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及技术实验 实验三

嵌入式系统及技术实验  实验三
嵌入式系统及技术实验  实验三

实验三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

3.1实验目的

了解Linux开发环境;

掌握Uboot和Linux内核的编译,配置NFS网络文件系统

熟悉Linux内核烧写流程;

通过在PC机上搭建Linux开发环境和编译Uboot、Linux内核,了解ARM 6410在Linux 环境下的开发过程。

3.2 预备知识

一、交叉编译器

在一种计算机环境中运行的编译程序,能编译出在另外一种环境下运行的代码,我们就称这种编译器支持交叉编译。这个编译过程就叫交叉编译。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另一个平台上的可执行代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平台,实际上包含两个概念: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同一个体系结构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样,同一个操作系统也可以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上运行。举例来说,我们常说的x86 Linux平台实际上是Intel x86体系结构和Linux for x86操作系统的统称;而x86 WinNT平台实际上是Intel x86体系结构和Windows NT for x86操作系统的简称。

有时是因为目的平台上不允许或不能够安装我们所需要的编译器,而我们又需要这个编译器的某些特征;有时是因为目的平台上的资源贫乏,无法运行我们所需要编译器;有时又是因为目的平台还没有建立,连操作系统都没有,根本谈不上运行什么编译器。

交叉编译这个概念的出现和流行是和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发展同步的。我们常用的计算机软件,都需要通过编译的方式,把使用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的代码(比如C代码)编译(compile)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和执行的二进制代码。比如,我们在Windows平台上,可使用Visual C++开发环境,编写程序并编译成可执行程序。这种方式下,我们使用PC平台上的Windows工具开发针对Windows本身的可执行程序,这种编译过程称为native compilation,中文可理解为本机编译。然而,在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时,运行程序的目标平台通常具有有限的存储空间和运算能力,比如常见的ARM 平台,其一般的静态存储空间大概是16到32MB,而CPU的主频大概在100MHz到500MHz之间。这种情况下,在ARM平台上进行本机编译就不太可能了,这是因为一般的编译工具链(compilation tool chain)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并需要很强的CPU运算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交叉编译工具就应运而生了。通过交叉编译工具,我们就可以在CPU能力很强、存储控件足够的主机平台上(比如PC 上)编译出针对其他平台的可执行程序。

要进行交叉编译,我们需要在主机平台上安装对应的交叉编译工具链(cross compilation tool chain),然后用这个交叉编译工具链编译我们的源代码,最终生成可在目标平台上运行的代码。常见的交叉编译例子如下:

1、在Windows PC上,利用ADS(ARM 开发环境),使用armcc编译器,则可编译

出针对ARM CPU的可执行代码。

2、在Linux PC上,利用arm-linux-gcc编译器,可编译出针对Linux ARM平台的可执行代码。

3、在Windows PC上,利用cygwin环境,运行arm-elf-gcc编译器,可编译出针对ARM CPU的可执行代码。

本次实验涉及到的是嵌入式Linux开发的交叉编译器arm-linux-gcc,从体系结构角度来讲,借助其编译生成的程序是由ARM平台下机器指令构成的可执行程序。

二、UBOOT简介

U-Boot,全称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GPL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从FADSROM、8xxROM、PPCBOOT逐步发展演化而来。其源码目录、编译形式与Linux内核很相似,事实上,不少U-Boot源码就是相应的Linux内核源程序的简化,尤其是一些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从U-Boot源码的注释中能体现这一点。但是U-Boot不仅仅支持嵌入式Linux系统的引导,当前,它还支持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嵌入式操作系统。其目前要支持的目标操作系统是OpenBSD, NetBSD, FreeBSD,4.4BSD, Linux, SVR4, Esix, Solaris, Irix, SCO, Dell, NCR, VxWorks, LynxOS, pSOS, QNX, RTEMS, ARTOS。这是U-Boot中Universal的一层含义,另外一层含义则是U-Boot除了支持PowerPC系列的处理器外,还能支持MIPS、x86、ARM、NIOS、XScale等诸多常用系列的处理器。这两个特点正是U-Boot 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支持尽可能多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U-Boot 对PowerPC系列处理器支持最为丰富,对Linux的支持最完善。其它系列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基本是在2002年11 月PPCBOOT改名为U-Boot后逐步扩充的。从PPCBOOT向U-Boot 的顺利过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U-Boot的维护人德国DENX软件工程中心Wolfgang Denk[以下简称W.D]本人精湛专业水平和持着不懈的努力。当前,U-Boot项目正在他的领军之下,众多有志于开放源码BOOT LOADER移植工作的嵌入式开发人员正如火如荼地将各个不同系列嵌入式处理器的移植工作不断展开和深入,以支持更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装载与引导。

选择U-Boot的理由:

?开放源码;

?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如Linux、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

?支持多个处理器系列,如PowerPC、ARM、x86、MIPS、XScale;

?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高度灵活的功能设置,适合U-Boot调试、操作系统不同引导要求、产品发布等;

?丰富的设备驱动源码,如串口、以太网、SDRAM、FLASH、LCD、NVRAM、EEPROM、

RTC、键盘等;

?较为丰富的开发调试文档与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

三、linux内核简介

入门学习linux设备驱动开发,首先要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启动流程以及linux内核组成,以及在linux下编程的命令,嵌入式linux系统由三个部分:bootloader,bzImage,文件系统。

从操作系统的角度来看,bootloader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加载内核镜像,分为stage1,stage2,stage1完成基本硬件初始化、为stage2准备内存空间、复制stage2到内存空间、设置堆栈指

针、跳转到stage2;在stage2中完成初始化本阶段用到的硬件设备、检测系统的内存映射、加载内核映像和根文件系统、设置内核启动参数、调用内核。

linux由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组成,通常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是程序执行的两种不同状态,通过系统调用与硬件中断实现从内核空间到用户空间的转移。下图显示了linux内核框架,由7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系统调用接口、虚拟文件系统、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驱动、体系结构、网络协议栈。

1、L inux内核版本

Linux内核版本号由三个数字组成,一般为XYZ形式:

X:表示主版本号,

Y:表示次版本号,

偶数表示生产版/发行版/稳定版;

奇数表示测试版。

Z:表示修改号,数字越大表示修改次数越多,版本相对完善。

如:2.6.30各数字的含义如下:

第一个数字(2)表示第二大版本。

第二个数字(6)有两个含义:大版本的第6个小版本;偶数表示生产版/发行版/稳定版;奇数表示测试版。

第三个数字(30)表示指定小版本的第30个补丁包。

Read Hat Linux内核的版本稍有不同,如2.6.30-10,可以发现多了一组数字(10),该数字是建立(build)号。每个建立可以增加少量新的驱动程序或缺陷修复。

2、内核的编译

进入到linux内核目录,输入命令#make menuconfig (基本文本菜单的配置界面,需要安装可视化界面库ncurses)

显示的内容即为内核配置单选项。保存退出!!

