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医学启源_学术成就析要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绪论*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特点:1、系统的理论。
2、丰富的实践经验3、独特的诊疗特点。
*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1、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体系的标志:《黄帝内经》、《皇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经典著作的著成。
2、四大经典构建了理、法、纲、药的学术体系。
二、临阵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重视临证实用)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大型医书、方书;医家著述专科化、专题化,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医学:本草纲目;戾气说;重视解剖;温补派;外科流派;温病学说)五、中西医交汇碰撞时期(近代)*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秦简“疠迁所”2手术治疗痔瘘(《五十二病方》3发现三联律脉(《足臂十一脉灸经》)4腹腔穿刺放腹水(《黄帝内经》)5华佗“麻沸散”6晋代器械加药物灌肠疗法南北朝用脏器疗法治甲状腺肿大……*隋代《诸病源侯论》记载肠吻合术,结扎血管止血等。
*唐代《外台秘要》载消渴病人尿甜、黄疸尿检验法、金针拨白内障。
*宋代,针灸铜人、烧烙断脐防治脐风、尿中提取秋石(作用与性激素相同)、全兔脑制作药物催生。
《洗冤录》*元代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全身麻醉药。
*太医署。
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宋代,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及其作用1、超越结构的整体观念。
2、顺应天地的自然观念。
3、临证价值的使用观念。
4、自由灵活的直觉观念。
5、人物互通的人伦观念。
6、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系统及其特点1、超越实证的形态结构。
2、生理与病理有机合一。
3病因依病性而确定4、发散开放的智慧启发性。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
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
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
:《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
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
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
3发展医学教育。
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过程: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关于药物起源的几个传说中的人物:伏羲氏、神农、黄帝。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矿物的性能有所了解,并认识到某些矿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针灸技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砭石可谓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说文解字》曰:“砭,以石刺病也。
”砭石在古代除用来治病外,还较多地用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故又称针时或鑱石。
灸法即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甲骨文中“疾年”、“降疾”、“雨疾”、“疫疾”等记载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传说中伊尹创制汤药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唐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体疗、少儿、疮肿、耳目口齿、角法)、针科、按摩科、咒禁科隋唐医政制度:主要有三个系统:1.为帝王服务的尚药局;2.为太子服务的药藏局;3.为百官医疗兼教育机构的太医署和地方医疗机构最早的经脉学著作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原证候学的专著是《诸病源候论》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最早的外科专书《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颅囟经》《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是《吴医汇讲》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是《解围元薮》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是《霉疮秘录》《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和成就:《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素问》所论包括人的生理、心里、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辩证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部分主要论述了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正常脉象、病脉、各类脉象之鉴别经络部分着重论述了经络的长度、流注次序,奇经八脉、十五经络及其有关病症,十二经脉一别络的关系,经脉气绝的症状与预后等脏腑部分主要论述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以及与组织器官的关系。
总结归纳钱乙的医学成就

总结归纳钱乙的医学成就钱乙的医学成就可谓是卓越非凡,他在该领域的辛勤耕耘与贡献使他成为备受推崇的医学界顶尖专家。
本文将对钱乙的医学成就做出全面而深入的总结与归纳,以展现他在医学界的卓越成就。
首先,钱乙在医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学家,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医学研究。
通过其精确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方法,钱乙成功解析了某种罕见疾病的基因突变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其他类似疾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次,钱乙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医术。
作为一名资深医生,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使他能够在诊断和治疗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所施行的手术高度精细,成功拯救了许多疑难病例的生命。
此外,钱乙还锐意创新,结合最新的医疗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钱乙的卓越医学成就还体现在其对医学教育的贡献上。
他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工作,担任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并积极培养和指导学生。
钱乙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的殊荣,被学生们誉为医学界的楷模。
此外,钱乙还致力于医学知识的传播。
