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误区及改正策略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报道中存在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更加负责任和真实的报道,提高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客观、细致和人性化。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灾难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给予受灾群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 灾难新闻报道, 问题, 解决方法, 媒体报道不一致, 夸大和不实之处, 缺乏详细背景信息, 缺乏人性化关怀, 新闻真实性, 客观性, 负责任报道, 专业水平, 情感, 人性化.1. 引言1.1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夸大和不实之处、缺乏详细的背景信息以及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报道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灾难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影响了公众对灾难的理解和反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报道的专业水平和真实性,关注灾难背后的情感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负责任地报道灾难新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灾难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全面和生动,为公众提供更有代表性和有用的信息,促进社会对灾难的关注和救援工作的开展。
2. 正文2.1 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不同媒体报道不一致的问题是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现象。
在同一起灾难事件中,不同媒体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报道内容和角度,这给公众造成了困惑和误导。
这种不一致的报道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不同媒体的报道立场和利益不同,导致他们可能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记者个人观点和态度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报道的偏颇。
不同媒体可能会存在新闻内容采编的问题。
一些媒体缺乏足够的记者资源和调查能力,导致他们只能通过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来填补空白,而这样的报道往往缺乏原创性和客观性。
“灾难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的声音不应重心偏离 ,要 避免无关议题冲 损失 、稳定人心 ,都具有关键作用。
一
1 . 1 报道内容不 真实
加强 社会 言论 的 自由开 放 ,提 高 事
件 透 明度。言 论 的不 透 明在灾 难发 生 时
产 生 的恶劣影 响是 平 时的两 倍。事 实不
公 开 只能徒增 群众 的恐 惧 、助 长虚 假消 息 的传 播 。谣 言止 于公 开 ,因此 ,媒 体
在灾 难发 生 时及 时、有效 地传 达信 息对 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积极 的作用。
慌 ,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处使”的效果 。简言之 ,受灾情况 、救灾 公 民个 人 的隐私 问题 、政 府 的法律 责任 其二 ,媒 体的 固有 思维 模式 和 报道 进度 、需要 哪些 帮助等都应该是报道 的重 问题 、媒 体 的公共 责任 与市 场利益 追求
框 架使 灾难 性 报道 千篇一 律 ,或把 子虚 点 ,显然不是借慈善做广告的企业 ,不是 的关 系问题等 【 3 。 媒体快 速、 准确 、 有效 、 乌 有 的事情 扣 帽子 、下定 义 ,这 种行 为 用套话 部署指挥 的官员 ,也不是沉浸在失 科 学 、合 理地 报道 灾难 ,需要 作 为救 灾 造 成 的影 响是难 以 消除 的 ,所 以灾难 报 去亲人 悲痛 当中的人们 ,更不是标榜敬业 主 导力量 的政府协 调各 方关 系 ,制 定一 道 中这 种 固有 思维 模式 和报 道框 架 的使 自我推销 的媒体人 ,媒体 的镜 头应该也 只 套 可行 的管理 规定 ,有效 地管 理与 规范 用应该慎之又慎 。 能对准灾区、灾 民和救援 者 f 】 】 。媒体传达 媒 体 的灾难 报道 ,这对 拯救 生命 、减少
灾难新闻报道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以08年一月雪灾和 “5.12”大地震报道为例
• 在08年的这两次灾难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因为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而取全国人民的认可,受到良好的效果。
• • • 1、媒体应满足受众了解信息的需要,受众对灾难事件木身、受难者及由灾难引发的政 府行为都有知情权。 2、要把握分寸,尊重受难者的感受。媒体应注意采写艺术,对受难者保持同情和理性 的哀伤,避免“第二次伤害” 3、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引发人们的关爱和同情。
2、运用科学思维,反思灾难。
• 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进展和善后工作的同时,要运用科学思维, 对灾难产生的原因做出科学的解释,把预防措施和脱离险境的办法告 诉受众,以及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这样可以消除人的无助 感,有助于沉着面对灾难,开展自救工作,使其他受众也能从中学到 相关的知识。 • 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帮助人们分析灾难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事 后的处理措施等,使人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或防微 杜渐,防患于未然;或亡羊补牢,尽量减少损失,作到吃一堑,长一 智。
3、用真诚的情感关怀传达人文精神。
• 媒体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井把人文 意识渗透在灭难新闻报道之中