输入命令#make zImage 会在arch/XXXX/boot下面生成zImage镜像文件,arch目录下面是针对不同的平台,在内核目录Makefile中定义了ARCH?= CROSS_COMPILE?= ,用来选择嵌入式编译平台与交叉编译工具链。

上面的方法是内核中已经存在的程序进行配置,下面介绍如何在linux内核中增加程序:3个步骤

1、将编写的源代码考入到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相应目录,如/drivers/char/led.c

2、在该目录的Kconfig文件中添加关于新源代码对应项目的编译配置选项

2、在Makefile文件中添加对新源代码的编译条目

3、内核模块的简介

在linux中如何将需要的内容包含到linux内核中??

一种方法如果将所需要的功能全部编译到内核中,导致两问题:内核庞大、我们在现有的内核中增减功能后,不得不重新编译内核。

另一种方法:以模块方式编译;优点:模块本身不会被编译入内核映像;一旦被加载,和内核中其他的部分完全一样。

四、NFS原理

NFS(network filesystem)是由sun公司开发的,其作用是在网络当中可以将想要开发的目录共享给别人,这样使得访问者访问nfs服务器上的东西就像访问本地的文件一样,在将文件公开给别人的时候就会引起数据安全问题,但nfs有其权限管理机制。只要将权限管理做好,文件划分清晰,对安全问题就高枕无忧了。

NFS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另外2个模块共同存在,试想两台网络当中的主机如何进行通讯,当然只有通过ip+port来发送数据。

包括NFS在内,这三个模块分别是NFS,RPC,PORTMAP。NFS只负责将数据通过以文件系统的方式共享出去,并进行登录管理和权限管理,并不负责数据的传输,而数据的传输则有RPC来完成。试想远程客户端在进行链接的时候需要知道哪个端口可用,以便将可用的端口用于NFS数据传输(NFS的数据传输方式有端口来完成),而负责维护可用端口与远程主机的映射关系则是有PORTMAP的完成的。

NFS的两个子模块,登录管理和权限管理分别是由rpc.nfsd和rpc.mountd这两个子模块来完成的。在nfs的启动代码当中可以看到这两个程序的存在。

不难想出,NFS的工作流程是,远程客户端进行nfs请求,RPC获得请求,通知PORTMAP 来获取端口号,然后PORTMAP将可用的端口号传给NFS、RPC,然后NFS模块再进行权限检验,如果有足够的权限,RPC就通过PORTMAP给出的端口进行数据传输,并通过该端口到达客户端。

nfs的几个模块大致是这样协调的,具体的权限管理,模块配置则可以通过具体的配置文件来完成,如/etc/exports,/var/lib/nfs/xtab等等。

请注意:在本章中,如没有特殊说明,所执行命令以及设置的环境均为PC机的Linux。在每条命令开头加符号‘#’以表明命令的开始。

3.3 实验指导

一、安装交叉编译器

将cross-4.2.2-eabi.tar.bz2文件拷贝到Ubuntu的/forlinux目录下。在Uuntu中新建一个终端,输入下面的命令安装交叉编译器:

#cd /forlinux (进入/forlinux目录)

#mkdir /usr/local/arm (创建目录,若目录存在会提示错误,跳过即可)

#tar jxvf cross-4.2.2-eabi.tar.bz2 -C /usr/local/arm (编译器解压到/usr/local/arm)

完成后将在/usr/local/arm/目录下生成“4.2.2-eabi”目录

完成解压后将在/usr/local/arm目录下生成“4.2.2-eabi”目录。

这样,内核或者其他应用程序均可用/usr/local/arm/4.2.2-eab/usr/bin/arm-linux-来指定使用该交叉编译器。例如,我们查看这个编译器的版本,可以运行

#/usr/local/arm/4.2.2-eabi/usr/bin/arm-linux-gcc –v

编译器正确安装,会显示编译器的版本等信息。

二、编译UBOOT

将压缩包‘uboot1.1.6_FORLINX_6410.tgz’拷贝到Ubuntu 的/forlinux目录下,解压缩并编译,Ubuntu下操作过程如下所示:

#tar zvxf uboot1.1.6_FORLINX_6410.tgz (解压缩uboot 源码)

#cd uboot1.1.6 (进入uboot 源码的目录)

#make clean (删除以前编译的文件)

#make smdk6410_config (配置config)

#make (编译)

如果编译成功,将在‘uboot1.1.6’目录下产生名为‘u-boot.bin’的二进制文件。该文件即我们需要烧写到Nandflash 的U-boot映像文件

三、编译Linux-2.6.28

将压缩包‘linux2.6.28_FOLINX_6410.tgz ’拷贝到你的工作目录下,解压缩:

#tar zxvf linux2.6.28_FOLINX_6410.tgz

配置内核

1、安装‘libncurses5’

您可能需要安装‘libncurses5’,以方便使用‘make menuconfig’命令,可以采用以下命令行来安装(这个步骤需要pc可以连接互联网【因为实验室已经安装了‘libncurses5’,因而此步骤不用操作】)。

#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2、恢复内核的默认配置

#cd linux2.6.28

#cp FORLINX6410_CFG .config (注意有空格)

3. 选择液晶屏类型

#make menuconfig

依次进入“Device Drivers->Graphics support->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evices->Select LCD

Type”选择液晶屏类型,实验板使用的是5.6寸屏,分辨率为640x480【Enter键进入,空格键选择,Esc键退出】。

说明:

接下来的内核配置过程比较烦琐,但是配置的适当与否与日后Linux的运行直接相关,有必要了解一下选项的设置【在本实验中仅配置一下液晶屏类型即可】。

配置内核可以根据需要与爱好使用下面命令中的一个:

#make config(基于文本的最为传统的配置界面,不推荐使用)

