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传感白光干涉
白光干涉的原理

白光干涉的原理白光干涉是指当白光通过两个或多个光学元件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会产生干涉现象。
这种干涉现象会导致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并在干涉条纹中呈现出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彩色条纹。
白光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波组成,每个波长的光波都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
当白光通过两个平行的透明介质界面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会导致光波的相位差发生变化。
相位差的变化会引起干涉现象,使得不同波长的光波在干涉条纹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干涉条纹是由于光波的相位差引起的,相位差的大小与光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有关。
当两个相干光波通过两个介质界面时,光波会被分为两束,分别传播到另一侧的介质中。
这两束光波分别经过一段距离后再次汇合,形成干涉条纹。
在干涉条纹中,亮暗相间的条纹是由于光波的相位差引起的。
当两束光波的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光波会相长干涉,形成明亮的条纹;当相位差为半整数倍的波长时,光波会相消干涉,形成暗的条纹。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颜色,可以得到有关光波传播速度和介质性质的信息。
利用白光干涉原理,可以实现许多应用。
例如,利用干涉条纹的颜色可以测量薄膜的厚度;利用干涉条纹的形状可以测量光学元件的曲率和表面形貌;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可以测量材料的折射率和厚度;利用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测量光源的波长和频率等。
这些应用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光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白光干涉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产生的干涉现象。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和颜色,可以得到有关光波传播速度和介质性质的信息。
利用白光干涉原理,可以实现许多应用,对于研究光学现象和测量物质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的光纤传感技术—Ⅲ.埋入式光纤传感器的设计、集成与安装

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的光纤传感技术—Ⅲ.埋入式光纤传感器的设计、集成与安装苑立波【摘要】讨论了光纤传感器在复合材料或混凝土结构中的集成与安装问题.设计了用于混凝土结构的预埋式金属基、环氧基和混凝土基白光干涉光纤传感器.这种预埋式白光干涉光纤传感器可满足结构传感领域的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用于实际工程建筑中的长光纤结构传感系统.【期刊名称】《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年(卷),期】2012(003)003【总页数】9页(P67-75)【关键词】光纤;光纤传感器;白光应变仪;应变;温度;可埋入式传感器【作者】苑立波【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光子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01;黑龙江省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560 引言无论在建筑结构施工期还是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发展用于混凝土工程结构的在线健康监测光纤传感器都是一个持续性的目标。
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埋入建筑结构内部的传感器方案。
在文献中经常能够见到对埋入式传感器性能的详细介绍,但是却很少有文献介绍获得埋入式光纤传感器的实际方法[1]。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研制用于混凝土建筑结构中的实用的预埋基光纤传感器。
预埋基传感器的性能取决于基体材料与光纤之间的粘接特性[2]。
通常,基体的应变是通过预埋基耦合到光纤传感器中的,预埋基是任何功能型结构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在光纤与预埋基结构之间有一层保护层,该保护层会对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应变在被测结构与光纤之间的耦合。
因此,必需对预埋基的结构设计、光纤传感头的制作以及光纤传感器的安装与集成的整个过程进行充分考虑。
本文包括用于混凝土结构的预埋金属基、环氧基和混凝土基白光干涉光纤传感器。
其中金属基和环氧基传感器的形状设计为纺锤形,而混凝土基传感器设计成简单的圆柱形或长方体。
1 预埋金属基封装结构传感器1.1 金属封装结构设计通常,预埋基(PEB)光纤传感器的首要设计目标是满足标准混凝土结构的要求。
光纤白光干涉技术用于水溶液吸光系数的测量的开题报告

光纤白光干涉技术用于水溶液吸光系数的测量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水溶液吸光系数是反映分子吸收辐射能力的一个重要参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等。
目前常用的吸光系数测量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等。
