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认同感之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关键阶段。
在这场全民抗战中,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并探讨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一、共同的抗战目标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共同抱定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共同目标。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人们都团结在一起,为了摆脱日本侵略者的压迫而奋斗。
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以抗战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二、共同的民族认同中国抗日战争中,民族认同成为团结中国人民的一条重要纽带。
在日本侵略者丧失人民信任、遭到世界的唾弃之际,在抗战的推动下,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对于自身国家利益的高度认同。
同时,中国的国旗、国歌和国号等民族象征也得到普遍认可和尊重。
这种民族认同感不仅拉近了各个地区的距离,还培养出了国家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国抗日战争中,民族团结以实际行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同地区的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抗日团体,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作战,为保卫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政府也积极推动民族团结,通过宣传、教育和民主实践等手段,加强国家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
四、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共同抗击外敌的经历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今后的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战争中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和国家意识成为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为今后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侵略的重要力量。
这场战争不仅形成了深厚的国家认同感,也为中国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意识的转变:中国局部抗战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民族意识的转变:中国局部抗战对民族认同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日本的侵略与分割。
中国危机四伏,民族处于危急状态。
在此时期,中国的局部抗战迅速兴起。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关于自我认同的重要的转变,民族意识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以下是中国局部抗战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的一些具体论述。
1. 增强了对中国的热爱和归属感中国的局部抗战使中国人意识到,他们和他们的祖先一样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许多外国侵略者带来的压迫和侵略引发了民族团结的感觉。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当时之所以加入抗战行列,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期间,爱国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很多中国人也重新思考了自己是何方神圣,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此认识到了自己与中国的相关联系,这种认知创造了一种更强的国家认同感。
2. 加深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历史悠久,孕育了悠久的文化和传统。
但是,中国却饱受其它国家的侵略和欺压多年,报仇雪恨成为了中国民族的愿望。
中国的局部抗战在此背景下的开展,让中国人重拾了对自己民族的自信,让他们更增加了对自己民族的自豪。
他们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和科技,这使得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高峰。
中国民族的愿望被激发出来,让中国人民沉淀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3. 促进了国家文化的复兴中国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战争和经济萎缩的背景下陷入了沉睡状态。
中国的局部抗战对中国的文化醒来和复兴做出了贡献。
国家和大众意识到了保障文化是保护抗战胜利的一项重要策略,获得胜利的同时也应该是文化复兴的起点。
许多前史文化重要人物在此期间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文化复兴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大发展的可能。
例如,范世英等音乐家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爱国主义,创作了流传至今的大山深处。
还有许多作家如冰心、巴金、奚兆熙等人坚定地支持抗战,并创作出抗日战争相关作品。
这些独具特色的精神和文化元素使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巨大提升,增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 国民族认同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民族认同的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历史篇章。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对中国民族认同也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着诸多问题,民族认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时,国家贫弱,社会动荡,各地军阀割据,民众生活困苦。
加之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受到侵犯,民族尊严遭受严重践踏。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相对薄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每个人都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个民族抗战力量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让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
无论是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还是在后方默默支援的百姓,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者。
这种全民参与的抗战,打破了地域、阶层、职业的界限,使人们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差异,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战争中,无数英勇的事迹涌现出来,成为了民族认同的生动教材。
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将军等英烈的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民族的脊梁所在,也让每一个中国人为自己属于这个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曾经,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屡遭挫败,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但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这一胜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让国人坚信,只要团结一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抗战胜利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力量。
这种国际地位的改变,进一步强化了国人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与民族意识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与民族意识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中国社会与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为抵抗侵略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更是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国人民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抵抗精神,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首先,中国抗日战争加深了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几年来,中国人民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和屠杀,这迫使中国人团结起来,笃定地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在这场战争中,抵抗者不拘一格,百业兴旺,外患并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
相反,他们积极投入到战斗中,用血肉之躯捍卫家园。
这一团结和奋斗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现代化和国家繁荣的动力源泉。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也加强了中国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民主意识。
在战争中,中国国内出现了临时抗日政权,各级政权形成了有效的政治组织,这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政权为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和政治支持,同时,他们也调动了社会资源来保障人民的生计。
这使得中国社会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关注社会公平、机会平等和人权的诉求。
