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全册配套课件

01
02
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03
包括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和经纬网定向法三种。
04
比例尺的表示方式
包括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三 种。
图例和注记的定义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 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交换
Chapter
大气圈层结构及特点
02
水资源
河流、湖泊、地下水 等,分布不均,影响 人口分布和工农业生 产。
03
土地资源
耕地、林地、草地等 ,类型多样,影响农 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方 式。
04
矿产资源
煤、铁、石油等,分 布集中,影响工业布 局和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灾害类型及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
洪涝、干旱、台风等,加 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 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0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
、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不同纬度间热
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生物圈及其作用
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01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
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02
改造自然、影响环境、指示环境
地图投影及类型
01
02
03
地图投影的定义
将地球表面的点、线、面 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绘 到平面上的方法称为地图 投影。
地图投影的类型
包括等角投影、等面积投 影和任意投影等。
地图投影的选择
根据制图区域的特点和需 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投影。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

行为动词
– 活动24个
• 分析6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观调4 • 绘制1 • 解释1
• 观调4 • 绘制1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解释1 • 分析6
问题研究
• 每章后安排问题研究,引导学生做较为综合性的探究性学 习。问题是开放的,有吸引力,或结合时事热点,或联系 国家重要的发展问题,或对接科学畅想。教材建议了研究 思路,并按此思路给出相关资料及问题。由于原教材已经 使用了十几年,很多问题研究的话题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 势,教材选择了一些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如何时蓝天永在 、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让城 市不再看“海”、实体商店何去何从、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等。有些虽然延用了原教材的话题,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 象、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等,也按现在的情况 作了较大的修改。
活动
– 活动24个
1. 4 2. 4 3. 4 4. 3 5. 4 6. 5
• 活动 开展简单的天文现象观测活动 • 活动 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 活动 通过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 活动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及其相互关系 • 活动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 活动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 活动 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 活动 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 • 活动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 活动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 活动 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FAST落户贵州平塘的原因 •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 活动 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 活动 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土壤 •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 活动 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 活动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 活动 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 活动 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 活动 利用GI技术判断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1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37张PPT)

2 引起该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A. 地壳上升 B. 砍伐植被 C. 气候变化
D. 农业开发
3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D)
A. 独特性
B. 区域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本课结束
地理学,让课堂更有魅力。
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探究活动
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 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干
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湖)
旱
的
温 带
稀少
大
植被
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陆
性 气
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多风蚀(积)地貌
候
河流 土壤 地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与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黄河水质的历史变迁
案例 3
黄河水质的历史变迁
案例 3
今天的黄河水质混浊,河水中泥沙含量为世界之最,每年“运输” 的泥沙在16亿吨以上,下游的年泥沙淤积量约4亿吨。
如今河南开封一段,河床几乎与开封铁塔同高,黄河成了黄涛滚 滚的“地上河”。
芮城 开封
洛阳
黄河水质的历史变迁
探究活动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给下游地区带 来什么影响?
赤道
热带草原景观 热带雨林景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
生物
气候
地貌
水文
土壤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 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 1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年降水量少于 200毫米。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 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和天体 “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宇宙: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 总称,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间物质存在 的形式称为天体。 你认识的天体有哪些?说说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4)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 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哈雷彗星 公转周期:76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为什么要学好地理?
(1)地理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
(2)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3)满足人们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怎样学好地理?
(1)重视
(2)抓住重点知识
(3)图 (4)学以致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1、宇宙和天体 “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宇宙: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 总称,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间物质存在 的形式称为天体。 你认识的天体有哪些?说说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4)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 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哈雷彗星 公转周期:76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为什么要学好地理?
(1)地理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
(2)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3)满足人们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怎样学好地理?
