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晚期的诗歌创作对唐诗的影响

合集下载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2.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3.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正文
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主题和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和影响三个方面,概述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一、庾信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庾信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庾信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二、庾信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庾信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田园、离别思念、咏史抒怀等。

他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和激情。

同时,庾信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三、庾信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庾信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庾信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南北朝文学的瑰宝,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庾信的诗歌创作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论庾信前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

论庾信前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教育管理经济社科论文

档案编号: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论庾信前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学生姓名:胡时儿指导教师:陈向春教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研究学号: 06035011216005学习中心:安徽明光奥鹏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08年5月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目录摘要 (3)引言 (4)一创作题材从艳情宫苑转变为战乱乡思 (5)二感情基调从纤弱苍白转变为真挚深沉、热烈奔放 (7)三、艺术表现手法从以绮丽取胜转变为“文采”与“风骨”兼备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0)附录 (11)摘要庾信是中国文学史上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在诗赋等创作领域中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的一生可以其四十二岁出使西魏被羁留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文学创作亦据此分为前期和后期。

纵观庾信作品不难发现,其诗文风格在这两个时期中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前期风格轻靡浮艳,主要是狭小单一的描写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艳情宫苑类作品,内容上空洞乏味,因而比较缺乏真情实感,感情基调纤弱苍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以绮丽见长,追求声律、辞藻、对仗、用典等形式的完美。

庾信后期作品的创作题材由前期的艳情宫苑转为战乱乡思;其作品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真情实感,感情基调从纤弱苍白转为真挚动人、热烈奔放;其艺术表现手法从以绮丽取胜转为“文采”与“风骨”兼备。

形成了悲凉凄怆、沉郁慷慨的晚期诗文风格。

关键词:庾信;前后期;风格;变化引言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是中国文学史上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他前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写景状物、吟咏艳情的“徐庾体”或“宫体”,以讲究声色、对偶、用典、隶事、辞藻华美等见长,文学成就不高,没有创作出真正有思想内容、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晚期的文学创作,把深沉悲壮的亡国之痛与精湛工丽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1]“悲感之篇,常见风骨”,[2]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向盛唐文学过渡的重要桥梁。

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对杜甫的影响庾信(约公元423年-约公元493年)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风格和创作主题方面。

首先,庾信对杜甫的影响在文学风格上。

庾信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多用长句和长词,语言通俗生动,形象鲜明。

这种豪放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运用长句和长词,表达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不公的关切,这与庾信的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其次,庾信对杜甫的影响还表现在创作主题上。

庾信的诗作主题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政治抒发、山水田园等多个领域。

他善于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对贫困农民和战乱所带来的痛苦表示同情。

杜甫在创作中也关注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官吏的批评和对战乱的揭露,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同情。

另外:文学观念:庾信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作品充满个人独立性和热情,强调诗人的主观体验和表达。

这种文学观念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创作中追求真实和直观的表达,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绘了广泛的社会景象和人民的疾苦,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抒情手法:庾信的诗歌风格擅长抒发内心的情感,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声情并茂的表达,使诗歌充满感染力。

杜甫在受到庾信的影响下,也注重通过抒情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意象丰富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以表达对人生、爱情、友情和国家的思考和感慨。

社会关怀:庾信和杜甫都关注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苦难,他们在诗歌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民生问题的关切。

庾信的作品中常常揭示官员的贪污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杜甫则以感人的笔触描述了战乱、贫困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呼吁社会关注和改革。

《哀江南赋》赏析

《哀江南赋》赏析

《哀江南赋》赏析第一篇:《哀江南赋》赏析《哀江南赋》赏析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他早年与其父肩吾以及徐、徐陵父子并为梁宫廷文人,文体绮艳,号“徐庾体”。

梁元帝时出使西魏被留,以后历仕西魏、北周,隋开皇元年卒。

在入北之初的大约十年内,由于处境的艰难、生活的贫困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他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赋,风格也一变而为苍凉沉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被看作是六朝集大成的作家,对唐人诗赋有很大影响。

有《庾子山集》。

中华书局版《庾子山集注》(清倪注,今人许逸民点校)是较好的通行本。

〔汇评〕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

……而荒芜不雅,了无足观。

如“崩如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此何等语?至云:“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尤不成文也。

杜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未觉前贤畏后生。

”尝读庾氏诸赋,类不足观。

……然子美推称如此,且讥诮嗤点者,余恐少陵之语未公,而嗤点者未为过也。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宋太宗端拱中进士刘安国酷爱《哀江南赋》,虽日旰未食而不饥。

盖词气鼓动,快哉惬心而已。

故前贤评品,以为风、雅之变,而流宕之胜者。

(〔清〕李调元《赋话》卷八)《哀江南赋》,怀旧都,出于《哀郢》者也。

(刘师培《论文杂记》)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林纾《春觉斋论文》)〔赏析〕《哀江南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

