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基础概述(doc 27页)

合集下载

创新方法研究的方法论研究

创新方法研究的方法论研究

创新方法研究的方法论研究
刘永谋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10(27)7
【摘要】助发现的创新方法可以从正面、反面和综合研究3个方向推进,包括创新心理、创新制度争创新文化等非逻辑的异质性研究.在远期理想上,可以尝试把创新方法作为横断现象进行普遍化研究,提炼专有核心概念,形成横断科学的创新方法论.【总页数】4页(P145-148)
【作者】刘永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方法研究的转型与新方法范式的探究——从近期出版的几部方法论著作看方法研究的新理念
2.规范法学与社科法学交融的法律方法研究——2017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3.法治话语体系构建中的法律方法研究——2018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
4.图书馆学的发展与方法论的创新——新时期十年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76-1986)
5.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创新——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对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章供应链环境下的业务流程重组战略讲课文档

第十章供应链环境下的业务流程重组战略讲课文档
第十页,共27页。
BPR与TQM相同的地方是:二者都是面向流程、面向顾客的,而且实 施过程中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并倡导团队的工作方式。
BPR与TQM不同的地方是:TQM并未触及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追加式改进,而BPR则是打破旧有的业务流程、重组 新的流程的彻底变革。在实施方式上也是不同的,BPR是自上而下, TQM则是自下而上的实施过程。
第二十页,共27页。
1.活动的增值率分析
基于时间的业务流程分析就是将企业增值能力低、耗时的活动,从整个业 务流程中突出出来,在增值能力和时间消耗方面寻求平衡,进一步消除或简化 这些流程。基于时间的业务流程分析可以描述成活动的增值率分析,根据增值 率确定各项活动时间分配的优先级,集中时间消耗在具有较高增值率的活动上。
借助于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体 系,追求高效益和低成本,使供应链管理模型中主要包含活动、资源和产品三个基本要素, 业务流程重组就是优化活动流程,整合供应链网络中的资源,实现 高效益、低成本的产品生产。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项目同其它项目一样,都 具有时间、成本和绩效三个目标。三个目标综合成了供应链业 务流程重组的目标,同时也构成了业务流程重组的三个方向。 但是,所有的方向都围绕着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期望这一 中心。
2.供应链的时间压缩策略
供应链时间压缩策略的应用,能够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可以获得更短的提前 期、更好的订货控制、更低的库存水平,更加适应现代社会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 需求。在供应链采购提前期构成要素中,存在需求信息传播和物流配送两个具有压 缩潜力的因素。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二、基于成本的业务流程重组
第十九页,共27页。
一、基于时间的业务流程重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PT课件( 27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PT课件( 27页)

弗农还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 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 1) 美新
国生
销命
( 2) 成




净 t0
t1

口 净量 出
( 3) 成 熟 期
( 4)
销 ( 5)







t2
t3
t4
t5
时间
发展中国家 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
1:新生命和成 长期为新产品 阶段
2:成熟期和销 售下降期为成 熟产品阶段
第六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本课程提要
产品的生命周期论 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
产品生命周期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 佛大学教授弗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弗 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 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
内部规模经济
用垄断性竞争行业来研究内部规模经济
问题一:举例垄断性竞争行业
大米 富硒米,免淘米,泰国米等 纯净水 康师傅,哇哈哈,雀巢 纯净水是一种差别性的产品,其生产存在着内部规模经 济,生产商对各自的矿泉水生产拥有垄断权,但是这两种 产品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竞争。
产业内贸易
问题:
1:什么是产业内贸易?
2:试从日本汽车零件进出口状况来讨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 原因?
提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1.产业内的国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前提。 2.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2015高中历史总复习课件:27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15高中历史总复习课件:27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5、易误辨析——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道路的宣言书。
(2)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 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 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 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 重要作用 (1)毛泽东思想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创建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2)邓小平理论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6、整体图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合作探究•史论互正 考点一: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同盟会 纲领
驱除鞑 虏恢复 中华 创立 民国 平均 地权
三民 主义
具体主张
领域
地位
民族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 主义 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 统治 民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TOC约束理论-系统介绍(有实际案例)