• 3.1.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从人性角度审视 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 及精神状态。 • 3.2.自觉地承担起一个关怀者的角色,将对生命的尊重理 念和富有人性、温情的表现方式,贯穿在灾难的报道中, 在对灾难新闻的采访、报道用语、图片选择等环节都体现 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 3.3在客观公正地为受众提供相关信息以让受众知情的同 时,在确保信息完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使用蕴含着媒体 感情的报道语言来表达对灾难背后深层原因的严厉拷问、 对肇事者的强烈谴责、对遇难者的深切哀悼、对幸存者及 其家属的真切抚慰与同情。
科研课题论文: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4326 新闻传播学论文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灾难新闻报道的概述顾名思义,灾难新闻报道就是对所发生的灾难性事件进行相应的报道,使得广大公众对灾难性事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灾难性事件具有其显著的特点,表现为突发性、震撼性、社会性以及负面性的特征。
在灾难性报道之前,我们首先应了解清灾难的类型,从整体上而言,灾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预料的自然性灾难,像地震、台风、火山、洪水以及山体滑坡等等,而另一类则属于人为造成的灾难,像瓦斯爆炸、恐怖活动、战争、空难以及重大交通事故等等。
无论是自然性的灾难,还是人为性的灾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巨大的伤害,每当灾难出现时,人民不但会承受物质上的损失,而且还会承受精神上的损失。
灾难性的报道对于缓解灾难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由于灾难性的报道能及时传递灾害信息,减少相应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群众对灾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奠定基础。
二、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时,更多关注的是抗灾救灾,而对灾难本身的报道却不是很多。
在灾难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隐瞒灾情的媒体报道,然而随着我国新闻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灾难新闻报道也得到了不断的历练,受众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也在渐趋成熟。
从唐山地震新闻报道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新闻报道,我们能够看到,我国灾难新闻的报道在不断进步,往往在灾难发生几分钟后,灾情便会在媒体、网络上得到报道,其传播的速度快,信息准确、公开、透明,广大的群众通过网络媒体能够对灾情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另外,需要我们关注的一点是我国灾难性报道的媒介主体在不断丰富,而且一旦一些灾难出现后,境外媒体也会对灾难进行现场性的播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渐趋成熟,但是在报道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对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所存在问题的具体阐述。
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误区及改正策略——以“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

掘正面信 息,结果反而造成 民众恐慌 、“ 谣言” 横行 的局面 。
其他【 3 】 。上述列举的报道中 ,《 排 队献血 ,爱 暖寒冬 》虽然报
在 此 次“ 1 1 ・ 2 2 ” 中 石 化 东 黄 输 油 管 道 泄 漏 爆 炸 重 大 事 故 道 了群众踊跃献血 的场景,给人 以鼓励 。但 是,此篇报道 中 中 ,青 岛 当地 媒 体 对 该 事 件 的报 道 虽 也 引 导 了舆 情 并 提 供 了 关 注 的 却 是 献 血 的 民众 , 花 大 量 篇 幅 描 写 了 个 别 群 众 是 如 何
今 传媒
2 0 1 5 年第4 期
媒 介 批评
灾难性 事件报 道 误 区及 改正 策略
以“ 1 1 ・ 2 2 ” 中石化 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为例
毕 佳 佳
( 河 南 大 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河 南 开 封 4 7 5 0 0 1 )
摘 要:政府和新 闻媒体对 灾难性 事件 的报道 显得格外谨慎 ,但是随着新 闻改革的加深和媒体 市场竞争的加剧 ,灾难性事件
总 是 尽 可 能 少 报 、 甚 至 不 报 , 或 者 干 脆 在 灾 难 性 新 闻 中只 挖 是 社 会 性 灾 难 , 报 道 最 应 该关 注 的 是 灾 难 中 的“ 人” , 而 不 是
二 、灾难 性事件报道存在 的误 区
中的伤者情况如何 ,断电停水什么 时候才 能恢复等切合实 际
的报道失实、着重追求惨烈 景象以及 不顾 灾难 受害者的心理及情绪 、忽略社会传播效果 等问题 泛滥,给社会舆论带来严重 的负面
影响。媒体在 灾难性事件报道 中责任 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 的美化浮夸 ,报道 除 了客观反 映新 闻事实且保障受众知情权 以 外,还 应g I 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 向。本文 以“ 1 1 ・ 2 2 ” 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 大事故为例 ,探讨 了灾难 性事件 报道中的误 区
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

2020·3(下)157信息科技探索作者简介:刘静,助教,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采访和节目主持。
