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施工组织设计
4 地震勘探工作方法和设计

炸药量与振幅的关系
• 如果,由于种 种原因能量不 强,不要一味 增大药量,可 A KQ m 以采用多井组 m 0.2 1, 当Q小时,m近于1; 通常, 合爆炸的方法, m 1 / 3. 于是有: 它还具有压制 1. 激发子波的振幅、频谱 的幅度和延续 干扰的作用。 1 但要注意各孔 时间与Q 3 成正比; 爆炸的非弹性 1 形变带不能相 2. 激发子波频谱的宽度与 3 成反比。 Q 互连通。 • 一般,药量大时,振幅相对 较大、低频成分相对丰富。
井中爆炸的物理过程
空 腔
破坏带
瞬间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的 气体作用于周围的岩石
塑性形变带
地震勘探一般讨论的问题是在弹性形变区
弹性形变带
爆炸脉冲经 历各阶段的 压强波形
近震源,爆炸后压强突然增高,前 沿压强巨大。然后是冲击波持续的 压强,随之是围岩的非线性过程, 即塑性带。 在塑性带之外的压强波形
4.3.2 排列长度和最大炮间距的选择
• 排列长度决定于:道距、仪器的道数和最 大炮检距。 • 最大炮检距选择要考虑:
– 多次波的压制。大一点,使最大剩余时差大于 多次波周期的1.2倍; t v x 0 1 k 2 k 允许的拉伸畸变系数。 – 动校拉伸畸变。 k 一般,不大于目的层的最大埋深。 – 速度求取的精度。 t T / 4
结论
② 同时可记录的最大频率
范围决定于地震仪器的 分辨率,即A/D的位数。 应用24位新型地震仪器, 可以同时记录下500Hz 以内的频率,15位的老 式地震仪器,即使在湖 上0.5ms采样,也同时记 录不到500Hz的信息。
煤层反射波的瞬时动态范围
结论
③ 建立区内吸收衰减模型,有助于采集仪器类型与参数的选
地震勘探系统设计方案

地震勘探系统设计方案1、数据传输部分根据数据传输量,最大采样时间长度为6秒,最大采样频率为2000Hz,采用24位AD采样,获得每个采样点3个字节数据,按照最大矩阵8000个地质检波器计算,起爆一次记录数据的位数为:6×2000×24×8000=2.304Gbits,要求一分钟之内数据传输完成,其传输有效波特率为:2.304Gbits/60s=38.4Mbps/s。
按照最高传输效率0.8计算,实际传输波特率至少为48Mbpd/s。
如此高的速率的高速传输,不能采用CAN,232,485等低速总线。
必须采用高效率的调制来传送数据。
数字调制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三种基础形式。
当然也可由这三种基本形式组合成联合键控,例如mQAM调制就是幅度和相位的联合键控。
此外,还有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
mQAM监控利用幅度和相位联合建控,充分利用了波形空间,若采用64QAM,相比来说,一次可以传送6个位的数据,相当于提高6倍。
而对于256QAM则一次可以传送8个位的数据,只需6M的带宽即可传送48Mbps的数据。
故而,高速数据传输采用QAM调制方式传输。
此外,在检波器的电源管理上,通过485总线进行低速通讯,控制处理器管理检波器的工作与否,这样就可以避免高速通讯带来的大功耗。
2、系统整体规划因为整个地震测量系统中,需要连接很多检波器,其排列范围可达到10km,有线通讯很难再10km的长度上达到8M的带宽,所以在整个系统中需要多个“中继站”来传递数传信号,两个中继站之间的连线不超过100m,这样可以保证高速通讯。
当然,QAM调制需要电路将为复杂,并且成本也较高,在几十个至上百个检波器的数据采集,可以采用一个小网络来采集数据,采用其他速度较低的编码类型,电路简单可靠。
将一个小网络的数据汇总,再通过高速通讯,传给车载总控制器。
在整个系统中,系统的供电时最大的问题,检波器阵列较为庞大,如果采用集中供电,总电流将很大,所以得分开采用蓄电池供电。
高精度地震勘探单元的设计与建立

高精度地震勘探单元的设计与建立地震勘测是研究地壳动力学和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手段。
为了获取准确的地震数据,需要设计和建立高精度的地震勘探单元。
本文将探讨高精度地震勘探单元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
地震勘测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规律,从而了解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的特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震勘探单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地震勘探单元的设计应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
地震信号往往非常微弱,需要使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来检测。
同时,勘控单元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应具有高精度,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地震勘探单元的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稳定性。
地震勘探单元往往被埋入地下或安装在建筑结构内部,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防水、防尘和抗震性能。
同时,其结构应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地震勘探单元的能耗应尽可能低。
勘控单元需要长期连续运行,为了减少维护和更换电池的频率,应设计低功耗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
