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性
腰椎管狭窄的影像学检查

中央椎管狭窄 的脊 髓造影 检查 阳性 发 现
腰椎管狭 窄可从 解剖 和病 因 两方 面
进行分类 , 任何 病 例 完 整 的 诊 断 都 应 包 括 部 位 和病 因 两方 面 。
包括后前 位片 上对 比剂 的全部 或部 分 中
断 , 现典 型的“ 漏” 狭窄 。 呈 沙 状
C 间孔 内的鞘 膜
但 是 , 超 声 图像 上 测 量 出 的 椎 管 大 小 与 在
脊髓 造影 : 独的脊髓 造影及后来 的 单 C T脊髓造影 ( T 多年来是腰椎管狭 窄 C M) 的首要的放 射学诊 断 方法 。在 某些 情 况 下, 将来仍将 作为 一种 必要 的检 查方 法 。
腰 椎 管狭 窄 的 分 类
2 0 ( 8 :0 4—18 . 0 7 O ) 17 0 2
对怀疑有腰椎 管狭 窄症 的患 者进 行
影像学检查不仅 能证 实腰椎 腰椎 管狭 窄 的存在 , 还能评价骨性 因素和软组织 因素 在椎管狭窄形成 中的作用 , 明确椎 管狭 并 窄的位置 , 从而有助于术者制定精确 的术
纵切面上分为椎 弓根平 面、 椎体平面及椎
间盘平 面 ; 在横 切面 上分 为中 央管 、 隐 侧 窝及椎 弓根 区。因此 , 根据 解剖 学 分类 , 腰椎管狭窄分为 中央管狭窄 、 侧隐窝及椎 间孔狭窄 。这几种狭 窄可单独存 在 , 以 或 不 同的组合 同时存在 于同一个 患者身上。 腰椎管狭窄 的病 因学分类 : 腰椎管狭
的 图像 。这种 图像 的特征 是脑 脊液 呈高 信号 , 神经 根在对 比剂 中呈 低信 号 , 围 周
的骨或软组织结构不显影 , 硬膜外静脉丛 除外。 其他影像学检查 : 管可用经椎问盘 椎 的经腹超声显示 出来 , 3个节段的腰椎 下 管中 , 2 3的病例 可用 这 种方法 显示 , 约 /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特征是腰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物或骨质增生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压。
影像学检查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具体介绍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并提供相关的附件和法律名词及注释。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检查、CT扫描和MRI。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情况。
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性结构信息。
而MRI则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椎间盘、神经根、脊髓等软组织结构。
二、腰椎管狭窄症的X线表现在X线检查中,腰椎管狭窄症的X线表现主要包括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赘、椎间盘高度降低等。
椎间隙狭窄可以表现为椎间隙骨质硬化,椎间隙变窄。
椎体边缘骨赘可以表现为腰椎体后部或侧边的骨赘形成。
椎间盘高度降低可以表现为椎间盘变平或塌陷。
三、腰椎管狭窄症的CT表现在CT扫描中,腰椎管狭窄症的CT表现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
椎间盘突出可以表现为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骨质增生可以表现为椎体边缘的骨质突起,形成骨赘。
四、腰椎管狭窄症的MRI表现在MRI检查中,腰椎管狭窄症的MRI表现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等。
椎间盘突出可以表现为椎间盘向后突出,造成神经根受压。
神经根受压可以表现为神经根的压迫变形或水肿,以及周围软组织炎性反应。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附件包括X线检查片、CT扫描片和MRI影像图。
详细的影像资料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腰椎管狭窄症:一种脊柱疾病,由于椎间盘突出物或骨质增生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压。
⒉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包括变性、纤维环裂隙、椎间盘突出等。
⒊骨质增生:脊柱椎体边缘骨生长异常,可以形成骨赘。
全文结束:。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1.引言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它主要由于椎管内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影像学检查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
2.X线检查X线检查是腰椎管狭窄症的最初筛查手段,主要用于评估骨性结构的异常。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腰椎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
具体表现为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刺形成、椎弓根关节增生等。
3.CT扫描CT扫描是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它可以提供更清晰的骨骼结构图像。
CT扫描可以显示椎管和神经根的准确位置和形态,评估压迫的程度和范围。
同时,CT扫描还可以评估骨质增生、骨折、椎间盘突出等相关病变。
4.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腰椎管狭窄症的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它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显示椎间盘、硬膜囊、神经根等结构的细节信息。
MRI可以准确评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等病变,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5.其他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和MRI检查,还可以进行骨扫描、神经肌电图(EMG)等辅助检查。
骨扫描可以评估骨代谢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脊柱骨质疏松等病变。
EMG可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帮助确定压迫神经根的位置和程度。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________X线影像图、CT扫描图、MRI图像等。