TOC约束理论-系统介绍(有实际案例)
❖ 接下来的7年中,OPT管理理念和规则日益成熟,有关软件得到 发展。Creative Output公司几经起伏后关闭。OPT软件所有 权转让给Scheduling Technology Group的英国公司。
❖ 1986年后半年,Drs. Goldratt and Robert E. Fox共同除了 Goldratt Research Institute。OPT的理念经10年的发展逐 步演进为众所周知的TOC。
广泛的应用。
➢ 软硬件、业务数据及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相结合,成为TOC管
理思想得以落实的支撑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八点 二十三分。
什么是瓶颈管理?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3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八点 二十三分。
什么是瓶颈管理?
发展历程及现状
❖ OPT由Dr. Goldratt和其他三个以色列籍合作者创立于1970s并 于1979年下半年带到美国,成立了Creative Output公司以研 究如何通过计算机的算法实现OPT的管理思想。
The opportunities to make more money by increasing Throughput, on the other hand, are unlimited.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8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八点 二十三分。
瓶颈管理的学习框架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1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八点 二十三分。
什么是瓶颈管理?
TOC概念的五个层次
❖ 应用实践层
➢ TOC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总结出各自应用领域的具有创新性

中国OFDI的研究综述:理论创新与重构

中国OFDI的研究综述:理论创新与重构

中国OFDI的研究综述:理论创新与重构刘夏明;王珏;逯建【摘要】本文分别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国跨国公司的优势种类、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三个角度,对国内外2002~2015年间近14种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概括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并由此对对外投资种类、跨国公司的优势、国际化的本质进行了理论重构.研究指出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特殊之处,也为丰富国际商务理论、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指明方向.【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0页(P86-95)【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国际化【作者】刘夏明;王珏;逯建【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6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报告》,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231.2亿美元,较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了45.6倍,年末存量达到8826.4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7.7%和3.4%,流量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第三位,存量首次步入全球前十行列。

2014年并购方式的实际交易额达569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6.2%,成为主要的投资进入方式。

截至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全球186个国家(地区),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尤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四个行业为最。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结构、主流商业范式、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等方面与传统OFDI主要来源国存在明显差异。

这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具有传统OFDI的一般共性,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现有主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解释范围。

《从零到卓越——创新与创业导论》第三章

《从零到卓越——创新与创业导论》第三章
(1)保护创新成果的途径有哪些? (2)假设你发明了一个新产品,你应如何做以保护其不 被他人窃取?
19
问题导入
一、 创新成果的概念
第二节 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保护
创新成果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整体或其中的 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成果
简单地说,创新成果就
为了寻找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 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也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 样,爱迪生试验了1 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制作电灯的想法 很难实现。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 理想已成泡影”。
26
四、 创新成果的保护
(二)专利权
第二节 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保护
专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条规定,
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有实用价值
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
非专利发明是指不以获得专利为目的,并且最终也 未获得专利的发明。
9
二、 发明的类型
第一节
开展创新发明
2. 根据存在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发明分为物品发明和方法发明。
物品发明是指指以有形的物品形式存在的发明,包 括材料类物品发明,如塑料、玻璃;器具类物品发明, 如弓箭、蒸汽机;等等。 方法发明是指以无形的现象或过程形式存在的发明, 包括工艺性方法发明,如塑料制造工艺、酿酒工艺; 非工艺性方法发明,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等。