根据以上要求,设计和建立高精度地震勘探单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首先,传感器的选择和布局是关键。
传统的地震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和地震仪,现代技术还引入了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来收集地震相关数据。
传感器的布局应根据地震勘测的需要进行优化,以提高勘控单元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
其次,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具有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以捕捉到地震信号的细微变化。
数据处理系统则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以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地震数据。
此外,勘控单元的结构设计也需要注意。
良好的防水、防尘和抗震性能可以有效保护勘控单元,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结构设计也需要考虑便携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勘控任务的需求。
最后,低功耗技术的应用也是关键。
采用低功耗的传感器和处理器可以延长勘控单元的续航时间,减少维护和更换电池的频率。
总之,设计和建立高精度地震勘探单元需要综合考虑传感器选择和布局、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结构设计以及低功耗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抗震工程施工设计混凝土浇筑专项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

抗震工程施工设计混凝土浇筑专项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及对策为了保证抗震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混凝土浇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施工组织设计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施工组织设计1.施工人员培训:施工单位应对参与混凝土浇筑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熟悉施工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并具备相关证书。
2.施工技术方案:根据抗震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编制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包括浇筑的顺序、方法、浇筑层次、浇筑数量、混凝土配合比、工期计划等内容。
3.施工设备准备:按照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所需施工机械和设备,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并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和调度,确保施工进度。
4.施工场地准备: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平整,确保没有障碍物和杂物,并标明施工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和防护措施。
5.材料储存和检验:合理储存混凝土原材料,提前进行检验,确保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并做好材料发放、使用的记录。
6.人员配备:根据施工技术方案确定人员配备,包括监理人员、质量监督员、安全员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7.现场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细致的管理,包括材料的存放和检验,施工进度的控制,工艺的操作及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等。
8.安全措施: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包括施工场地的划分、安全标志的设置、安全培训、防护设施的配备等,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
二、施工对策1.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混凝土浇筑时,要控制好外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加盖盖板、使用遮阳网等方式进行调控。
2.施工浇筑方式的选择:根据混凝土浇筑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浇筑方式,如顶升法、泵送法、筒仓法等,确保质量和速度。
3.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细致的管理,设置警示标志,划定施工区域,加强施工现场的卫生和整洁,防止堆料、杂物等导致的安全事故。
4.坍落度的控制:根据设计要求,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通过调整配合比和使用减水剂等方式,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均匀性。
