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依依惜别》教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如何策划一个活动。

2.表达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留恋。

3.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2.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方法。

3.写毕业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对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对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

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教学准备】

1.读“阅读材料”中的三篇文章。

2.写毕业赠言。

3.为联欢会作好各项准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作策划,写串词,编写节目单。

【教学准备】安排联欢会事宜。

【教学过程】

一、填写活动策划书,分工明确。

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分工节目统筹

主持与串词

二、报名:提前一周,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

三、排练节目: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经讨论决定。

四、写串词,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

五、编节目单,节目前后连接,不能重复。

六、举办联欢会。

七、布置作业。

(1)筹划毕业联欢会。

(2)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

第二课时

【课时内容】

学习“阅读材料”中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课时目标】

1.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象、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

2.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好处和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因为我们都觉得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课题解说:“少男少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即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歌唱。

3.作者:何其芳,中国诗人、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4.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作者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革命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二、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第一遍快速默读,要求读得流畅;第二遍出声朗读,要求读出节奏;第三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能读出感情;第四遍齐读或默读。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读得有气势一些。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第一节,诗人要为少男少女唱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诗人爱国家、爱民族的热烈的思想感情,在字里行间流露。

第二、三节,诗人充分发挥形象,以热切的语气,要他为少男少女们唱的歌,插翅飞翔,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归宿。第四节,是第二、三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

2.这首抒情诗借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方式,以优美的语言、炽热的感情,为延安的“少男少女们”唱出了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表达了自己融入新生活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四、精读诗歌。

1.第一节诗人在“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运用排比句,歌唱了四种事物,是哪四种事物?它们和少男少女有怎样的共同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交流: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少男少女象征着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生长的力量。

2.你认为第一节中的“少男少女们”指的是谁呢?“我”又指谁呢?

交流:“少男少女们”指的是(1)40年代延安地区的少男少女们;(2)代表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少男少女们。“我”是指(1)作者;(2)与作者持有同样观点的人。

总结:诗的第一节纵情欢歌,振起全篇——歌唱什么 (板书)

3.朗读第二节,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停留的地方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停留的地方是指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却并不出现。全靠“飞”和“停留”这两个动词将喻体加以暗示,读着它,我们就会想到展翅飞翔的小鸟,形象生动而又隐隐透出几分含蓄,显出明白而含蓄、平凡而奇崛的特色,意境十分优美。

4.朗读第三节,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交流: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它像什么?(微风、阳光)

“像草一样颤抖”是什么意思?

交流:蕴含歌声中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像“微风、阳光”一样让人感动。

总结:放飞歌声,放飞理想——怎样歌唱(板书)

5.朗读第四节,“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联系背景,“成年的忧伤”有什么含义呢?为什么会“重新变得年轻”呢?

交流: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使作者缠绵忧伤。作者看到中国人民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困难的时期,所以会有“成年的忧伤”。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作者看到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再次恢复了年轻时候的豪情壮志。作者歌唱充满活力的青春,同时也深受火热的青年、火热的生活所感染,感到青春焕发,因此诗人“失掉了成年的忧伤”,重新为心灵注入乐观、向上的激情,对生活、对祖国、对民族充满希望,充满必胜的信心。作者热情地歌颂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歌唱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生活,必将影响和鼓舞一些忧伤、消极的成年人,使他们重新焕发青春。

这一节的内容是上一节诗意的拓展和延伸,体现了诗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深化了中心。

6.第四节诗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