关于Eugne Hecht 的第四版《Optics》

关于Eugne Hecht 的第四版《Optics》

关于Eugene Hecht 的第四版《Optics》张立彬(教育部南开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副教授)张功(南开大学泰达应用物理学院)Eugene Hecht所编《Optics》是几十年来美国高校最流行的光学教材之一,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和广为称道,在1974-2006年间,该书被译成6种语言,被世界各国发行57个版本,并被全世界1497个图书馆收录.该书1974年发行第一版,至今已出至第四版.我国首次中译本出版于1979年,由秦克诚、詹达三、林福成等译.它除了传统内容之外,还反映了现代光学的基本内容,全书基本覆盖了我国光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也和我国的光学教学相接近.按“光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张存林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改编,使该书在保持原来特色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教学适用性,张存林的改编版发行于2005年.原版第四版由世界著名出版商Addison-Wesley 于2002年出版发行,ISBN号为0-321-18878-0,全书共13章,698页.一、作者简介Eugene Hecht 是位于美国纽约的Adelphi 大学物理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主要教授大学物理和光学课程.Eugene Hecht对于物理与数学、物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造诣极深,著作颇丰.自1967年以来,他共写了97部作品,这些著作被译成10种语言,全世界7870个图书馆藏有他的著作,其中最经典的便是他编写的这本光学教材.除此之外,他还编著了《Schaum's outline of theory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physics》,《Schaum's outline of theory and problems of optics》,《Physics : calculus》,《Physics in perspective》,《Physics : algebra,Physics》等经典教材.为此,Eugene Hecht 在1989年度获得了美国艺术图书奖.二、教材的总体架构与内容简介Eugene Hecht 第四版《Optics》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章)主要介绍了光学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内容提供一些预备知识;第二部分(5-6章)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内容;第三部分(7-12章)是物理光学的内容;第四部分(13章)是现代光学的内容.每章最后都有一定量的习题,用于读者练习,全书的最后还附有部分习题的详细解答.书的最后除了参考文献之外,还列出了名词索引,便于读者快速查阅.附录1为电磁理论,包括麦克斯韦方程的微分形式及其推导过程,和电磁波动方程及其推导过程;附录二为基尔霍夫衍射理论.第一部分介绍了光学的基础知识,作者首先在第一章回顾了光学的历史,从公元前1200年古埃及讲起,直到20世纪的光学,其中提到了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尔哈曾、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费马、牛顿、惠更斯、菲涅尔、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等人对光学的研究和贡献. 第二章介绍了波动的知识,包括简谐波、叠加原理、复数表示、平面波、球面波和柱面波,以及三维波动微分方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电磁理论、光子和光的基础知识,包括电磁理论的基本定律(法拉第感应定律、安培环路定理、高斯定理、麦克斯韦方程等)、电磁波、辐射和量子理论基础,其中还介绍了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对光的描述以及对比,和光的传播等.第四章介绍了光的传播,包括散射、反射、折射以及对他们的处理方法,还有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些日常现象.第二部分在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几何光学的内容,包括透镜、棱镜、光阑、光学系统、光纤光学、波前重塑等,详细叙述了光在这些元件和系统中的传播规律和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了引力透镜效应.第六章是几何光学的深入拓展,介绍了厚透镜和透镜组、解析法光线描迹、像差、GRIN(梯度折射率)系统 .第三部分是所有光学教材的重点内容—物理光学.为了更好地学习干涉、衍射和偏振,作者首先在第七章独立介绍了光的叠加规律,包括同频率和不同频率光波的叠加、非简谐周期波和非周期波的傅里叶处理方法.第八章论述偏振,内容非常全面,包括偏振光的性质、起偏器、二向色性、双折射、散射和偏振、反射引起偏振、延迟器、圆起偏器、多色光的偏振、旋光性、感生光学效应—光调制器、液晶、偏振的数学描述.第九章论述干涉,先介绍干涉条件,再分别论述分波前干涉仪与分振幅干涉仪,再讨论干涉条纹的类型与位置,最后论及多光束干涉.在干涉的应用方面,介绍了单层膜和多层膜的应用、干涉量度学的应用.第十章论述衍射,分别讨论了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尔衍射,基尔霍夫标量衍射理论,最后还介绍了边界衍射波的内容.第十一章讨论了傅里叶变换及其在光学中的应用,即傅里叶光学.第十二章介绍了相干理论,包括可见度、互相干函数和相干度的问题.第四部分是第十三章,主要介绍了现代光学的内容,包括激光、光信息、全息术和非线性光学.此内容可使读者了解现代光学的发展,开拓读者的光学视野.三、该书特色3.1 内容全面、丰富,编排合理Eugene Hecht 第四版《Optics》的内容极为丰富,他不仅包括所有光学教材共有的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传统内容,还在本书前几章介绍了光学的基础预备知识,如光学简史、波动和电磁理论,这为读者学习后面的光学主题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读者之前并没有掌握波动和电磁理论,这会导致后面的干涉、衍射、偏振和傅里叶光学的学习会很吃力,所以先引入波动和电磁理论是非常必要的.在进入干涉衍射偏振之前,单独列出一章(第七章)介绍叠加原理,所以该书这样安排也是很合理的.另外,对于光学的部分—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该书每一章节的知识都非常细致和丰富,几乎比国内任何一本光学教材内容都丰富.最后,该书除了传统内容之外,还反映了现代光学的基本内容.如第三章光学冷却,第五章光纤光学、波前重塑、引力透镜效应,第六章梯度折射率系统,第七章超光速与亚光速,第八章延迟器、光调制器和液晶,第九章单层膜和多层膜的应用、雷达干涉仪,第十章零阶贝塞尔光束和第十三章.3.2语言生动、讲解清楚、图片丰富全书图片非常丰富,而且清晰、美观与准确,使读者非常容易理解,表格也直观简练.新版更是重画了100多张图片并添加了许多新的图片.书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思路清晰、简单明确,没有过于高深的数学推导,参数运用恰当,使学生主要关注了光学的物理意义,而非舍本逐末.3.3 本书的几个思想在几乎光学的各个方面,突出原子散射的中心角色;尽早地使读者从傅里叶理论的角度深刻理解光学;从书的一开始就明确了光的量子本质.