,三株、飞龙、哈慈、太阳神等称雄一时的企业衰落了,但太太口服液、昂立一号等保健品行业的实力派,依然稳居高位。
中国保健品行业年谱1987年:蜂王浆出现,拉开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帷幕。
代表企业:杭州保灵。
1988年:广东太阳神推出生物健口服液、杭州娃哈哈推出儿童营养液。
代表企业:广东太阳神、杭州娃哈哈。
1989年:振华851在福州、昂立一号在上海问世。
振华851的畅销掀起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消费热潮,其庞大的代理商中有不少人成为后来保健品市场的弄潮儿,最著名的就是创建三株的吴柄新。
1990年:沈阳飞龙以飞燕减肥茶和延生护宝液起家,并在保健品市场上崭露头角。
1991年:保健品市场突破100亿元。
1992年:深圳太太集团成立。
娃哈哈转型饮料市场,淡出保健品市场。
以太阳神担纲领头的中国保健品走向巅峰。
1993年:“马家军”的赫赫战绩使马俊仁的“中华鳖精”走红保健品市场。
乐百氏耗资1000万元从马俊仁手中购得一纸配方,推出“生命核能”。
史玉柱创建康元保健品公司,脑黄金问世。
飞龙用1亿元的广告投入,换来了2亿元的利润,飞龙开始腾飞。
武汉红桃K集团成立。
太阳神创造了13个亿的销售纪录和高达63%的市场份额的行业“神话”,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第一代霸主。
1994年:红桃K的卟啉铁工艺,被国家科委列为该年度火炬计划项目。
三株口服液在济南问世。
从1993年到1995年初,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保健品消费市场火爆异常。
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全国保健品生产厂家也从几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产品品种更是多达2.8万种,年产值也由16亿多增至300亿以上,短短两三年间,生产企业增加30倍,年销售额增长了10多倍。
1995年:史玉柱推出12种保健新产品,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
下半年,卫生部对212种口服液进行抽查,宣布合格率仅30%,舆论为之哗然,保健品市场滑入低谷。
1996年:巨人集团“巨不肥”销量大幅攀升,但史玉柱受地产开发之累,巨人破产。
姜伟发表《总裁的20大失误》。
太阳神销量大幅下滑。
三株口服液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年销售额高达80亿元。
太太口服液达到2亿多元的销售额。
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实施。
1997年:深圳太太控股“丽珠集团”,成为综合性医药企业集团。
5月1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实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
1998年:3月31日,常德事件暴发,三株口服液一落千丈。
从1995年到1998年,保健品行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面积缩水,仅剩下1000家左右的生产厂家和总共100多亿元的年产值。
其中60%左右的是中小型企业。
1999年:常德事件三株胜诉,但已无力回天。
4月,太阳神推出“风景减肥胶囊”,试图东山再起。
姜伟重出江湖,推出“伟哥开泰胶囊”。
7月,健特生物在上海成立,史玉柱推出“脑白金”,年底,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2000年:脑白金销售收入8.01亿元,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前10个月,太太集团的太太口服液和静心口服液的销售额分别高在2.7亿元和1.3亿元。
自199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品行业的制度规定后,从1998年开始保健品行业逐渐走出低谷起,保健品行业又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到2000年,生产厂家恢复到30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企业数量和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从2000年的3000多家保健品企业来看,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66%;投资在10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
2001年: 脑白金仅1月份单品销量就高达2个多亿元,创下了中国保健品行业单品单月的销售新纪录,同年前6个月实现产值4.1亿元,利润1.05亿元。
史玉柱推出黄金搭挡。
6月,太太药业在上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保健品上市企业,朱保国坐拥54亿。
7月,交大昂立在上交所上市。
2002年:安利纽崔莱销量高达30亿元,占中国保健品总销售量的1/6,安利公司成为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当然老大。
在2000~2002年间,交大昂立精心运作华东市场,年销售额连年超过5亿元,成为保健品行业名符其实的常青树。
11月,上海健特把"脑白金"商标以1.46亿元卖给上市公司健特生物。
中国保健品发展现状从2000年开始,保健品市场总额不断缩水,保健品消费一路走低。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保健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只有2000年的一半,约250亿元,而2002年,保健品销售额再度下降至200亿元左右。
但中国保健品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极大,近20年来,中国保健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为1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3%的增长率,1999年全国保健品消费额为400亿元,仅占当年社会总体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7%,人均支出仅为31元/年,是美国的1/17,日本的1/12。
同时,令人担忧的是,在目前4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中,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
上市公司不超过6家,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不超过18家。