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刘 静摘 要 灾难性事件由于其自身报道内容的特殊性和突发性,受关注度极高,从而拥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为例,主要通过分析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在灾难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 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5-0157-021 灾难性事件的定义及特点灾难性事件,是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害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事件的性质通常分为自然性灾害事件和社会性灾害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诸如干旱、地震、风暴、洪灾、海啸、冰冻等重大事故或灾害,它具有延时性,灾难来临前有一定征兆,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其固有的特点;社会性灾难是指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的诸如飞机失事、矿难、病毒流行、恐怖活动、战争等重大突发性事故,它具有瞬时性,即事故的发生无预见性,发生时间相对较短。
但两者都具有震撼性强、影响久远、破坏力大、备受社会关注等特点。
2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2.1 新闻内容缺失真实性众所周知,新闻最基本的两个特点即是真实和新鲜。
当新闻热点都集中于同一事件时,不少媒体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便会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甚至编造一些不实的信息发布。
如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之际,口罩变成了人们必不可缺的物品,而为了确保武汉等重在地区口罩的供应,市场上出现了“一罩难求”的现象,继而有些媒体便发布了一条“如何将口罩可以反复利用”的消息。
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问题的若干研究

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问题的若干研究作者:李悦鑫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具有特殊性,在报道中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的原则,尊重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消除灾难性事件的谣言传播,促使灾难性事件报道向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对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闻报道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人文关怀1灾难性事件中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1.1新闻报道真实性不足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真实性、客观性的基本原则,以保证受众能够了解灾难性事件的实际情况。
但是,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最好的报道效果,出现了失实报道现象,严重破坏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影响受众对灾难性事件的认知和判断。
如,个别新闻媒体在新闻采访中要求受灾群众“补拍”,甚至是“摆拍”影像资料;还有些新聞媒体故意隐瞒事件真相,或收集民间流言、网络图片等信息报道事件,没有对事件真实性进行核实。
1.2新闻报道宣传色彩过重部分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只坚持正面宣传,缺少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报道。
如,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部分新闻媒体将领导的现场指挥、对受灾群众的关怀以及救灾中的感人事迹等作为重点报道内容,而忽视了对受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件起因经过以及正在落实的补救措施等方面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全方位了解,降低了新闻价值。
虽然新闻报道领导视察、部署救灾工作是必要的,对塑造政府形象起着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在通篇报道中让这部分报道内容占据主体,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满足受众知情需要。
1.3人文关怀缺失当发生灾难性事件时,新闻记者往往要深入到灾难现场进行实地报道,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然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却存在着缺少人文关怀的问题,易给原本遭受严重创伤的受灾者带来“二度伤害”。
如,一些新闻报道直面展示狰狞的灾难现场,频繁与受灾者对话,在没有考虑到受灾者心理承受压力的情况下,提出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引起受灾者的反感和抵触。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 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灾难性大事是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临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大事。
突发的灾难性大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威逼着人类的生存。
在现代讯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日,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一样,瞬间就会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在2021年1月25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其中规定:“突发公共大事的信息发布应当准时、精确、客观、全面。
大事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状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依据大事处置状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①做好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一个地区的稳定及新闻媒体的信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大媒体在面临重大灾难性突发大事时,争取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灾难性突发大事往往都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及其报道趋势。