#make menuconfig(基于文本选单的配置界面,字符终端下推荐使用,必须安装ncurse s-dev和tk4-dev库)

#make xconfig(基于图形窗口模式的配置界面,Xwindow下推荐使用)

#make oldconfig(如果只想在原来内核配置的基础上修改一些小地方,会省去不少麻烦)如果不能使用Xwindow,那么就使用make menuconfig好了。界面虽然比上面一个差点,总比make config的要好多了。

选择相应的配置时,有三种选择,它们分别代表的含义如下:

Y--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

N--不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

M--将该功能编译成可以在需要时动态插入到内核中的模块

在每一个选项前都有个括号, 但有的是中括号有的是尖括号,还有一种圆括号。用空格键选择时可以发现,中括号里要么是空,要么是"*",而尖括号里可以是空,"*"和"M"。这表示前者对应的项要么不要,要么编译到内核里;后者则多一样选择,可以编译成模块。而圆括号的内容是要在所提供的几个选项中选择一项。

在编译内核的过程中,最烦杂的事情就是这步配置工作了,不清楚到底该如何选取这些选项。实际上在配置时,大部分选项可以使用其缺省值,只有小部分需要根据用户不同的需要选择。选择的原则是将与内核其它部分关系较远且不经常使用的部分功能代码编译成为可

#make zImage

编译结束后将在内核源码目录的arch/arm/boot 中得到Linux内核映像文件:zImage

5、将编译好的内核和Uboot下载进ARM11实验箱

即将cramfs、u-boot.bin、zImage这三个文件拷贝进SD卡,再通过SD卡一键烧写Linux,重新上电启动即可进入系统。

四、一键烧写Linux

1、Windows超级终端使用说明

超级终端是一个通用的串行交互软件,很多嵌入式应用的系统有与之交换的相应程序,用这些程序,可以通过超级终端与嵌入式系统交互,使超级终端成为嵌入式系统的“显示器”。步骤1. 打开超级中端。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

步骤2. 添上名称并确定,在后续的窗口中选择‘COM1’口(这里以自己电脑所连接的串口为准,我这里是COM3,自己可查看一下右键我的电脑->设备管理器),确定。

步骤3. 配置串口属性,按照下图正确进行选择,点击确定。

步骤4. 连接好PC和开发板,并给开发板上电。此时则可在超级终端上显示串口信息。

2、制作用于一键烧写LINUX的SD卡【此步骤了解即可】

步骤1:将SD卡格式化为FAT32格式

将SD卡接入SD读卡器中,把SD读卡器插在PC机的USB 口中。等到PC机能够正常识别出SD卡后,把SD卡格式化为FAT32格式。

步骤2 :通过SD_Writer.exe将mmc.bin烧写到SD卡中

打开SD_Writer.exe。

下图是xp系统中的截图。

步骤3:”Scan”,这个步骤是自动搜寻SD卡所在盘符。

步骤4:”SD Type”更改为auto。这个步骤是为了让SD_Writer自动识别SD卡类型。步骤5:将”OS Type”更改为Linux。这个步骤是选择要烧写的系统类型。

步骤6:点击”Select Boot”,选择mmc.bin

步骤7:点击”Program”,出现”It’s OK”表示操作成功。成功后如下图。

步骤8:点击”确定”,然后点击”Qutie”。退出SD_Writer.exe。

3、烧写Linux到开发板的NandFlash中

烧写之前,如果您的开发板目前是WinCE系统(开发板出厂默认烧写WinCE系统),务必用Eboot 擦除NandFlash。擦除方法:先用串口连接好实验板和电脑的串口,打开超级终端,然后给板子上电,马上在超级终端按空格键使实验板停留在Eboot状态,按下’A’键擦除nand flash,再按’W’键保存,至此nand flash已被擦除,最后断电即可。

烧写步骤:

1、将制作好的SD卡插入开发板SD插槽。

2、接好5V直流电源。

3、拨码开关设置为SD卡启动。

拨码开关在底板SD卡启动的拨码开关设置如下:

注:上表中,1表示拨码需要调整到On;0表示拨码需要调整到Off。

在拨动开关时,务必把开关拨到底。如果没有拨到底,发生接触不良,会导致烧写失败。

4、将提供的串口延长线连接开发板的COM0和PC机的串口。

5、拨动电源开关,给开发板上电。

6、等串口输出“SMDK6410 #”(如下图)之后说明开发板进入Uboot状态,此时,就完成了烧写。

7、拨动电源开关,使开发板断电,将拨码开关设置为nand flash启动。设置如下

8、重新开启电源, Linux系统可以正常启动了。

五、挂载NFS文件系统目录

1、准备NFS文件系统的目录

启动nfs服务之前,必须在Ubuntu上准备好NFS共享目录。

例如我们采用Ubuntu的“/forlinux/root”作为NFS共享目录,就需要将“FORLINX_6410_yaffs2_v1.0.tgz”压缩文件拷贝到这个目录下,然后解压缩,得到根文件系统所需要的目录。

在Ubuntu上打开一个终端,输入以下命令:

将FORLINX_6410_yaffs2_v1.0.tgz文件拷贝到该目录下,解压:

2.查看虚拟机IP

1)、设置叫桥接方式:

在查看虚拟机IP前,我们需要把虚拟机与主机之间的链接设置为桥接方式,如不是桥接方式,改为桥接方式。

设置方法:1、点击WM。

2、setting。

3、Hardware下的Network Adapter 如下图。

4、选中桥接点击OK。

2)、查看虚拟机IP

在Ubuntu终端下输入命令:ifconfig

如下图:

IP地址为192.168.0.107

注:

如果想修改Ubuntu的IP地址可进行一下步骤:

1、如下图ifconfig后为下面现象

2、点击【编辑连接…】

3、然后点击【添加(A)】,再点击【IPV4设置】,最后设置如下,保存。

4、点击【有线连接1】

我们的NFS服务器已经配置好的,所以我们不用再虚拟机上配置NFS服务器。只需设置一下共享目录。

输入以下命令配置NFS共享目录

#sudo vi /etc/exports

在弹出的文本编辑器中编辑exports文件,在最后一行变为:

/forlinux *(rw,sync,no_root_squash)