这些附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________●腰椎管狭窄症:________脊柱疾病的一种,指椎管内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而引起的症状。
●椎间盘突出:________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使髓核向后或侧方突出,压迫邻近神经结构。
●硬膜囊:________脊髓和神经根被包裹在其中的薄膜囊。
●神经根:________神经从髓核出来后分为前根和后根,分别控制肢体运动和感觉。
腰椎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100例CT分析

腰椎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100例CT分析腰椎退行性脊柱病是引发中老年人腰痛的最常见病,其滑脱性椎管狭窄又会引发腰腿痛并双下肢麻木等严重症状。
本文总结我院腰4、5椎体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的CT资料,探讨临床CT表现特征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院2001年至2005年门诊及病房收治腰椎退行性滑脱病人100例。
其中,男61例,女39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并双下肢麻木、沉痛无力,病程1周至15年不等,平均4~5年,其中前滑脱72例,后滑脱28例。
1.2 所有病例均由我院500MA万东X线机拍摄正侧位相,后作CT扫描,CT机为东芝300mA,层厚间隔均为5mm,每个间隙扫3层。
2 结果CT征象及X线表现。
2.1 退行性表现。
腰4~5椎间盘膨出69例,突出19例,腰5~骶1椎间盘膨出48例,突出11例。
有“真空征”腰4~5椎间盘21例,腰5~骶1椎间盘11例。
小关节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表现为关节面糜烂硬化,关节面下囊变,边缘骨赘,间隙不对称或狭窄、半脱位,关节囊钙化。
其中51例有一侧或双侧小关节“真空征”,腰3、4、5椎体缘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或骨赘形成,位于前缘者89例,后缘者45例,黄韧带增厚68例(其中35例合并钙化),前纵韧带钙化54例,后纵韧带钙化39例。
2.2 滑脱表现。
X线:腰4前滑脱55例,后滑脱34例;腰5前滑脱46例,后滑脱29例。
CT横轴位上89例椎体缘呈“双椎体缘”83例,可见相对性椎间盘前后膨出,突出35例。
年龄都在55岁以下。
2.3 椎管狭窄。
均有中央性椎管狭窄及不同程度的双侧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
3讨论3.1 关于命名。
本症命名众多,如“假性滑脱”,“小关节脊椎滑脱性退变”,“小关节脊椎滑脱症”,“退行性滑脱”。
本人认为本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明显的椎管狭窄,将其称为“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症”更能反映其本质性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3.2 关于病因。
腰椎小关节是连接脊椎间的重要关节,它的形态对下腰椎运动的影响很大。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椎管内结构的受压,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损。
影像学是诊断和评估腰椎管狭窄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表现。
二: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类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中央型、侧方型和总型,其中包括骨质增生型、间盘突出型和黄韧带骨化型等。
各种类型的影像学表现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
三: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表现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主要表现为椎管横截面积减少,压迫脊髓和神经根。
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呈现的表现包括椎管横截面缩小,脊髓受压,椎间孔狭窄等。
MRI可以显示脊髓受压的具体位置和程度,以及神经根的受压状况。
四:侧方型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表现侧方型腰椎管狭窄症主要表现为椎间孔的狭窄,压迫神经根。
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椎间孔的狭窄情况,以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MRI可以显示神经根的受压状况,以及椎间盘突出是否存在。
五:总型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表现总型腰椎管狭窄症是中央型和侧方型的综合表现。
影像学表现包括椎管横截面积减少、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等。
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常见的腰椎管狭窄症影像学图像,例如CT扫描和MRI图像等。
附件可以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的影像学表现。
法律名词及注释:1.腰椎管狭窄症:一种脊柱疾病,指腰椎管内结构的受压,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损的情况。
2.影像学:医学领域中通过使用X射线、CT、MRI等技术,对疾病进行非侵入性诊断和评估的方法。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称,是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围绕患者进行扫描,再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4.MRI:核磁共振成像的简称,是通过对人体进行较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从而获得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全文结束:\。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争议与进展

16(11):829-832.
