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微型小说的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微型小说的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微型小说的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微型小说的阅读教学策略

什么是“文本细读”?用朱光潜先生在《美学》里的形象描述就是:“慢慢走,欣赏啊!”细读犹如观景,需要欣赏者放慢脚步,用充裕的时间,以宁静的心境慢慢体会。基于文本细读的微型小说的教学实践探究,是以学生对微型小说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以引导学生对微型小说的精巧构思为着力点,最终落实到学生对微型小说艺术价值的认识理解上,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微型小说的文学鉴赏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微型小说是小说的一种类型。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高中三年教材的选文看,古今中外的小说所占比重相当大,其中不乏小说的经典之作。学生有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他们的阅读水平通常只停留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粗略的关注上。在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把小说教得不像小说,用分析推理等非语文的方式教小说;或者教师尽管在教学课堂上,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大量的细节,但并没有涉及小说的言语表达,不需要学生去体验文章中的情感,也不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把小说的教学变成了筛选信息的阅读,用非文学的方式教小说;或者分不清小说和散文创作手法的不同,用非小说的方

式教小说;或者不管小说的个体文本特点,不管学生的年龄层次,教学永远停留在对小说三要素的条分缕析上,程式化地教小说......... 究其原因,教师没有认清小说的本质特征——

叙述和虚构。小说是叙事的,读小说,一定要从叙述和虚构的角度去读,这是把握小说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对小说的特征把握准确了,才能够在教小说时正确选择教学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对小说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下面笔者以课文《走出沙漠》为例,谈谈对微型小说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基于文本细读的微型小说的教学出发点微型小说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微观反映宏观,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所以教学的出发点首先应是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呢?

1. 运用“情境创设法”导入课文笔者在《走出沙漠》中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曾经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上世纪70 年代由于周围沙漠化严重,已完全干涸成一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1996年6月,上海籍探险家余纯顺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不幸在罗布泊悲壮遇难。事后,经研究人员证实,是迷路和常人难以忍受的高温最终导致了余纯顺的死亡。今天又有一支迷路的疲惫的考察队,没有食物,没有水,他们能走出沙漠吗?他们靠什么走出杳

无人烟的沙漠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微型小说《走出沙漠》学生在略带伤感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缓慢低沉的叙述中能快速沉浸到文本创设的氛围里。

2. 运用“扩写法”引导学生明确主题这篇课文,笔者主要通过扩写小说的题目,引导学生理解主题。据此设计了两个问题:①请同学把小说的题目扩充成一句话,要求这句话能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找到文中相关的语言点:“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 “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它将支撑我们走出沙漠。”从中体会到考察队员是在肇教授生前设计的一壶“水” (实际上是沙子)的激励下最终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②“这壶‘水’,对这

些考察队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小说是怎样具体描写考察队员们对这壶水的渴求的?”学生在解决了上个问题的基础上能很快找到相关的细节描写从而理解了这壶特殊的“水”其实蕴含生的信念,是它支撑着考察队员最终走出了沙漠。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利用题目,从关键句入手,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3. 运用“朗读法”促学生感悟人物形象。笔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两步。第一步:先让几个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经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并比较自然地概括出:“我”是个意志坚定、诚信可靠、忍辱负重的人;“孟海”软弱、暴躁但理智尚存;“郁平”盲从,但工作仔细。第二步,笔者让学生从肇教

授的角度设计旁白,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重新组织小说中人物的对话顺序。这样,学生不仅有了再读课文的强烈兴趣,而且在朗读中能意识到“肇教授”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也为下面的学习环节作了铺垫。

二、基于文本细读的微型小说的教学着力点微型小说要在短短的千字篇幅里吸引读者,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定要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教师指导学生赏析微型小说,就是要让他们细读微型小说的构思艺术并以此作为着力点,分析出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与独特价值,从而更好地感悟作品的魅力。

1. 侧写主人公微型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所以对人物的刻画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把笔墨着重在主人公身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微型小说要读的是主人公,而不是读人物。

《走出沙漠》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肇教授。作者对肇教授,主要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读者就是通过侧面描写才看出肇教授先人后已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充分?o 读者想象的空间,有震撼力,达到了“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的效果。

在这个环节的课堂设计中,笔者让学生围绕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如:“我”、“肇教授”、“孟海”等人展开评选先进人物的活动并让学生说明理由。通过这个活动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侧写的好处就毫不费力了。

2. 巧设悬念微型小说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设置悬念也是其常用的写法。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学生可能会知道这种写法,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解读。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走出沙漠》对主人公主要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的,而侧面描写必须包含一个巨大的情节突变作为基础。为了制造这种故事情节的突转,作者采用了“叙述跳移”的手法,把故事里正常的情节链中的某一个重要情节(环节)挪移到情节的最后,这样便制造了情节的空白和叙述的悬念;又因重要的情节在故事的结尾才被快速补出,因故事的真相的突然展示而形成情节的突变和波澜,从而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震惊和愉悦。?榱耸寡?生能对“叙述跳移” 这个

创作手法有直观的认识,笔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表格,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了这个概念。其情节顺序应

该是:③“我”为了这壶水和4个同伴进行了紧张的对峙一

①因迷路而走进了沙漠―④在艰难的对峙与妥协中坚持到了黄昏―⑤终于发现了绿洲―②肇教授的精心安排。

学生从这个情节流程图中,能很快明白它的叙述结构机制:从中间讲起,然后把前面的内容天衣无缝地加进去,再把中间省略的情节移到结尾,快速补出。这就形成了“叙述的跳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如果用对了教学方法,节约了教与学的

时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关注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从广义上说,叙述视角包含了叙述人称、叙述者的身份、心理状态、观点态度等。在微型小说中,我把它狭义地理解为“叙述人称”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微型小说的叙述人称,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艺术效果。

在《走出沙漠》的课堂结尾处,笔者拓展了另一篇微型小说《杭州路10 号》,设计这一程序意在巩固、强化学生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理解,并能由此及彼、举一反

三。在教学策略上,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重点从叙述人称的角度把微型小说跟短篇小说相比较,明确了《走出沙漠》这篇微型小说在叙述角度上采用第一人称现在时的方式,既渲染了故事的紧张气氛,又突显了主人公的强烈感受,从而让学生感知由于叙述人称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样图表式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每一篇微型小说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要细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奥秘。

对教师来说,每篇小说的独特之处,正是教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把握住“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 ,对小说教学尤其重要。

文无定法,微型小说的教学也是如此。从教师“教”的这方面看,基于文本细读的微型小说的教学策略的探究,是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以小说的构思艺术为探究点,以更好地把握

小说的核心价值,提高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质量,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也能获得相应的提高。从学生的“学”这方面看,基于文本细读的微型小说的学习,能使学生养成细致阅读的好习惯,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书目:

[1] 《高中语文质量目标手册》漓江出版社2013 年3 月第 1 版第1 次

[2]《小说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11月第1版第1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