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发展大打“多彩”品牌] 贵州文化元素
贵州文化符号范文

贵州文化符号范文一、喀斯特地貌贵州地处中国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形起伏,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
这里广泛分布着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态的石灰岩地貌成为了贵州的一张名片。
世界自然遗产荔波小七孔、中国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大方石林和国家级地质公园黄果树瀑布等景点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这些地方成为了贵州文化符号的象征,也反映了贵州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喀斯特地貌是贵州的自然奇观,也是贵州人民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喀斯特地貌被赋予了灵性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人们相信,在喀斯特地貌之中有着神灵的居住,有着神秘的魔力。
因此,喀斯特地貌成为了当地人民崇拜和景仰的对象,也成为了他们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凝聚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二、苗绣苗绣是贵州省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贵州文化符号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苗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苗绣常常出现在苗族女性的服饰、家居用品和传统节日上,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苗绣在当地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工艺,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是苗族人民文化的精髓和精神象征。
苗绣以其精美的刺绣工艺和丰富的图案内容,承载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苗绣中常常出现的龙、鸟、鱼等图腾和吉祥纹样,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崇拜和祈福。
同时,苗绣也通过其丰富的符号和图案,传承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习俗,成为了苗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三、黔剧黔剧是贵州省的地方剧种,也是贵州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黔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黔剧通过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承载了贵州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成为了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黔剧在表演形式上以其丰富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巧而著称。
黔剧的音乐节奏明快,舞蹈动作优美,表演技巧独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戏剧的感染。
贵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200字怎么写

贵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200字怎么写贵州素有“千山万水总是情”之美誉,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保持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下为您呈现贵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内容。
一、贵州文化的传承1.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除了汉族外,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壮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例如贵州苗族的芦笙、侗族的歌舞、布依族的建筑等,这些文化遗产都是贵州人民的宝贵财富,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
2.加强文化教育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内文化教育的宣传、推广和实施,培养和创新人才。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多个文化遗址公园和演艺场馆,为民众创造了良好的文化交流空间。
3.加强文化保护在保护和传承贵州民族文化方面,政府还加强了文化保护工作,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
二、贵州文化的创新1.利用现代科技与新媒体贵州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与扶持力度,发挥了科技和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发展,如贵州茅台酒官方网站、红花岗茶官方商城等,为产品推广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平台。
2.传统艺术与现代思维融合在贵州省电影局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贵州电影开始借鉴奇幻的本土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利用大量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养护和保护,充分地体现了创新能力。
3.文化旅游产业突出贵州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充分依靠自然、民族、历史文化和美食等资源优势,构建起了旅游、文化、体育等多元产业相互交织的良好生态,促成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旨在探讨贵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总之,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加强文化教育与保护,利用现代科技与新媒体,传统艺术与现代思维融合以及突出文化旅游产业,是贵州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贵州文化发展的的中枢核心。
民族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民族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融合一、贵州旅游工艺品的创新方向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瑰宝,如苗族银饰刺绣及剪纸、布依族蜡染、彝族傩戏、大方漆器、牙舟陶器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物品被开发成具有本土文化烙印的旅游工艺品,尽管这些少数民族元素在现代审美意识中仍独具魅力,但作为旅游工艺品如果仅仅照搬这些元素,仅有着华丽的民族文化外衣而无提升内涵的创新符号,这样的工艺品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
(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工艺品创新的源泉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 37.9%。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孕育了苗、侗、水、彝、布依、仡佬、土家等 17 个分布较为集中的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着丰富深邃的民族文化,因此贵州被称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集粹的特色省份。
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贵州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使得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完整地保存了银饰、刺绣、蜡染、漆器等精美绝伦的多种原生态民间工艺传统形式。