(1)重视
(2)抓住重点知识
(3)图 (4)学以致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 的地球 课件(共55张PPT)ppt精品课件ppt优 秀课件 ppt下载 ppt课 件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全册配套课件

9、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 C.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 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
天 地 大 冲 撞
在弗吉尼亚里奇蒙天文实验室里, 14岁的里奥.贝德曼无意中发现了一颗 不知名的彗星,后来经过科学家证实这 竟是一颗能给予地球毁灭性打击的彗星。 这颗彗星重约500兆吨,面积相当于纽 约市大小。目前它正受太阳的引力而围 绕太阳运行,如果按照它所运行的轨道, 大约一年后便会与地球相撞。
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总 星
太阳系
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
最高
最低
天体系统的层次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类型:恒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行星、人造天体 (3)特征:物质的、运动的、独立的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性:
为了拯救地球,政府决定派遣由前宇 航员坦纳船长率领的小组驾驶由美、俄联 合制造的飞船“弥塞亚”号登陆彗星,试 图用核装置引爆彗星或使彗星偏离原来的 轨道以阻止这颗灾难之星。然而由于对彗 星结构分析的不够,爆炸使彗星分成大小 两块仍继续飞向地球,“弥塞亚”号则在 行动失败后与地球失去了联系。随着彗星 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类已经无法阻 止其前进,地球虽然不会因为撞击而消失, 但撞击所产生的海啸与尘埃将会给地球所 有的生命以致命的打击。
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经过演化
形成适宜生 物呼吸的大 气
原始地球体积 收缩和内部放 射性元素衰变 致热
地球上有液态的水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4.1常见地貌类型

4.青岛金沙滩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开发区)凤凰岛。
是中国沙质最细、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沙滩,号称“亚洲第一滩”。金沙滩
形成的动力是
()
A.流水
B.风力
C.海浪
D.冰川
【解析】选C。金沙滩是海浪携带泥沙,在海边沉积形成的,因此形成的动力是海
浪。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 喀斯特地貌 【素养探究】 1.探究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阅读教材第67页图 4.2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图4.3云南罗平的峰丛、 峰林、孤峰景观,探究以下问题: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岩石具有可溶性;气候温暖潮湿;地下水循环通畅。 (2)图4.2所示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流水的侵蚀作用。
形成的机械沉积分异,该现象主要是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的。
【补偿训练】 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
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向斜成谷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2)下图中由①至②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m,阴影区为泥沙沉积
四、海岸地貌 任务驱动:
“哗!哗!……”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了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海浪涌 到岸边,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又恋恋不舍地退回,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息地 抚摸着;在沙滩上划出一条条的银边……文字材料中的礁石和沙滩属于何种地 貌?是如何形成的?
1.定义:海岸在_海__浪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类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41张PPT)

-25-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主主题题探探究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解答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把握: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 工作对象为一个“点”或多个“点”。 (2)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用途。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范 围内的用户提供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三维坐标、 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在减灾防灾中可用于交通导航、地图绘制、 火灾跟踪、人员救生等诸多方面。 解析:第(1)题,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监测山体的精准位置,因 而能监测山体的位移。第(2)题,①②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 ③④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 答案:(1)A (2)A
-9-
第四节 地理信息Leabharlann 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3.与传统的人工测量手段相比,下列不属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 的优势是( ) A.测量精度高 B.操作复杂,仪器体积大 C.全天候操作 D.信息自动接收、存储,减少了中间处理环节 解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测量上的优势: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仪 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储存,减少了中间 处理环节。 答案:B
-8-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2.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的优点是( )
①获取资料快,能及时进行动态监测 ②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可
避免人员伤亡 ③获取的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广
A.①②③
B.①③④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课堂堂篇篇主主题题探探究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思维导引解答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把握: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 工作对象为一个“点”或多个“点”。 (2)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用途。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范 围内的用户提供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三维坐标、 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在减灾防灾中可用于交通导航、地图绘制、 火灾跟踪、人员救生等诸多方面。 解析:第(1)题,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监测山体的精准位置,因 而能监测山体的位移。第(2)题,①②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 ③④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 答案:(1)A (2)A
-9-