但是,这些方法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和稀释,且精度容易受到溶剂的影响,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二、研究内容近年来,光纤白光干涉技术作为一种无需对样品进行处理和稀释的物理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和液体中物质浓度和吸收系数的测量。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白色光源经过分束器分成两条光路,经过被测样品后再通过合束器合成,形成干涉条纹。
通过比较样品前后干涉条纹的变化来测量吸收系数。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将光纤白光干涉技术应用于水溶液吸光系数的测量。
由于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散射和多次反射,因此需要在传输光纤的两端加入光栅,将光纤中的多次反射转换为多个干涉光栅中的干涉条纹,提高信噪比和测量精度。
在实验中,我们将对不同浓度的溶液样品进行测量,研究所得数据与现有方法的比较,验证光纤白光干涉技术在水溶液吸光系数测量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索一种无需处理和稀释样品的新方法,提高了吸光系数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此方法具有多项优越性,如操作简单、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不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和稀释等,对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化学研究等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进展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光纤白光干涉技术用于水溶液吸光系数测量的理论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设计。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实验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五、研究方案1. 实验仪器:包括白光源、光纤、分束器、合束器、光栅、计算机等;2. 实验样品:不同浓度的水溶液;3. 实验步骤:(1)将分束器和合束器与光栅连接,将其中一条光路从分束器引出,经过样品后重新进入分束器;(2)将另一条光路通过直接连接的光栅引出,进入高精度的光谱仪进行精确的波长校准;(3)调整分束器的位置,使两条光路进入合束器前出射光线相位相同,通过合束器后形成干涉;(4)将分束器、合束器的输出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光电检测器上,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数据处理软件测量干涉条纹的变化和吸光系数。
白光干涉_精品文档

白光干涉引言白光干涉是一种以白光为光源的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形成干涉条纹的现象。
白光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波组成,因此在干涉中会出现一整套彩色的干涉条纹。
白光干涉广泛应用于光学领域,也为研究光的性质和干涉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白光干涉的原理白光干涉的原理可以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来解释。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一束光通过一块有两个狭缝的屏幕后,会形成一组干涉条纹。
当白光通过这两个狭缝时,不同波长的光波会以不同的角度散射,因此在干涉条纹中可以观察到彩色的条纹。
干涉条纹的形成是由于光波的相干性。
相干性指的是两个光波的相位关系的稳定性。
当两束光波的相位差满足一定条件时,它们会相互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在白光干涉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会产生不同的相位差,从而形成彩色的干涉条纹。
应用白光干涉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厚度测量:白光干涉可以用来测量透明物体的厚度。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或颜色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透明物体的厚度。
这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反射率测量:白光干涉也可以用来测量材料的反射率。
通过分析反射光的干涉条纹,可以推断出材料的光学性质。
这对于研究透明材料的折射率和反射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光学薄膜:白光干涉在光学薄膜的设计和表征中起着关键作用。
薄膜的干涉效应可以用来实现光学滤波器、反射镜和分光器等光学器件。
通过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可以实现对特定波长光的选择性传输或反射。
4. 激光干涉:白光干涉在激光器技术中也有重要应用。
激光干涉可以用来调谐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和稳定性。
通过调整反射镜或干涉仪的位置,可以实现对激光器输出光波的准确控制。
结论白光干涉是一种以白光为光源的干涉现象。
它通过不同波长的光波的干涉叠加,形成彩色的干涉条纹。
白光干涉在光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厚度测量、反射率测量、光学薄膜设计和激光器技术等。
这些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光的认识,也为光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光干涉原理的应用有哪些

白光干涉原理的应用有哪些1.白光干涉仪白光干涉仪是利用白光干涉原理制成的仪器。