/forlinux: 允许计算机访问的目录

rw:可读可写

sync:同步写入磁盘

no_root_squash: 表示客户端root用户对该目录具备写权限

3.在开发板上设置并保存启动参数

1、用网线把实验板和电脑连接起来。

2、启动开发板,快速按下空格键。

3、在u-boot命令行下输入以下命令设置U-boot启动参数:

【又例如】:setenv bootargs "root=/dev/nfs nfsroot=172.24.58.11:/forlinux/root ip=172.24.58.22:172.24.58.11:172.24.58.1:255.255.255.0::eth0:

console=ttySAC0,115200"

4、保存:

重新启动开发板,Linux内核启动后会自动挂载NFS文件系统。

在这,解释一下bootargs参数,以上述设置为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请以实际网络环境进行修改:

nfsroot后的参数为主机IP和主机上NFS共享目录的路径。

ip后的参数

192.168.0.108 172.24.58.22 开发板ip 可以设置在和主机IP同一网段的任意IP 192.168.0.107 172.24.58.11 主机ubuntu的IP地址

192.168.0.1 172.24.58.1 网关

255.255.255.0 子网掩码

5、启动NFS服务:

#sudo /etc/init.d/portmap retart ---重启portmap,很重要

#sudo /etc/init.d/nfs-kernel-server restart ---重启nfs服务

六、交叉编译器的使用

编译及运行:

A本机编译

本机编译简单说就是在什么环境下编译就在什么环境下运行。我们这个在PC机Linux 环境下运行,当然也是运行在PCl机Linux环境下。编译命令如下:

gcc -o hello-pc hello.c //该命令得到的可执行文件为hello

运行可执行程序

./hello-pc

输出forlinx—Hello world!

B交叉编译。

交叉编译实际上就是从A环境下编译,在B环境下运行。我们是在PC机Linux环境下编译在飞凌6410开发板上运行。编译命令如下:

#/usr/local/arm/4.2.2-eabi/usr/bin/arm-linux-gcc –o hello-arm hello.c

编译完成后,得到hello-arm可执行文件。这个文件不能再PC上运行

如果此时在PC上执行改成虚怎会提示如上图:“不可执行的二进制文件”。

现将hello-arm可执行文件通过NFS挂在到开发板中,在开发板上执行。

1、在/forlinux/root/目录下新建文件夹,将hello-arm拷入其中。

2、查看超级终端

3、在开发板上运行程序hello-arm

2、简单LED驱动

LINUX内核常用函数

设备号注册

register_chrdev(unsigned int, const char *,struct file_operations *)

申请设备号函数,如果第一个参数是0,表示动态的分配给此驱动程序一个主设备号,,非零时候,表示备驱动程序向系统申请主设备号,第二个是设备名,第三个file_operations,如果是动态分配的,则函数返回分配的主设备号。

对应的使用unregister_chrdev(unsigned int, const char *);来注销设备,第一个参数是主设备号,必须和注册时候的主设备号一致,如果注册时候是动态的分配的主设备号,就需要保存起来。第二个是设备名。

open函数

int(*open)(struct inode*,struct file*)

在设备文件上的第一个操作,并不要求驱动程序一定要实现这个方法。如果该项为NULL,设备的打开操作永远不成功。

void(*release)(struct inode*,struct file*)

当设备文件被关闭时调用这个操作。与open相仿,release也可以没有。

读写函数

ssize_t xxx_read(struct file *filp,char __user *buff,size_t count,loff_t*offp);

ssize_t xxx_write(struct file *filp,char __user *buff,size_t count,loff_t *off);

Filp是文件指针,count是请求传输的数据量。Buff参数指向数据缓存。最后,offp指出文件当前的访问位置。

内核提供了专门的函数用于访问用户空间的指针

例如:

int copy_from_user(void *to,const void __user *from,int n)

int copy_to_user(void __user *to,const void *from,int n)

用户ioctl函数

int ioctl(int fd,unsigned long cmd,…)

原型中的点表示这是一个可选的参数,存在与否依赖于控制命令(第2个参数)是否涉及到与设备的数据交互。

驱动ioctl函数

int(*ioctl)(struct inode* indoe,struct file *filp,unsigned int cmd,unsigned long arg)cmd参数从用户空间传下来,可选的参数arg以一个unsigned long的形式传递,不管它是一个整数或一个指针。如果cmd命令不涉及数据传输,则第2个参数arg的值无任何意义。

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一

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一

学号: 装 订 线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嵌入式系统设计 指导老师:马永昌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综合实验一dht11和人体感应传感器 实验类型:验证型 同组学生姓名:孙凡原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开发方法 2.掌握用户空间调用设备驱动的方法 3.掌握用户和内核的交互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姓名:颜睿

装订 线1.编写温湿度传感器DHT11驱动,传输打印温湿度信息 2.编写人体感应传感器驱动,控制LED灯亮灭 原理: 温湿度传感器DHT11: 1.引脚图 实际使用传感器没有NC引脚 2.数据采集 a.数据总时序 用户主机发送一次开始信号后,DHT11 从低功耗模式转换到高速模式,待主机开始信号结束后,DHT11 发送响应信号,送出40bit 的数据,幵触发一次信采集。

b.主机发送起始信号 连接DHT11的DATA引脚的I/O口输出低电平,且低 电平保持时间不能小于18ms,然后等待DHT11 作出 应答信号。 装 线 订 c.检测从机应答信号 DHT11 的DATA 引脚检测到外部信号有低电平时, 等待外部信号低电平结束,延迟后DHT11 的DATA 引脚处于输出状态,输出80 微秒的低电平作为应答信 号,紧接着输出80 微秒的高电平通知外设准备接收数 据。

装 订线 d.接收数据 (1)数据判定规则 位数据“0”的格式为:50 微秒的低电平和26-28 微秒的高电平,位数据“1”的格式为:50 微秒的低电平加70微秒的高电平。 接收数据时可以先等待低电平过去,即等待数据线拉高,再延时60us,因为60us大于28us且小于70us,再检测此时数据线是否为高,如果为高,则数据判定为1,否则为0。 (2)数据格式 一次传送40 位数据,高位先出 8bit 湿度整数数据+ 8bit 湿度小数数据+8bit 温度整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实验大纲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实验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实验课是该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必修的实验教学内容。 目的和任务:通过实验环节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使学生掌握MCS51单片机和ARM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通过熟悉MCS51开发环境和ARM集成开发环境,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系统功能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的训练,掌握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调试的一般方法和系统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三、考核及实验报告 (一)考核 本课程实验为非独立设课,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与要求 设计思路(如:分析、程序流程图等) 实验步骤 实验代码(含必要注释)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小结(本题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注意事项、心得体会等)注:综合型实验需写出系统功能、设计过程 实验报告的要求: 实验报告以文本形式递交,实验报告要书写规范、文字简练、语句通顺、图表清晰。 四、主要仪器设备 硬件:微型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 软件:Keil C51;ADT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 高锋.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自编.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参考书 [1] 王田苗.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例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赜.ARM9 嵌入式技术及Linux高级实践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忠民等.ARM嵌入式VxWorks实践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姓名:安磊 班级:计科0901 学号: 0909090310