例如,苗族服饰以其精妙的工艺、绚丽的色彩、繁多的款式、丰富的题材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诗”,其技艺反映了苗族同胞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本民族独有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主题的集中统一体现;流行在侗族地区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已有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贵州三都的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各领域的文化信息,在2002 年被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上述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粹是贵州省旅游形象的一张名片,使贵州的旅游文化别具一格,是贵州增强旅游工艺品创新思路的源泉和提升品牌战略优势的动力,也正是因为贵州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与民族图案,才使贵州旅游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情与本土文化特色,成为创新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一大优势。
贵州文化_精品文档

贵州文化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贵州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贵州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的元素,带您一起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 艺术与手工艺贵州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精湛的手工艺品而闻名。
贵州织锦和苗族银饰是其中的代表。
贵州织锦以其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颜色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的“活化石”。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首饰,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2. 民族风情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有着26个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
每个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为贵州增添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例如,在苗族村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苗族的传统美食,感受到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3. 音乐舞蹈贵州的音乐舞蹈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苗族蜡板舞是苗族的代表性舞蹈之一,舞者手持两块蜡板,以奔放的舞姿和轻快的节奏展示着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
另外,侗族的大葫芦舞和糍粑舞、布依族的勾栏舞等也都是贵州音乐舞蹈中的瑰宝。
4. 神秘的风景名胜贵州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贵阳青岩古镇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奇特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成为了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可以在这些景点中体验到神秘与美丽的并存,领略到了贵州自然风光对贵州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5. 传统节日与习俗贵州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鼓楼节、布依族的旱船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承载着贵州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使贵州文化更加多元且充满活力。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观赏到精彩的表演,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喜庆的气氛。
结论贵州的文化是一个宝藏,拥有独特的艺术、多元的民族风情、美妙的音乐舞蹈、神秘的风景名胜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贵州的民俗节庆有哪些精彩活动

贵州的民俗节庆有哪些精彩活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节庆。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展现了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精彩。
首先要说的是苗族的“姊妹节”。
这是一个被誉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的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左右,苗族的青年男女们都会精心打扮,身着盛装相聚在一起。
他们通过游方对歌、踩鼓跳舞等方式来表达彼此的爱意。
在姊妹节期间,还有特色的“姊妹饭”。
这可不是普通的饭,它由糯米制成,颜色五彩斑斓,象征着爱情的甜蜜和多彩。
姑娘们把自己的心意藏在姊妹饭中,如果小伙子吃到了藏有信物的姊妹饭,那就意味着姑娘对他有意。
布依族的“六月六”也是极具特色的节日。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广场上。
他们表演布依古歌、八音坐唱等传统节目,歌声悠扬,乐器声清脆,让人陶醉其中。
此外,还有热闹的布依舞龙舞狮表演,那矫健的身姿和灵动的动作,展现了布依族人的勇敢和活力。
还有各种布依特色美食,如五彩糯米饭、褡裢粑等,让人品尝到地道的布依风味。
侗族的“萨玛节”同样不容错过。
“萨玛”在侗语中意为“大祖母”,是侗族人民共同祭祀的祖先神灵。
节日期间,侗族村寨的人们会在萨玛祠前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手持棍棒,跟在领祭的“萨玛”后面,围绕寨子缓缓而行,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萨玛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兴旺。
祭祀仪式结束后,便是欢乐的歌舞表演和百家宴。
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分享快乐,那种团结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彝族的“火把节”则是一场火的盛宴。
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一天,夜幕降临后,人们点燃火把,在田野山间奔跑,形成一条条火龙,寓意驱除害虫,祈求丰收。
同时,还有精彩的彝族歌舞表演,人们围着篝火尽情跳舞,歌声、笑声响彻夜空。
此外,火把节上还有斗牛、斗羊等传统竞技活动,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勇敢和豪放。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得这里的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更体现着当地人民特有的文化气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值得关注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苗族的“跳花灯”活动。
跳花灯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一种祈福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段内,苗族的村寨都会举办跳花灯活动。
在活动中,人们手持花灯,绕着篝火跳舞,边跳边歌唱,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
跳花灯活动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苗族人民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
除了跳花灯外,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很多,比如侗族的“侗寨歌舞”、“侗族长鼓舞”等,这些项目都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审美观念。
布依族的“原创舞蹈”、“锣鼓舞”等,还有土家族的“花灯节”、“龙抬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项目,如苗族的“侗族大武灯”、“高跷表演”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着贵州的文化底蕴,更让世人感受到了贵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第二篇示例:贵州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为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前阵子又购了痛疣膏,落实行动,制备野生物品来也不停,但较为人不知的是,贵州省拥有许多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是人们记忆中的高度文化,是文化和历史的瑰宝。