其写作时间,学术界历来多遵信陈寅恪先生之说,认为作于578年12月(时庾信66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鲁同群考证认为当作于557年12月。

此后,林怡提出作于566年,牛贵琥认为作于568年。

目前笔者仍以为557年之说较为合理。

证据有三:一是序中“三年囚于别馆”一句实际已交待了作者作赋的时间与身份。

庾信554年出使西魏被扣,后三年,恰是557年。

而且其时庾信在北朝有官无职(西魏、北周朝廷拜庾信为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皆为勋官或戎号之类,而非实职),迹近拘囚。

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情特色

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情特色

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情特色程平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

他是南北朝集大成的作家,又是唐代律诗的先驱。

一般学者都以/侯景之乱0为界,将他的创造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生活在梁朝君王身边,创作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文学成就不大。

进入北国之后,其作品呈现出雄健新警、沉郁顿挫的特点。

杜甫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0[1]/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0[2]这是非常中肯的。

一、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德潜曰:/子山固是一时作手,以造句能新,使事无迹。

比何水部似又过之。

武陵陈胤倩谓少陵不能青出于蓝,直是亦步亦趋,则又太甚矣0[3]这里所说的/能新0和/无迹0,就是指诗人抒情的真切自然,深沉浓郁。

六朝的文人们纷纷驰骛于隶事、声律和对偶中,反映现实、抒写真情实感的作品很少。

庾信羁旅北国,在/关塞流离,家国俱亡,身世如梦。

冰蘖之阅既兴,艳冶之情顿尽。

0[4]的情况下以他那支/凌云健笔0和/纵横出奇0的文思,写出了大量的充满血和泪的/悲感之篇0。

同时,也给北方文坛带来了生机,从而形成了他刚健挺拔、沉雄悲壮、清新雅丽的艺术风格。

庾信诗赋,词哀意重,5哀江南赋6/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0[5]与/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0[6]的5离骚6同工异曲。

以个人经历与实事相穿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卷:皇室的骨肉相戕,高门世族的无能,贼臣的乱国,,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恨。

这种重在战乱现实的描绘、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比5离骚6的杂以幻想,隐约其词,似乎更能感动人心。

5哀江南赋6,长达3000多字,叙述事件众多,但避免了平铺直叙、松散凝滞的弊病。

首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发端语和转折虚语,从而使得篇中的气势因感情的变化而变换不定,文章开合跳跃,纵横排荡。

其次,采用不断换韵的方法来加快作品的节奏,全赋共换韵53次,差不多每五六句一换,韵的转换次数多,能够调动篇章的气势和节奏,整部旋律缓急不定、抑扬有节。

再次,为适应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把散文美巧妙地移植到骈文对称美上来。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拓展研究视角与方法
加强作品解读与诠释
鼓励研究者从多维度、多角度对庾信 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引 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提高研 究的深度和广度。
鼓励研究者对庾信的作品进行更为深 入的解读和诠释,挖掘其深层含义和 历史文化价值,为理解庾信及其文学 作品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与六朝文学的联系
庾信的创作与六朝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既是六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又对六朝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庾信的诗歌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尤其是对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 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05
庾信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庾信作品的艺术价值
文学风格
庾信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融合了清新自然、婉约柔美的辞藻与对人生、社会 的深沉感慨,展现了较高的文学造诣。
要点一
融合多元风格
要点二
精湛的修辞技巧
庾信在创作中融合了多种文学风格, 如骈文、散文、诗歌等,形成了独特 的文学表达方式。
庾信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 、排比、对仗等,使作品具有极高的 艺术感染力。
要点三
独特的语言风格
庾信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独特风格,形 成了典雅、凝练、流畅、生动的语言 特色。
庾信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传承与发展
庾信的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学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跨文化交流
庾信的作品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 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代表之一。
04
庾信的文学思想与艺术追求
庾信的文学思想
儒家正统观念

《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庾信后期诗歌思想分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庾信后期诗歌思想分析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8Genera.No.1652018年第6期(总第165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庾信的诗歌创作阶段可以按照不同风格做一个前后的分期,以公元554年庾信从南朝梁出使北朝西魏为分界点,之前的诗歌创作多以宫体诗为主,具有清新绮艳的特点;公元554年之后的诗歌创作对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诗歌主题多样、情感表达真挚、思想内涵丰富,文学价值和文学成就要远远高于前期的文学作品,所以研究价值也相对高于前期的文学作品。

虽然现在对于《拟咏怀二十七首》的创作年代有所争议,但是就思想内容上来看,无疑是庾信后期的作品,这组诗歌在思想内涵上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悲切深沉的乡关之思《周书》中记载:“(庾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