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的策略聘请媒体公关顾问。
在2021年的“非典”报道中,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和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后,《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才得以在2021年制定,这也为我国媒体在后来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中取得新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应急预案》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聘请媒体公关顾问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在公共性的危机发生时,媒体报道和相关部门的对症举措是危机消减的两大出路,而媒体与相关部门的乐观沟通和合作,是公共危机大事得到解决的最佳途径。
比如,针对公共卫生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卫生部门做好沟通和联系;针对自然灾难类突发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地质部门做好互动,等等。
这种媒体危机公关顾问制度的建立,不但可以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度,更将是我国媒体在报道制度上的重大进步和革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误区及改正策略
作者:毕佳佳
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04期
一、灾难性事件的概念
灾难性事件按性质划分主要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大类。
一类是以自然本身为主的突发灾难,;即自然灾难,如冰雪灾害、地震、洪水、龙卷风等;一类是由人为影响造成的灾难,即人为灾难,如人为引起的交通事故、火灾、矿难、房屋倒塌等。
灾难性事件在发生之前可能存在征兆,但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难以察觉,并且突发性很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性,影响广泛且久远[1]。
综上所述,由于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灾难性、负面性和社会性,因而此类报道备受媒体关注并有突出的新闻价值,引发全球媒体都在关注和记录这些灾难以及与灾难作斗争的人类。
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山东青岛市发生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列楼爆炸特别重大事故,62人失去生命,136人受伤,1.8万多人被转移。
这次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属于突发灾难性事件。
以下内容笔者就由此事件为例来解析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以及改正策略。
二、灾难性事件报道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媒体一直以来重视正面新闻对公众的激励、净化和榜样作用[2],而对灾难性事件本身的报道及其负面影响,总是尽可能少报、甚至不报,或者干脆在灾难性新闻中只挖掘正面信息,结果反而造成民众恐慌、“谣言”横行的局面。
在此次“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重大事故中,青岛当地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虽也引导了舆情并提供了正面信息,但在后期却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引发受众的反感。
由此可见青岛当地媒体在对此次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存在误区。
1.首次报道头版篇幅偏少。
输油管道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本就属于重大新闻事件,虽然2013年11月23日的青岛各个报刊头版刊登了该事故的情况,但都使用了较小篇幅,特别是《青岛早报》和《半岛都市报》在头版只用了1/4的篇幅。
不大肆宣扬灾难是我国媒体的一贯作风,但这样的报道会让受众觉得不被重视,明明是重大事件却在头版被其他无关紧要的新闻占据了版面,实属失误与不该。
2.过分渲染温情色彩。
在事发两天后,即2013年11月24日,青岛当地媒体意识到对此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篇幅不足,于是《青岛早报》使用了头版加8个内版,《半岛都市报》使用了头版加7个内版,《青岛晚报》使用了头版加6个内版,其他地方媒体也加大了篇幅。
但是仅仅加大篇幅而没有实质性内容也是不行的,我们来看看当天报纸的文章标题都是什么,笔者选取其中部分标题:《排队献血,爱暖寒冬》,《最佳医护,最好救治》《住安置点,如家温暖》《官兵做饭,百姓喊香》等。
本是令人痛心的灾难事件,但从媒体的文字描述上来看反
而好像是件好事,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受众们在网络平台已经炸开了锅,大家最想了解的是为何发生爆炸,相关责任人是如何处理事故的,事故中的伤者情况如何,断电停水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等切合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当地媒体的报喜不报忧,硬是把灾情丧事变成了歌功颂德的“喜事”。
3.较少关注事故中个体的状况。
在灾难性事件中,特别是社会性灾难,报道最应该关注的是灾难中的“人”,而不是其他[3]。
上述列举的报道中,《排队献血,爱暖寒冬》虽然报道了群众踊跃献血的场景,给人以鼓励。
但是,此篇报道中关注的却是献血的民众,花大量篇幅描写了个别群众是如何跨越阻碍前来献血的,并没有提到受伤民众的情况。
在《最佳医护,最好救治》中,大量篇幅写青岛市卫生局是如何赶赴现场组织救援的,调了多少台机器、床位和药物,如何成立了救治专家医疗队,到文章最后才描写了被救治受伤民众的伤情,可谓是本末倒置。
由此看来,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青岛媒体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争议,尽管为稳定灾情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是带来的舆论反弹还是不可忽视。