贵州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哪些

贵州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哪些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素有”醉美贵州”之称。
这里山水秀丽,风景壮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文化的地方。
贵州文化独特而丰富,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特色,本文将介绍贵州文化的主要特点。
1. 民族多样性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有55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各自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这种多元的民族文化使贵州成为一个文化交融的地区。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贵州文化更加多元和丰富。
2. 风景秀丽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山岳、溪谷、湖泊、瀑布等各式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贵阳市的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遵义市的红花岗、茅台古镇等地都是著名的景点。
这些美景不仅给人以视觉享受,还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体现了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大侗文化大侗族是贵州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侗文化以其古老而独特的风格闻名,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染织等艺术形式。
大侗族人民以打击竹鼓、打铜锣、吹侗笛等方式表达情感,这些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使贵州文化更加多元化。
4. 风味美食贵州的饮食文化也非常独特。
酸辣口味是贵州菜的代表,多用酸汤或者酸淡的味道来突出食材的鲜美。
比如酸汤鱼、酸汤肥牛等都是贵州的特色菜品。
此外,贵州还有著名的茅台酒,被誉为中国的白酒之王,是贵州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
5. 纺织工艺贵州是中国著名的纺织业基地,具有悠久的纺织工艺历史。
当地妇女们擅长用手工织布,并将其制成绚丽多彩的服饰。
其中,锦绣苗绣是贵州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具有饱满的色彩、精细的工艺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结论贵州文化以其多元性和独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秀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俗活动、美味的风味美食、传统手工艺等,构成了贵州文化的主要特色。
贵州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索和体验。
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中的设计元素发掘与利用研究

贵州苗族传统文化中的设计元素发掘与利用研究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苗族是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中的设计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发掘与利用研究,可以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文将从苗族传统文化的背景、设计元素的特点、发掘与利用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苗族传统文化背景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其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服饰装饰、建筑艺术、歌舞表演、节庆习俗等方面。
苗族的服饰装饰和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设计元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苗族传统设计元素的特点苗族的传统设计元素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鲜艳多彩:苗族的服饰装饰和建筑艺术以鲜艳多彩的颜色和图案为特点,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构成了苗族设计元素的基本特征。
2.寓意丰富:苗族的设计元素常常具有丰富的寓意,包括对自然界、生活和信仰的崇敬和赞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工艺精湛:苗族的服饰装饰和建筑艺术常常采用刺绣、纹饰、雕刻等传统工艺技法,工艺精湛,制作精美。
4.传统符号:苗族的设计元素中常常融入一些传统符号,如蝴蝶、花鸟、龙凤等,这些符号代表着苗族人民的特定信仰和价值观念。
对苗族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发掘与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苗族传统设计元素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掘与利用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2.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苗族的传统设计元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可以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的持续发展。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苗族的传统设计元素具有一定的商业和旅游价值,通过对其进行发掘与利用研究,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兴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文化发展大打“多彩”品牌] 贵州文化元素核心提示: •近年来,贵州推出了以“多彩”为主流的文化常常在全国媒体出现,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多彩”文化的“贵州现象”无疑在现在跨越式发展的贵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光秀美、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富集的贵州无疑拥有巨大的发展价值,但一直以来,贵州都以落后著称。
厚积而薄发,贵州文化的重点突破,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建设“文化大省”诸多举措催生的花朵。
2005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为突破口,在全省、全国掀起了“热爱贵州、发现贵州、建设贵州”的贵州文化自觉、自醒、自信的全民性经济文化热潮,打响了“多彩贵州”这一内涵丰富的贵州品牌,也收获了文化产业革命性变革的丰硕成果。
五年“多彩贵州”一路走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更加明晰了“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在文化上率先突破的思路,依托贵州多元文化富矿的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重点突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过不断的发展,“多彩贵州”如今的面貌,也让我们感受了不同的内涵价值。
在贵州文化和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记者专访了贵州省人大副主任顾久,也让记者一同见证了贵州文化发展的大格局。
作为贵州一位知名文化人士、教授。
贵州省人大副主任顾久给人的印象特别深,不是因为他的头衔,而是他朴实厚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贵州,只要谈起顾久,人们都知道他的风格――学术一流、仁慈宽厚、为官清廉、心系民生。
2010年6月13日,在贵州省人大办公室,记者采访了顾久。
在畅谈贵州文化时,顾久充满激情和独特的观点,不管分析贵州文化“刚”还是分析贵州文化的“柔”。
总之,贵州独特的文化视角真正让记者感受到了“多彩”的另一面。
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生存的系统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从贵州相关历史资料来看,贵州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
从“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确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因此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息、繁衍、发展独特的省份。
