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析一、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政治学》不仅仅是一本赞美雅典城邦政治的书,实际上是一本赞美理想城邦政治的书,一本反思、批判现实政治,探讨优良政治生活,即道德生活的书。

政治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过优良生活的。

亚里士多德把理想的城邦政治和现实的城邦政治进行对比,批判。

《政治学》不是为维护奴隶主城邦政治的书,而是主张混合政治,即维护中产阶级利益的中庸政治,不同的正体不能说哪一个绝对的好,哪一个不好,任何一种政体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个变态的政体。

本书要探讨的是什么样的政体,可以让人们过上优良的有道德的生活。

二、本书的主题:人类能不能过着一种道德的优良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的分解,是否可能的问题是政治哲学的问题,而如何可能,则是政治科学研究的问题,所以,这个命题是整个政治学都要研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的政体是一种温和的政体,即中庸政治,所以,《政治学》是一本阶级调和的书。

在他的城邦概念中,国家指的是“states”;而不是“country”,没有公民权的人(妇女、儿童和奴隶)是不在城邦范围内的,现代意义上,仍然有用“states”人和“country”人的。

三、方法论:1、从比较严格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本政治学原理和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制度)相结合起来讨论统治形式和统治内容之间的,即价值内容与价值形式的政治论著(《政治学》一书中,国体与政体没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定位的时候可以说,该书既是政治哲学方面的,也是政治科学方面的,是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相结合。

2、《政治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与伦理学分开的政治学论著。

它的出现,标志着政治学的诞生。

该书具有着政治学与论理学,政治理论与政治科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本书运用了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四、本书的基本结构:从大的角度来说,分两类,卷一:城邦或国家的起源和基础;卷二到卷八,分析城邦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矛盾与统一。

五、精彩之笔:1、伦理学讲的是个人之善,政治学讲的是群体之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是一个超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一个完全的家庭,又是由主与奴、夫与妇、
父与子这三项基本要素组成。…………

在各行业中,凡是不靠时运而着重技术的一定是最有本领的行业;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 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凡是使用体力最多的一定是最劳苦的行业;凡是最缺乏善德的
一定是最可耻的行业。而垄断则是获得暴利的一项通则。以家喻国,父子关系类似君王
《政治学》主要内容

《政治学》成书于BC326年,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 本是吕克昂哲学学校内部传授的讲稿。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 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1965 年8月出版。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 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 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三种,后者为僭主、 寡头、平民三种。 第二部分: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第三部分: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 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卷四 政体的分类研究 1 政体研究绪论 2 君主政体的品种 3 平民政体的品种 4 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品种 5 论混合政体 卷五 政体的变革与保全 1 政体变革的原因 2 政体保全的方法 卷六 论平民政体和一般政体的建置 1 平民政体的建置 2 一般政体的建置 卷七 论理想城邦 1 论至善和幸福生活 2 理想城邦的勾画 卷八 论公民教育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读后感
第五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他首先提出了“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基本观点,然后通过对不同政治制度的分析,阐述了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论证方式,使得他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亚里士多德的结构安排让我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全新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将《政治学》视为一部探讨人类社会和政治制度如何实现和谐共生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试图解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寻找一种平衡,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范文
《政治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对不同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正义、良好秩序、以及实现城邦和谐的理念。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政治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文笔清晰、逻辑严密。他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比较,使得抽象的政治理念变得具体而有趣。他的论证过程条理清晰,让人容易理解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写作风格让我深感他的严谨和智慧,也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孙晓青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其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但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特别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稳定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城邦国家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

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一切作为,其本意总是在追求某种“善果”,人们建立的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城邦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广的一种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会(城市社团)”。

①亚里士多德所以强调平等的正义的善,是因为,“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因此,他认为,凡是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常的政体,否则就是变态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③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

也就是说,正义与平等相连。

所以,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公正”,它的真正含义,主要在于“平等”。

平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数量相等,即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

其二是比值相等,即根据各个人的真正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

④但他又认为门望、自由身份和财富也可作为人们要求官职和荣誉的理由。

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平等认识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学术脉络》一、引言在政治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在这一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展开讨论,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基本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中,他主要探讨了政治的本质、政体的分类、公民的品质和公正的原则等问题。

其中,亚里士多德对于政体的分类和民主制度的优缺点的分析尤为精彩。

他认为政体应当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个人或特定利益集团的私利。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政治哲学的影响深远,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体现在其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上。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各种政体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他的理想政体构想,并对实现公正与公共利益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这一学术脉络不仅体现了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也为后世政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我深有感触。

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公正和公共利益的思考,启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政治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而不是个人或特定利益集团的私利,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五、总结与展望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深刻影响了后世政治学和哲学领域。

通过对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发掘其中的智慧和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的学术脉络,围绕深度和广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第三章《政治学》导读灵芝一、著作版本《政治学》在我国常见的译本有六种,分别是:吴寿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吴寿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颜一、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仁权编译,2007年版;高文书译,九州2007年版;高文书译,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版。

这里采用的是吴寿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版本。

二、本书结构《政治学》全书共有八卷:第一卷为论城邦和家庭;第二卷为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第三卷为公民和政体理论;第四卷为现实政体;第五卷为政变和革命;第六卷为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第七卷为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第八卷为青年训练。