第四节 地理信息Leabharlann 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3.与传统的人工测量手段相比,下列不属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 的优势是( ) A.测量精度高 B.操作复杂,仪器体积大 C.全天候操作 D.信息自动接收、存储,减少了中间处理环节 解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测量上的优势: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仪 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储存,减少了中间 处理环节。 答案:B
-8-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 减灾中的应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主题探究
2.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的优点是( )
①获取资料快,能及时进行动态监测 ②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可
避免人员伤亡 ③获取的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广
A.①②③
B.①③④
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课后作业)地球上的大气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课前自主预习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 2.直接热源:____地__面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 大 气对太 阳辐 射的 削弱作 用: 主要 包括 ____吸__收_____、 _____反__射____和散射。
③还
辐射把热量
大气逆辐射,
大地
还给地面
它将大部分
热量还给地
面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射向地 面的部分被称作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 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还大地)。
3.热力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象
(2)山谷风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课前自主预习
新 教 材 课 标 版高中 地理必 修第一 册(课 件+课后 作业) 地球上 的大气 PPT1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 2.直接热源:____地__面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 大 气对太 阳辐 射的 削弱作 用: 主要 包括 ____吸__收_____、 _____反__射____和散射。
③还
辐射把热量
大气逆辐射,
大地
还给地面
它将大部分
热量还给地
面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射向地 面的部分被称作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 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大气还大地)。
3.热力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象
(2)山谷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第一册》 解读
• 课标有哪些内容要求 • 教材是如何落实课标 • 修订教材有哪些特点 • 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 12条内容标准 • 5大要素
– 大气1.5-1.6 – 水1.7-1.8 – 地貌1.4 – 植被1.10 – 土壤1.9
• 地球本体1.1-1.3 • 自然灾害1.11 • GITs 1.12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 活动)怎样影响(地理 环境、人类活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 铺垫知识 •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 • 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 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描述”: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
“广义的情境即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社会和文化。”
——摘选自杨向东在高中课标修订大会上的发言
情境
学习基础
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
核心素养
学习结果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汇总形成的。
教材情境
纸质 图文结合 篇幅受限 真实性
•德 •智 •体 •美 •劳
德
• 人地和谐
• 第6章 P99-121 • 爱惜土壤 P92-95 • 保护大气 P29、33、42-44
体
• 健康体魄
• 大气氧量和运动 P30 • 海滨浴场水温 P52F3.11
美
• 自然景观欣赏
– 地貌之美,植被之美,土壤之美
• 第4章 地貌景观 P65-80 • 第5章 植被土壤 P81-98
• 图 + 叙述性文字 • 图 +文字 + 设问
案例、章(节)首语、正文配图 节导言、探究性活动
• 本章要点
• 概括提出本章教材的重要内容(比课标要 求的内容要广),以方便教学把握。
图像
• 图像(210幅/121页)
– 地图 – 照片 – 表格 – 示意图 – 统计图
图像
• 图像(210幅/121页)
情境创设原则 真实性、典型性、多样性等。
情境创设表现 正文(以图文结合形式)、及(章)节导入、活动、问题研究等栏目。
——周盈科《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情境创设研究》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情境”
按抽象程度分类
• 生活情境 • 学科情境
抽象程度低,真实地理事件 地理过程、地理模型
按图文结合形式分类
自学窗
• 原教材有个栏目为“阅读”,以提供较为有趣的阅 读材料或部分类似选学的内容。修订教材基于信息 社会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地理素养培养等方面的考虑 ,删去“阅读”的设计,代之以“自学窗”设计。 取名自学窗,明确其供学生自学的功能,不作教学 要求。自学窗的内容选择与编写重在培养学生地理 素养,侧重地理的发现、思想、视角、方法、贡献 等。
• 案例 不同历史时期太阳活动的影响 • 案例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 案例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 案例 城市热岛环流 • 案例 1953年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 • 案例 钱塘江大潮 • 案例 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 • 案例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 案例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 案例 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 • 案例 地震预警系统 • 案例 温州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典型性 多样性
教学情境
纸质+电子 多种媒体形式 篇幅自由 注重时效性
试题情境
纸质为主 图文结合 篇幅受限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情境”
地理教科书中的情境就是与日常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的所有地理事象。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情境呈现方式 图文结合,具体包括地图、图片和图表等。
•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 层结构。
•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 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1 宇宙环境
•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在宇宙中的位置 • 行星地球
• 10图2表
1.1 宇宙环境
•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语言 形象
• 在宇宙中的位置
行为动词
– 活动24个
• 分析6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观调4 • 绘制1 • 解释1
• 观调4 • 绘制1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解释1 • 分析6
问题研究