从理论来看。
顾久说,要真正理解贵州民族文化的含义,是宽泛和有针对性的一个话题。
但文化的根基就是两个:生存和生活。
生存主要指狭义的概念,即自然界一切存在的事物保持其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总称。
生活也包括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人在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即为食、衣、住、行生活。
广义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谈文化就应该先掌握人类发展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问题。
从文化角度来看,顾久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但礼俗还是贵州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包括这些民族每天的衣、食、住、行等。
这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形成家庭的关键因素,也就是一个群体生存的系统的文化。
而贵州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即使现在城市正在发展之中,也是小农经济发展和扩大再生产之后的手工技术的融合。
也就是说,单纯的生存一直是贵州民族文化发展的主流。
然而,从真正的现代化发展来看,两种经济形态都有好处,因为原始的东西都不一定坏,现代的东西也不一定都好,真正好的是两者的融合。
因此,单纯的从文化二字来看贵州,我们只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那就是贵州文化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成长还需要过程。
顾久主任这样说。
贵州文化需要大力宣传对于贵州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贵州的发展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除了地理环境、经济因素之外。
顾久认为,文化因素也是一个左右贵州经济发展的瓶颈。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设置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到清雍正年间,基本形成现在的境域。
也就是说,随着汉族文化挺进贵州,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也就渐渐被融合了。
因为这些文化的碰撞,使得贵州明清两代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文人群体,还出了3个状元。
顾久分析认为,其实当时出现这么多文化人的原因,除了文化碰撞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封建官僚思想的影响。
这群人之中,真正后来建功立业的没有几个,即可以看出。
但有的确实成了英雄,成了历史人物。
顾久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就是清朝光绪时礼部尚书李端芬(1833―1907年),清朝贵州贵阳人。
他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密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关键时刻上书敦促变法,光绪皇帝特提拔他为礼部尚书。
变法失败后,慈祥太后以“竞将大逆不道之康有为等滥行保荐,并于召对时一再百陈”的罪名,将他发配新疆。
李端芬的《请推广学校折》,提出了“一经五纬”的改革纲领。
他认为人才关系国家之强弱,激励人才是当务之急,应从中央到地方创设新式学堂,引进新思想、新知识,“以此为经”。
另一个就是现在埋葬大方县城的奢香,”鬼国山河改,皇华驿路存”;”九驿邮初置,三巴路已通”。
奢香主持开辟的驿道,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夜郎自大”的状况,沟通了边疆与中原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增进了汉民族与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进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龙场九驿”成为奢香为国为民建树赫赫业绩中的一座丰碑。
明王朝亦把奢香当作巾帼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曾这样称道:“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这些人可以称为贵州的英雄,是真正为贵州历史建设立下赫赫战功的人。
因此,这样的历史人物留下的不仅是精神,还有贵州不灭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就需要大力宣传。
这也是贵州“刚”、“柔”并进的文化。
贵州“多彩文化”就是少数民族风情说到贵州民族风情,我们就会一下子想到很多,比如侗族村寨、安顺地戏、毕节土司等等。
也会想到贵州这个歌舞之州,美酒之州,文化之州,这里确实是歌的海洋,舞的海洋,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的旅游文化圣地。
顾久分析说,贵州的旅游文化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除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之外,还因为很多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原来原始的那种美。
比如,侗族的侗族大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年的中央电视台都会看到她们的影子。
千人合唱,万人合唱,那种原生态的音乐就是荡气回肠。
即使三岁的孩子,在当地他们也会唱,这是一道非常美的风景线,被称为天籁之音。
还有苗族的锦鸡舞,非常古朴,非常优美,也被称为天仙之舞。
即使很多少数民族,也有他民族传统的很多特点。
这些传承的习俗,就成为今天贵州发展独特的文化,不仅吸引人,而且内涵丰富。
比如,瑶族的男女谈恋爱时,女子住的房间上有一个很小的洞,男生在外边,女生在里边,要是谈得觉得同意了,就让这个男孩进她的家门了,他们完全是没有父母包办,没有受到封建的约束,自由自在的去谈。
而这些传统,原来应该是一种含蓄的形式表达,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就成了一种有意义的文化。
它不仅世世代代延续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书写着社会发展的文化。
顾久还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56个民族当中贵州就有49个,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和传统的文化。
当这些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融合形成一个庞大体系之后,多彩多姿的文化体系就出来了。
因此也就成了今天贵州旅游文化的开始。
也是贵州经济发展一个“硬”品牌。
“清茶淡饭”式教育更适合青年一代发展当前,我们正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
这个宏大的思路也一直是顾久主任关注贵州“多彩”文化发展的前提。
无数年来,顾久对贵州“多彩”文化发展特别重视,对于青少年的发展他特别关注。
顾久说,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础。
孩子们的思想一定要解放开来,老师特别要把孩子当人来教育,而不能当成一个工具。
他说,陶行之先生原来就主张“教育非同情普遍不足以收共济之效。
”“在中国宜办粗茶淡饭的教育。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社会功利化的东西较多,对于孩子来说,就应该不能受到这样的影响。
这也是违背教育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是教育无法发展的基础。
“清茶淡饭”不仅有益青少年思想发展,也有利于他们教育水平的提高。
多年来,顾久都一直关注农村孩子的教育发展。
他说,农村教育往往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农村里又有一大批上了初中上不了高中、上了高中上不了大学的年轻人,“如何让他们的眼睛亮一点,腰板直一点,脑子活一点”,怎么把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沉重的课题,值得教育部门反思、探索。
因此,重视贵州文化的发展,一直是顾久主任重视的问题。
2008年,他全程关注的“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活动在贵州乃至全国都引起了极大反响。
他说,因为老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就应该受到尊重。
顾久简历:顾久,1951年9月出生,贵州贵阳人,民盟成员,文学硕士,大学教授。
曾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农机厂当工人;任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在贵州省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2007年06月至2007年12月,任民盟贵州省委主委,省文史研究馆馆长;2007年12月起,任民盟十届中央常委、贵州省委主委,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2008年01月,当选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