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是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的目的。

2、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当此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后,积累达一定的量,能与身体内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变化,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这样的有害物质称为毒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就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真正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起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标志。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毒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式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总量。

15、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16、贮存库: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17、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8、I相反应: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II相反应的底物。

II相反应:是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因)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19、自由基: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

20、急性毒性: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21、蓄积作用:如果一种外来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学物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

22、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时间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23、慢性毒性作用: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学物长期(生命大部分时间或终身接触)给予试验动物接触,其对试验动物产生的慢性毒性效应。

24、生殖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25、致畸物:能引起妊娠的人或试验动物产生畸胎的外源化学物。

26、致畸试验:指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27、致畸指数: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

28、胚胎毒性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对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性作用。

29、基因突变:也称点突变,是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中DNA 序列发生的变化。

二、填空题

1、毒理学试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2、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分为: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3、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或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4、致死剂量可分为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大耐受量。(了解具体事例)

5、阈剂量包括急性阈剂量和慢性阈剂量。

6、毒作用带包括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理解两种毒作用带)

7、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经肺和其他途径排泄。

8、II相反应分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作用、氨基酸结合、甲基化作用、谷胱甘肽结合。

9、机体对氧化损伤的防御系统包括非酶类和酶类抗氧化系统。

10、急性毒性实验动物染毒方法包括经口(胃肠道)接触,有灌胃、渗入饲料法、吞咽胶囊;经呼吸道接触,有吸入接触、将受试物注入试验动物器官——肺内;经皮肤接触。

11、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有致死剂量或浓度,症状观察、毒理学检查和其他指标观察(中毒症状、死亡与死亡时间、体重、其他指标)。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14、化学毒物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的条件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受竞争性抑制影响。

15、化学毒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相,氧化、还原、水解均为I相反应,结合为II相反应。

16、生物转运中,颗粒物和大分子常通过吞噬作用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

17、一般脂溶性高的毒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毒性较大。

18、急性毒性试验在选择动物时大鼠几乎占所用实验动物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小鼠。

19、经口染毒时,有一下几种具体接触方式:灌胃法、胶囊法、混入饲料法。

20、测定LD50时,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两周(时间)内的总死亡数。

21、以死亡为指标时,蓄积系数K=LD50(n)/LD50(1);

K<1高度蓄积;1≤K<3明显蓄积;3≤K<5中等蓄积;k≥5轻度蓄积。22、动物致畸试验一般选用两种哺乳动物,首选为大鼠,此外可选用小鼠或家兔。

23、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胚胎毒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功能发育不全。

24、化学毒物导致的基因突变可分为三个类型: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

25、外源性化合物的胚胎毒性表现在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和功能发育不全等方面。

26、ADI是指允许正常成人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

27、急性毒性试验时,如给予实验动物毒物5000mg/kg体重也不死亡,不必再加大剂量染毒。

28、毒物的联合作用大致可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

29、急性毒性试验时大鼠年龄一般选初成年者,最常用的是出生2~3月龄,体重为200g左右。

30、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毒物因素、机体与环境因素、毒物间的联合作用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