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互动性与参与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使女性作家能够更直接地与读者沟通 ,及时了解读者反馈,调整创作方向。
传播速度与广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助于女性文学作品迅速 传播,扩大影响力。
未来女性文学发展前景展望
创新与实验
跨界合作与融合
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女性文学将继续在创新与实验方面取得 突破。
女性作家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她们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 品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06
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与前景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
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女性文学将更加 注重跨文化交流,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女性经验,拓展创作视野。
多元主题探索
女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母女关系 既有亲密无间的一面,也有矛盾 冲突的一面,揭示了母女关系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
通过对母女关系的描写,女性文 学作品探讨了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问题,以及女性如何在家庭 和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情感纽带的独特性
母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具有独特性 ,女性作家在描写母女关系时能 够深入挖掘这种情感的内涵和意 义。
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尝试
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如小 说、散文、诗歌等,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创作才华。
05
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评析及影响研究
代表性作家作品介绍及评价
铁凝
《玫瑰门》、《大浴女》等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女性内 心世界,展现女性生存困境和抗争精神。
01
王安忆
《长恨歌》、《小城三月》等作品,通 过女性视角审视历史变迁和人性复杂, 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

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

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女书,作为中国古代女性书写的一种形式,是独具特色且与众不同的文学现象。

它是女性文化传承的瑰宝,是女性自我表达和心灵寄托的载体。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女书及女书文化进行研究,力求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女书及其文化。

女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封建传统下,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进入男性主导的文化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女性通过书写来倾诉内心的欢乐和痛苦,实现了对自身命运的抒发。

女书的兴起和流传,无疑是女性权益追求和精神寄托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次,女书也能够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

女书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通过女书,女性展示了自己对美的追求、情感的渲染、价值观念的体现等。

从女书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古代女性世界的多元与复杂,了解她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女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娴熟的书法技巧和精心的图案设计,使女书具有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价值。

此外,女书还能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女书在传统社会中,充当着传承文化和教诲后人的重要任务。

妇女通过女书的表达,传承着一代代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女书也是妇女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练习女书,妇女们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理解。

女书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与社会相隔离的,它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与妇女地位提升和女性价值观念转变相互影响。

最后,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女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情况,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女书的传承和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意义。

女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扬,我们可以通过倡导女性写作、传承女书技艺、以及举办女书展览等多种方式,推广和弘扬女书艺术。

总之,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女性文化的认识,更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女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地位。

通过对女书的研究,我们可以追寻女性的智慧与力量,传承和弘扬女性的价值与美学。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深度 探讨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此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被忽 视的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女性文学在现代中国历史中逐渐崭露头角。从1917年至1927年,伴随着社 会的变革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文学领域中寻找自我表达的途径。这一时期 的女作家们,如庐隐、冰心、丁玲等,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尝试着从 不同角度阐述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也为我们 展示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念。
精彩摘录
书中对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丁玲对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 的独特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丁玲通过对主人公钱文贵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她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的独特见解。张爱玲通 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值得一读。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本以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助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现代妇女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和阐释。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以下是其中几个: “浮出历史地表”这个隐喻,形象地描述了女性在历史上被掩盖、被边缘化的状态。这个隐喻也 表达了女性不断突破自我、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展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者通过对庐隐、冰心、丁玲等现代女性作家的分析,展现了女性文学在表达女性自我和性别的 独特之处。这些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展 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女性文学_精品文档

女性文学_精品文档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指由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女性为主题或关注女性体验和问题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常涵盖了性别、家庭、爱情、婚姻、母性、自我认同等与女性相关的课题。

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女性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然而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参与和认可一直相对较少。

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在20世纪,一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崭露头角,她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女性的生活经验,还探讨了更深层次的女性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认知问题。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露西亚斯家族》以及查尔曼·波许的《苏菲风暴》等作品,都在女性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作家们越来越多地获得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带领读者们探索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当代的女性作家如艾丽丝·沃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妮娜·冯·维尔特以及塔妮娅·阿列克西耶维奇等,都在不同领域的女性文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的主题和风格女性文学的主题和风格多种多样,涵盖了从个体生活经历到社会议题的广泛范围。

自我认同与解放自我认同与解放是女性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女性作家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发现过程,探索着性别角色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她们揭示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独立时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性别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对女性权益的限制。

家庭与婚姻家庭和婚姻作为女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

女性作家们经常通过描写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婚姻中的权力关系,呈现出女性在这些关系中的角色与挣扎。

她们通过细腻而生动的叙事来探讨婚姻中的亲密关系、爱情的起伏以及母性的体验。

性别与社会议题女性文学还涉及一系列与性别和社会议题相关的主题。

这些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性别歧视、家庭暴力、女性性取向、堕胎和生殖权利等。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女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近年来,女书文化研究备受关注,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可以梳理出研究的脉络,总结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女书文化的概念与历史渊源女书是中国古代女性用来书写的一种文字,它源于汉代,兴盛于宋元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一种标志性产物。

女书的书写形式多样,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其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诗、文、书信等多种形式。

女书文化的产生和兴盛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教育、文化认知、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制度有关。

