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这三种研究只涉及到了行为的机械方面, 而没有涉及到行为的现象学方面,因而仍不足以 对现实的人类行为作出充分、完备的说明。 现实的人类行为表现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拥有相同行为技能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 下,在执行同一行为活动时,其表现的出色程度 是不同的,甚至相差悬殊。 这表明,在人类行为表现的机能活动中,还 有一个为上述三种研究尚未触及到的作用领域, 这就是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所谓效能机 制。
④榜样能力 榜样所展示的技能和策略对应对环境要 求的效能价值各不相同。在榜样的诸多特 征中,其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能干的榜样 比不能干者吸引更多的注意,并发挥更大 的教育影响。 当观察者由许多东西需要学习,而榜样 有可疑通过技能和策略的教育演示来教授 给他们时,榜样的能力尤具影响力。人们 不会仅仅因为榜样与自己不相像,就拒绝 使自己更具有效力的信息。
60年代初期,随着认知心理学迅速崛 起,行为主义理论的①实证主义哲学基础, ②严格的环境决定论,③ 人和动物不分的 观点,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部分新行为主 义者既不愿重蹈传统心理学的覆辙,又不 愿寄居于认知心理学门下,他们给予认知、 思维等心理因素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 思维看成是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吸收了 认知心理学观点,走折中道路的行为主义 就是----
长期以来,有关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主题限于两个方面:或是关于行为技能或 知识的获得过程①,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 各种学习理论体系;或是关于行为反应的 产出或表现过程②,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 各种动机理论体系,而关于从已获得的行 为知识到将这种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表现 的中介过程则被忽视了。70年代以来,受 信息加工心理学关于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 的影响,不少理论家试图对上述中介过程 ③作出理论阐释。
自我效能理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班杜拉
• • • • • • •
行为主义的发展过程 自我效能理论产生的背景 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的来源 自我效能的主体作用 自我效能的发展分析 自我效能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的发展过程 行为主义自1913年华生创立以来,主要经历 了三个发展阶段: 1、早期行为主义: 1913-1930年左右,其特征为:客观主义; 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 外周论;环境决定论。 以华生为代表。 2、新行为主义: 1930-1960年左右,其特征为:强调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解 释中介变量。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和斯金 纳。
1、动作性掌握经验 动作性掌握经验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效能 信息,因为它可以就一个人是否能够调动 成功所需的一切提供最可靠的证明。成功 使人建立起对个人效能的健康信念,失 败——特别是在效能感尚未牢固树立之前 发生的失败——则会削弱它。
①任务难度和背景信息 成败对个人效能判断所具有的自我诊断 价值,有赖于对任务难度的知觉。在容易 任务上取得成功是个体料之所及,因此也 不会引起任何效能重估。而掌握困难任务 则为提高个体的能力信念传递了新的信息。 行为表现发生的背景往往包含有一组因 素,对成就或是阻碍或是促进。这些背景 因素有:情景障碍、他人提供的帮助、可 加利用的资源或设备是否充分,以及执行 行为的条件等。
个性形成时期,生活中的重要榜样在灌 输人们影响自己生活方向的潜能和力量的 信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社会说服是更强有力的效能促进因素的 有益辅助。因此,老练的效能建构者,并 非仅仅传递积极地评价或作鼓动性的说教, 除培养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之外,他们 还精心组织活动,让个体感受成功,避免 过早地使他们置身于可能不断经历失败的 情景中。
进行比较。自己胜出则效能信息提高,反则 亦反。 ①行为表现相似性 通过社会比较判断个人效能时,观察者 可能依据自己与榜样或是在过去行为表现 上、或是在可能预测所指能力的特性上的 相似性。 ②特性的相似性 与榜样在可能预测行为表现能力的个人 特征上的相似性,如年龄、性别、教育程 度、社会经济水平等,都会影响个体自我 效能的评价。
3、新的新行为主义 尽管探索了认知与思维在行为调节中 的作用,新的新行为主义仍然把对行为的 预测与控制作为其研究的根本目的,这一 点使它区别于认知心理学。 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 理论就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效能理论的提出者——班杜拉 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出生 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蒙达尔镇。1949 年获 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后,入 美国衣阿华大学研究生院,专攻心理学, 1951 年获硕士学位,次年获博士学位。 1953 年到维基台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 床实习医生。同年受聘任斯坦福大学心理 系教职,此后,除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 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任该校心理 学教授。1974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被描绘为温和的行为主义者。
3、言语说服 ①可信性 社会说服作为另一种手段,加强人们有 能力实现所求的信念。单是言语说服在建 立持续增长的效能感上可能作用有限,但 只要积极评价是在现实范围制备,就能助 长自我改变。 不过,如果提高对个人能力的不现实的 信念,则只会招致失败,降低说服者的权 威性,并进一步削弱接受者对其能力的信 念。
4、生理和情感状态 人们在判断自身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依 赖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身体信息。在 涉及体育成就、健康功能和应激应对等领 域中,个人效能的身体指标特别有意义。 与其他影响方式一样,由身体状况和反 映传递的信息本身并不能诊断个人效能。 此类信息通过认知加工影响自我效能知觉。
①解释偏向 活动进行的情景中通常包含各式各样的 唤起事件,致使产生生理反应的原因模糊 不清。环境因素强烈的影响着人们对内部 状态的解释。因此,生理唤醒对自我效能 的影响,随人们所选择的情境因素以及赋 予它们的不同意义而变化。 比如将出汗归因为房间太热的人,与那 些认为这是个人紧张而感到窘迫的人,就 会有不同的自我效能。