改变。而Grob等Ⅲ。通过对3l例行棘突间固定患
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功能障碍指数从56.8%降 低到21.4%,并且几乎所有患者的腰痛和坐骨神 经痛症状得到缓解,间歇性跛行的患者60%得到 改善。 4.5微创减压术 近年来,由于椎间盘镜等微创技术的逐步完 善,椎间盘镜下的微创椎管减压手术成为可能。目 前,国内外学者利用内镜技术,在镜下进行关节突 切除,也能达到减压目的,并且,由于微创技术切 除关节突对后路结构的破坏减少,术后节段不稳的 并发症也相对减少‘2m]。Kleeman汹】首创的“舷窗 技术”(Port—Hole),通过椎板的开窗创口,进行 椎板内减压,达到微创减压的效果。具体方法为: 在内镜的放大视野下,对患侧椎板进行两端切开减 压,再利用内镜从不同角度切除韧带,并可通过此 窗口潜行至棘间韧带下方暴露对侧黄韧带,以同样 的方法减压,已取得满意疗效。这种技术可同时完 整保留棘突、棘上韧带、关节囊,无需行稳定手 术。 通过与广泛、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方法的一项 临床对照实验,证明这些微创方法在术后并发症、 疼痛缓解、生活质量提高上明显高于传统方法Ⅲ1。 诚然,微创方法视野较小,存在着学习曲线较长, 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的问题,但随着内镜技 术的普及,微创技术正逐渐走向主流。研究认为显 微内镜学习曲线陡峭期在10—20例,经过最初20 例的微创手术操作即可达到较为娴熟的程度‘25训。
11(8):1415—1416.
[5]
REUBEN S S,EKMAN ase-2 inhibition Bone
on
E F.The
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许多方法特别是传统医学 等非手术方法,需要循证医学的进一步验证。然 而,许多患者特别是症状较轻的患者对于非手术方 法更容易接受,在某些程度上,也更安全,副作用 小。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的各种方法百 花齐放,尤其是近年来,微创开窗等方法的提出, 对于腰椎管狭窄治疗提出了更广阔的思路口7|。于 此,手术前仍须慎重考虑,手术方式的选择需因人 而异,采用个体化方案。但必须遵循腰椎管狭窄症 的手术原则,即对受累神经根彻底减压,最大程度 缓解患者症状,而又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早读关于腰椎管狭窄症,这篇文章讲得太全面了!