指导老师:宋虹

目录 课程设计内容 ----------------------------------- 3 uC/OS操作系统简介 ------------------------------------ 3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 3 uC/OS操作系统功能作用 ---------------------------- 4 uC/OS文件系统的建立 ---------------------------- 6 文件系统设计的原则 ------------------------------6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6 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 -------------------------------- 8 文件系统核心代码 --------------------------------- 9 课程设计感想 ------------------------------------- 11 附录-------------------------------------------------- 12

课程设计内容 在uC/OS操作系统中增加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要求如下: (1)熟悉并分析uc/os操作系统 (2)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3)可以是存放在内存的虚拟文件系统,也可以是存放在磁盘的实际文件系统 (4)编写测试代码,测试对文件的相关操作:建立,读写等 课程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多道操作系统的原理与技术,与其它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关系十分密切。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和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理解和巩固操作系统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操作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 I.uC/OS操作系统简介 μC/OS-II是一种可移植的,可植入ROM的,可裁剪的,抢占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它被广泛应用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 μC/OS 和μC/OS-II 是专门为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设计的,绝大部分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CPU 硬件相关部分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总量约200行的汇编语言部分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为的是便于移植到任何一种其它的CPU 上。用户只要有标准的ANSI 的C交叉编译器,有汇编器、连接器等软件工具,就可以将μC/OS-II嵌入到开发的产品中。μC/OS-II 具有执行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实时性能优良和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最小内核可编译至2KB 。μC/OS-II 已经移植到了几乎所有知名的CPU 上。 严格地说uC/OS-II只是一个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它仅仅包含了任务调度,任务管理,时间管理,内存管理和任务间的通信和同步等基本功能。没有提供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网络等额外的服务。但由于uC/OS-II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源码开放,这些非必须的功能完全 可以由用户自己根据需要分别实现。 uC/OS-II目标是实现一个基于优先级调度的抢占式的实时内核,并在这个内核之上提供最基本的系统服务,如信号量,邮箱,消息队列,内存管理,中断管理等。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μC/OS-II可以大致分成核心、任务处理、时间处理、任务同步与通信,CPU的移植等5个部分。如下图: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 学院:信息工程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课时间: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名称:IO接口(跑马灯) 实验时间:11.16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 STM32F4 基本IO口的使用。 2.使用STM32F4 IO口的推挽输出功能,利用GPIO_Set函数来设置完成对 IO 口的配置。 3.控制STM32F4的IO口输出,实现控制ALIENTEK 探索者STM32F4开发板上的两个LED实现一个类似跑马灯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 本次实验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STM32F4的IO口输出。IO主要由:MODER、OTYPER、OSPEEDR、PUPDR、ODR、IDR、AFRH和AFRL等8个寄存器的控制,并且本次实验主要用到IO口的推挽输出功能,利用GPIO_Set函数来设置,即可完成对IO口的配置。所以可以通过了开发板上的两个LED灯来实现一个类似跑马灯的效果。 三、实验资源 实验器材: 探索者STM32F4开发板 硬件资源: 1.DS0(连接在PF9) 2.DS1(连接在PF10)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硬件设计 2.软件设计 (1)新建TEST工程,在该工程文件夹下面新建一个 HARDWARE文件夹,用来存储以后与硬件相关的代码。然后在 HARDWARE 文件夹下新建一个LED文件夹,用来存放与LED相关的代码。 (2)打开USER文件夹下的test.uvproj工程,新建一个文件,然后保存在 LED 文件夹下面,保存为 led.c,在led.c中输入相应的代码。

(3)采用 GPIO_Set 函数实现IO配置。LED_Init 调用 GPIO_Set 函数完成对 PF9 和 PF10 ALIENTEK 探索者 STM32F407 开发板教程 119 STM32F4 开发指南(寄存器版) 的模式配置,控制 LED0 和 LED1 输出 1(LED 灭),使两个 LED 的初始化。 (4)新建一个led.h文件,保存在 LED 文件夹下,在led.h中输入相应的代码。 3.下载验证 使用 flymcu 下载(也可以通过JLINK等仿真器下载),如图 1.2所示: 图1.2 运行结果如图1.3所示: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安磊 班级:计科0901 学号: 0909090310 指导老师:宋虹

目录 课程设计容 ----------------------------------- 3 uC/OS操作系统简介 ------------------------------------ 3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 3 uC/OS操作系统功能作用 ---------------------------- 4 uC/OS文件系统的建立 ---------------------------- 6 文件系统设计的原则 ------------------------------ 6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 6 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 -------------------------------- 8 文件系统核心代码 --------------------------------- 9 课程设计感想 ------------------------------------- 11 附录 -------------------------------------------------- 12

课程设计容 在uC/OS操作系统中增加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要求如下: (1)熟悉并分析uc/os操作系统 (2)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3)可以是存放在存的虚拟文件系统,也可以是存放在磁盘的实际文件系统 (4)编写测试代码,测试对文件的相关操作:建立,读写等 课程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述的容是多道操作系统的原理与技术,与其它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关系十分密切。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和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理解和巩固操作系统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操作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 I.uC/OS操作系统简介 μC/OS-II是一种可移植的,可植入ROM的,可裁剪的,抢占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核。它被广泛应用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 μC/OS 和μC/OS-II 是专门为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设计的,绝大部分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CPU 硬件相关部分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总量约200行的汇编语言部分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为的是便于移植到任何一种其它的CPU 上。用户只要有标准的ANSI 的C交叉编译器,有汇编器、连接器等软件工具,就可以将μC/OS-II嵌入到开发的产品中。μC/OS-II 具有执行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实时性能优良和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最小核可编译至 2KB 。μC/OS-II 已经移植到了几乎所有知名的CPU 上。 严格地说uC/OS-II只是一个实时操作系统核,它仅仅包含了任务调度,任务管理,时间管理,存管理和任务间的通信和同步等基本功能。没有提供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网络等额外的服务。但由于uC/OS-II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源码开放,这些非必须的功能完全可以由用户自己根据需要分别实现。 uC/OS-II目标是实现一个基于优先级调度的抢占式的实时核,并在这个核之上提供最基本的系统服务,如信号量,,消息队列,存管理,中断管理等。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μC/OS-II可以大致分成核心、任务处理、时间处理、任务同步与通信,CPU的移植等5个部分。如下图:

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一

实验名称: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P.1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嵌入式系统设计 指导老师:马永昌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综合实验一dht11和人体感应传感器 实验类型:验证型 同组学生姓名:孙凡原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开发方法 2.掌握用户空间调用设备驱动的方法 3.掌握用户和内核的交互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编写温湿度传感器DHT11驱动,传输打印温湿度信息 2.编写人体感应传感器驱动,控制LED 灯亮灭 原理: 温湿度传感器DHT11: 1.引脚图 实际使用传感器没有NC 引脚 2.数据采集 a.数据总时序 用户主机发送一次开始信号后,DHT11 从低功耗模式转换到高速模式,待主机开始信号结束后,DHT11 发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姓名:颜睿 学号:3130103850 日期:2018.4.28 地点:创客空间

装订线送响应信号,送出40bit 的数据,幵触发一次信采集。 b.主机发送起始信号 连接DHT11的DATA引脚的I/O口输出低电平,且低电平保持时间不能小于18ms,然后等待DHT11 作出应答信号。 c.检测从机应答信号 DHT11 的DATA 引脚检测到外部信号有低电平时,等待外部信号低电平结束,延迟后DHT11 的DATA引脚处于输出状态,输出80 微秒的低电平作为应答信号,紧接着输出80 微秒的高电平通知外设准备接收数据。 d.接收数据 (1)数据判定规则 位数据“0”的格式为:50 微秒的低电平和26-28 微秒的高电平,位数据“1”的格式为:50 微秒的低电平加70微秒的高电平。 接收数据时可以先等待低电平过去,即等待数据线拉高,再延时60us,因为60us大于28us且小于70us,再检测此时数据线是否为高,如果为高,则数据判定为1,否则为0。

南邮嵌入式系统B实验报告2016年度-2017年度-2

_*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基于ADS开发环境的程序设计 嵌入式Linux交叉开发环境的建立 嵌入式Linux环境下的程序设计 多线程程序设计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B 班级学号 姓名 开课学期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实验一基于ADS开发环境的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ADS开发环境的使用; 2、学习和掌握ADS环境下的汇编语言及C语言程序设计; 3、学习和掌握汇编语言及C语言的混合编程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编写和调试汇编语言程序; 2、编写和调试C语言程序; 3、编写和调试汇编语言及C语言的混合程序;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 1、寄存器R0和R1中有两个正整数,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结果保存在R3中。 代码1:使用C内嵌汇编 #include int find_gcd(int x,int y) { int gcdnum; __asm { MOV r0, x MOV r1, y LOOP: CMP r0, r1 SUBLT r1, r1, r0 SUBGT r0, r0, r1 BNE LOOP MOV r3, r0 MOV gcdnum,r3 //stop // B stop // END } return gcdnum; } int main() { int a; a = find_gcd(18,9);

printf("gcdnum:%d\n",a); return 0; } 代码2:使用纯汇编语言 AREA example1,CODE,readonly ENTRY MOV r0, #4 MOV r1, #9 start CMP r0, r1 SUBLT r1, r1, r0 SUBGT r0, r0, r1 BNE start MOV r3, r0 stop B stop END 2、寄存器R0 、R1和R2中有三个正整数,求出其中最大的数,并将其保存在R3中。 代码1:使用纯汇编语言 AREA examp,CODE,READONL Y ENTRY MOV R0,#10 MOV R1,#30 MOV R2,#20 Start CMP R0,R1 BLE lbl_a CMP R0,R2 MOVGT R3,R0 MOVLE R3,R2 B lbl_b lbl_a CMP R1,R2 MOVGT R3,R1 MOVLE R3,R2 lbl_b B . END 代码2:使用C内嵌汇编语言 #include int find_maxnum(int a,int b,int c)

嵌入式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基本实验

. Word 资料搭建PXA270嵌入式LINUX开发软硬件环境;安装LINUX操 作系统;安装与配置建立宿主机端交叉编译调试开发环境;配置宿主机 PC 机端的minicom(或超级终端)、TFTP服务、NFS服务,使宿主PC机与PXA270开发板可以通过串口通讯,并开通TFTP 和NFS服务。 2.人机接口 键盘驱动;LCD控制;触摸屏数据采集与控制实验; 3.应用实验 完成VGA显示;Web服务器实验;网络文件传输实验;多线程应用实验。 4.扩展应用实验 完成USB摄像头驱动与视频采集;GPS实验;GSM/GPRS通讯;视频播放移植;USB蓝牙设备无线通讯;NFS文件服务器;蓝牙视频文件服务器。 5.QT实验 完成基本嵌入式图形开发环境搭建;“Hello world!”QT初探;创建一个窗口并添加按钮;对象通信:Signal和Slot;菜单和快捷键;工具条和状态栏;鼠标和键盘事件;对话框;QT的绘图;俄罗斯方块;基于QT的GSM手机在嵌入式LINUX下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内容 1.人机接口实验 实验十九键盘驱动实验 ?实验目的:矩阵键盘驱动的编写

