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哥特小说研究现状述评

合集下载

《呼啸山庄》与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呼啸山庄》与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呼啸山庄》与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呼啸山庄》与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女性哥特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呼啸山庄》作为女性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啸山庄》的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女性哥特小说元素、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现实等方面,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深入理解19世纪英国文学和女性文化做出贡献。

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发现,女性哥特小说的出现与19世纪英国社会的特定背景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女性哥特小说则是一种反抗,它探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引起了当时读者的共鸣。

而《呼啸山庄》作为一部融合了恐怖、浪漫和现实主义的小说,更是在情感体验和社会现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哥特小说元素、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等方面,实现对该小说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预期结果:
本文预计将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角度来审视《呼啸山庄》,揭示该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反抗精神;深入剖析小说中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现实,探讨其对19世纪英国文学和女性文化的影响。

预计将为女性文化和19世纪英国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哥特文学介绍

哥特文学介绍

“哥特文学”的兴起 哥特文学”
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浪漫主义者 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 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寻求理想,还有 写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 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 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联。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 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如画家卡斯帕 大卫 弗里德 利希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 。
早期哥特小说
“哥特”被用于文学流派主要因为这种流派的主题 探讨这种极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话题, 并且哥特小说 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废弃的摇摇欲坠的城堡, 修道院。他们关注哥特式的相关建筑,艺术,诗歌 (见墓园诗人)甚至园艺。
后期发展
在英国,哥特小说到1840年已衰败。这主要是由于廉价 作者的饱和(他们的作品后来以一便士恐怖形式的廉价恐怖 小说形式存在)以及在世纪之交时这些暴露过份的性,暴力 (至少在当时人们认为已接近色情文学)的作品的问世大大 降低了哥特小说的地位。 但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它掀起了维多利亚时代短篇鬼故事的热潮,并且使 艾倫·坡的以死亡为主题的故事得以出现。狄更斯少年时代就 阅读哥特式小说并将其中阴郁的气氛、戏剧的张力融入了他 自己的作品,只不过变换到了他自己的时代。哥特小说的阴 郁对崇尚哀悼仪式、铭记永生及长生不老的维多利亚时代人 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也使得它对文学有了更为广泛的 影响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复兴 哥特”
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 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是将中古世纪的 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 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 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例如华尔(Walpole)的 《奥蓝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 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 (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

爱伦坡i小说文献综述

爱伦坡i小说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爱伦·坡一生写了70 篇小说,目前,学界对他的小说的分类大致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依照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爱伦·坡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哥特手法来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多被置于城堡、古宅,以及变化莫测的无垠海洋,作家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着重表达了人类的内心,而他小说中始终潜伏的阴郁,就像一面扭曲变形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某些自虐、残酷、乖决的心理。

一哥特式文学的继承哥特一词最初来源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直到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该词逐渐带有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并且于18 世纪成为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

20 一21 世纪,文学批评家逐步从哥特小说的文本分析中挖掘其中具有解构作用的幽灵因素,特别是和心理分析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相结合,探索了在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下的灵魂内境。

而爱伦·坡的作品便是哥特文学的代表爱伦·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

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而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握上无不流溢出怪诞恐怖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

1死亡主题的选择可以说,爱伦·坡选择死亡主题,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爱伦·坡对“死亡”主题的选择是与他的审美取向有关的。

坡幼失双亲,生性敏感,从小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再加屡遭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

因而,他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在幻想的土地上态意驰骋。

对他来说,现实世界是不堪忍受的。

他的这种情感宣泄就常常表现在违背常理的描写上,即把死亡作为题材来创造美,以一种美的破坏来获得另一种美的实现。

他感到,在那个丑陋、残酷的世界上。

在痛苦、孤寂的生活中,唯有沉醉在虚无飘缈的“美”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幸福,,和解脱。