在4000多种保健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的加剧。
再加上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广告的泛滥,使国内保健品企业面临整体信誉危机。
与此同时,外资纷纷涌入中国保健品行业。
到2001年底,已有近400个进口保健食品获准陆续登陆我国保健品市场。
安利、宝洁、美国全球健康联盟、杜邦等一批保健品跨国公司或在中国设厂、或在中国推出产品,吹响了进军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号角。
据统计,近5年来,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销量以平均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
作为全球营养保健品巨头的安利公司,自1999年推出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以来,已连续3年位居中国保健食品销量第一名,而在2002年中国保健食品业193亿的总销售收入中,安利(中国)保健食品的销售就占了近1/6,高达30亿元,而这些产品还只是安利向中国推出的少数营养保健品。
据美国著名的NPD市场调查公司统计,在100个购买保健品的中国人中,大约有15人购买洋保健品。
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里还将继续上升。
今年6月28日,当SARS的阴影刚刚从中国的上空散去,安利全球董事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就飞抵广州,和中国签订了1.2亿美元的增资计划,其中8000万美元将用于追加生产投资和新一期的工厂扩建。
包括安利(中国)的多位高层人员都表示中国是安利全球市场的一个策略重点,也是它海外的最大市场。
而今年的SARS事件不仅显示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巨大需求空间,也促使安利加快了生产本地化的步伐。
中国保健品史上的九大品牌一、辉煌不再1.太阳神:盲目多元化企业名称:中国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物:怀汉新(现名骆辉),太阳神创始人、生物健技术持有人。
王哲,哈佛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1997年接替怀汉新出任太阳神集团总裁。
出生地:广东企业发展的“重武器”:高达26亿元的太阳神品牌、有“商业黄埔军校”美誉的人才储备、中国第一个导入CI的企业。
产品宣传的“火力网”:利用新闻、广告和获奖效应推动产品的销售。
旗帜产品:太阳神生物健口服液、猴头菇口服液衰落原因:盲目多元化发展1987年底,太阳神的前身“黄江保健品厂”在广东东莞黄江镇挂牌,随后,黄江厂参加了由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保健品评比活动,而“万事达生物健”一举获得了“中国运动营养金奖”,并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
1988年初,生物健技术的持有人怀汉新辞去公职,投入“生物健”,8月,黄江厂的厂名、商品名和商标统一更改为“太阳神”(APOLLO),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1990年,销售额跃升至2.4亿元,同年,怀汉新“杯酒释兵权”,重金聘用一批青年才俊换下了一同创业的9位高层元老,并导入当时颇为先进的CI战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太阳神的广告和品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催熟了当时还很弱小的中国广告产业。
1993年,太阳神的营业额高达13亿元,市场份额最高时达63%。
此时,怀汉新吹响了多元化发展的号角,1993年,太阳神接连上马了包括房地产、石油、边贸、酒店业、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20多个项目,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短短两年间,太阳神转移到这些项目中的资金高达3。
4亿元,但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1995年底,太阳神在香港上市后,股价直跌,1997年亏损1。
59亿元,股价一度跌至港币9分左右。
此时,怀汉新主动从总裁位置上引退,请来哈佛MBA工商管理硕士王哲担任企业总裁,但并不了解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王哲并没有能挽救太阳神,并导致了企业人才外流、市场销售继续下滑的现状。
2.飞龙:管理失控企业名称:沈阳飞龙集团领军人物:姜伟出生地:沈阳主要产品:延生护宝液、飞燕减肥茶、伟哥开泰胶囊衰落原因:企业管理失控。
在广告投入上表现为对广告投入心中无底,无效广告满天飞;在财务管理上长期存在只管帐目不问实际的现象,挪占、私分货款现象严重;在营销上随意发货、让利,造成严重的冲货现象和压货状况,破坏了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
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姜伟从辽宁省中医学院毕业后在辽宁省中药研究所药物研究室工作。
1990年10月,当他来到飞龙的时候,这仅是一家注册资本75万元、职工60多人、生产一种名叫“飞燕减肥茶”的小工厂。
随后,姜伟开发出了延生护宝液。
从1991年开始,飞龙在东北长春等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的次中心城市进行轰炸式的广告投放,在报刊、电视和电台上进行连续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
1991年,飞龙投入120万元广告费,实现利润400万元;1992年,飞龙投入广告1000万元,利润飚升至6000万元;1993、1994年飞龙的广告投入均超过1亿元,而利润也连续两年达到2亿元,一举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发展速度居全国医药业首位。
在飞龙集团的巅峰时期,姜伟没有盖厂房、也没有置资产,而是坚持“广告——市场——效益”的营销循环战略。
在飞龙之后,巨人、三株、红桃K等保健品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仿效了飞龙的做法。
3.三株:溃于“蚁穴”企业名称:济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领军人物:吴炳新、吴思伟父子出生地:济南产品推广的“重武器”:“农村包围城市”、人海战术、地毯式广告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