?实验内容:矩阵键盘驱动的编写 ?作业要求:完成键盘加减乘除运算 ?实验作业源码及注释: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DEVICE_NAME “/DEV/KEYBOARD” INT MAIN(VOID){ INT FD; INT RET; UNSIGNED CHAR BUF[1]; INT I,F,J; DOUBLE X; INT A[2]={0}; CHAR PRE_SCANCODE=0XFF; FD=OPEN(DEVICE_NAME,O_RDWR); IF(FD==-1)PRINTF(“OPEN DEVICE %S ERROR\N”,DEVICE_NAME); ELSE{ BUF[0]=0XFF; I=0;F=0; WHILE(1){ READ(FD,BUF,1);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四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嵌入式系统设计 指导老师:马永昌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实验四C 语言裸机编程 实验类型:验证型 同组学生姓名:__孙凡原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 初步了解C 运行库 ? 初步了解gcc arm 常用编译选项 ? 了解ARM 中断处理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 编写C 裸机代码实现跑马灯,通过控制Timer 中断实现 ? 通过控制uart 串口进行调试打印 三、主要仪器设备 树莓派、PC 机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 通过定时器产生中断,控制gpio ,实现跑马灯 2 控制uart 控制器,产生调试打印。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主程序arm.c 注释 //包含头文件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rpi-aux.h" #include "rpi-armtimer.h" #include "rpi-gpio.h" #include "rpi-interrupts.h" #include "rpi-systimer.h" #include "rpi-led.h" /** Main function - we'll never return from here */ void kernel_main( unsigned int r0, unsigned int r1, unsigned int atags )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姓名:颜睿 学号:3130103850 日期:2018.3.28 地点:创客空间

嵌入式应用开发实验指导书 (1)

实验一基本接口实验(一) [实验设备] 1.JXARM9-2410教学实验箱 2.ADT1000仿真器和ADT IDE集成开发环境 3.串口、并口连接线 [实验目的] 1.掌握ARM的串行口工作原理,编程实现ARM的UART通讯; 2.掌握嵌入式系统中断的处理流程和ARM中断编程; 3.在ADT环境下如何建立工程,对工程进行正确的设置。添加相应文件(汇编、脚本、.c 源文件等) [实验内容一] 实现查询方式串口的收发功能。接收来自串口(通过超级终端)的字符并将接收到的字符发送到超级终端。 [预备知识] 1.了解ADT集成开发环境的基本功能 2.学习串口通讯的基本知识 3. 熟悉S3C2410串口有关的寄存器 [基础知识]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组成 1.可编程的串行接口芯片 2.波特率发生器 3.EIA与TTL电平转换器 4.地址译码电路 通信协议: 1.异步协议 2.同步协议 异步串行通讯 异步串行方式是将传输数据的每个字符一位接一位(例如先低位、后高位)地传送。 数据的各不同位可以分时使用同一传输通道,因此串行I/O 可以减少信号连线,最少用一对线即可进行。 接收方对于同一根线上一连串的数字信号,首先要分割成位,再按位组成字符。为了恢复发送的信息,双方必须协调工作。 在微型计算机中大量使用异步串行I/O 方式,双方使用各自的时钟信号,而且允许时钟频率有一定误差,因此实现较容易。但是由于每个字符都要独立确定起始和结束(即每个字符都要重新同步),字符和字符间还可能有长度不定的空闲时间,因此效率较低。 异步串行通信中的字符传送格式

开始前,线路处于空闲状态,送出连续“1”。传送开始时首先发一个“0” 作为起始位,然后出现在通信线上的是字符的二进制编码数据。 每个字符的数据位长可以约定为5位、6位、7位或8位,一般采用ASCII编码。后面是奇偶校验位,根据约定,用奇偶校验位将所传字符中为“1”的位数凑成奇数个或偶数个。也可以约定不要奇偶校验,这样就取消奇偶校验位。 最后是表示停止位的“1”信号,这个停止位可以约定持续1 位、1.5 位或2 位的时间宽度。 至此一个字符传送完毕,线路又进入空闲,持续为“1”。经过一段随机的时间后,下一个字符开始传送才又发出起始位。 每一个数据位的宽度等于传送波特率的倒数。微机异步串行通信中,常用的波特率为110,150,300,600,1200,2400,4800,9600 等。 DB-25 DB-9引脚定义 DB-25 DB-9引脚说明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一系统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Dais软件的操作,熟悉程序编写的操作步骤及调试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计算机一台,Dais-52PRO+或Dais-PRO163C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将80h~8Fh共16 个数写入单片机内部RAM 的30h~3Fh空间。 四、实验步骤 1.运行Dais软件,进入集成开发环境,软件弹出设置通信端口对话框(如图2-1-1), 请确保实验装置与PC正确连接,并已打开实验装置电源,使其进入在待命状态。 这里选择与实验装置实际相连的通信端口,并单击“确定”。如通信正确则进入Dais 软件主界面,否则弹出“通信出错”的信息框(如图2-1-2),请检查后重试。 图2-1-1设置通信端口对话框图2-1-2通信错误信息框 2.通信成功后,单击菜单栏“设置”→“仿真模式”项打开对话框,选择需要设置型 号、程序/数据空间。这里我们将型号设置为“MCS-51实验系统”,外部数据区 设置为“系统RAM”,用户程序区设置为“片外(EA=0)”,如图2-1-3所示,最 后单击“确定”按钮保存设置。

图2-1-3设置工作方式对话框 3.工作方式设置完毕后,单击菜单栏“文件”→“新建”项或按Ctrl+N组合键(建 议单击工具栏“”按钮)来新建一个文件,软件会出现一个空白的文件编辑窗口。 4.在新窗口中输入程序代码(A51\2_1.ASM): ORG 0000H LJMP MAIN ORG 0100H MAIN: MOV R1,#30H ;片内RAM首地址 MOV A,#80H ;写入数据初值 MOV R7,#16 ;循环变量 LOOP1: MOV @R1,A ;写数据到片内RAM INC R1 ;地址增量 INC A ;数据+1 DJNZ R7,LOOP1 ;循环变量-1,不为0继续 SJMP $ ;结束 END 5.单击菜单栏“文件”→“保存”项(建议单击工具栏“”按钮)保存文件。若 是新建的文件尚未命名,系统会弹出文件保存对话框(如图2-1-4),提示用户选择文件保存的路径和文件名,再单击“保存”按钮。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连理工大学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实验 学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专业:自动化 班级: 0804 学号: 学生姓名:何韬 2011年 11月 18日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系):电信专业:自动化班级: 0804 姓名:何韬学号:组: ___ 实验时间: 2011-11-12 实验室: d108 实验台: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二ARM的串行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见预习报告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见预习报告 三、主要仪器设备

