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马上》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墙头马上》是一部由张天翼所著的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人在动荡时期的生活和命运变迁。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个富有的家族为主线,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在历史变革中的坚韧和顽强。

他们或顺应时势,或顽强抗争,但无论如何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小说中,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十分细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具有鲜明的历史感,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事件了解中国在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在历史变革中的坚韧和顽强,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墙头马上》不仅仅是一部展现中国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在历史变革中的坚韧和顽强,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墙头马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在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总的来说,《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感和生动人物形象的小说,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在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墙头马上》读后感3篇《墙头马上》研究综述作为元代四代爱情剧之一的白朴杂剧《墙头马上》,人们对它研究从没有间断过,近四十年来《墙头马上》研究状况如下:(1)1980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主要从白朴《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创作优缺点等方面进行。

周国雄《试论〈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结构》从喜剧心理学的角度,对《墙头马上》的审美心理做了探讨。

胡世厚《论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中认为:《墙头马上》在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出色的艺术成就上是一部优秀作品。

但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存在缺点和不足,反映了作者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2)1991年到2023年这一阶段主要从《墙头马上》艺术风格、戏剧冲突等方面进行研究。

李锦超和高静的《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谈白朴的杂剧艺术特色》认为:白朴的《墙头马上》通过各种生活的喜剧冲突构成,以理想的色彩反映他深刻认识,理想化的冲突,夸张的描写、辛辣的语言,紧凑的情节,都鲜明地表现了他的风格。

丁金龙《戏剧冲突的核心是性格冲突——元曲〈墙头马上〉浅析》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矛盾,对于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3)2023年到2023年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从《墙头马上》中女性形象、曲辞特征、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关系方面进行等方面。

对李千金形象进行研究有杨有山《带刺的玫瑰——元散曲中女性形象赏析》、王晨《〈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浅析》、魏永贵《一支独秀占尽秋色——谈白朴〈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的塑造》等。

张石川《白朴〈墙头马上〉的俗话倾向》认为《墙头马上》的曲辞本色通俗,有俗化倾向。

白曙敏《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情节改造和主题升华》探讨了《墙头马上》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关系。

通过查找资料和文献检索,发现学界对于《墙头马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作家心态、曲辞特征、主题、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而对于《墙头马上》中裴少俊形象几乎无深入分析。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以墙头马上》读后感《以墙头马上》是一部由中国作家刘震云所著的小说,该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却在平凡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家庭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在家庭中起着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的角色。

然而,她的丈夫却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不在家,对家庭的责任感也不够强烈。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主人公面临着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压力,她渴望得到丈夫的关爱和理解,同时也渴望能够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人深感同情和共鸣。

小说中的家庭故事并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挑战。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之间产生了冲突,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

这种社会背景为小说的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家庭故事,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在小说中,墙头马上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墙头马上是主人公内心矛盾的体现,也是她渴望自由和独立的表现。

墙头马上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代表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终于跨过了墙头马上,走向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个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主人公的坚强和勇敢。

通过对《以墙头马上》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变迁。

家庭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责任。

然而,在社会的变革和个人追求之间,家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小说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经历展现了家庭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让人深感触动。

总的来说,刘震云的《以墙头马上》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小说。

它通过家庭故事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对家庭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读后感《墙头马上》读后感。

《墙头马上》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抗日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大路的农民,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为了一名抗日英雄。

这部小说通过王大路的故事,展现了当时农民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王大路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

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成为了一名抗日英雄。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抗日斗争的胜利。

王大路的故事让人深受感动,他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墙头马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在抗日斗争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农民们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但是面对日寇的侵略,他们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同时,通过阅读《墙头马上》,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艰辛和残酷。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着日寇的残暴的侵略和压迫,他们的生活遭受着极大的痛苦。

但是面对这一切,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

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墙头马上》,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他们最终取得了抗日斗争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尊严。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墙头马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在抗日斗争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初二读书笔记《墙头马上》笔记

初二读书笔记《墙头马上》笔记

《墙头马上》笔记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白乐天这首《井底引银瓶》便是白朴的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的灵感来源了。

总说《墙头马上》是歌颂自由爱情的好戏,但读完之后却没有感觉到一股畅快之意,总有一口气不出不快。

第一折里,李千金与梅香讨论屏风上的佳人才子。

后来裴少俊骑马,梅香扯着李千金要她“休看”,怕“倘有人看见”,可是李千金却是“恨不的倚香腮左右偎”,“便锦被翻红浪,罗裙作地席”也不在意。

第三折开场,李千金和裴少俊结为夫妻。

两人在裴家后院整整过了七年,还生了一对儿女——当然这个实在有点不符合现实。

最后被带上芙蓉亭,裴尚书的严厉和专横让他们七年的夫妻从此断绝,骨肉分离。

但是最最让人来得心痛的却是裴少俊那一句:“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为一妇人,受官司凌辱,情愿写与休书便了。

告父亲宽恕。

”情愿写与休书便了!这是何等的薄情无义,“题倒西岳灵祠,煮滚东洋大海”的誓言就这么烟消云散。

语文八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

语文八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

语文八下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第三单元是一份非常有趣的读物,读后感却也是学习写作的好素材。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通过多种读物的阅读,了解到了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收获了很多关于写作技巧的启发。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也能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我们通过阅读了《墙头马上》这篇散文,感受到了作者赵树理先生对游戏墙头马上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他对这个游戏的描述细腻动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童年时光,感受到了小时候的快乐和单纯。