• 每章后安排问题研究,引导学生做较为综合性的探究性学 习。问题是开放的,有吸引力,或结合时事热点,或联系 国家重要的发展问题,或对接科学畅想。教材建议了研究 思路,并按此思路给出相关资料及问题。由于原教材已经 使用了十几年,很多问题研究的话题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 势,教材选择了一些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如何时蓝天永在 、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让城 市不再看“海”、实体商店何去何从、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等。有些虽然延用了原教材的话题,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 象、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等,也按现在的情况 作了较大的修改。
新设的栏目
• 情境设计。 • 这是高中课标修订对教材编写的一个新的要求,以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始学习。本套教材在每 一节的开头,设计了情境。情境的设计本着有事实 、有问题的原则。事实是真实的、有趣的、有吸引 力的,问题是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通过本节的 学习能够回答的。多数问题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给予 呼应。
活动
• 这是全方位落实地理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培养的 栏目。“活动”都明确主题,主要分三大类。其一是 实践活动类,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要求给出较 为详细的活动步骤。其二是资料分析类,要求设计给 出足够的图文资料,并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系列问题。 问题设计应体现探究性、阶梯性、开放性等原则。其 三是讨论类,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要求给 出较为详细的背景和可供讨论的话题。
研究性学习:”全新的”问题研究
• 问题研究 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 问题研究 何时“蓝天”常在 • 问题研究 能否淡化海水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 问题研究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 问题研究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调整的栏目
– 什么样的环境
• 行星地球
– 普通性或一般性 – 特殊性
• 10图2表(6图2表)
可观测宇宙
• 可观测宇宙P3-P7
– 总星系
• F1.3 天体系统:F1.10 天文望远镜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
– 活动24个
1. 4 2. 4 3. 4 4. 3 5. 4 6. 5
• 活动 开展简单的天文现象观测活动 • 活动 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 活动 通过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 活动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及其相互关系 • 活动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 活动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 活动 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 活动 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 • 活动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 活动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 活动 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FAST落户贵州平塘的原因 •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 活动 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 活动 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土壤 •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 活动 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 活动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 活动 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 活动 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 活动 利用GI技术判断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新
• 地球的演化历程
– 前寒武纪
– 古生代
– 中生代
– 新生代
• 12幅图
内容本体(subject matter)
• 地球演化过程
– “代(宙)”的更替过程
• 距今的年份(起迄、持续) • 地球的基本面貌(海陆变迁) • 地壳运动的情况(矿产形成) • 古生物情况等(生命演化)
• 思考 • 原教材有的为“思考”,有的为在引导学生读图或对图像内 容作延伸思考。
– 思考9个
1. 4 2. 2 3. 1 4. 2 5. 0 6. 0
• 思考 生物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关系 • 思考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 思考 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24小时? • 思考 莫霍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的地震波速度突变? • 思考 平流层和飞行?无线电通信和大气层? • 思考 南半球近地面相对等压线的风向如何表示? • 思考 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 • 思考 如何判断沙丘迎背风坡?西北沙丘链延伸方向? • 思考 甲乙两地相对高度?最大相对高度?
• 课标有哪些内容要求 • 教材是如何落实课标 • 修订教材有哪些特点 • 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 12条内容标准 • 5大要素
– 大气1.5-1.6 – 水1.7-1.8 – 地貌1.4 – 植被1.10 – 土壤1.9
• 地球本体1.1-1.3 • 自然灾害1.11 • GITs 1.12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 活动)怎样影响(地理 环境、人类活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 铺垫知识 •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 • 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 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描述”: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
“广义的情境即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社会和文化。”
——摘选自杨向东在高中课标修订大会上的发言
情境
学习基础
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
核心素养
学习结果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汇总形成的。
教材情境
纸质 图文结合 篇幅受限 真实性
•德 •智 •体 •美 •劳
德
• 人地和谐
• 第6章 P99-121 • 爱惜土壤 P92-95 • 保护大气 P29、33、42-44
体
• 健康体魄
• 大气氧量和运动 P30 • 海滨浴场水温 P52F3.11
美
• 自然景观欣赏
– 地貌之美,植被之美,土壤之美
• 第4章 地貌景观 P65-80 • 第5章 植被土壤 P81-98
• 图 + 叙述性文字 • 图 +文字 + 设问
案例、章(节)首语、正文配图 节导言、探究性活动
• 本章要点
• 概括提出本章教材的重要内容(比课标要 求的内容要广),以方便教学把握。
图像
• 图像(210幅/121页)
– 地图 – 照片 – 表格 – 示意图 – 统计图
图像
• 图像(210幅/121页)
情境创设原则 真实性、典型性、多样性等。
情境创设表现 正文(以图文结合形式)、及(章)节导入、活动、问题研究等栏目。
——周盈科《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情境创设研究》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情境”
按抽象程度分类
• 生活情境 • 学科情境
抽象程度低,真实地理事件 地理过程、地理模型
按图文结合形式分类
自学窗
• 原教材有个栏目为“阅读”,以提供较为有趣的阅 读材料或部分类似选学的内容。修订教材基于信息 社会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地理素养培养等方面的考虑 ,删去“阅读”的设计,代之以“自学窗”设计。 取名自学窗,明确其供学生自学的功能,不作教学 要求。自学窗的内容选择与编写重在培养学生地理 素养,侧重地理的发现、思想、视角、方法、贡献 等。