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

30年代后的美国似乎成为了新的“哥特式 小说中心”;而哥特式小说也在美国实现 了内在化、心理化。在此过程中贡献最大 的是爱伦•坡(《厄舍古物的倒塌》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泄密的心》 The Tell-tale Heart)和霍桑(《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
民族的哥特部落。大约公元7世纪以后,因 为被先进文明同化而失去了民族性,哥特 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 • 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年之后,意大利人法 萨里(Vasari,1511-1574)从历史的故纸堆 中找出了“哥特”一词来概括一种中世纪 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世纪至16世 纪盛行于欧洲,主要体现于教堂和城堡。
• 在通俗哥特式小说创作上,经过60年代的
“当代哥特小说大复兴”后,大批作家的 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从视觉上直接刺 激观众的感官,如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大部分小说和赖斯(Ann Rice)的 吸血鬼系列等等。这种文学与影视联姻的 做法,也使“哥特”一词一时间变成了时 尚用语,成为新人类、朋克、后朋克族们 标榜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
• 广义的哥特式小说则指具有哥特元素的小
说,它们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前者影响,但 也超越了前者僵死模式的约束,其范围之 广、作品之多一时难以计数,从王尔德的 《道林•格雷的肖像》到赖斯的“吸血鬼系 列”小说都有人将之列入广义哥特小说的 范围。
三、哥特风格与“哥特式传统”
• 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
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国内现实主 义在文坛中占主导位置,使哥特小说的地 位大为下降。但出于批判现实、揭露罪恶 的需要,现实主义作家们也大量使用哥特 手法,因此有人认为哥特小说实现了相当 程度上的社会化和现实化。该时期最具代 表性的“哥特式小说作家”有勃朗特姐妹。

《2024年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范文

《2024年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范文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篇一一、引言《冰与火之歌》是美国作家乔治·R·马丁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设定而闻名。

在众多文学元素中,该系列所展现的哥特式特征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探讨《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二、哥特式特征在《冰与火之歌》中的表现1. 黑暗与恐怖的元素《冰与火之歌》中充满了黑暗与恐怖的元素,如死亡、诅咒、异形生物等。

这些元素构成了哥特式文学的主要特征,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

例如,小说中描绘的“夜王”形象,以及其统治下的恐怖世界,都体现了哥特式文学的黑暗与恐怖特征。

2. 人物形象与主题在《冰与火之歌》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具有哥特式特征。

例如,主角琼恩·雪诺在故事中经常面对生死考验,其命运充满了神秘与悲壮。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身世成谜、被诅咒或受折磨的人物形象,如提利昂家族的异形后代等。

这些人物形象及其所涉及的死亡、诅咒等主题都体现了哥特式文学的特点。

3. 建筑与装饰风格《冰与火之歌》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也体现了哥特式特征。

如小说中描述的城堡、教堂等建筑,其尖顶、拱门、飞檐等设计元素都带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复杂的纹身和纹身符号,这些纹身的形状和含义都符合哥特式审美观念。

三、哥特式特征在《冰与火之歌》中的艺术价值1. 深化作品主题《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有助于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主题中的黑暗与恐怖元素。

通过展现人性的丑恶、命运的无常以及生存的艰难等主题,使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2. 增强艺术效果哥特式特征在《冰与火之歌》中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通过描绘阴森恐怖的氛围、复杂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等,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使读者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3. 拓宽文学风格的表现空间《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为文学风格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哥特小说美国化之探析

哥特小说美国化之探析

程负载着诸多的身份焦 虑和文 化冲突。在这一层 面上 . 美 国 的哥 特 小 说 以其 独 特 表 达 方 式 , 为 相 应 的历 史 承 成 担 。 在 美 国文 学 史 上 , 有 哪 种 文 学 运 动 或 文 学 潮 流 能 没 像 哥 特 小 说 的 兴 起 与传 承那 样 , 集 了 当时 那 么 多 的 社 汇 会 焦 点 和 矛盾 冲 突 。 ] [
第 3 2卷 第 l 期
21 O 0年 1月
青 海 师 范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Qig a No ma ie st ( hls p ya d S ca ce c s o r a n h i r lUnv r i P i o h n o ilS in e ) o y o
个 谋 杀 。美 国 哥 特 小 说 从 一 开 始 就 具 有 明 显 的 本 土 特
民族 象 征 化 与 哥 特 式 黑 暗 文 学 问 存 在 明 显 的 对 话 关
系 。 。 一 观 点在 2 [ 这 ] O世 纪 9 O年 代 的 多 元 文 化 主 义语
质 。 当然 , 个 始 于 1 这 8世 纪 英 国 的 较小 文学 类 型 被 带 到 “ 英 格 兰” 被 美 国 化 , 不 是 简 单 的 场 景转 型 , 哈 桑 新 并 并 如
境 中得 到 了强 化 , 最 终 正 式 形 成 了 第 三 种 研究 范式 。 并 其 中卡 都 ( ・A ・ d u 1 9 T Go d ) 9 7年 的 专 著 《 特 式 美 国 : 哥 叙 事 、 史 与 自然 》 马 丁 ( ・ ・ ri) 9 8年 编 辑 的 历 和 R K Ma t 1 9 n
关 键 词 : 特 小 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 ; 族 叙事 哥 创 民 中 图分 类 号 :1 6 I0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2 ( 0 0) 1 1 5—0 1 0 —5 0 一 2 1 0 —0 0 6