它由光源、分束镜、反射镜、干涉仪主体和检测装置组成。
它可以用于测量光源的波长、光源的发散角度、材料的折射率等。
由于白光干涉仪的使用,当测量精度要求相对较高时,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2.彩色干涉条纹仪彩色干涉条纹仪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在干涉时产生不同颜色的条纹,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条纹来测量被测物体的形状、薄膜的厚度等。
彩色干涉条纹仪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如测量机械零件的尺寸、薄膜的厚度等。
3.白光全息术白光全息术是将对象的光波干涉记录在一张光波扩片上的技术。
当使用激光制作全息图像时,由于激光的单色性,记录的是对象的干涉图样。
而使用白光制作全息图像时,由于白光的连续谱性,记录的是对象的干涉图样和色散图样,从而在重现的全息图像中可以观察到物体的颜色。
4.微小光机械系统微小光机械系统是其中一种微机电系统(MEMS)的应用。
通过将光学元件和微纳加工技术相结合,可以制作出微小的机械结构,并通过光的干涉来控制和驱动这些结构的运动。
白光干涉技术在微小光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微小的运动控制、光学传感等功能。
5.多色光波长分离白光干涉原理可以将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分离,以实现光波长的选择性分离。
这种技术在光学仪器中特别重要,例如显微镜、光谱仪等。
通过白光干涉原理,可以使不同波长的光在干涉时产生不同的色散效果,从而实现光的分离和测量。
总之,白光干涉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白光干涉原理,可以实现对光波长、物体形状、薄膜厚度等的测量和控制,为科学的发展和工程的应用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信白光干涉原理的应用还会进一步发展和扩展。
大量程光纤准白光干涉绝对测距技术汇总

大量程光纤准白光干涉绝对测距技术
3 量程倍增技术 (续2)
光开关器件在光通讯领域被广泛运用。本系统采用 1×4的光开关。当需要测不同范围的距离时,通过两组 高低电平对四路光纤进行选择。在系统扫描部分的光路 中,增加光开关和4×1的合路器组成的单元,进行光纤 光路的选择,达到量程倍增的目的。这两个器件构成的 单元中连接4组光纤,这样系统的量程可以增加4倍。
大量程光纤准白光干涉绝对测距技术
4.2 光开关光程差自标定技术
光开关自标定的原理同光纤组自标定一致
大量程光纤准白光干涉绝对测距技术
5 系统精度分析
测量系统的精度主要取决于麦克尔逊干涉仪 的精度和干涉信号的瞄准精度,前者的精度很高, 可达0.5u,对于后者由于瞄准方式是一样的,瞄 准系统的误差可以相减削去。该绝对距离测量系 统实质上是光波长基准的传递,故可以做到很高 的精度。
测量系统的原理如图1,系统由两套干涉仪组成,光 纤准白光定位干涉仪和激光扫描干涉仪。光纤准白光 干涉仪主要完成目标的定位瞄准,光源采用半导体激 光器(LD),为缩短相干长度,提高瞄准精度,采用 455kHZ注入电流调制后的相干长度约为40um。
大量程光纤准白光干涉绝对测距技术
2.2 大尺寸绝对距离测量的原理 (1)
2.2 大尺寸绝对距离测量的原理 (续1)
扫描干涉仪由一维工作台驱动,扫描移动通过高 精度的麦克尔逊干涉仪进行测量。系统经调整后处于 测量预备状态,LD发出的光经过目标棱镜和扫描棱镜 分别耦合进光纤到达8路耦合器CPL的其中一路。当测 量开始时,PDZ处首先发生干涉产生固定的零位信号, 触发麦克尔逊干涉仪计数,当干涉光纤组(PD1-PD8) 中产生干涉信号,触发终止信号,测量结束,扫描台
测量开始时,零位信号触动扫描台开始计数。求取测量距离 的原理如图2所示
白光干涉型FP光纤传感器结构参数研究

第18卷!第2期2005年6月传感技术学报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 S E N S O R S A ND A C T U A T O R SV o l .18!No .Z J u n .Z 005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t r n c t n r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F -P W h i t e -l i gh t I n t e r f e r e n c eO pt i c a l F i b e r s e n s o r Y A N GY a O -e n 1 S U Nb a O -c h e n Z W A N G@i n g -m i n ZD UY a n - i a n g Z1.S c h O O O f \e c h a n i c a a n dE e c t r O n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 X i d i a n U n i u e s i t $X i 'a n 710071 C h i n a Z .S t r u c t u r a ~e a t h\O n i t O r i n g a n dC O n t r O i n s t i t u t eS h i j i a z h u a n g R a i w a $i n s t i t u t eS h i j i a z h u a n g05004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I n t h e c h a n g e a b l e r a n g eo f c a v i t y l e n g t ha l l o w i n g t h e i n i t i a l c a v i t y l e n g t ho f f i b e r o p t i c s e n s o r b a s e d o nw h i t e l i g h t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i s d e t e r m i n e d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 s t r a i n f r o mt e s t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t h e g a u g e s o f t h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e