”乡关之思是庾信后期诗歌创作中最主要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甚至始终贯穿庾信后期的诗歌创作中。

《拟咏怀二十七首》中有十七首都表达了庾信悲切深沉的乡关之思。

如《拟咏怀》之二十二:日色临平乐,风光满上兰。

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

在这首诗中,庾信将自己比喻成出嫁后不能再回家的“美人”,认为自己是背井离乡的“别鹤”、“孤鸾”,表现出了庾信离开家乡的孤苦之感,但是又被困居北地,没有办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只能“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

”再如《拟咏怀》其三: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庾信在这首诗中也表达了“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思念故国的痛苦与“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困局北地的无奈。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极为严密的门阀制度,庾信出自于东晋的四大家族之一的庾氏家族,作为出自门阀家族中的子弟,庾信非常重视自己手中的政治特权,他认为自己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生来就应该读书入仕、报效国家、维护家族的荣誉,《哀江南赋》中庾信也提到:“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可以看出庾信的家族一直有着恪守孝悌和忠君守义的操守,强烈的伦理思想和忠君思想一直影响着庾信,庾信心中强烈的忠君思想使他不愿接受北朝的官位。

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

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

意输 赅入 的你

接 坛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受 对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庾汇 报 人
信:
XX



目 录 标 题

庾唐
接受 信风格
代 诗 坛
的对

庾唐 信代 的诗 认坛 知对

庾唐
接 受
信 地 位
代 诗 坛
的对

庾唐
接 受
信代 作诗 品坛
的对

原庾唐 因信代 与接诗 影受坛 响的对
唐代诗人对庾信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对他的诗歌风格和技巧进行了继承 和发展。
庾信的作品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技巧成为了唐代诗 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唐代诗人对庾信的作品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使得他的作品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 流传和影响。
品对唐
第 三
的庾代 章
接信诗
受作坛
与受对唐
第 六
影的庾代 章
响原信诗
因接坛
唐代诗坛对庾信接受的原 因分析
庾信文学成就: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唐代文学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诗人们对前代文学的借鉴 和吸收非常重视。
庾信诗歌特点:庾信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抒情性、叙事性、哲 理性等,这些特点对唐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庾信的诗歌作品在 唐代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被视为 经典之作
唐代诗坛对庾信与其他文 学家的比较与评价
庾信与李白的比 较:庾信被誉为 “诗仙”,李白 被誉为“诗圣”, 两人都是唐代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
庾 信 晚 期 的 诗 歌 创 作 对 唐 诗 的 影 响
。宋成英