战争过后,这种社会和民主意识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抗日战争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与日本军队的战斗和顽强抵抗,培养了众多的军事指挥官和现代化军事战略的思想,这为中国的现代化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战争中,中国政府也开始抛弃旧有的封建政体,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持续给中国社会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而非积极的影响。
然而,正是这场战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团结抗争精神,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与民族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加深了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强化了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民主意识,带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抗日战 争中的文化自觉有何特点

抗日战争中的文化自觉有何特点《抗日战争中的文化自觉有何特点》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文化自觉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文化自觉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首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抗日战争中文化自觉的核心特点之一。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中华儿女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文化传统,这种认同感超越了地域、阶层和党派的差异。
无论是在前线奋勇杀敌的战士,还是在后方辛勤劳作的民众,都深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肩负着保卫祖国、传承文化的使命。
例如,在文艺作品中,大量涌现出以歌颂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作品。
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都成为了激发民族认同感的有力武器。
田间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警醒着人们如果不抵抗侵略者,就会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命运,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抗争意识。
其次,抗战中的文化自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当时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紧密围绕着抗战这一时代主题展开。
无论是新闻报道、文艺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聚焦于如何抗击日本侵略、如何鼓舞民众士气、如何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及时报道战争的真实情况,让全国人民了解抗战的进展和英雄事迹。
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鼓舞人民斗志的作品。
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磅礴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再者,抗战中的文化自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抗战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责任。
文化也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属,而是广大民众都能够参与和创造的。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民众通过民间戏曲、歌谣等形式,宣传抗战思想。
识字班、夜校等普及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读懂抗战的宣传资料,明白抗战的意义。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意识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意识摘要: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个时期的民族意识,有着危机感、责任感、民族认同感等鲜明特征,为抗日战争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特征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存在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依赖于民族存在并反作用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并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固基石。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在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一系列殊死较量的同时,形成了这个时期特有的民族意识,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敌入侵,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已经逐渐萌芽和形成。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
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不断地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正处在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的生死关头。
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4省之后又入侵华北各省,不到4年,差不多半壁山河已经被日寇占领和侵袭了。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日寇肆无忌惮的大肆侵略,把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2.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九一八”事变后,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抗战时期,中国民众集体展现出了强烈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这种精神与意识不仅推动了战争的进行和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更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论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团结与拼搏的抗战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着强大的侵略者,中国民众表现出了极大的团结与拼搏的抗战精神。
从国民党政府到共产党,从城市到农村,从年轻到老年,无论身份背景如何,民众都心怀国家复兴的信念,齐心协力与侵略者作坚决的抵抗。
这种团结与拼搏的抗战精神凝聚了国家的力量,使得中国能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抗战,并最终战胜敌人。
二、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意识。
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和对祖国的蹂躏,中国民众不顾一切地投身于保卫国家的斗争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
这种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壮志豪情,使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并不断努力为祖国争取更好的未来。
三、民众的牺牲精神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存亡,毅然舍弃个人利益,表现出了极其可贵的牺牲精神。
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民众,他们都愿意以身犯险,甚至就义于战场上。
这种牺牲精神不仅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整个民族利益的追求,体现了民众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牺牲的高尚情操。
四、文化的抵御与传承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抵御与传承。
逆侵略战争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许多著名作品与文化符号诞生于这个动荡的时期。
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抗战英雄和抗战精神的力量,对于激励中国民众坚定抵抗侵略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文化作品也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与民族意识是中国民众在抵抗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品质,它不仅是中国战胜敌人的重要原因,更是中华民族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民关系与民族团结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民关系与民族团结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御日本侵略而发动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军民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民族团结更是战胜侵略者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民关系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一、军民关系的发展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军队与人民的关系经历了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开始,军队与人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人民对军队存在着不信任和疏远的态度。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和日本侵略的加剧,军队积极主动与人民接触,通过宣传教育和实际行动,逐渐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战争中,军队为人民提供了保护和安全感,他们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捍卫国家利益。
同时,军队也积极协助人民开展生产、抗击灾害等社会活动,增强了人民对军队的认同感。
军队不仅仅是保家卫国的利器,更是人民的保障和希望。