n s o r s a n d t h e s t r a i n s e n s o r s a r e c o n f o r m e d b y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i t i a l c a v i t y a n d g a u g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r e s u l t f r o mt h a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s t h e l o n g e r t h e g a u ge i s t h eh i g h e r t h e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t h e l e s s t h e t e s t i n g r a n g ea n dv i c ev e r s a .E X p e r i m e n tu s e dt h e s t a n d a r d b o a r d s a m p l e a d h e r e d t h e s t r a i ns e n s o r sw h i c h t h e g a u g e s a r e 6m m 8m m 10m m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s c a r r i e d t o v a l i d a t e t h e t h e o r y.t h e b o t h r e s u l t s a r e a l m o s t s a m e .K e y w o r d s w h i t e l i g h t i n t e r f e n e n c e F -P f i b e rO p t i c s e n s o r g a u g e c a v i t y l e n g t h E E A C C 7230E白光干涉型F -P 光纤传感器结构参数研究杨要恩1!孙宝臣Z !王庆敏Z !杜彦良Z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西安!710071 Z .石家庄铁道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43收稿日期!Z 004-10-Z 5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作者简介!杨要恩 1978- 女 博士研究生 从事智能结构与振动控制等 C i n g m i n w a n g @s i n a .c o m .c n 摘!要!在腔长的允许变化范围内 根据被测结构所承受的最大正负应变确定出白光干涉型F -P 光纤传感器的初始腔长又根据灵敏度和初始腔长与标距的关系 分别确定出温度和应变传感器的标距 并根据标距 灵敏度 测试量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 标距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测试量程越小 反之亦然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采用标距分别为6m m 8m m 10m m 的应变传感器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关键词!白光干涉 F -P 光纤传感器 腔长 标距中图分类号!T P 2l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 005-9490 2005 02-0363-04!!近年来光纤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健康监测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各种光纤传感器中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精度最高 而结构简单的非本征型F -P 光纤传感器由于不需要将一束光分成两束光和将两束光合成一束光 具有单传输线 单端点和灵敏度高的优点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尤其是采用白光光源的白光干涉型F -P 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待测量的绝对测量 1 使其在智能材料结构 大型结构的长期健康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白光干涉型F -P 传感器的传感机理研究较多 1 Z 但针对实际应用和工程要求所进行的关于F -P 光纤传感器结构参数的研究很少 本文拟对影响白光干涉型F -P 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参数进行理论分析 从而确定传感器的量程 灵敏度等性能参数与传感器的结构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为白光干涉型F -P 光纤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和实际制作提供理论依据Ol !F-P 光纤传感器的白光干涉理论F -P 光纤传感器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9将传光光纤和反射光纤分别插入空心光纤中并粘结固定9形成F -P 腔O 传光光纤和反射光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L g 称为F -P 传感器的标距O 光入射到F -P 空腔后9不断地在F -P 腔的两个端面平板之间反射和透射9使得在平板的反射方向和透射方向上分别产生多光束9形成多光束干涉9在端面反射率很低(0.4%)的情况下9反射光的干涉可看成双光束干涉9其干涉光强可表示为[3 Ii R =Z i 0R (1+c o s )(1)式中I i 0为入射光强度9R 为F -P 腔两端面的反射率9 为由F-P 腔所产生的两束光的相位差O 图1!F -P 光纤传感头原理图使用低相干光源的干涉测量系统被称为6白光干涉仪nO 低相干光源都具有一定的光谱宽度9因此可看成是多个波长 19 Z 9.9 n 的迭加O 在采用白光光源的情况下9F -P 光纤传感器的空气腔的变化量(即待测物理量的变化量)也可以通过对波长的变化量进行测量O 由式(1)可知当c o s =1时9反射光强i R 最大O 此时 =Z T (k 为任意整数)9又因为 =4T L / 9所以I L C =4T =Z T 4T= Z (Z )即当F -P 腔的腔长是传输光半波长的整数倍时9反射光强i R 最大O 若入射光的复波长为 19 Z 9.9 n 9F -P 腔的腔长可表示为L C = i/Z (i =19Z ...9n )O 当L C 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变化时9由式(Z )可知9总有一波长为 i (i =19Z ...9n )的单色光满足关系式L C = i /Z 9它所对应的这个波长的干涉条纹最亮9通过对峰值波长移动量的测量即可得到待测物理量的变化情况9这就是波长调制机理[4 O 利用波长调制机理9白光干涉型F -P 光纤传感器是以光束的波长为最小计量单位的9因而具有测量灵敏度高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9光波长与电源的波动\电路的漂移\光路的变化等环境影响无关9因而常规测物理量的绝对测量9提高测试精度和传感器的稳定性O2!F-P 光纤传感器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依据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传感原理9腔长和标距是白光干涉型F -P 光纤传感器最重要的结构参数9初始腔长和腔长的变化范围以及传感头标距的大小9决定了光纤传感器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的大小O 腔长的变化范围是由腔长测试仪的测试范围和被测物理量的要求所决定的9目前比较常用的腔长测试仪器的测量范围为9000~Z 4000n m 9因此9腔长的允许变化范围不能超出9000~Z 4000n m O 对于初始腔长9则必须根据腔长的允许变化范围和被测物理量的最大变化幅度来确定O2 l !腔长!"的确定要想确定初始腔长L c 的具体数值9就应当考虑实际的性能要求O 假若被测结构的最大正负应变相当9则应将初始腔长取为中间值9若结构主要承受正(负)应变9则可将初始腔长值定为较小(大)值O 若已知被测量的变化范围为I -~I +(I 为温度或应变)9测试仪器的动态范围为$1~$Z O 设正\负被测物理量的比例因子为i II-I+=i (3)则最佳的初始腔长L c 应满足IL c -$1$Z -L c=i(4)即I L c =$Z i +$11+i(5)这样9根据测量要求和选定的测量仪器就可以由式(5)确定初始腔长O 但应注意9此时推导的初始腔长仅对应温度或应变为零的条件O 当实际制作传感器时9L c 的确定还要受具体情况的影响9因为石英玻璃的裸传感头要想应用于实际工程必须进行保护9若被测量为温度9封装时载体材料所处的环境温度对传感器实际的测量范围将产生一定影响9因此必须予以考虑O 若制作时载体材料所处的温度为T 09则应以T 0为相对零点9设比例因子为t I t =I --T 0I +-T 0(6)!!那么初始腔长L c 所应满足的关系式变为IL c =$Z t +$11+t(7)根据上式计算出的初始腔长制作传感器才能够真正满足最大正负测试范围的要求O463传!感!技!术!学!报Z 005年2.2!标距L g 的确定根据传感原理 F -P 光纤传感器的传感特性关系可表示为:$= I +L c(8)式中: ___应变灵敏度或温度灵敏度(n m /i e 或n m /C )I ___被测物理量(应变E 或温度C )$___F -P 腔长/n m 若已知测量范围要求(I -~I +)和具体的测试仪器($1~$Z ) 根据式(7)确定出初始腔长L c 后 传感器在满足量程要求的条件下的最大灵敏度 可表示为:=$Z -L c I +=L c -$1I-(9)!!下面针对不同被测物理量进行灵敏度及标距的具体分析1)温度传感器的标距确定以玻璃为主体材料的光纤的线膨胀系数很小 所以裸传感头的温度敏感性很差 为提高其温度敏感性 可将裸传感头粘结在一敏感载体上 此基体材料不仅应具有较大的线膨胀系数还应在使用温度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 温度变化引起腔长的变化量为:L c =L ga 基 T (10)!!式中:a 基为基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由式(10)可推出传感器的灵敏度 即单位温度所对应的腔长变化量:= L cT =a 基L g !(nm /C )(11)从而:L g =a 基!!(m m )(1Z)式中: ___n m/C x基___10-6/C 将由式(9)得出的灵敏度 代入式(1Z)即可得到既保证量程又具有最大灵敏度的标距值Z)应变传感器的标距确定当被测量为应变时 被测结构的应变将导致腔长L c 发生变化 应变与腔长~标距之间具有如下关系:E =L c L g(13)从而:L c =L gE (14)!!F-P 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 即单位微应变所对应的腔长变化为:=L c1>10-6=L g (n m /P E )(15)!!由式(9)和(15)即可确定应变传感器的标距 可见 当应变值一定时 标距L g 越大L 越大 即相同的应变变化量所引起的腔长变化幅度越大 从而也就使该传感器对结构应变的灵敏程度越高按以上方法确定F -P 传感头的结构参数L c 和L g 可以保证在满足量程要求的情况下 获得最高的传感灵敏度3!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分析3.l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为了验证以上对传感器初始腔长~标距与灵敏度~量程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我们制作了如图Z 所示的F -P 白光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该传感器的入射光纤和反射光纤选用50/1Z 5多模光纤;空心光纤选用Y N 型标准聚酰胺涂层毛细管 其内径为138i m 外径为Z 50im ;初始腔长定为15000n m 标距分别选定6m m ~8m m ~10m m 三种类型;将入射光纤和反射光纤插入到玻璃毛细管内中间位置 并采用腔长测试仪器监测初始腔长 初始腔长调整合适后 在玻璃毛细管的两端点胶固化 便完成了F -P 白光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制作图Z !白光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实物照片!!所制作的传感器没有进行封装保护 使用时可测部件的拉压变形将使传感器的腔长发生变化 通563第Z 期杨要恩!