5.养护措施: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养护,包括覆盖保温、遮阳遮风、定期浇水等措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地灾施工组织设计

宝兴县灵关镇瓦厂坪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说明1.1编制说明1.2编制依据及原则1.3工程概况第二章施工组织机构及管理部门2.1组织机构及管理框图2.2安全技术管理部门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3.1施工准备3.2主体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第四章工期进度计划与保证措施4.1工期目标及保证措施4.2进度计划第五章施工总平面布置5.1施工平面情况5.2施工平面布置图:(见附表)第六章安全、文明管理体系与措施6.1安全目标6.2安全管理机构6.3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协调的措施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附表二:劳动力计划表附表三:施工总平面第一章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说明1.1编制说明本施工组织设计按合同和现场实际情况在人员、机械、材料调配、质量要求、进度安排、施工平面布置等方面统一部署的原则下,进行技术组织指导。
根据本工程设计特点、功能要求,本着对工程终身负责,以“科学、经济、优质、高效”为编制原则。
1.2编制依据及原则1.2.1 编制依据(1)宝兴县灵关镇瓦厂坪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图纸和工程量清单。
(2)设计文件中明确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国家现行的施工、质量检测及验收规范。
(4)我单位拥有的科技施工法成果和现有的管理水平、劳力、设备、技术能力以及长期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
1.2.2 编制原则(1)根据工程的特点,在工期安排上尽可能提前完成。
(2)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力求技术先进、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
在确保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材料、新测试方法。
(3)合理安排工程项目的施工程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采取平行与流水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正确选用施工方法,科学组织,均衡生产。
各项目工序紧密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有序进行。
(4)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原有设施或就近已有的设施,减少各种临时工程。
勘探施工组织设计

勘探施工组织设计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2.工程地点:3.工程规模:4.项目背景:5.勘探要求:(1)勘探目的:(2)勘探方法:(3)勘探深度:(4)勘探范围:二、施工方案1.施工方法:(1)钻探方法:(2)洗砂方法:(3)钻孔胶结方法:(4)试压方法:(5)其他勘探方法:2.工序安排:(1)勘探设备调配:(2)钻孔机具准备:(3)施工人员配备:3.安全措施:(1)现场安全防护:(2)作业人员安全教育:(3)施工设备维护:(4)应急救援预案:三、勘探设备1.钻探设备:(1)钻机型号:(2)钻杆直径和长度:(3)钻具管路:(4)其他附属设备:2.洗砂设备:(1)洗砂机型号:(2)流量和动力要求:(3)排砂设备:3.其他设备:(2)试压设备:(3)孔测设备:(4)仪器仪表:四、施工人员1.管理人员:(1)施工经理:2.班组人员:(1)钻探人员:(2)洗砂人员:(3)胶结人员:(4)试压人员:(5)其他辅助人员:五、工程进度1.施工时间安排:(1)开始日期:(2)完成日期:(3)各工序时间安排:2.施工里程碑:(2)洗砂施工:(3)胶结处理:(4)试压测试:(5)勘探结束:六、质量控制1.施工质量要求:(1)钻孔质量要求:(2)洗砂质量要求:(3)胶结质量要求:(4)试压质量要求:2.质量监督:(1)监督人员:(2)检测方法:(3)验收标准:七、费用预算1.施工费用预算:(1)材料费用:(2)设备租赁费用:(4)运输费用:(5)其他费用:2.资金需求:(2)资金使用计划:八、风险评估1.可能存在的风险:(1)施工设备故障:(2)施工安全事故:(3)勘探结果不准确:2.风险应对措施:(1)备用设备准备:(2)人员培训和安全教育:(3)勘探结果验证与修正:以上是勘探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根据具体工程的不同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和施工组织的安排,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同时也要关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地震勘探部署与设计