他在各类国际医学会议上做精彩的学术报告,向学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医疗经验。
他还为许多专业医学期刊撰写了高质量的论文,这些论文为其他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钱乙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在推动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钱乙以其卓越的医学成就创造了辉煌的医疗事业。
他在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医学教育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乙不仅是医学界的佼佼者,更是社会的楷模与榜样。
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医学事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归纳和总结钱乙的医学成就

归纳和总结钱乙的医学成就钱乙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成就在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钱乙的医学成就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展示他在医学领域中的杰出成就。
第一部分:早期研究与突破钱乙医学生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研究工作。
他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研究。
通过对疾病的深入探索,他发现许多传统治疗方法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于是,他以“挖掘药物潜力”为使命,开始了他的医学创新之旅。
钱乙在早期的研究中取得了几次重要突破。
他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植物,该植物具有强大的抗菌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钱乙成功地从该植物中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生素,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这项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为广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第二部分:在疾病防控方面的贡献钱乙并不满足于仅仅在药物研究领域做出贡献,他深知疾病的预防同样重要。
因此,他开始关注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钱乙率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疾病筛查方法,通过特定指标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某些潜在的致命疾病。
这项方法的成功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面临的风险,并为早期治疗提供了依据。
此外,钱乙还通过推广普及公众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的认识。
他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为人们普及正确的生活习惯和保健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大众的健康水平。
第三部分:对医学教育的贡献除了在临床实践和疾病防控方面的成就,钱乙还对医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直关注着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问题,积极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
这一教育体系为后来的医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此外,钱乙还积极推动医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他组织并参与了多个国际医学研讨会,促进了医学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互通有无。
他的努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声誉。
中国医学史.绪论

中国医学史
三、秦代
“疠迁所” : 世界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封诊式”:
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中国医学史
四、战国至三国时代:
1. 发明了外伤创口的药物和酒剂消毒剂; 2.《五十二病方》
①水银制剂治疗癣疥;
②手术治疗痔瘘病。
3. 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发现三联律脉(《足臂十一脉灸经》) 5.腹腔穿刺放腹水(《黄帝内经》 6.华佗“麻沸散”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中国医学史
五、晋 代:
《肘后备急方》:
记载药物灌肠法治疗大便不通;
提出了防治狂犬病的敷贴疗法; 青蒿治疗疟疾。
第二十九页,共39页。
中国医学史
六、南北朝时代:
“五瘿丸”,由鹿的甲状腺制成,用于治疗甲状
腺素缺乏引起的甲状腺肿大。《僧深集方》
第三十页,共39页。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
二、《周礼·天官》将宫廷医生分为:
“食医”:是宫廷内的营养医生; “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中国医学史
食医,中士三人,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馐、百酱、八珍 之齐。
疾医,中士八人,掌养万人之疾病。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 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 味节之。 兽医,下士四人, 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
三、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中国医学史
一、商代有管理疾病的小臣:
“ 小疾臣 ”
这种职官既医治疾病,也从事医疗管理工作 。
1-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源流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源流(1部分)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外感疾病理论与内伤杂病理论,以及作为临床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原理。
从其源流看,是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理论为发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内科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对病因病机理论有进一步发挥。
宋代以后,内科学术理论则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发展。
一是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研究,促进了辨证论治原理的扩大和升华;二是对六气和脏腑病机的深入探讨,丰富了内科的基础理论;三是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由明至清,各种学术理论通过反复验证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科学术理论体系。
一、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中医内科学起源较早。
据医学发展史记载,内科作为医学的一个专科,医制始于周代,有关内科的专著则始见于东汉。