• 案例 不同历史时期太阳活动的影响 • 案例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 案例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 案例 城市热岛环流 • 案例 1953年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 • 案例 钱塘江大潮 • 案例 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 • 案例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 案例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 案例 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 • 案例 地震预警系统 • 案例 温州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典型性 多样性
教学情境
纸质+电子 多种媒体形式 篇幅自由 注重时效性
试题情境
纸质为主 图文结合 篇幅受限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情境”
地理教科书中的情境就是与日常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的所有地理事象。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情境呈现方式 图文结合,具体包括地图、图片和图表等。
•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 层结构。
•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 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1 宇宙环境
•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在宇宙中的位置 • 行星地球
• 10图2表
1.1 宇宙环境
•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语言 形象
• 在宇宙中的位置
行为动词
– 活动24个
• 分析6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观调4 • 绘制1 • 解释1
• 观调4 • 绘制1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解释1 • 分析6
问题研究
• 每章后安排问题研究,引导学生做较为综合性的探究性学 习。问题是开放的,有吸引力,或结合时事热点,或联系 国家重要的发展问题,或对接科学畅想。教材建议了研究 思路,并按此思路给出相关资料及问题。由于原教材已经 使用了十几年,很多问题研究的话题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 势,教材选择了一些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如何时蓝天永在 、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让城 市不再看“海”、实体商店何去何从、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等。有些虽然延用了原教材的话题,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 象、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等,也按现在的情况 作了较大的修改。
新设的栏目
• 情境设计。 • 这是高中课标修订对教材编写的一个新的要求,以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始学习。本套教材在每 一节的开头,设计了情境。情境的设计本着有事实 、有问题的原则。事实是真实的、有趣的、有吸引 力的,问题是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通过本节的 学习能够回答的。多数问题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给予 呼应。
活动
• 这是全方位落实地理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培养的 栏目。“活动”都明确主题,主要分三大类。其一是 实践活动类,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要求给出较 为详细的活动步骤。其二是资料分析类,要求设计给 出足够的图文资料,并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系列问题。 问题设计应体现探究性、阶梯性、开放性等原则。其 三是讨论类,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要求给 出较为详细的背景和可供讨论的话题。
研究性学习:”全新的”问题研究
• 问题研究 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 问题研究 何时“蓝天”常在 • 问题研究 能否淡化海水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 问题研究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 问题研究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调整的栏目
– 什么样的环境
• 行星地球
– 普通性或一般性 – 特殊性
• 10图2表(6图2表)
可观测宇宙
• 可观测宇宙P3-P7
– 总星系
• F1.3 天体系统:F1.10 天文望远镜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 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
– 活动24个
1. 4 2. 4 3. 4 4. 3 5. 4 6. 5
• 活动 开展简单的天文现象观测活动 • 活动 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 活动 通过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 活动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及其相互关系 • 活动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 活动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 活动 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 活动 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 • 活动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 活动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 活动 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FAST落户贵州平塘的原因 •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 活动 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 活动 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土壤 •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 活动 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 活动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 活动 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 活动 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 活动 利用GI技术判断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新
• 地球的演化历程
– 前寒武纪
– 古生代
– 中生代
– 新生代
• 12幅图
内容本体(subject matter)
• 地球演化过程
– “代(宙)”的更替过程
• 距今的年份(起迄、持续) • 地球的基本面貌(海陆变迁) • 地壳运动的情况(矿产形成) • 古生物情况等(生命演化)
• 思考 • 原教材有的为“思考”,有的为在引导学生读图或对图像内 容作延伸思考。
– 思考9个
1. 4 2. 2 3. 1 4. 2 5. 0 6. 0
• 思考 生物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关系 • 思考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 思考 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24小时? • 思考 莫霍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的地震波速度突变? • 思考 平流层和飞行?无线电通信和大气层? • 思考 南半球近地面相对等压线的风向如何表示? • 思考 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 • 思考 如何判断沙丘迎背风坡?西北沙丘链延伸方向? • 思考 甲乙两地相对高度?最大相对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