地震勘探部署与设计1.勘探区域部署与设计的指标分析勘探区域部署与设计的指标分析,主要针对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的边缘处理,通常按照三维地震勘探,由观测系统,将不同炮点、接收点联系在一次的,对于一个特定的检波点,每接收一次地震信号,我们认为检波点被“激活”一次,在测区边界的检波点“激活”的次数不断地减少,要达到相同的覆盖次数,根据特定勘探区域面积大小及形状变化,必须增加不同数量的炮点,数量的多与少取决于部署的勘探面积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勘探费用。
分析内容: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一定的情况下,勘探部署(地质解释区域)面积的大小变化,使得满覆盖区域面积对地震资料总面积、覆盖次数渐减带区域面积的影响(变化)情况;在地质解释区域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地质解释区域面积拐点布设对覆盖次数渐减带区域面积的影响情况;地震测线方向与勘探部署面积的纵横比对覆盖次数渐减带区域的影响情况;三维地震滚动勘探,勘探各区块衔接问题对覆盖次数渐减带区域的影响情况。
在论述之前,阐述几个概念:(1)三维地震资料面积:三维地震资料面积一般为三个区域面积,内部为地质解释区域,也就是甲方(业主)部署的勘探面积,其面积为偏移前的满覆盖面积,甲方按照其面积支付给乙方的勘探费用;中部为三维地震资料的满覆盖区域,在不考虑偏移孔径(为了使任意倾斜同相轴能正确成像,而加到地质解释区域外的宽度)的情况下,满覆盖区域与地质解释区域面积大小相等;外部为未满覆盖区域,也就是覆盖区域的渐减带,设计者在此内布设炮点、检波点,以便保证满覆盖区域边界处达到满覆盖次数,最大的炮点、检波点面积为施工面积(见图2)。
(2)平均覆盖次数:将获取地下地震数据的勘探区域,按照网格(面元)大小进行划分,如地震采集的观测系统为6L*4S*120,即每放一炮共计720个地震道接收,每接收一道地震信息,获取地下地震反射一次,即覆盖次数为一次,地震采集总炮数×每炮的地震道接收总数/网格(面元)数,也就是地震资料面积内一个CMP面元内反射的射线数目。
三维地震勘探部署与设计分析

三维地震勘探部署与设计分析摘要:为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策划与部署、设计与采集的能效,从勘探部署、地震采集工程设计、勘探经济效率等方面入手,对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的多项指标及其经济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三维地震采集的满覆盖区域面积必须占地震资料面积的60%以上,且目标层越深,则勘探部署区域面积应越大。
勘探部署区域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区域拐点数,既有利于与相邻勘探区块的对接,又能减少成本;采集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布设区域的纵横比大于1时,地震资料面积、未满覆盖区域面积逐渐减小,勘探效果较好。
且三维地震测线应尽量沿部署区域的长边方向布设,减少接收线的条数,提高采集效率。
做三维地震滚动勘探部署的整体规划设计时,在边缘处理中应尽量接纳相邻工区和以往的炮点、检波点数据,减少重复采集、消除地震资料空白区,降低勘探费用。
关键词:三维地震;部署区域面积;覆盖次数;采集指标;勘探效能随着石油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1-3],为了进一步搞清地下构造特征及断裂分布规律,精细刻画小断块和低幅度构造圈闭[4],有必要部署三维地震。
此外,为了满足开发储层横向预测[5-7],也需要部署三维地震勘探。
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三维地震勘探获取的地震信息量更大,也变得更经济[8],是未来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
地震采集工程设计,一方面要满足地质设计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采集成本[9]。
如果地震采集费用超出了成本预算,再好的设计方法也很难实施。
对于勘探投资,勘探方(业主)按照地质设计以单位面积(km2)为成本核算,最关心的是叠前、叠后满覆盖次数的面积和地震资料的品质;勘探施工方(乙方)按照采集参数核算成本费用时,最关心施工的总炮点数、总检波点数及激发方式(可控震源或井炮)等这些显性的实际费用。
对于勘探面积设计问题,同样的采集参数要完成等量的部署区域面积,其总炮点数和总检波点数相差较大,对这些隐性的实际费用,目前尚未给予过多的关注。
分析内容:①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一定的情况下,部署区域面积的大小如何影响满覆盖区域面积、未满覆盖区域面积及地震资料面积的变化;②在三维地震勘探部署区域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区域面积的拐点数量如何影响满覆盖区域面积、未满覆盖区域面积及地震资料面积的变化;③在三维地震勘探部署区域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区域面积的纵横比如何影响满覆盖区域面积、未满覆盖区域面积及地震资料面积的变化;④三维地震滚动勘探开发中[15-17],各勘探区域衔接对满覆盖区域面积、未满覆盖区域面积及地震资料面积变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庆阳南部矿区王家庄井田 二维地震勘探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 二〇〇八年三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二、质量要求及质量目标 三、项目指挥部及施工队伍 四、施工方案 五、工程质量管理 六、安全管理 七、工程进度计划 **省**南部矿区**井田二维地震勘探 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省庆阳南部矿区王家庄井田二维地震勘探。 