王庆敏等"白光干涉型F -P光纤传感器结构参数研究小实际试验时将光纤传感器直接粘贴在标准拉伸试验板状试件上同时粘贴电阻应变片进行对比试验采用1Z t万能材料试验机将粘贴好传感器的标准板状拉伸试样在0~8k N的载荷范围内进行反复加载和卸载光纤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采用F t I -10光纤干涉信号调节仪进行测试该仪器能够直接检测出光纤应变传感器腔长的大小记录应变片所测应变作为标准应变和F-P光纤应变传感器的腔长大小便可分析光纤应变传感器的各种传感特性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3.2!试验结果分析由图3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光纤传感器的腔长与标准应变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经数值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其数学关系式如下图3!不同标距F-P光纤传感器的腔长与标准应变的关系曲线标距为6m m的光纤传感器$=5.85I+14950标距为8m m的光纤传感器$=8.11I+150Z0标距为10m m的光纤传感器$=10.15I+15011式中I代表应变P E$代表腔长n m应变I的系数代表灵敏系数常数项代表原始腔长从试验得出的数学关系式可以看出传感器的灵敏度基本上与理论分析一致初步验证了传感器标距与灵敏系数的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即标距越大则灵敏度越高并满足公式15的关系式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差别当标距分别为6 m m8m m10m m时所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5. 858.1110.15n m P E实际传感器初始腔长也和设计的不完全一致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在制作光纤传感器时难以精确控制标距和初始腔长所致F t I-10光纤干涉信号调节仪的腔长测试精度n m时所对应的微应变该微应变即为光纤传感器的应变测试分辨率当标距分别为6m m8m m10m m时光纤传感器的应变分辨率分别为0.17P E0. 1Z P E0.10P EF t I-10光纤干涉信号调节仪的腔长测试范围为9000~Z4000n m通过灵敏度的大小初始腔长的大小以及测试仪器的腔长测试范围可以计算出传感器的应变测试范围对于本试验所设计的初始腔长为15000n m的传感器当标距分别为6 m m8m m10m m时其应变测试范围分别为-1000~+1500P E-750~+111Z5P E-600~ +900P E因此传感器的标距越大即灵敏度越高则应变测试量程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在实际制作光纤传感器的过程中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标距大小和初始腔长大小即可获得合适的测试精度和测试范围从而满足不同测试条件对传感器的性能要求4!结!论对白光干涉型F-P光纤传感器的结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决定传感器的量程和测试精度的最主要结构参数为初始腔长和标距初始腔长决定了传感器测试范围的正负比例关系而标距决定了传感器的测试精度和测试量程传感器的标距越大则测试精度越高测试量程越小反之亦然在实际制作F-P光纤传感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和精确控制传感器的标距大小和初始腔长大小获得合适的测试精度和测试范围从而满足不同测试条件对传感器的性能要求参考文献!1!N o r b e r t F u r s t e n n a u.F i b e r-O p t i c I n t e r f e r o m e t e r S t r-a i nG a u g eP r o d u c i n g.A s y m m e t r i cF r i n g e sb y U s i n gN o n l i n e a r F e e d b a c k J.I E E E J o u r n a l o fC u a n t u n.E-l e c t r o n i c s.199********-1464.Z!B e l l e v i l l e C l a u d e.W h i t e-l i g h t I n t e r f e r o m e t e rM u l t i-m o d e F i b e r-O p t i c S t r a i nS e n s o r J.O p t i c sL e t t e r s.199318178-80.3!殷纯永.现代干涉测量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4!F e r n a n d oG F L i ut.Af r e C u e n c y d i v i s i o n m u l t i-p l e X e d l o w-f i n e s s e f i b e r o p t i c F a b r y-P e r o t i n t e r f e r-o m e t r i c s e n s o r s y s t e m C.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e n c eo nh e a l t hm o n i t o r i n g of c i v i l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s y s-t e m I C M C I'99P r o c e e d i n g s1999144-153.663传!感!技!术!学!报Z005年。
温度型光纤白光干涉传感器的研究

光纤 传感器 自 17 97年问世 以来 , 以其 独特 的优势 在 国 防科技 、 民用 工 程 、 空 航 天 、 油 化工 等领 域得 航 石 到越 来越 广泛 的应用 , 获得 了迅速 的发 展 n ]干涉 型光纤 传感器 是这类 传感 器 中精 度最 高的一 种 , 并 . 光纤 白 光 干涉传感 器作 为光纤 传感器 家族 中的新 成员 近年来 也 得到 比较 快速 的发展 , 且形 成一 个新 的研究 方 向 并 受 到 了科 研人员 的重视 [ ]它所 具 有 的优 点被众 多 的研究人 员所揭 示 , 3, 提供 了更多 的绝对 测量 的解决方 案 , 这是 采用 相干光 源 的传 统干 涉仪没 有 办法 实 现 的 . 测 量各 种参 量 的光 纤 白光干 涉传 感 器 中 , 变 和温 度 在 应