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里,已有疟、蛊之类的内科病名,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流行病的记载。
作为内科主要疗法的“汤液”,于此时期已为传说中的伊尹发明而应用于临床。
春秋时代,已开始认识到狂犬病会传染,并采用“逐掣狗”的方法预防本病。
可见,远在春秋以前,中医学尚处于实践知识积累阶段,对部分内科病已有初步认识。
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医学著作《内经》,给内科学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经》不仅把当时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引入中医药学,将“精”、“气”、“神”和“阴阳”、“五行”应用于基本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各个方面,从此使内科学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而且,《内经》确立了整体观念;创立了脏腑、经络、气血等独特的生理系统及医学理论,以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病机学说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论述了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预防思想。
从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成为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
《内经》对内科学术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内科学术理论的发展,无一不是以《内经》的基本理论为起点。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浅论《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一、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 的杂病诊疗体系
1、原书以病分篇的编写体例,确立了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 2、原书各篇篇名均冠以“病脉证治”或“病脉证并治”,则进一步示人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互参、辨证和论治一以贯之的重要性。 3、从各篇条文论述方式来看,大多先论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主要症状,然后分列证候、治法、方药。
二、创立脏腑经络辨证方法 原书论述诊治杂病,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 辨证方法。 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体现在《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原书具体辨证论治特点如下: 1、辨主症时,当对其病位、病机具体分析; 2、不论病程之久暂,凡有是证,则用是方; 3、主证不变,主方及治则不变。
三、脉学的广泛运用 1、脉法的整体观; 2、脉象与四时、五色的关系; 3、以脉推测病因; 4、以脉推测病机; 5、以脉确定病位; 6、以脉主病(诊断);
7、以脉论症状; 8、以脉鉴别诊断; 9、以脉论治; 10、以脉推测预后; 11、多脉见一病; 12、一脉见多病。 由上述可知,原书已形成了较严密的脉学体系,充分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四、辩证的治疗观 (一)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观念 1、治未病:提出了治本脏同时兼实它脏,以防传变的整体治疗法则 ; 2、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防止矛盾转化的治法; 3、上病下取:病证虽表现在上焦,但其病本在下焦或中焦,可用本法治之。
4、下病上取:若病证虽表现在下焦,但其病本在上焦或中焦者,可用本法治之。
5、内病外治:如百合洗方。 6、外病内治:如“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二)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观点 1、扶正与祛邪兼顾 (1)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2)祛邪为主,佐以扶正; 2、顺应病机,因势利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元素,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金代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人。
生卒年不详,一说为12~13世纪;一说为1151~1234年。
大抵与刘完素同期,而略小于刘氏。
其著作《医学启源》刊于公元1186年,是张元素为传其弟子,启迪后人而作,以“暇日辑集《素问》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药性”
[1]1
而成的。
该书以历代前贤医家的学说为基础,
既尊经典,师其规矩;又有自己在临证实际中的独立思考与创新。
《医学启源》不仅用以教其门生,也是其毕生学术思想的总结。
《医学启源》一书主要反映了张元素在脏腑辨证、遣药制方两方面的医学成就。
在脏腑辨证方面,张氏以《内经》为本,吸取《中藏经》和钱乙用药处方的精华,系统归纳整理了脏腑辨证。
在遣药制方方面,张氏尊《内经》之旨,吸收了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内容,把运气学说运用到遣药制方中,取得很大的发展。
1发展脏腑理论,完善辨证体系
1.1历史沿革关于脏腑辨证的理论体系,在
《医学启源》之前已多有论述,但多不完备,各有偏颇。
《内经》所议多为哲学推理;《伤寒杂病论》仅勾画出脏腑辨证雏形;《中藏经》使脏腑辨证初显轮廓,但只是初具规模而已;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脏腑虚实病证的多种表现,但疾病分类混乱且庞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脏腑辨证偏重于小儿,故均未臻于完善。
直到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在前世医家的启发和影响下,取诸家之长,参临证之验,把药物的使用与脏腑辨证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以脏腑为主体,寒热虚实论病机,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辨证治疗体系[2]36。
在脏腑辨证学说发展的历史上,任应秋评价“元素在这方面的发挥较孙思邈的脏腑虚实辨证、钱乙的五脏虚实辨证都要系统而精细得多。
”[1]3
1.2体系建立该书卷首以《天地六位脏象图》
阐明五脏与六腑、经脉、五运六气的配属关系,借助于五行学说,将人体划分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并明言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和属性,构建了脏腑辨证的框架,后面的病证、病机、治则、方药等理论的阐述均在此框架内[3]。
上卷《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开篇便全文采纳《中藏经》关于“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证脉法”的论述:“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切,无由识也。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
”[1]4开篇便明确告诫人们进行脏腑辨病,首先要四诊合参,分析归纳,辨明疾病属性的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大法。
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五脏六腑的辨证系统,对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外)中每一脏腑都系统地论述了生理、病理变化、演变预后及治法方药等几个方面,这些都使脏腑辨证的体系得以建立[2]36。