2、工程地点:**省庆阳地区正宁县周家乡。 3、施工范围:勘探控制面积159.75平方公里。 4、工程类别:资源勘察。 5、业 主: 华能集团**分公司 6、设计单位:**煤炭地质勘查院。 7、工程交付方式: 以合同书规定提交最终成果报告。 二、质量要求及质量目标 1、本项目以《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省庆阳南部矿区正南井田勘探设计》为依据,并按“规范”与“设计”的具体内容进行质量验收。 2、地震记录甲级率不低于40%,物理点合格率不低于98%。 3、测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级率不低于97%。 4、I+II类剖面占验收剖面总长的85%。 三、项目部及施工队伍 1、项目部成员 项目总指挥:**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施 工 员:** 测 量 员:** 设备管理员:** 安全员:**(兼) 2、项目指挥部各成员的职责: (1)、项目总指挥:负责处理和协调本项目的一切对外、对内事宜。 (2)、项目负责:负责本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抓好文明施工,安全生产,增效节支,争创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竣工后,对项目施工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总结,写出总结报告,上报项目总负责。 (3)、技术负责:主持和负责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以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为依据,检查督促和验收。参与合同评审,全面了解项目的设计技术要求,组织技术交底,组织编制质量计划、施工设计,检查各岗位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审查原始资料和质量记录,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组织工程内部验收,在重大问题上及时请示总工程师。 (4)、施工员:负责指挥野外生产,正确操作仪器,按施工计划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做好一级验收工作,认真填写班报,做好资料交接工作参加资料评价会议。当天向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人汇报野外工作情况,处理野外生产的技术问题,参与施工设计和成果报告的编制。 (5)、测量员:执行国家行业测量技术规程、规范,确保测量成果合格率达到100%,不允许出现不合格,负责工程项目的基准选定、放线、布孔、复测、负责施工测量、测绘资料的收集、整理、计算、成果提交,资料归档工作,及时进行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参与勘察设计、地质报告和工程项目中有关测量章节的编写,负责测量设备的保管、使用,周期送检。 (6)、设备管理员:实施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按《设备管理办法》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7)、安全员:深入施工现场宣传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规定,检查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程的执行情况,坚决制止违章操作,配合项目经理进行月检、日检,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检查,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3、施工队伍 进入工地的施工人数为:215人。其中项目部成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6人,会计1人,材料员1人,测量员15人,仪器操作员3人,爆炸工2人,钻工120人 ,放线工60人。 进入工地的装备有:法国产数字地震仪428XL(1200道):1台,计算机:1台,工作站1台,GPS-RTK:一台套,爆炸机4台,炸药、雷管专用车各1台,运输车辆5台。 四、施工方案 1、施工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2、工程概况:本项目是经**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标,我院中标项目。利用二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对**省庆阳南部矿区王家庄井田进行勘探,目的是查明先期开采地段内落差大于20m的断层,控制8煤层底板起伏形态以及查明断层、褶曲等构造,圈出先期开采地段内各煤层罗家堡背斜无煤区的分布范围及受古河流冲刷等的影响范围。为矿井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3、地质特征:井田内地层被第四系巨厚黄土层覆盖。钻孔揭露的地层为第四系、白垩系、中侏罗统安定组、直罗组和延安组及三叠系上统延长群。中侏罗统延安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1)、含煤地层: 中侏罗统延安组(J2y)是区内唯一含煤地层。根据岩性、岩相、含煤性及沉积旋回从下向上划分为三段。煤层总厚1.77(104号孔)~22.36m(405号孔),平均总厚度为14.59m,含煤系数21.16%。可采煤层总厚度为1.77(104号孔)-21.73m(402号孔),平均可采总厚度为13.94m,可采含煤系数20.22%。 