收稿 日期 :0 7 B—o 2o —0 9
作者简 介: 王文华 ( 7 一 )男 , 1 6 , 福建龙岩人, 9 广东海洋大学理学 院助教 , 硕士 , 主要从事 光纤通信 、 光纤传感的研究
维普资讯
第6 期
王文华 , : 等 温度型光纤 白光干涉传感器的研究
第 2 卷 第 6期 8
温度 型 光 纤 白光 干 涉传 感 器 的研 究 理学 院 , 广东 湛 江 54 8) 20 8
摘要 : 据光纤白光干 涉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出了一种采用半导体 热电制冷 器件 的温度控制 电路 系统并利 用它 根 提 进行 温度测试 实验 . 实验结果表 明 : 这种温度控制 系统在温度测量 的应 用 中线性非 常好 , 而且升 温过程 和降温过
维普资讯
20 07年 6月
韶关 学 院学 报 ・自然科 学
J u a fS a g a nv ri ・N trlS in e o m I h o u n U iest o y au a ce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纤白光干涉 摘要 光纤干涉型传感器是光纤传感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白光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光学干涉测量技术。白光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光纤干涉型传感器,能够测量光纤干涉仪的绝对光程差,且动态测量范围大,测量分辨率高。本论文分别阐述了扫描白光干涉测量技术和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的原理与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了不同的光纤白光干涉测量的结构和特点。 关键词:光纤传感器;光纤干涉仪;白光干涉测量术; Abstract Fiber optic interferometric sensor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fiber optic sensor. White-light interferometry is a widely used technique of the optical interferometry. The white-light interferometry, which is applied to fiber optic interferometric sensor can measure the absolute optical path difference (OPD) and possess the abilities to provide large dynamic measurement range and high measurement resolu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principle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canning white-light interferometry and spectral-domain optical fiber white-light interferometry are described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optical fiber white-light interferometry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Keywords: Fiber optic sensor; fiber optic interferometer; white-light interferometry; 1、绪论 光纤传感技术是20世纪70 年代末新兴的一项技术,近年来,光纤传感技术在当代科技领域及实际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光纤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防腐蚀、电绝缘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构成传感网络。光纤传感器的主要工作原理[1]是将来自光源的光信号经过光纤送入调制器,待测物理量与光发生相互作用后,导致光的部分光学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光的波长、强度、频率、偏振态、相位等),称为被调制的光信号,信号光再经过光纤送入光探测器通过解调后获得被测参数。 光纤传感器通常可以分为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波长调制型),以及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相位调制型)。干涉型光纤传感器的主要结构为光纤干涉仪,包括法布里-珀洛(Fabry-Perot)干涉仪,马赫-曾德尔(Mach-Zehnder)干涉仪,迈克耳逊(Michelson)干涉仪和萨格奈克(Sagnac)干涉仪。外界被测物理量的变化改变光纤干涉仪的光程差,导致干涉信号的相位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相位调制。通过干涉测量技术将干涉型光纤传感器输出的干涉信号的相位解调出来,从而可以得到被测物理量的绝对值或者变化量。光纤白光干涉原理与技术的发展既取决于基础理论上的深刻认识, 又受益于技术上重大进步的启迪, 在社会发展需求的牵引下, 历经了几十年的研究与积淀, 在传感技术、计量与测量学、生物学和医学与临床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该技术发展过程中, 以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955 年, E .Wolf 和Blanc-Lapierre 分别独立建立了部分相干光理论, 引进了关联函数[2] ;对关联函数的深入认识与系统研究, 奠定了白光干涉的理论基础1983 年, Brian Culshaw 课题组[3] 首次报道了基于白光干涉原理在光纤传感中的应用;开启了光纤白光干涉传感技术的研究方向。1991 年,Huang等[4]首次展示了基于白光干涉的二维层析成像方法;成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OCT)技术的研究开端。