女书的兴盛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形成了女性作家的群体,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

二、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随着中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女书文化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阶段,女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女书文化的历史考证与研究:这是女书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旨在通过考证女书的历史渊源、使用情况和地域分布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证据。

2. 女书文化与女性身份认知的关系:这是对女书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角色认知、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揭示女书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意义和影响。

4. 女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这是对女书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进行研究,包括女书的保护与传承、女书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

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广泛,研究视角多元,学者们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都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女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女书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一些热点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 女书的传承与保护:女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与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新时期女性文学

新时期女性文学

38岁的陈传青直到今天,才表现出她的才干.她 培养和积蓄的创造力全注入在这个家里….她此时 才体会到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在这之前的38年 全像是准备,而生活从现在开始….看见古子铭日益 变得斯文潇洒,就好像看到自己的作品日益完整成 熟,陈传青内心是非常骄傲的.她很难免地带了一点 炫耀的心情,挽了他的手臂在街上姗姗走过,暗中留 心人们投来的目光,这很像是一种测验.陈传青需要 人们注意到她38岁与他50岁的距离是很协调的,能 够表达出一种幸福与美丽的意味.
《人到中年》
1.典型人物: 陆文婷: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女性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2.中年知识分子问题 美丽而高尚的心灵与悲剧性命运和遭遇,尖锐而沉痛地提出了 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 注和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3.知识女性现实处境的透镜 属于女性世界的独特重负:现代女性的社会职责+传统女性的 家庭职责。
变化的目的
认同:对现行男权秩序和男性现实予以局部 的认可和贴近。表现为1:对传统母性的由 衷赞美;2:热衷让女人返回家庭。
引领:通过实施一定的策略,实现对男性世 界存在的困惑、弱点、压力的包容和牵引。 (以性为突破口)
变化的原因
女性为走出两难困境,进行自我拯救的需要 女性为缓和紧张对立的两性关系,实施引领 策略的需要 女性为确认自身特质、解除性别困惑的需要
八十年代中后期:综述
女性意识的新变化 1、对女性自我的坚持和对男权秩序的蔑视 既不与男性尖锐对立,也不披露失去男性的生活状态,而表现 出对男人世界的不屑与不以为然。体现出女性自爱自恋,自视 清高的新的女权倾向。
2、在原欲世界里开始采取主动姿态 这是最能体现此阶段女性文学自我意识的特点 三恋一世纪 三垛一门 3、对女性负面的自我审视 敢于将审视的目光指向女性自身丑陋的一面,是这一时期女性 创作对于整个二十世纪女性文学史的突破。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xx·xx:《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xx·xx:《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xx:《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xx】xx·弗里xx:《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xx·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xx:《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xx、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xx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9、xx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xx】xx·xx:《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xx等译,xx: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xx:《“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xx】xx:《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xx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xx:《走出男权传统的xx: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xx: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xx:《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xx:《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xx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xx: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xx:《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xx】E.M.xxxx:《女性主义神学景观》,xx译,xx:三联书店1995年版。

09女性文学参考文献简目

09女性文学参考文献简目

女性文学研究书目
女性文学教程乔以钢林丹娅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性别与中国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三联书店 1994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英)玛丽.伊格尔顿编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年女权主义与文学康正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李银河主编三联书店 1997年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三联书店 1997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三联书店 1998年女权主义文论张岩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 * *
浮出历史地表戴锦华、孟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娜拉言说刘思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乔以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年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刘慧英三联书店 1995年当代女性文学史论林丹娅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年神话的窥破陈惠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陈顺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上、下)盛英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中国女性文学新探盛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9年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徐坤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赵树勤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叙事个案批评徐岱学林出版社2002年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乔以钢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李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多维视野中的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林树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乔以钢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别类:《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 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精选》,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平等与发展》,李小江、 朱虹、 董秀玉主编 ,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 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赋社会以社会性别》,王金玲主编,内部发行2000.12《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8《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6《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发出版社2002年《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李小江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女性学类:《西方女性学》,刘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女性学》,罗萍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女性学概论 》,魏国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女性学》, 啜大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女性的崛起》,王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女性学理论与方法》,魏国英、王春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孙晓梅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女性主义理论学》,肖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杜芳琴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妇女研究在中国》,李小江、谭深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外妇女研究透视》,孙晓梅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女性主义闲谈》,毛秀月著,团结出版社2000.《女性世界论坛》,孙秀玉著,大连出版社2000.《女性沉思录》,罗平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妇女生活方式》,罗平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妇女运动与发展类《国际妇女运动》,李小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妇女运动史》,任 芬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蔡磊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徐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李路路、孙志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妇女研究类:《欲望的倾向—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刘纪成著,河南人民出版社《性别、种族、文化》,王守仁、吴新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发现妇女的历史》 杜琴芳著 天津社科出版社1996.[法]西蒙那.德.彼伏娃 《第二性》上下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美]约翰.格雷著 《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美]约翰.奈斯比特著 《女性大趋势》 新华出版社1993.[美]安妮.霍兰德著 《性别与服饰》 东方出版社2000.[美]卡罗尔.吉利根著 《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美]约瑟芬.多诺万著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著《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日]绫部恒雄编《女性生活》 陕西旅游出版社1990.[日]岛田一男著 《女性性向学》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英]莱斯利.斯克莱尔《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婚姻家庭类:《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 刘伯红主编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中国婚姻质量研究》 徐安琪、叶文振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妇女婚姻与劳动权益保障》 罗萍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家庭变迁》 刘达临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世纪之交的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一兵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中国21世纪的婚姻家庭》 高健生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现代婚姻与性科学》 陈一筠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家庭革命》 陈功著 中国社科出版社《百年家庭变迁 》 李默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史》 陈顾远著 商务印书馆1998.《中国家庭的演变》 邓伟志、张岱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 刘达临等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的婚姻》 任寅虎著 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 史凤仪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的家与国》 岳庆平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 张树栋等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家庭问题种种》 邓伟志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多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 张廓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顾鉴塘著 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 董家遵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民族与妇女类:《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 丁宜庄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 白薇、王庄仁等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参与与发展研究》 和钟华 乔享瑞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 郑玉顺等编 中 央民大出版社2001.《大山的女儿》华北卷 杜琴芳主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大山的女儿》西南卷 和钟华主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中国女性民俗文化》 邢莉主编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生育与健康类:[美]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已》中文版,刘伯红主编,知识出版社1998.[美] 《妇女身边的医生》 奥古斯特.伯思斯著,林出版社2002.《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理论、案例及其操作指南》杜克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生育健康需求评估》 王绍贤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生育健康服务及其研究—理论与实践》 张开宁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 赵捷等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 方铁等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 郑凡等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多学科社野中的健康科学》 郑启跃等 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人口学类:《中国女性人口与发展》 郑晓英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户变迁》 郭志刚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 邬沧萍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全球人口趋势》 侯文若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人口理论教程》 刘铮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妇女史类: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16年版。