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中国抗日战争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一心一意的抗战精神。
战争爆发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和内战的局面,但面对共同的敌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了抗战的强大力量。
不论民族、阶级、地域的差异,人们都抛弃前嫌,面对共同的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斗争。
民族团结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各族人民用血肉之躯守卫家园,无论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大家都团结一心,奋勇杀敌。
同时,八路军、新四军等民族解放军组织也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
三、军民关系与民族团结的互动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关系与民族团结是相辅相成的。
良好的军民关系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而民族团结又促进了军民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军队积极参与抗战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了人民对抗战的认同感,提高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同时,人民对军队的支持和信任也使得军队更加坚定斗志,勇往直前。
军队与人民的密切联系,使得抗战事业更加顺利进行,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更加坚定。
四、启示与总结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形成是艰苦卓越的,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认同感之关系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侮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
在这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可见这场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使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大为增强,同时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也使得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有助于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尽管各民族形成的历史有长有短,社会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拓和维护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实近代中国的先识之士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思想和民族自我意识, 但是
直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前, 广大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仍十分薄弱。
长期的内战与分裂, 不仅妨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而且给日本侵略者实施其征服满蒙、继而征服中国的国策以可乘之机。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民族心理学认为, 外敌的存在及其所造成的压力, 会迫使一个民族更加团结, 一致对外。
尤其当一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时, 则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为拯救自己的民族而英勇奋战。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压力远远超过了以往列强的每一次侵略战争。
在面临亡国绝种的巨大压力前,中国各族人民摒弃前嫌,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认同感和同仇敌忾之气。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抗战军人之间或曾是同床异梦的对手,或不共戴天的夙敌,但一句“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古训让他们深明大义而同仇敌忾。
蒋介石个人的死对头,广西将军李宗仁和白崇禧把他们的全部武装力量和资源都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来,并接受蒋介石的领导,和他并肩战斗。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抛弃了国共前嫌,转而支持蒋介石。
抗战初期,孙陵、李初犁等发起“投笔从戎”运动,郭沫若等六十余名作家签名响应,誓以血肉之躯与日寇“死战”。
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法师不顾佛门成法,对弟子慨然发愿:“吾人吃的是中华民族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门子弟,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自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再加跋语云:“佛者,觉也。
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中国知识文化艺术界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抗战炼狱中,一洗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来的晦涩柔靡迷乱浮嚣之气,直承春秋气象、汉唐雄风,为中国人的道德自立和文化复兴筑起凤凰涅槃式的巍峨高岗,培育、锤炼、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
在抗日战争中,蒙、藏、回联合慰劳抗日将士代表团曾通电表示:“国内各民族绝对不可分,惟有团结一致,牺牲奋斗,方可达到保国卫民的目的。
”冀中地区的回族同胞表示:“我们回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抗日的先天任务。
”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表达了他们共赴国难的豪迈胸怀。
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分裂中国的斗争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壮
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
中华民族认同感提升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
强敌的入侵, 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这种民族认同感确实为中国洪荒以来所未有。
民族的空前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使中国由散沙状态凝聚成一个战斗的整体。
当时,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近代史上,这样的国难是第一次,同时中国能真正以国家的组织,全民族的觉悟与热情,动员全国一切军队以救亡卫国,这也是空前之事。
”“中国人今天之心理, 只是反分割反亡国这种心理已经使得二百万军队结成一个人。
同时, 广大的民众, 千百万的知识青年都决心做军队的后盾。
”在民族觉醒的驱动下,“地无分南北, 人无分长幼”,举国上下都抱定了与敌寇拼一死战的决心。
一位外国记者写道“尽管日本人抱着阻挠中国日渐强盛这一目标来作战,可是相反地,战争的结果反令中国成为一个空前团结和坚强的战斗单位。
”这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彰显出中华民族抵抗强敌入侵的高度的民族自觉, 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使得少数民族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来,谱写了一曲少数民族与汉族并肩战斗,共同抗战的壮丽篇章。
抗日战争期间,少数民族纷纷组织抗日武装队伍或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全国各地以自己生活的地域为活动范围,一方面为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和当向导,有力地配合了抗日军队的作战;另一方面,直接展开对日本侵略军的作战。
同时,少数民族在各个方面支持中国抗日战争。
在人力方面,数百万少数民族青年应征入伍,奔赴抗日前线。
除应征入伍外,许多少数民族青年还自愿从军。
此外,参加战地服务团,从事救护伤员等工作的各族妇女了保证前线需要,少数民族还投身修路修机场和运输物资等工作之中。
在物力和财力方面,少数民族为抗日竭尽所能,慷慨解囊。
在维护国际交通线方面,当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后,云南和新疆成为我国打破其军事和经济封锁,从陆地到空中与国际社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联系与往来,并获得国际援助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为国际抗日交通线的修建和畅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他们的力支持和帮助下,国际抗日交通线得以畅通无阻,从而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孤立和封锁我国的美梦。
在对外宣传方面,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各国穆斯林和佛教徒的欺骗,宣传我国的抗日政策,扩大我国抗战的国际影响,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抗战事业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少数民族同胞发挥自身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传统,主动走出国门进行抗日宣传。
总之,在抗日战争中,少数民族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写下了抗战史和中国革命史十分重要而又光辉灿烂的一页。
抗战期间,共同的利益和命运使各族人民不分彼此走到一起,由原来不自觉的民族合作走向自觉的民族合作。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大迁徙和大流动,打破了各民族之间原来的半封闭和半隔绝状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由此可知,抗战不仅大大加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得到新的升华,而且使各民族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
参考文献:
黄河在怒吼_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于清
试论抗日战争对民族心态的影响——游国斌
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陈国裕、祁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