摘 要 :庾信后期 的亡 国 北,使他的诗风得 兼南北之长,尽管宫廷诗仍 占 入 主导 ,但他 的诗歌风格 已经向质朴方 面转变,对扭转宫体 诗风还是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庾信晚期诗歌在声律方面刻 意追求 ,更接近唐代 的近体诗 ,对
“ 冰 ”、 “ 度 经寒 ”二句颇 具 边塞 特 色 ,全 诗语 气 与前 四句相粘 ,则几乎为一首唐人五律 了。
豪壮 ,颇 具风骨 ,让人看 到了 “ 建安风 骨”的再现 ,对 唐 代边塞诗 的影响也十 分大 。如陈子 昂在 唐初提倡 “ 魏风 汉
( )对仗精工 ,语辞 自然流畅 二
验——乡关之 思、哀怨之情 等 。翻 阅庾信后 期诗文可 以看 题材超越 了狭窄 的宫廷诗 。除了乡关之作 ,作者还写 了一
到很多这样 的诗句,如:
“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 ( 哀江南赋并序》 )
些 边 塞 诗 , 如 《 赵 王 送 峡 中 军 》 、 《 益 州 上 柱 国赵 王 和 上
风 偏 于 纤 小 而 浮 靡 , 多 为 应 制 之 作 , 有 的 只 是 文 风 的 绮
笛 断肠歌 。纤腰 减束素 ,别泪损横 波。恨心终 不 歇 ,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三个 “ ”字 的使用 ,体现 了作者有家难 归的心酸 , 断
艳 ,而 少建安诗歌 的风的技 巧与北风独有 的刚健风格融合 在一起 ,开启 了南 感 ,而且语 言的表达也十分流畅,如 《 出塞》: 北诗风融 合的序幕 ,也为唐代诗歌突破 宫体诗 的拘 囿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
飞蓬似征客 ,千里 自长驱 。塞禽唯有 雁 ,关
树但 生榆。 背山看 故垒 ,系马识馀 蒲 。还 因麾 下
坛的影响,实现了诗风 的健康发展。
( )风 骨 的再 现 二
“ 旅人 嗟岁暮 ,田 家厌作 劳 .” (( 裴仪 《 和
同秋 日》 )
“ 藐是流 离,至于暮齿。” (《 哀江南赋》 )
由于南 北朝地理位 置的差异 ,南北文学 的风气也迥然
以上诗 句多写 “ 羁旅 ”、 “ 凄怆 ”、 “ 穷秋 ”、 “ 流 不 同,南朝 文坛 多刻 意追求语 言形式的华美 , “ 明体 ” 永
庾 信的诗歌语 辞对仗工整 ,作品显得沉稳 ,又不失清
骨 ”,与 庾信可谓呼应 ,杜甫评价庾信 “ 老更成 ”,正是 丽 的特 色 。如 《 陪幸终南 山和宋 文 内史》 、 《 小园赋》和 与作者技 巧运 用 的成 熟及 风骨兼备有关 系。庾信 巧妙 地将 《 哀江南赋 》中的句子 ,对仗精 工 自然 ,毫无 生搬硬造之
凄清 临晚景,竦 索望寒 阶。湿庭凝 坠露 ,抟
风 卷落槐 。 日气斜还冷 ,云辜晚 更霾。可怜数行
雁 ,点 点 远 空排 。
戍久风 尘 色,动 多意 气豪。建章楼 阁迥 ,长 安 陵树 高。度冰伤 马骨 ,经寒 坠节旌 。行 当见天
子 ,无假 用钱 刀 。 一 ,
这 是 一首 写 景诗 ,有 着质 朴 的风 格 , “ 湿庭 ”句 中 的 “ ”应仄 而 平 , “ ”字 应平 而 仄 , “ 怜 ”旬 中 庭 坠 可 “ ”应仄 面平 ,其他句式均 为五言律句 ,若 最后 四句 能 行
就 是代表:北朝 文坛 质朴无华 ,但 类似 《 木兰诗 》、 《 敕 板 ,如 《 秋 诗 》 : 晚 勒 歌》的佳 品甚少 。庾信入北之后 ,吸收 了北 方的刚劲之 风 ,写出了一些 刚健 的作 品,显示 了浓郁 的苍凉 文风,无
疑 对 宫体 诗 是 一 次洗 礼 ,如 《 入塞 》 :
二首 》等 ,将 自己悲凉的心绪 融入到 了北方独 有 的边塞 风 光之 中,这也为初唐 四杰对 宫廷诗的超越 打下 了良好 的基
“ 寒关凄怆 ,羁旅悲凉。” (《 竹杖 赋》 ) “ 苍茫望落景 ,羁旅对穷秋 。” ( 秋 月 )
础 ,四杰 继承 了庾信 的衣钵 ,渐 渐削弱 了宫体诗对唐代 诗
有 重要影响 ,使其 “ 所作 皆华实相扶 ,情 文兼至 ”, “ 悲
渡起 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 )题 材 多 元 化 一
庾信 前 期 主要 生活 在 宫廷 中,题 材 的选 择 空 间 比较
感之篇 ,常见风骨 ”r,这些成就不仅奠定了庾信在 当时文 狭小 ,多为应制之作 ,而后期他 经受 了建康及 江陵两次败 1 ] 坛 的重要地位 ,也对 中古诗 歌 向盛唐文 学的过渡起 了重要 亡 ,又羁 留北方 ,尽 管北朝统 治者待其不 薄,但人 的乡土 的作用 。
国难 , 羁 旅 异 地 , 受 到 了北 方 刚 健 的 民 歌 的 影 响 , 写 出 了 最后反用 了精卫填海 以及 《 经注》 的典 故,表达 了作 者 水

些异 于 宫体 诗 的优秀 作 品 ,其 中多 表达 自 己的切 身体 希望缓解 自己的乡关思念之苦 。较前期作 品,作者选择 的

之 思是 不可 泯 灭的 。 《 咏怀 》便 是作 者 这方 面 的代表 拟 作,共2 首 ,如其七: 7 榆 关断音信 ,汉 使绝 经过。胡笳 落泪 曲,羌

庾信南北兼蓄的诗风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庾 信 的诗 风 兼南 北诗 风 之长 ,但却 仍 以南 方 之风 为
胜 。庾 信前期主要 生活在南朝 ,过着 安逸 的宫廷 生活 ,诗
唐代诗人的近体诗创作起到 了典 范作用 ,同时也丰富 了诗歌 的创作理论 。 关键词:宫体诗 声律 质朴
庾 信处于一个 政权频繁 交替 的时代 ,他秉承 了前 代的 离 ”等 ,诗 的风格 已经异于宫体诗 了 ,对于诗 歌向唐诗过
文 学成就 ,又 融入 了他 自己卓越 的文 学才 华及羁旅情 怀 , 其 诗文成就冠盖 一代 ,特别 是晚期 的亡 国之恨对他 的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