早读关于腰椎管狭窄症,这篇文章讲得太全面了!导读腰椎椎管狭窄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属于临床常见病症。
今天早读为大家系统详解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治,值得大家学习参考!一、椎管的应用解剖•前壁:椎体、纤维环、后纵韧带。
•后壁:椎弓和黄韧带。
•两侧:椎弓根、上下关节突及关节囊,并以椎间孔向外开放。
•黄韧带:起于上位椎管的下前缘,止于下位椎管的上后缘。
•中央椎管:各腰椎椎孔形状,腰1、2多呈卵圆形,腰3、4多呈三角形,腰5多呈三叶形,其他尚可呈钟形、或橄榄形。
因退变或其他病变、椎孔形状还可有不同改变。
腰椎椎管自腰1、2间隙以下包含马尾神根.其被硬脊膜包围的部分形成硬膜囊,各种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在椎管内的一段称为神经根管,以后分别自相应椎间孔穿出。
•腰神经通道:腰神经根自硬脊膜囊发出后,经过较窄的骨纤维性管道,由椎间管穿出的径路统称为腰神经通道。
此通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神经根管,从硬膜囊穿出点至椎间管内口,第2段为椎间管。
•盘黄间隙:即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的间隙。
•侧隐窝:侧隐窝位于侧椎管,也是神经根管的狭窄部分。
二、腰椎管狭窄症•定义: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变形或狭窄并引起马尾神经受压,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病症。
正常椎管•矢径(前后径):13~15mm。
•横径(弓根间径):19~29mm (平均24mm)。
临床以矢径确定椎管狭窄•矢径‹ 13mm。
•横径‹ 18mm。
•矢径‹ 10mm为绝对狭窄。
L1~2(圆形)L3~4(三角形)L5(三叶形)三、分类根据病因分类先天发育性椎管狭窄症(原发性)•特发性椎管狭窄症•软骨发育不全性椎管狭窄症后天获得性椎管狭窄症(继发性)•退变性椎管狭窄症——①中心部,即主椎管;②周围部,侧隐窝及神经根管;③退变性脊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表现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本症好发于40~50岁之男性,尤其是腰椎4~5和腰5骶1最多见。
其主要症状是腰腿痛,常发生一侧或两侧根性放射性神经痛。
严重者可引起两下肢无力,括约肌松弛、二便障碍或轻瘫。
椎管狭窄症的另一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
多数患者当站立或行走时,腰腿痛症状加重,行走较短距离,即感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越走越重。
当略蹲或稍坐后腰腿痛症状及跛行缓解。
引起间隙性跛行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马尾或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有关。
1803年Portal最先注意到椎管前后径缩小,可压迫椎管内神经。
1858年Charcot认为下肢血管病变导致骨骼肌供血不足也能引起间歇性跛行,故间歇性跛行又分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两大类。
1949年Boyd指出血管性间歇性破行症仅在行走后才发生大腿或小腿肌肉痉挛性疼痛,经休息后临床症状即可减轻。
而因椎管狭窄症使腰骶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间歇性跛行又称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症。
可由于体位的改变引起下肢放射性神经痛,尤其是每当腰椎过伸时,腰腿疼痛症状加重。
因为当腰椎过伸时,腰椎椎间隙前部增宽,后方变窄常使腰椎间盘及纤维环向椎管内突出,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
也由于腰椎过伸神经根变短变粗,容易受压而产生神经根或马尾刺激症状。
在背伸的同时,腰椎的黄韧带也松弛形成皱襞增厚使椎间孔变小也压迫或刺激马尾及神经根引起马尾及神经根的刺激症状。
上述临床症状当腰椎前弯时,可因椎管后方的组织拉长椎管内容减小,脱出的间盘回缩等而减轻,也可于略蹲,稍坐或卧床休息而减轻。
因此患腰椎管狭窄症者,往往自觉症状较多,较重,而阳性体征则较少。
因为病人于卧床检查时其临床体征或已缓解,或已消失之故。
临床常见的体征除腰部前屈时症状减轻,与腰椎背伸时腰腿痛症状加重外,还常有直腿抬高阳性或阴性,往往两侧相同,下肢知觉异常或减退。
两腿无力,膝跟腱反射不正常及括约肌无力,二便障碍等。
椎管的测量:1975~1977年V erbiest根据椎管中央矢状径(m-s径)和椎管椣径的测量将椎管狭窄分为三型:1.绝对型即椎管的中央矢状径小于或等于10mm者,为绝对型椎管狭窄(m-s≤1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8-05-09T09:26:25.9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作者:陈烨佳
[导读] 探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性。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陈烨佳
(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广东汕头 515100)
【摘要】目的:探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性。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探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的临床相关性。
结果:按照度MRI片5分级法,53例患者的椎管狭窄程度最显著的为3级(45.3%),其次为2级、1级和4级、0级,不同级别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椎管狭窄程度与硬膜横截面积差、椎管前后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患者的侧凸脊柱多位于腰2/3或3/4位置,且腰3或腰4神经受压部位可见椎间孔出口狭窄或凹侧的椎间孔狭窄,侧凸患者的Cobb角均大于10°,通过分析患者的侧凸影像表现,可知,侧凸与患者椎间关节、椎间盘、腹部肌肉、腰椎肌肉以及脊柱力量的不平衡性方向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具有显著MRI影像表现特征,临床需根据患者影响分级的不同对其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侧凸;影像表现;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098-0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侧凸是老年人群多发疾病,多由患者椎间小关节退变滑脱引起椎间隙变窄,从而导致其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以及椎间韧带发生松弛、退变而向椎体间滑移所致,可见腰椎管狭窄和侧凸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还易引发其出现反复的腰腿痛发作症状[1]。