四、该书的社会反映和适用对象十年来,该书一直在众多的光学教材中处于领导地位,它以一种活泼的易于理解的方式论述,它以其精确、权威、全面的视野和出色的配图而著称.第四版更新了一些图例、图片,并补充了光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doc 27页) 创新理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阶段里,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一个阶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阶段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阶段。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发展区域,最初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此时高新区发展和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我国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2.产业主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 新区发展动力由前一阶段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高新区R&D主要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D机构不多,企业R&D能力较弱。此时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我国目前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标志着“一次创业”基本完成。 3.创新突破阶段。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各类创新活动(主要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阶段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主要是“创新链”。高新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和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巨大贡献十分显著。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还难以完全进入这一阶段。从国外经验看,也只有美国的硅谷等少数科技园区可以认为是处于这一阶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二次创业”实质上是高新区从“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的转换。 4.财富凝聚阶段。随着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高新区内聚集着高价值的“财富级”的有形与无形品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财富级”人才资源,运作着具有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资本,从而形成了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崭新“要素”。这种“三高”要素既是高 新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高新区成为人们创业和工作的“事业发展中心”,同时还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乐园”。在这一发展阶段,高新区内新的“财富级”要素有序和有机地结合,使高新区在竞争中形成了“高势能”的优势。这种“高势能”优势通过强有力的扩张,持续发挥着对区外经济的巨大牵引作用,也使高新区在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循环。财富凝聚阶段既是我们尚未亲眼目睹的更高层次的高新区发展阶段,又是高新区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崭新起点—一个新的“要素群集”阶段。 二、创新理论基础 (一)技术创新理论 1.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的观点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最早从技术的角度研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人是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认为创新的内容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引入新产品;二是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三是开辟新市场;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五是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他把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且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而技术创新是熊彼特创新概念的重要部分(还包括制度创新)。他认为,创新推动产业走向繁荣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为了谋取额外利益,企业纷纷进行创新;二是其他企业为了分享这种利益而开始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模仿;三是那些采取旧方式的企业为了生存而进行适应性模仿(即进一步的推广)。后两步即是技术创 新的扩散。 2.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从广义上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导致发明实现的全过程。它包括从最初的发现,直到最后商业上的成功。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认为技术创新即:一项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这些说法过于笼统。又有人说,技术创新是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合。任何在工艺和产品上的改进,并使其成功地引入生产,使之商业化,都叫技术创新。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专利等则不等于技术创新。这种说法较为明确,但不很全面。还有人说广义的技术创新除产品和工艺创新外,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等。这种说法除了未包括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以外,几乎囊括了创新的全部内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指的是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和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这两种说法比较确切一些。 