在读后感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用类似的描写方式,通过细节、情感和对比来展现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我们通过阅读了《阅读的力量》这篇文章,深刻体会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对我们的影响。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巨大力量。

在写读后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阅读对我们的影响和启发,以及我们如何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这样的写作,既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能很好地体现对读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还通过阅读了萧红的散文《社戏》和《我的眼里只有你》,深刻理解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倾诉,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哲理。

萧红以坦诚和真挚的情感视角,写下了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通过字里行间的感悟和情感的倾诉,引起读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因此在写读后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谈谈对这些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或者结合自身经历和观点,表达对文章的认同和赞赏,这样的写作将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文章的内涵和价值。

在写读后感的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展现对读物的理解和感悟,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锻炼我们的写作技巧,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向读者传递自己对作品的认知和观点,这对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024年戏剧墙头马上观后感

2024年戏剧墙头马上观后感

2024年戏剧墙头马上观后感观看了2024年戏剧《墙头马上》后,我深受震撼。

这部戏剧通过深入细腻的演员表演、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以及打动人心的剧情,将观众带入一个情感丰富、充满人性光辉与黑暗的世界。

戏剧以一个小城镇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家庭在墙头饭馆相遇的故事。

通过几个主要角色的相遇与交流,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爱与恨、牺牲与背叛等复杂的情感纠葛。

首先,这部戏剧给予观众的最大震撼是演员们出色的表演。

每位演员都展现了深厚的演技功底,将角色的情感状态刻画得深入人心。

从刘老板的精明和无奈、小云的纯真和坚强,到王叔的温和和得意,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成长过程。

演员们通过精彩的演出,将人物的内心矛盾与情感变化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其次,剧中舞台布景的设计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个舞台通过精细的设计和布置,将观众带入了那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墙头饭馆。

无论是餐厅里的精致摆设,还是街头巷尾的布景,都充满了小镇的风貌和细节。

舞台的变化和转换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感受到故事的紧凑和跌宕起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此外,剧情的设置也给人以深思。

整个剧情主线贯穿了人性与权力、个人选择与公共道德的冲突。

从刘老板的无私奉献到王叔的权力欲望,再到小云在纠葛中寻找自我,每个角色都在面对利益和道德的选择中犹豫、挣扎,最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

这样的剧情设计使观众不仅被故事所吸引,还深入思考了现实生活中道德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引发了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反思。

总的来说,《墙头马上》是一部扣人心弦、令人深思的戏剧作品。

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舞台布景的精细设计以及剧情的深入思考,该剧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并通过角色的经历和抉择唤醒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这部戏剧不仅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更引发了对社会伦理和个人选择的思考,让观众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思索和灵感。

相信这样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会持续在观众心中发酵并引发更多的探讨和讨论。

论《墙头马上》所体现的人情世故

论《墙头马上》所体现的人情世故

论《墙头马上》所体现的人情世故《墙头马上》是一篇以描述人情世故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文中所展现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所包含的人情世故的特点和深刻意义。

首先,作品中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追求,因此相互之间的交往是充满了暧昧和心机的。

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念,成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妥协和诱惑的影响。

可以说,作品中所体现的这种人情世故的特点,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态。

其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每个人物都有着明确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

这些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性格和行为,也同样反映了人情世故的一些特点。

比如,马大元虽然有些粗鲁和冲动,但是他对于自己的事业和利益非常执着,总是能够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另外,小肖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不顾一切地与不同的人勾搭,展示了一种深谙世故、懂得利用人的特点。

最后,可以说,《墙头马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更多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中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

在这个社会现实中,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往往也会影响他的交往和人际关系,因此一个人要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往中,必须要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利益和更大的权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墙头马上》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情世故意义的文学名著。

通过对其中展现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情世故的一些特点和反映的社会现实。

同时,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也需要在人情世故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头马上》读书笔记
《墙头马上》读后感600字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白乐天这首《井底引银瓶》便是白朴的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的灵感来源了。

总说《墙头马上》是歌颂自由爱情的好戏,但读完之后却没有感觉到一股畅快之意,总有一口气不出不快。

第一折里,李千金与梅香讨论屏风上的佳人才子。

后来裴少俊骑马,梅香扯着李千金要她“休看”,怕“倘有人看见”,可是李千金却是“恨不的倚香腮左右偎”,“便锦被翻红浪,罗裙作地席”也不在意。

第三折开场,李千金和裴少俊结为夫妻。

两人在裴家后院整整过了七年,还生了一对儿女——当然这个实在有点不符合现实。

最后被带上芙蓉亭,裴尚书的严厉和专横让他们七年的夫妻从此断绝,骨肉分离。

但是最最让人来得心痛的却是裴少俊那一句:“少俊是卿相之子,怎好为一妇人,受官司凌辱,情愿写与休书便了。

告父亲宽恕。

”情愿写与休书便了!这是何等的薄情无义,“题倒西岳灵祠,煮滚东洋大海”的誓言就这么烟消云散。

最后虽然大团圆了,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我想各人有个人的看法,我倒是觉得《墙头马上》的结局是比悲剧更彻底的悲剧,这种深刻的女性悲剧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是永恒的主题。


追求爱情自由的戏里,追求爱情坚持到最后的总是女性,《墙头马上》的李千金也不例外。

她虽出身官宦之家,却率性大胆、敢作敢为,没有大家闺秀的犹豫和软弱,比起红楼梦中的史湘云犹有过之。

但一个人是无法与漩涡泥沼对抗的,被抛弃的阴影永不能消除,当年一见倾心的少年郎最终还是成了不可重现的旧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