为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需采用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患者进行确诊再行针对性治疗,MRI是该类疾病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2]。
本文主要探究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侧凸的MRI影像学以及其临床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分布:53~76岁,平均年龄为(65.3±2.6)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影像学检查。
1.2 方法
先对所有患者采用MRI检查,并将获得的MRI影片存储在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中,在系统中对T2横断面上的L1/2、L2/3、L3/4、
L4/5、L5/S1平面椎管前后径、和狭窄程度MRI片5分级法以及硬膜横截面积进行分析测量,狭窄程度MRI片5分级法狭窄程度采用最狭窄的平面进行判定,由3名中年资骨科医师对所有患者的MRI片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不同程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侧凸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程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按照度MRI片5分级法,53例患者的椎管狭窄程度共可以分为0-4级五个等级,其中以3级最为常见,3例0级患者的影片表现为硬膜外脂肪环绕硬膜,黄韧带和椎间盘未压迫硬膜;7例1级患者的影片表现为黄韧带和椎间盘轻微压迫硬膜,但其无明显变形,且未压迫马尾神经;12例2级患者的影片表现为硬膜受压变形且压迫马尾神经;24例3级患者的影片表现为马尾神经和硬膜受压严重,不仅移位且变形;7例4级患者的影片表现为马尾神经和硬膜受压严重且完全堵塞脑脊液,通过分析椎管狭窄的MRI5分级法及临床相关性,可知椎管狭窄程度与硬膜横截面积差、椎管前后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见表。
2.2 不同程度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53例患者的侧凸脊柱多位于腰2/3或3/4位置,且腰3或腰4神经受压部位可见椎间孔出口狭窄或凹侧的椎间孔狭窄,侧凸患者的Cobb角均大于10°,通过分析患者的侧凸影像表现,可知,侧凸与患者椎间关节、椎间盘、腹部肌肉、腰椎肌肉以及脊柱力量的不平衡性方向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讨论
腰椎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的以退行性改变为主的腰椎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该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疼痛、麻木、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综合征,不仅给患者机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是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
为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就必须采用有效的
影像学诊断技术对患者进行确诊,临床有研究证实,MRI在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其通过对患部的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行全面扫查,不仅能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解剖结构,同时还有助于观察椎间孔及其内容物、椎体侧面、关节突关节等,进而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在实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腰椎管狭窄与侧凸常合并发生,原因是随着椎间盘退变、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以及半脱位,常会导致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和冠状面失衡,从而造成椎间和椎管的狭窄,进而引发患者出现神源性跛行、神经压迫症状和腰臀疼痛等。
本研究中,通过对5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侧凸患者采用MRI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椎管狭窄程度可分为五个MRI片等级,随着椎管狭窄程度的越严重,椎管对马尾神经和硬膜的压迫程度越严重,而椎间孔出口狭窄或凹侧的椎间孔狭窄易造成患者腰3或腰4部位神经受压,进而发生脊柱侧凸。
综上所述,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具有显著MRI影像表现特征,临床需根据患者影响分级的不同对其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韩伟峰,刘宝戈.经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17,25(02):141-144.
[2]袁仕国.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和侧凸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6.
[3]行勇刚,田伟,刘波,等.选择性减压固定融合方式治疗伴有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医刊,2013,48(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