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中国成立后地历史发展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概述
如果说在近代中国109年的历史进程中,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谋求近代化构成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推进现代化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构成了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探讨,着意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现代中国推向前进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一、从对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后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国逐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抉择,现代中国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向前推进的。近代中国的起始,不是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这样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中。在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作过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的尝试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破土而生但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企盼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却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无数仁人志士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的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特征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经过艰辛的探索,形成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确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的正确道路。即:“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
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样,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客观要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在实质上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为目的,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走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不动摇,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完成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成果。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的改革与建设,都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6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以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而奋斗的新纲领,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初步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尽管在改造过程中也有“要求过急”等缺点和偏差,但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不平凡的创举。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②面对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着手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后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这次大会的重要任务就是毛泽东在大会开幕词中所说的“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在中共八大召开之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所带来的国际影响,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去思考自己的道路。4月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探索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共八大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一个突破性的贡献就是把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定性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针对着这个主要矛盾确立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中共八大初步确立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路线,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政治路线的20余年间,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在这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所出现的失误是紧紧相关的。一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二是怎样把握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就前者而言,从1957年9—10月间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把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定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自“左”的危害大大超过了出自右的干扰,致使中共八大所确定的正确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就后者来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尽管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却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结果造成了“大跃进”、“浮夸风”等的失误。当然,在探讨这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进程所带来的曲折的同时,也要看到这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但是,毕竟在这20年间,过多的失误影响了正常的发展,“文革”中流行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