三、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改正策略
存在误区就需要探讨改正的办法,对于“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件,就青岛当地媒体的职责缺失本文提出了以下改正策略,并结合同样对此事件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的新华社的通讯稿件进行对比,以得出如何更好的报道灾难性事件。
1.重视对灾难事件本身的报道。
媒体记者在对灾难性新闻事件的采访过程中,必须要特别注意紧抓灾难事件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组成因素,按其重要程度应分别为死伤情况、灾难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救援和救济情况、财产损失情况、灾区的灾后处理情况等。
媒体应重视并加强对灾难事件本身的报道,受众第一时间最想了解的是事件本身而不是只空喊口号,或是报道某某领导奔赴救灾现场,布置救援工作之类。
新华社山东分社的记者就在第一时间赶赴爆炸现场,通过精细的访问与调查,以及走访附近群众及对中石化青岛负责人的独家访问了解到了许多重大信息,这些信息对还原事故真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爆炸发生后,网络上也充满了碎片化信息,但是如何把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好还是需要记者亲临现场,用自己的职业敏感挖掘信息,而不能依靠网络或群众支离破碎的言论来粘合新闻。
来自新华社的稿件《36小时生命争夺战:中石化输油管道事故救人纪实》是由新华社五名记者实地探访灾难现场与走访附近群众,写出的一篇生动具体的反应灾难事件本身及现场救援真实场景的文章。
2.注意正面引导,讲求方法策略,注意分寸感。
新闻的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要素,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更应该保证内容的准确与真实,做到如实反映事实,从而使整个事件的报道全面客观。
媒体要认真核对报道中涉及的人物、地点、数字、细节等,避免因疏忽而导致误报,以真实具体的报道将事实的真相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受众。
灾难性事件具有复杂的多面性,我们在报道中要避免一叶障目,例如只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对另一方面的情况避而不谈,或者把个人情绪和观点掺杂到报道中以此误导受众[4]。
灾难性事件具有很强的负面性,但是在报道过
程中要善于发现并揭示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发展中的正面要素,从而使灾难的负面性降低,聚集群众共同面对、共同抗击灾难。
关于正面引导,青岛当地的媒体倒是做了,但是没有把握好分寸,过于强调暖色彩使受众觉得当地媒体有意回避灾难,不能给群众一个好的交代。
那么如何把握灾难报道中的“冷暖”色呢,首先不能忽视灾难本身的冷色调,要报道事故相关的灾难性和危害性;其次也需要找一些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细节,比如在本次爆炸事件中应关注爆炸现场周边的生活日用品(蔬菜、肉蛋、矿泉水等)是否涨价,居民是否已经离家,吃饭问题如何解决等暖色彩,做到冷暖结合,有张有弛。
由新华社记者袁军宝执笔的《“11·22”事故第三天:风雨中的热乎饭菜》就描写了事故第三天的情况:随着气温的降低,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不断地有遇难者的尸体被发现,周边部分小区的燃气、暖气仍然没有恢复,风雨中的冷色调浓重。
但是青岛警备某部队的官兵来到事发地的小区给居民做饭,为这冷色调添上了一抹温暖。
这样冷暖结合的报道才会给受众带来温暖不排斥的正面效应,比青岛媒体的《官兵做饭,百姓喊香》要好很多,避免了多度渲染暖色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
“人”是社会性灾难事件的主体,在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中除了要关注事故本身的缘由,我们更应该关注事故中的“人”。
事故发生后,受众最关心的是事故中的人怎么样了,所以记者就需要真实、全面、细致地记录现场,用一个个人物故事和救援细节来满足受众对“伤亡怎样、生活得怎样”的集中关切,同时也要聚焦事故后“人”的需求,倾听民众的感受和诉求。
事故发生后,新华社记者罗争光在事故受损最严重的黄岛华欧北海花园小区内走访,看到了一个幼儿园的窗口严重破损,经过访问得知事故发生时有20多个孩子在窗口边玩耍且都受到了较大惊吓,其中一个孩子被碎玻璃轻度划伤。
由他执笔的《爆燃事故中,被“震”伤的幼儿园》在年轻父母中得到很大反响,有些父母看到文章和配图后不禁落泪。
青岛媒体也报道了事故中的人,但是更多的是在报道为灾难贡献力量的个体,描写了做饭的官兵、救治的医护人员、献血的民众,但是却没有从灾难中的个体出发,让受众知晓事故中人的生存状况,从而警醒、启发受众对灾难的远离,也更能引起受众共鸣。
4.关注后续报道。
在诸多因素中,最能体现灾难新闻价值的社会性和久远性的应该是事件的后续相关报道[5]。
人们只有在灾难报道的反思中找到灾难的具体原因,使受众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才能预防此类灾害的再次发生,或者即使再次发生也能够尽量减少损失。
然而在这个层面,大多数灾难事件的报道总是停留在对受灾现场情况的简单描述,以及对死伤者家属痛哭流涕画面的捕捉,而对相关事件的后续报道做得是寥寥无几。
这样将导致难以全面、深入的报道灾难性事件,挖掘受众对灾难事件背后的深层思考。
青岛当地媒体对此次爆炸事件的后续报道不多,除了交代相关部门是如何安置受灾民众,如何进行赔偿外,并没有深刻的反思灾难为何发生,如何预防以及关注后续伤者的生活状况。
综上所述,灾难性新闻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报道时需要记者倾注更多的精力,灾难新闻报道不仅仅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职业素养,更需要重视灾难本身,关注事故中的人,把握报道分寸。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曾经说:“造就一篇好新闻,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灵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
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6]。
”由此看来在灾难事件的报道中,这种心怀天地、悲天悯人、大彻大悟的特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张平宇.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原则[J].中国记者,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