就结构和容而言,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政治学》中各卷可以分成两组。

第一组是讨论理想中的国家的,第二、三、七、八各卷属之。

第二组是讨论实际政制的,第四、五、六等卷属之。

余下的一卷是结论。

也有人认为《政治学》是由三种单独的论文组合而成的。

第一种论家庭,如第一卷。

第二种论前人理想国的见解以与当代最完备的宪法,如第二卷。

第三种论国家、公民与宪法的分类,如第七、八卷。

还有人认为根据实际容而言,《政治学》基本上包括两种问题的讨论:一是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是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

1本文对《政治学》的介绍力求直观,不涉与上述的各种观点,基本遵照原著的行文顺序。

限于时间,仅对各卷的主要容作简单归纳。

(第七、八卷的容不作介绍)三、主要容1吴恩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载《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一)城邦和家庭1. 城邦的性质、形成“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

所以,“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追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

2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政治家和君王或家长或奴隶主并不相同。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2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2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社会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来确定教育 年龄的分期,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他们 进行教育。
——《政治学》卷七章十七
“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 且其身心必定具有某种特性”。
他把新生一代从初生到21岁的生活、学习和 锻炼划分为三个时期:
(1)从初生到7岁 (2)从7岁到14岁 (3)从14岁到21岁
2、人要运用每一种机能或每一种技术,必 须先学习并经过相当的复习,使各个为之适应。 在作为一个城邦分子之前,必须先行训练和适 应,而后才能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事业。
因此,教育应订有规程(法制)并由邦城办理。
“儿童和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 训练”,全城邦公民应受同样的教育。当然,他 所说的“全体公民”是不包括奴隶的。教育要立 法。少年的教育应为立法家所应关注的事情。
儿童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呢?
他主张运用道德练习的方法。在他看 来,由于熏染日久,德行就会逐渐成为第 二天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这句话就是渊源于亚里士多德。 “道德 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
(3)智育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斯多德 智力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让儿童掌握真理,发展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 的“善行”。 1)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基础科目常常是 四门,即读写、体操、音乐和绘画。 2)在如何让儿童掌握知识方面,他强调感知 与直观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4)从婴孩期末到五岁的幼儿期内,不可教他 们任何功课,或从事任何强迫的劳作,以避免对 他们身心的发育有所妨碍
5)对幼儿要进行忍受寒冷的锻炼——有助于 儿童的健康,并能使他们适于兵役
“立法者必须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形成初生孩 子们的体格”。
“因为人类天性应于早期就习惯于所能忍受 的锻炼,但其过程应是渐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

【2】Arrow, K. J., 1970, and 1986: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Social Choice and Multi-criterion Decision Making, MIT Press(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3】Arrow, K. J., 1984):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Basil Blackwell Limited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4】Asimakopulos, A., 1988, Theor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阿西马科洛浦洛斯编:《收入分配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

【5】Blaug, M., 1980,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Or How Economists Expl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Bottomore, T., Elites and Society(汤姆·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Bromley, D. W., 1989, 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Public Policy, Basil Blackwell Inc., New York(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8】Buchanan, J. M.1967, Public Finance in Democratic Process: Fisc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Choice(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与个人选择》,商务印书馆,1999年)。

【9】Buchanan, J. M.1987:Public Finance(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10】Buchanan, J. M., 1986,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 Harvard University,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

【11】Buchanan, J. M., and Richard A. Musgrave,1999, 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 Two Contrasting Visions of the State, MIST(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不同的财政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12】Carlyle, T., 1841, On Heroes, Hero 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Coase, R. H., ,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Essays on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14】Coase, R. H., 1992,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vol. 82, no.4.【15】Coase, R. H., (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年)。

【16】科斯,阿尔钦与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17】Cotteret, J. M. and Emeri, C., 1994), Les Systemes Electoraux,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让-马里·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8】Eggertsson, T., 1990,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Cambri dge University Press(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

【19】Friedman, Milton 1962,Capitalism and Freed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

【20】Hayek, F. A.,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三联出版社,2003年)。

【21】Hayek, F.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University of Chicago(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

【22】Hayek, F. A., 1944, The Road to Serfdom,(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3】Heilbroner, R. L., 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The Lives, Tim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Economic Thinkers,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ke(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1994年)。

【24】霍尔巴赫1999)《自然政治论》,商务印书馆,。

【25】Hobbes, Leviathan,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96年)。

【26】Huntington, S.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27】Kropotkin, P.A., 1919, Mutual Aid: A Factor of Evolution, William Heinemann, London(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28】Lasswell, H. D., 1936,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McGraw-Hill, (哈罗德·C·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2000年)。

【29】Lindblom, C. E., 1977, Politics and Markets——The World’s 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30】Locke, J., 1680, The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 An Essay Concerning the True Original, Extent and End of Civil Government, The Macmillan Co., New York(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论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商务印书馆,1996年)。

【31】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Minogue, K., 1995, Polit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North, D.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W.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4】Okun, A. M., 1975,E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Big Tradeof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 C.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1987年)。

【35】Olson, M., 1980,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36】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