对冯内古特小说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冯内古特小说研究的文献综述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对冯内古特小说研究的文献综述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系/徐雪婕【摘要】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冯内古特小说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梳理、综述,以期为学者们在冯内古特小说的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冯内古特 小说 文献综述一、引言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

他在小说创作中以犀利的眼光深刻地揭示工业社会中人类生存环境所遭受的破坏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威胁。

冯内古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用前瞻的视角向我们客观地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所处的危险境地,警示人类如果不正视工业化进程的危害,那么最终人类将自我毁灭。

他的创作手法新颖,形式多样。

在冯内古特看来,由于机械工业的发展,人类已经陷入危险的生态环境之中。

冯内古特的小说具有很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广大学者应该对其小说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冯内古特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最早的评论见于美国学者C.D.B.Bryan在1966年所发表的“Kurt Vonnegut on Target”(精确的库尔特•冯内古特)。

此后,美国文学评论界对冯内古特的研究逐渐升温,评论文章也随之增加,但20世纪后半期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探讨冯古内特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与写作技巧,例如David Goldsmith 在1972年出版的著作《库尔特•冯内古特:冰与火的幻想家》。

2.国内研究现状。

利用中国知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冯内古特”进行检索,共得到308条结果。

其中硕博士论文82篇,其余均为期刊文章。

对这些搜索结果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冯内古特小说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

最早进入国内读者视野的是《茫茫黑夜》(艾莹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但当时的文章大多是介绍性的,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才涌现大量评论性的论文。

最早对冯内古特小说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陈世丹的博士论文《库尔特•冯内古特对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构及其新历史主义倾向》,论文指出由于冯内古特的小说都是关心当代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的不公正,经济的不平等,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军事上的穷凶极恶的暴行等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问题,因此这类题材的小说将永远不会枯竭。

《2024年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范文

《2024年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范文

《论《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篇一引言《冰与火之歌》是一部集史诗、幻想、冒险和惊悚于一身的美国奇幻小说系列,由乔治·R·R·马丁创作。

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物描绘为该系列赢得了无数赞誉。

其中,哥特式元素作为小说中的重要背景,为其增添了神秘和恐怖的色彩。

本文将探讨《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分析其如何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哥特式元素在《冰与火之歌》中的表现1. 黑暗与死亡的主题《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元素首先表现在对黑暗与死亡的描绘上。

小说中充斥着死亡、血战和悲观的情绪,这恰恰是哥特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在小说中,许多场景都弥漫着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如荒凉的北境、被遗忘的城堡等,这些地方常常与死亡和悲剧事件相关联。

2. 人物形象塑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哥特式元素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深刻的情感色彩,其个性中包含着悲伤、孤僻和恐惧等情绪。

例如,很多人物具有神秘和幽暗的性格,穿着古怪的服装,这使得他们在形象上充满了哥特式气质。

此外,小说中的很多角色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符合了哥特式文学中关于死亡和悲剧的描绘。

3. 建筑与场景描绘在建筑与场景的描绘上,《冰与火之歌》也体现了哥特式特征。

小说中描述了许多古老的城堡、塔楼和地牢等建筑,这些建筑往往具有高耸、阴暗、古老的特点,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此外,小说中的许多场景都充满了神秘和恐怖的元素,如神秘的森林、荒凉的草原等,这些场景为小说的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二、哥特式特征对《冰与火之歌》的贡献1. 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冰与火之歌》中的哥特式特征为作品增添了神秘和恐怖的色彩,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这种独特的氛围使得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艺术魅力。

2. 丰富作品的叙事手法哥特式特征在《冰与火之歌》中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叙事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哥特小说研究现状述评
作者:陈飞亚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1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和深入,各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也在不断地向多样化发展。

