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外国文学史讲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 1807年出版的诗集《懒散的时刻》遭到当时声望很
高的《爱丁堡评论》的攻击,使他异常敏感的自尊 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他以《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 进行回击;这是一首英雄双行体讽刺长诗,诗中对 包括司各特、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等人在内的许多 诗人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毫无顾忌的挖苦嘲笑, 引起不小的轰动。 1809年在取得上议院议员的资格后,拜伦与友人约 翰·霍布豪斯到西班牙、希腊等国进行了历时两年 的漫游。1812年发表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 记》的前两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孤独、忧郁、悲 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罗尔德,轰动了当时 英国文坛。 1813-1816“东方故事集”发展了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第二节 乔治·戈登·拜伦
一、生平 二、创作 三、“拜伦式英雄” 四、《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五、《唐璜》
拜伦
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英国19世纪最杰 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歌德 誉为“19世纪 最杰出的天才”
拜伦故居
(一)生 平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英国 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 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 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 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 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十岁 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父母的离异,他自 己的生理残疾,苏格兰大自然的风光以及乡间的朴 实生活,在拜伦幼年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三)拜伦式英雄
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 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 (《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 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
精神特征: 1、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 2、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 3、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 爱复仇。
作品
1、 爱情诗歌: 《雅典的少女》(Maid of Athens,1810)
2、 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歌: 《海盗》( The Corsair,1814) 《锡隆的囚徒》( The Prisoner of Chillon,1816)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Childe Harold‘s Pigrimage,1809-1818) 《唐璜》( Don Juan, 1818-1823)
1823年夏天,到希腊去参加希腊反对土耳其的民 族解放战争。
因过分劳累患了热病,1824年4月19日逝世。
评价:自由之子(欧福里翁的化身)
鲁迅评价他“立意在反抗”。 拜伦自己说:“我始终只具有两种情感:酷爱自由,
厌恶伪善。”是一切专制制度的死敌。 人格与诗歌完美的统一,令世人惊讶。既用自己的
1816年因婚姻问题遭人诽谤,不得不永远离开英 国。
1816-1817年他在瑞士度过。在这里同雪莱建立了 密切的友谊。
1817年秋天,拜伦迁居意大利,参加了烧炭党人 的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活动。
1818年在写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四章后, 开始创作叙事长诗《唐璜》,到1823年去世前一 年为止,共完成了16章又14节,计一万六千行。
(四)《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 Childe Harold's Pigrimage,1809-1818)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此书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 题为题材。
1809年拜伦写出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与苏 格兰评论》进行回击。这首长诗显示了拜伦作 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确立了他在英国诗坛 上的地位(还批评了湖畔派诗人与司各特)。
(二)创 作
2、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 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 于是拜伦愤懑地离开祖国,先后游历了 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 希腊、土耳其等地。1811年7月拜伦回到 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 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 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
3、 政治讽刺诗: 《审判的幻景》 (The Vision of Judgment,1822)
4、 哲理诗剧 : 《曼弗雷德》( Manfred,1817) 《该隐》( Gain,1821)
(二)创 作
《东方叙事诗》是以东方为背景的浪漫主义组 诗,共6篇:《异教徒》(1813)、《阿比托 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 《莱拉》(1814)、《巴里西耶》(1816) 和《科林斯的围攻》(1816)。在组诗中,诗 人对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现实提出了强烈抗议, 进行了彻底否定。由于其带有浪漫主义的抽象 性而缺乏明确的规定性,所以它就变成对一切 社会制度的抗议和否定,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 义倾向。
诗歌又以自己的人格建立自己的纪念碑。 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这种个人主义受天生良知的
驱使而变为统摄整个欧洲精神的大我,而一生颠沛 流离,哪里有硝烟就奔向哪里。 身世与创作的关系:天生叛逆的性格,渴望自由, 憎恨一切方式的专制和压迫。但他心中的自由是抽 象、模糊的。
(二)创 作
180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表 现出诗人对周围庸俗环境及上流社会的轻蔑与 鄙视,以及诗人在空虚的喧嚣中所感到的寂寞 和孤独的悲哀。诗集出版第二年,《爱丁堡评 论》发表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讽刺。
由于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的明显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三)“拜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英雄”
这是拜伦创作的一系列浪漫主义诗篇,特别是东方 故事诗中的形象,因其或多或少带有拜伦自己的特 点,因而叫拜伦式英雄,他们与社会势不两立,追 求自由和独立,呈现出孤傲、倔强、勇敢的叛逆精 神,在于社会的冲突中又表现出忧郁、悲观、失望 的情绪,该形象系列在《恰尔德哈罗尔德》中初见 端倪,到《曼弗雷德》、《该隐》中发展到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