可采煤层:区内延安组含煤2、煤5、煤8三层煤,自上而下分别位于延安组的上、中、下三个含煤段,其中,煤2和煤5层属不稳定及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煤8层属较稳定全区主要可采煤层。 (2)、井田构造:勘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缘地带,属稳定地块单元-华北板块的组成部分,南与陕西彬长煤田、旬邑煤田连成一片,以深大断裂为界与秦岭褶皱系相邻。 根据详查勘探:勘查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庆阳单斜南部,其总体构造形态为大致向北西方向平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5°-10°之间。但由于受其南侧彬县—黄陵坳褶带构造活动的影响,基底起伏不平,呈现出向北东至北东东方向展布的宽缓隆起与凹陷,其主体为罗家堡背斜,区内尚无发现断层,勘查区构造复杂程度简单。 罗家堡背斜:位于勘查区中央,以北东东方向展布,其轴部大致沿303、503孔一线延伸,在勘查区延伸长度约6km以上。据303、503孔揭露,背斜轴部相对隆起约60m。轴部地带含煤地层延安组缺失(303、503号孔直罗组地层直接覆于延长群之上)或明显变薄(403号孔延安组厚度仅4.47m),煤层也随之变薄或缺失。综合分析背斜轴部及附近的303、503、404、403、502、302等钻孔地层产状资料,背斜总体较为宽缓,南翼地层倾角4-8°;北翼地层倾角5-10°。两翼分布的地层均为中侏罗统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及上三叠统延长群。 (4)、地球物理特征: 地貌:勘查区地貌主要由黄土塬、黄土宽梁和河谷阶地组成。全区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海拔900-1310m,全区相对高差200-300m。黄土塬及河谷阶地地形平坦开阔,塬面高程由北而南及由东向西从1300m逐渐降低到l170m。 勘查区内村庄较多,黄土层巨厚,斜坡沟壑发育,交通不便,给地震勘探施施工带来困难。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本区地形复杂,塬区黄土覆盖厚度达240m以上,冲沟发育,沟深坡陡。由于黄土巨厚、松散干燥、速度低,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强烈,导致激发、接收条件均很差,对地震勘探造成极为不利的因素,加之地形条件复杂、潜水位埋藏深,因此,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极差。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煤8层为主要可采煤层,根据以往地震勘查和邻区地震勘查的经验及资料分析,煤层与围岩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其顶底界面能形成较强的地震反射波。因此,该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好。 综上所述,该区属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区。 4、工程技术要求:以《煤炭煤气层地震勘探规程》为依据,严格按照设计施工。 5、施工方法及主要勘探过程:根据地质任务及业主要求,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本区激发参数。 主要勘探过程:设计编制、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资料解释、报告编制五个过程。 五、工程质量管理 在项目部的领导下,每个职工和班组有自己的质量目标,不发生质量事故,全区物理点合格率不低于98%;丢炮率不高于5%;本项目按《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进行质量验收。 1、技术操作要点 (1)、本次勘探的有关过程是野外数据采集。该过程主要由仪器操作员控制,仪器操作员在确认爆炸、放线各过程己按质量要求完成以后,由仪器操作员放炮,仪器记录。 (2)、各班组严格按施工通知单要求组织施工,施工流程为:内业组按设计下达施工通知单——测量班定点布线——钻井班打孔——放线班放线——爆炸班下药爆炸一一仪器记录。 2、质量承诺 (1)、地震甲级记录率不低于40%,合格记录率不低于98%。 (2)、测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级率不低于97%。 (3)、测点相对误差不大于0.5米,高程误差不大于0.5米,一级测线点位置误差不大于0.2米,高程误差不大于0.2米。 (4)、I+II类剖面占验收剖面总长的85%。 3、确保工期的方法 项目经理合理组织、合理安排,优化资源配置,各工序相互密切配合。在本次工程中使用(我院)最先进设备,开动 2—3个测量作业组,成孔设备30套,使用4台套遥控爆炸机。我院随时了解野外施工动态,及时调配资源(人力、设备等)。成立专门外部环境(青赔、当地各部门等)协调组。保证为施工创造良好环境。 4、工程交付后的服务 本项目在报告资料提交一年半后,向甲方做一次回访,了解甲方对我队提交资料验证的情况。 六、安全管理 1、专职安全员,对野外施工各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全面监督。 2、对驻地的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如:仪器设备的存放,相关设备的充电,材料库的设置是否合理、安全。 3、安全员每日要填写安全记录,对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解决,对违章作业行为立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