狭义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综合分析研究各家之说,可以认为技术创新主要应指新产品和新工艺构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投入或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售非实现商业利益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 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部分构成。产品创新 主要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包括全新产品、显著改进产品。工艺创新主要是指对全新的或有显著改进的生产方法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包含新工艺、新设备等。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它是技术经济概念,强调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是一个技术经济过程;强调技术变化,并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投入为前提,注重新技术的首次应用;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判断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其市场实现程度,而不是技术上的完善程度。 技术创新既然是一个技术经济活动,那么就与科学技术活动不同,不是单纯地注重技术水平,而是注重技术先进性市场适应性经济合理性。因此,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国内自主研究成果的开发和产业化、商业化、引进技术(含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国产化,或使两者有效结合后商业化,开拓市场并获得经济效益等环节。这些环节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链,而是一个互为交叉的网络;不是一个界限十分明晰的阶段,而是一个互为渗透的有机整体。 技术创新需要有创新载体,即知识中心,创新的关键要素是创造性,创造性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和教育、众多不同的学科、广泛的内部和外部交流通道,以及已有的手段和社会经济资源。创造性通过刺激创新,从而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园区的增长。这样知识中心就成为园区发展的关键。知识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与开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科学和技术教育、交流和创造空间的集聚地,由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高技术的衍生公司一般都位于历史上与工业 联系紧密,且是最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周围。一个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有持续创新能力、具有高效的资源配置和人才集聚环境的知识中心是园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园区一旦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中心,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原动力。 产业的成长与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而随着创新的完善和产业的成熟,创新必然会产生扩散,从而引起产业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作为完全园区,不仅具有上述理论概括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其他鲜明的特点。高技术产业不受或很少受硬资源产地和大运输量条件的限制,其最重要的载体是创新的技术及其市场等信息。技术的扩散必须循着技术创新园区和扩散途径去研究其空间区位。现时,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使其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 3.技术创新理论体系 (1)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与技术扩散论 从熊彼特到库兹涅茨,以及其他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技术创新有一个S型的生命周期。从技术创新的内容过程来看,主要划分为二类,一是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新应用);二是工艺创新(包括新工艺、新方法、新设计与设备及相应的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特定产品的销售额的变化曲线。 人们对于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较早,一般说来,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与该技术随后的整个商业化应用过程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 扩散实质上是一种模仿行为。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认为,更确切地说,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应是一种“学习”活动,即在模仿的基础上还有不断的自主创新活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投资》中将创新扩散定义为“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的传播”,并指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 (2)技术创新战略理论 技术创新战略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核心技术或概念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新工艺的一类创新行为。自主创新具有三个特点: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开发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施培公曾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他认为,从企业层次看,在我国推行自主创新的意义有二:①自主创新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②自主创新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 从国家层次看,在我国推行自主创新的意义有三:①自主创新对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②自主创新是制衡国外技术封锁的重要武器;③自主创新是满足国内特殊需求的重要手段。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收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