五、自我效能的主体作用 自我效能的主体作用 1、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同的环境时,个体 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 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一旦个体选定某 种环境,这种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到他的行 为技能和人格发展。另一方面,当个体可 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来解决所面临的任务时, 由于不同活动包含着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 求,他选择哪种活动就决定于他对可供选 择的各种活动的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效能理论产生的背景 自我效能理论产生的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 论观点的逻辑产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对传 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 步形成的,是当传统行为主义陷入危机之 后,作为对这种危机的反应并接受新兴的 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新行 为主义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主体因素 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性潜能发挥 的决定性。
2、替代经验 动作性经验并不是人们能力信息的唯一 来源。以榜样成就为中介的替代经验,也 对效能评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不同活动中,个体可能以不同形式与他 人进行推论性比较。某些常规行为中,以 有代表性的群体在给定活动中标准来确定 个体的相对地位。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在同一条件下将 自己与特定他人(如同学、同事、对手或 在其他环境中从事相同努力的人们)
三、自我效能的概念 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是 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 效性,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 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 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它不是和你所具体的技能多少有关,而 是与你相信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你能做什 么有关。
四、自我效能的来源 人们对自己个人效能的信念,是其自 我认识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建构自我效 能有四个主要的信息来源:作为能力指标 的动作性掌握经验;通过能力传递及与他 人成就比较而改变效能信念的替代经验; 使个体知道自己拥有某些能力的言语说服 及其他类似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人们 用于判断自己能力、力量和技能障碍脆弱 性的身体和情绪状态。
④成就轨迹 成就随时间的变化带有效能含义。人们 将自己成就的速度和模式作为个人效能的 指标。那些虽然经历一个时期的失败但仍 然不断进步的人,比起那些虽然取得成功 但看到自己的进步速度不如前的人,更易 于提高自己的效能感。如果人们将一时的 高原期解释成正在接近自己能力的极限, 就不会对自己的特定活动抱更多期望,也 就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获取更高 的熟练水平。
③示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日常生活中,个人效能评价不太会只根 据单个榜样的行为表现。人们又大量机会 观察到许多情况相似的个体的成就。特殊 个体的成败容易被人们认为不具典型性, 而许多人做出同样的成就则颇具说服力。 变化多样的示范中,如果特征大不相同 的人们都可以成功,那么观察者理所当然 提高自己的效能感。
5、效能信息的整合 带有效能意义的各种因素,在其传递信 息量上、互相关联程度上都不尽相同,同 时,形成效能判断时人们所用的整合规则 也因人而异,因此,效能的形成还依赖于 人们对这些与效能信息相关的不同信息的 权衡与整合。 效能信念一旦形成,就会通过获取成就 所要依靠的决策、认知、动机和心身反应 过程而发挥主体作用。
②激活水平 情绪和身体反应的绝对强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们对其得知觉和解释。 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唤起提高注意力 并促进技能的有效运用,而高度唤起则破 坏活动的性质。 最佳激活水平有赖于活动的复杂性。
③心情对自我效能判断的影响 心情由于常常与活动性质的改变相伴, 而成为个人效能判断的另一个感情信息来 源。心情状态会使注意具有偏向性,并影 响人们对时间的解释、认知组织和记忆提 取。引发的积极心情增强效能知觉,沮丧 心情则相反。引发的心情越激烈,对效能 信念的影响越大。 研究已证明,引发的心情对效能信念的 影响广泛而普遍,并非局限在体验快乐或 悲伤的特定领域中。
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个体与之发生互 动关系的对象及其对个体知识和技能的要 求不同,他在其中获得的体验在性质和形 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 作为人类普遍经验的种种形式,都有转化 成个体直接经验的潜在性。所以,自我效 能感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体在发展过程 中当面临新的任务时,是把它当作挑战加 以迎接还是当作困难加以回避的生活态度, 而且也通过影响个体对不同活动方式的选 择而决定其人性潜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开发, 又在哪些方面被忽视而得不到实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是对他的一般学 习论观点的理论展现。他的一般学习论观点是他 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的理智把握,在理论形 态上表现为三元交互决定论。三元交互决定论探 讨的是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思维、认知、自我 评价等的人的主体因素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对 行为主义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而言,三元交互决定 论中的人的主体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构成了它的 一片尚待开垦的荒芜之地,因为在行为主义的任 何传统形式的理论体系中,人是没有自我的。纵 观班杜拉学术思想的发展,70年代末以前,他主 要从事于对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阐释并建构其观 察学习理论;当他的一般学习论观点确立后,自 80年代以来,他的学术兴趣便转向对现象的全面 考察,特别典型地表现为对自我效能现象的关注。
②付出的努力 由于能力和努力被人们视作相互依赖的决定行 为表现的因素,所以付出努力的量影响到人们从 行为成就得到多少效能知觉。 ③选择性自我监控和动作性经验的重构 自我效能的知觉不仅受人们对行为表现成败解 释的影响,而且还受人们对行为本身进行自我监 控时存在的偏向的影响。人们观察得最仔细、记 忆得最深刻的是自己良好的还是糟糕的表现,具 有很大的可变性。选择性的注意和回想自己较差 行为表现的人,虽然可能对所记忆内容加工正确, 但还是会低估自己的效能。
②评价的差异程度 社会评价与人们自我能力信念间的不相 符程度是变化不定的。他们所听到的与他 们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存在很小、中等或者 显著的差异。适当高于个体目前能力水平 的说服性效能评价最为可信。 以说服方法灌输效能感不应被错误地局 限在简短的言语影响尝试上。社会说服所 涉及的远不只是匆匆消逝的激励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