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中国书店1990年版。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27年版。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白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文学类: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1985年版叶恭绰编《全清词抄》,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丁绍仪《清词综补》,中华书局1986年版。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道光红香馆刊本。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续集》,道光红香馆刊本。

单士厘《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归安钱氏聚珍仿宋排印本。

黄秩模辑《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五十卷补遗一卷续编一卷,咸丰三年刊本。

蔡殿齐辑《国朝闺阁诗抄》,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沈善宝《名媛诗话》十二卷,1921年铅印本。

雷瑨《闺秀词话》四卷,1925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四卷,《香艳丛书》本。

丁耘辑《闽川闺秀诗话续编》四卷,1914年刊本。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蕴章《然脂余韵》六卷,1918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历代词纪事汇评丛书》,黄山书社1995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5《全唐诗》,中华书局《全宋诗》,中华书局《全宋词》,中华书局《全金元词》,中华书局《全明词》,中华书局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书店1987年版。

胡文楷《列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商务印书馆1941年刊本。

刘淑玲《安徽名媛诗词征略》,1936年排印本。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归淑芬等选辑《古今名媛百花诗余》四卷,康熙二十四年刊本。

《青泥莲花记》十三卷,明万历古槐书屋刊本。

陈维崧《妇人集》一卷,海山仙馆刊本。

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四十卷后集二卷,康熙间刊本。

陆昶《历朝名媛诗词》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红树楼刊本。

周铭《林下词选》十四卷,康熙间刊本。

《众香词》六卷,大东书局影印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周之标《女中七才子兰咳集》,康熙间刊本。

《海昌丽则》,乾隆五十九年吴氏拜经楼刊本。

孙锡祉辑《菱湖三女史诗词合刻》,光绪十六年归安孙氏刊本。

郭润玉辑《湘潭郭氏闺秀集》,道光十七年刊本。

丁丙辑《武林往哲遗著》,1897年刊本。

朱祖谋辑《湖州词征》,《吴兴丛书》本。

《松陵女子诗征》十卷,1919年吴江华萼堂排印本。

《笠泽词征》,1915年国光书局排印本。

黄瑞辑《三台名媛诗辑》六卷,光绪元年临海周氏刊本。

《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光绪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刻本。

《闺秀词抄》十六卷附补遗及续补遗五卷,宣统元年小檀栾室刊本。

冒俊辑《林下雅音集》,光绪十年如不及斋刊本。

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1873刻本。

薛绍徽《国朝闺秀词综》十卷,宣统三年刊本。

任兆麟辑《吴中女士诗抄》,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董兆荣辑《吴江三节妇集》,咸丰七年刊本。

戴燮元辑《京江鲍氏三女史诗抄合刻》,光绪八年戴氏嘉禾刊本。

《西泠三闺秀诗》,1914年西泠印社印本。

骆绮兰辑《听秋馆闺中同人集》,嘉庆二年刻本。

《随园三十种》,1892年排印本。

陈文述编《碧城仙馆女弟子诗》1915年西泠印社聚珍版。

顾宪融编《红梵精舍女弟子集》三卷,1928年杭州陈氏排印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