在文化文学和艺术界,首先最直接最迅速和最有效的迈向国际化的举措是:引进好莱坞十部大片。

这些大片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拓宽了国人的思路,使人们对于作为电影这一文学艺术形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哥特式(也叫恐怖)小说风靡全球,随着英国当代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出版,在全球引起了“哈利波特”热。

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随即引进和出版了汉译本。

随着小说被拍成电影,文化部又引进了其电影。

于是中国也成为“哈利波特”热的一位推动者。

此后,好莱坞又将英国作家斯托尔的系列小说《指环王》拍成电影近两年,英国作家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出版和被拍成电影再次在全世界掀起“达·芬奇密码热”,美国作家梅耶的系列小说《暮光之城》和其电影又让世界的读者和观众欣喜若狂。

对于这些小说和电影,文化部迎头赶上,不失时机地引进了电影和小说,其原著的汉译本也在国内发行。

在中国大陆,喜欢电影的观众可以尽情欣赏光影艺术,喜欢阅读文字作品的读者,可以享受字符带给他们的愉悦。

有人将以上几部作品总结为:《哈利波特》老少皆宜,《指环王》悲壮神奇,《达·芬奇密码》实在悬疑,《暮光之城》想入非非。

尤其在青少年中间,在大学甚至中小学的校园,有人可能不知道这些作家的国家总统是谁,但是几乎无人不知以上的小说和电影。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然而在我国有派生了一种更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广大读者津津乐道,而学术研究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现状。

一、现状表现的方面
(一)从研究主体的构成来说
1.普通(业余)读者远远超过专业读者。

2.专业读者又远远超过专业研究人员。

(二)从研究的载体构成来说
1.网上微博等载体超过一般的非理论刊物。

2.一般的非理论刊物远远超过理论刊物。

3.理论刊物超过核心理论刊物。

(三)从研究的规模上来说
1.绝大部分属于网上小贴士的只言片语。

可谓蜻蜓点水。

2.抑或有个别的文章,也仅仅停留在故事的主题、人物的形象、以及故事发展的情节等传统因素上。

失之平面。

(四)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
1.绝大部分的文章属于读者感想型。

失之浅显。

2.就作品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说,缺乏广度。

3.就作品的某因素进行阐述,缺乏深度。

4.简单对比:如有人将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和英国畅销小说《指环王》进行对比,但失之简单和机械。

5.缺乏综合性研究。

6.几乎所有文章缺乏理论支撑。

以上林林总总的表现,说明了我国理论学术界对外国哥特式小说等畅销作品研究的冷漠和匮乏。

二、形成原因
(一)国外文学研究观念上的原因
国外哥特式小说在西方属于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purple fiction)的一种。

在国外的研究也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人们认为那些作品无非是引起人们的恐慌、刺激人们的神经,对平庸的读者的来说只不过是单调生活中的一个有趣的休憩,在价值上无法和正统的小说想媲美。

(二)国内文学研究观念上的原因
假如说国外研究界对此种作品的态度和观念如此那般,国内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还有其不同之处。

这表现在:国内外此类作品的相似性:就小说的类型来讲,类似于国外的这些诸如恐怖小说、悬疑小说、科幻小说、魔法小说、吸血鬼小说、以及鬼怪小说,中国统统称之为“神怪小说”。

如果说中国神怪小说中的人物或者主角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西方的相似外,如罪犯、妖怪、神灵、鬼魂、巫师,在表现的形象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如
在俄国人们会谈论熊人(werebear),英美和其他欧洲国家会谈论狼人(werewolf)和吸血鬼(vampire),我们中国会谈狐狸精(werefox)。

尽管其表现的性质却相似,这些相似性以防面是我们容易接受国外这类题材的作品,但是我们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与我国的故有小说面目不同而已,实质上了无新意。

于是在观念上就忽略了这些作品的实际存在及其对我们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学界对我国当代作家的接受程度的增加,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我国作家莫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性质上的突破。

其作品在国外也经历了传播和接受、最后以至于掀起了“莫言热”的过程。

中国作家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纵观这些文化现象,我们不得不以全球化的目光审视其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原因。

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都可能对“他乡”的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

本项目的研究,将探寻哥特式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传播接收以至于影响的文化轨迹,挖掘其產生、发展、流变、借鉴融合的概况,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揭示其深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对我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提供有力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