1.3病因病机该书中卷着重阐述了各脏腑疾病
的病因病机。
首先《卷之中·〈内经〉主治备要》中《五运主病》、《六气为病》两篇引述《内经》病机十九条等五运六气为病与脏腑关系的原文,而《五运病解》、《六气病解》则进一步解释阐述五运六气病机。
继则《卷之中·六气方治》引刘完素《原病式》之说用五行生克制化解释五运之病并阐释六淫为病与脏腑的关系,进而概括了各脏腑病因病机特点[3]。
1.4治法方药关于五脏病的治疗,其上卷《主
治心法·五脏补泻法》为五脏虚实证各设补泻之专方专药,实是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理论,其用方亦多采纳钱乙之方[3]。
该书下卷专论处方用药之理,其理源自《内经》,其用药多是经验总结。
该卷《用药备旨·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利用五行学说将药物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属性与五脏相配属作为五脏用药的理论基础,这是对《内
《医学启源》学术成就析要
黄田镔1,黄晓朋
2
(1.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建福州350108;2.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关键词:《医学启源》;张元素;脏腑辨证;遣药制方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9)01-0058-02
收稿日期:2008-10-29
作者简介:黄田镔(1983—),男,2007级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February 2009,19(1)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19卷第1期58
经》脏象理论的发挥和扩展。
《用药备旨》其余各篇大都据经文以五行说阐述五脏苦欲、脏腑补泻与药物气味的关联,作为指导处方用药的原则。
《医学启源》中总结的脏腑辨证,自成体系,不简不繁,既有理论,又有经验,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不失其临床价值。
2发挥药物理论,发明归经学说
《医学启源》在药物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既继承《神农本草经》以来的药物学理论,进一步阐述和发挥,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具有独特见解的药学理论,补充和丰富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在药物理论发挥方面,主要体现在药物性味的升降浮沉以及阐发五脏苦欲补泻。
在《用药备旨·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中论述了药物的气与味,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主要受药物气味的支配与制约。
在《用药备旨·药性生熟用法》中指出:“凡熟升生降也。
”[1]164,又在《用药备旨·药用根梢论》中指出:“根升梢降。
”[1]165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与气味厚薄、炮制及用药根梢均有密切关系。
在《用药备旨·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中指出脏腑的补泻和气味的关系,以五脏之喜恶阐述补泻之法。
在《用药备旨·脏气法时补泻法》中为《素问·脏气法时论》有关五脏苦欲补泻的论述作了具体的用药范例,同时还依五行相生关系,提出了“补母泻子”之法,还可以看出,同一味药物因五脏苦欲不同而对一脏补,则对另一脏泻。
在《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和《主治心法·五脏补泻法》中又补充了相应的方剂,以钱氏的地黄丸、泻青丸、安神丸、导赤散、益黄散、泻黄散、泻白散、阿胶散等作为五脏补泻的标准方剂[2]47。
可见,五脏的补泻,是依五脏苦欲不同而定,而且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
掌握五脏的苦欲补泻,可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在药物理论新说发明方面,主要体现在首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以及制定了药类法象。
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和特殊的治疗作用。
关于归经学说,在历代医籍中均有类似的记载,但都不系统,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直到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的出现才使这一学说正式提出来,并形成一个有系统的理论体系。
该书在《用药备旨·去脏腑之火》、《药类法象》中记述了不少药物的归经所属,取各药之长,各归一经或数经。
还认识到即使同类效用的药物,也有各归脏腑经络的不同。
如果说归经是指某药善入某经,治疗该经之病力专效宏,那么引经报使则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该书将引经药称为“的药”,即现在所谓具有“靶向”、“向导”作用的药物,其在《用药备旨·各经引用》中归纳了手足十二经的引经报使药。
《主治心法·随证治病用药》及《药类法象》中也记载了不少引经报使药。
书中还根据“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1]169,并结合生长化收藏之理,制定了药类法象,把所举100多味药物分为五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详细记录于《用药备旨·药类法象》之中。
这种药物分类方法,是《医学启源》的独特创见,也是对药物学的一大贡献。
此外,该书在制方方面的成就也颇具特色。
由于金元时期《局方》时弊非常严重,张元素明确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观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的遣药制方每多有创新。
同时,张元素非常重视运气学说,书中《四因之病》、《五郁之病》、《六气主治要法》、《内经主治备要》等节,就是从“五运”及“六气”之变化,进行了具体地论述,用运气学说指导遣药制方[2]47。
张元素在临证遣药制方中,特别重视引经药物的使用,以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使制方有专主,以提高疗效[5]。
《医学启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药学理论,发明创新,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医学启源》是张元素远继《灵》、《素》,近承诸家,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而作的。
书中主要反映了张元素一生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张元素在脏腑辨证以及遣方用药方面的卓越成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理论,并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推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极大作用。
因此,可以说《医学启源》是一部非常实用的中医基础读本,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临证参考书。
参考文献:
[1]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2]李大钧,吴以岭.易水学派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杨雪梅.《医学启源》与脏腑辨证[J].天津中医药,2004,21(1):47-49.
[4]李俊哲.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J].中医研究,2004,17(6):8-9.
[5]张焱.谈张元素对药物的研究贡献[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1):8.
第1期黄田镔等:《医学启源》学术成就析要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