2003 年,E .Wo lf[5] 对部分偏振光的相干特性进行分析时, 指出了干涉的基本作用。2005 年, P .Refregier 等[6] 提出了一种测量相干特性具有的一般不变性的新方法, 称为内禀相干不变性理论;深化并拓展白光干涉理论的内涵, 被用于解决信号处理过程中偏振衰退的问题, 进一步导致了光纤白光干涉偏振传感解调新技术的发展。 2、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 白光干涉测量技术也称为低相干测量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光学干涉测量技术。根据光纤白光干涉系统的不同结构,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扫描干涉仪的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另一类是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需要一套接收干涉仪在白光干涉系统的接收端扫描传感光纤干涉仪的光程[7-8]。当传感光纤干涉仪和接收干涉仪的光程差相等时干涉条纹出现最大值。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是通过测量干涉光谱来测量光纤干涉仪的光程差。它的测量原理是用宽带光源输出一束宽带光注入干涉仪,用光谱仪在干涉仪的输出端检测干涉仪的光谱输出,通过分析干涉仪输出的白光光谱,就可以测量出干涉仪的光程差[9-10]。 2.1 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 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系统通常由传感干涉仪(Sensing Interferometer, SI)和本地接收干涉仪(Local Receiving Interferometer, LRI)组成,如图1所示。
图 1扫描白光干涉测量仪的原理与结构 其中传感干涉仪由光纤干涉型传感器构成,其结构可以是光纤 Fabry-Perot(F-P)干涉仪[11],Mach-Zehnder 干涉仪[12],Michelson 干涉仪或 Sagnac 干涉仪[13]。传感干涉仪用于把外界被测量转换成干涉光谱信号的相位调制。这种转换通过测量传感干涉仪的传感臂和参考臂之间的光程差来实现。在白光干涉测量系统中使用的光源为宽带光源,其相干长度与激光的相干长度相比要小很多,这也是白光干涉又被称为低相干干涉的原因。如图 1中所示,宽带光通过光纤耦合器耦合进入传感干涉仪中,并在干涉仪中发生干涉。随后干涉光从传感干涉仪输出并再次通过光纤耦合器进入本地接收干涉仪。由于光纤的低损耗,通常传感干涉仪被安装在感应区,以感知和测量被测量;而本地接收干涉仪处在控制端,通常远离被测区域。在扫描白光干涉测量中,传感干涉仪的光程差 L1和本地接收干涉仪的光程差 L2都要远大于光源的相干长度 Lc,即L1>> Lc,L2>>Lc。如果独立地将宽带光引入传感干涉仪或者本地接收干涉仪,在干涉仪的输出端没有干涉条纹输出。当两个干涉仪的光程差相匹配,且两个干涉仪的光程差 L1和 L2的差异 ΔL 小于光源的相干长度,即 ΔL=| L2- L1|< Lc时,在本地接收干涉仪的输出端才
会有干涉条纹输出。得到的干涉条纹的相位和条纹可见度是两个干涉仪的光程差 L1和 L2的差异 ΔL 的函数。当两个干涉仪的光程差相等(L1= L2)时,本地接收干涉仪输出干涉条纹的最大峰值,这一最大值被称为中心亮纹。 扫描光纤白光干涉系统的测量精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本地接收干涉仪的光程扫描精度,另一个是对本地接收干涉仪输出的干涉条纹的零级中央亮纹的识别精度。加上实际的干涉系统得到的干涉信号包含有噪声,使得精确识别零级中心亮纹变得困难。为此一种称为合成光源(Synthesized Source)的技术被提出。合成光源技术基于两个光源的自相关函数的相加。这两个光源的波长之间具有较宽的间隔,因此认为两个光源输出的光波是彼此非相干的。从干涉仪中输出的干涉条纹是两个光源单独工作时得到的干涉条纹的强度叠加。而基于合成光源的三波长叠加方法和多级平方方法则进一步降低了辨识中心条纹时对信噪比的要求[14]。同时光源合成技术可以降低对光源功率的要求,在白光干涉系统中使用两个低功率的光源,如 LED 光源,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根据本地接收干涉仪的扫描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系统分为机械扫描(Mechanically Scanned)和电扫描(Electrically Scanned)两种不同的形式。机械扫描的本地接收干涉仪的结构通常可以是 Mach-Zehnder,Michelson和 Fabry-Perot干涉仪。由于这种测量技术需要机械扫描装置,因此测量仪器体积大,可靠性差。另外受机械扫描装置的分辨率和机械扫描时振动影响的限制,该方法的测量精度低,测量速度慢。通常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的测量分辨率为几十微米到几微米。因此扫描光纤白光干涉系统不利于仪器化,并且实用性较低。电扫描式的光纤白光干涉仪采用反射镜倾斜的 Michelson 干涉仪或 Fizeau干涉仪。相比机械式扫描的本地接收干涉仪,电扫描式本地接收干涉仪不需要机械式的移动扫描部件,因此结构更加紧凑,工作稳定且扫描速度快。但是电扫描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系统的测量范围比机械式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系统的测量范围要小,并且由于使用了光电探测器阵列,因此得到的干涉条纹信号中的噪声较大。从而对中心亮纹的识别造成影响。 2.2 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 光谱域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通过直接探测光纤干涉传感器的白光干涉光谱,并通过分析干涉光谱信号来直接测量光纤干涉仪的绝对光程差,不需要本地接收干涉仪对光程差进行扫描。这一技术最显著的优点是系统中没有机械扫描装置,减小了系统的体积重量,因此干涉测量系统结构紧凑,可靠性高,便于仪器化和实用化,并且便于复用。通过使用光谱分析设备和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可以获得远高于扫描光纤白光干涉测量技术的绝对测量精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