硬件:ARM嵌入式开发平台、用于ARM7TDMI 的JTAG 仿真器、PC机Pentium100 以上、串口线。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win98、Win2000 或WinXP 、ARM SDT 或集成开发环境、仿真器驱动程序、超级终端通讯程序。 四、实验步骤 见预习报告 五、核心代码 在主函数中实现将从串口0接收到的数据发送到串口0() int main(void) { char c1[1]; char err; ARMTargetInit(); 通过调用OSTaskCreate()或OSTaskCreateExt()创建至少一个任务; . OSStart(); /ucos-ii/" /* uC/OS interface */ #include "../ucos-ii/add/" #include "../inc/" #include "../inc/sys/" #include "../src/gui/" #include <> #include <>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修订版) 20 – 20第学期 赵成,张克新 院系: 姓名: 专业: 学号: 电子通信工程系 2014年3月制

实验一ARM体系结构与编程方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ARM9 S3C2410A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的体系结构,熟悉ARM微处理器的工作模式、指令状态、寄存器组及异常中断的概念,掌握ARM指令系统,能在ADS1.2 IDE中进行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二、实验内容 1.ADS1.2 IDE的安装、环境配置及工程项目的建立; 2.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参考附录A): (1)两个寄存器值相加; (2)LDR、STR指令操作; (3)使用多寄存器传送指令进行数据复制; (4)使用查表法实现程序跳转; (5)使用BX指令切换处理器状态; (6)微处理器工作模式切换; 三、预备知识 了解ARM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的体系结构及指令体系;熟悉汇编语言及可编程微处理器的程序设计方法。 四、实验设备 1. 硬件环境配置 计算机:Intel(R) Pentium(R) 及以上; 内存:1GB及以上; 实验设备:UP-NETARM2410-S嵌入式开发平台,J-Link V8仿真器; 2. 软件环境配置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ervice Pack 2; 集成开发环境:ARM Developer Suite (ADS) 1.2。 五、实验分析 1.安装的ADS1.2 IDE中包括和两个软件组件。在ADS1.2中建立类型的工程,工程目标配置为;接着,还需要对工程进行、及链接器设置;最后,配置仿真环境为仿真方式。 2.写出ARM汇编语言的最简程序结构,然后在代码段中实现两个寄存器值的加法运算,给出运算部分相应指令的注释。 ; 文件名:

嵌入式系统——实验3——2

实验一:基于ADS的C语言程序实验 一、实验环境 PC机一台 ADS 1.2集成开发环境一套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使用ADS 1.2编写C语言程序,并进行调试。 三、实验内容 在C语言的环境内开发应用程序,一般需要一个汇编的启动程序,从汇编的启动程序,跳到C语言下的主程序,然后,执行C程序,具体的编程规则同标准C语言。 编写一个汇编程序文件Startup.s和一个C程序文件Test.c。汇编程序的功能是初始化堆栈指针和初始化C程序的运行环境,然后调跳转到C程序运行,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启动程序。C程序使用加法运算来计算1+2+3+...+(N-1)+N的值(N>0)。 四、实验预习要求 (1)仔细阅读《ARM嵌入式系统》中第3和4章ARM指令系统的内容。 (2)仔细阅读文档《ADS集成开发环境及仿真器应用》或其他相关资料,了解ADS工程编辑和AXD调试的内容。(本实验使用软件仿真) 五、实验步骤 (1)启动ADS 1.2,使用ARM Executable Image工程模板建立一个工程ProgramC。 (2)建立源文件Startup.s和Test.c,编写实验程序,然后添加到工程中。 (3)设置工程链接地址RO Base为0x40003f00,RW Base为0x40300000。设置调试入口地址Image entry point为Ox40003f00。 (4)设置位于开始位置的起始代码段,如图1-1,1-2所示。 在Layout栏中,如图1-1,在Place at beginning of image框内,需要填写项目的入口程序的目标文件名,如,整个工程项目的入口程序是Startup.s,那么应在Object/Symbol处填写其目标文件名Startup.o,在Section处填写程序入口的起始段标号Start。它的作用是通知编译器,整个项目的开始运行,是从该段开始的。

《单片机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短学期实验报告 (单片机系统设计) 题目: 专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电压表设计 目录 1系统的设计要求 (2) 2系统的硬件要求 (2) 2.1真有效值转换电路的分析 (2) 2.2放大电路的设计 (3) 2.3A/D转换电路的设计 (3) 2.4单片机电路的分析 (4) 2.5显示电路 (4) 3 软件设计 (5) 3.1 软件的总流程图 (5) 3.2 初始化定义与定时器初始化流程图 (5) 3.3 A/D转换流程图 (6) 3.4 数据处理流程图 (6) 3.5 数据显示流程图 (7) 4 调试 (7) 4.1 调试准备 (7) 4.2 关键点调试 (7) 4.3 测试结果 (8) 4.4 误差分析 (8) 5结束语 (8) 5.1 总结 (9) 5.2 展望 (9) 附录1 总原理图 (10) 附录2 程序 (10) 附录3 实物图 (14)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电压表设计 ****学院 ****专业 姓名 指导老师:******* 1 设计要求 (1)运用单片机实现真有效值的检测和显示。 (2)数据采集使用中断方式,显示内容为有效值与峰值交替进行。 2 硬件设计 本系统是完成一个真有效值的测量和显示,利用AD737将交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用ADC0804实现模数转换,再通过单片机用数码管来显示。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系统框图由真有效值转换电路、放大电路、A/D 转换电路、单片机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五部分。 图2-1 原理框图 2.1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主要是利用AD737芯片来实现真有效值直流变换的,即将输入的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的有效值,其原理图如图2-2所示。 图2-2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 由于AD737最大输入电压为200mV, 所以需要接两个二极管来限制输入电压,起到限幅的作用。如图中D1、D2,由IN4148构成,电容C6是耦合电容,电阻R1是限流电阻。 2.2 放大电路设计 放大电路主要是利用运放uA741来进行放大,电路原理图如图2-3所示。 A/D 转换 单片机 电路 显示 电路 转换 电路 交流 信号 放大 电路

嵌入式实验报告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嵌入式实验报告心得 篇一:嵌入式系统各实验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指导教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实验一 1.1实验名称 博创up-net3000实验台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 1.2实验目的 熟悉up-net3000实验平台的核心硬件电路和外设 通过操作系统自带的通讯软件超级终端,检验各个外设的工作状态 1.3实验环境 硬件:ARm嵌入式开发平台、用于ARm7TDmI的JTAg仿真器、pc机 pentium100以上。 软件:pc机操作系统windows、ADs1.2集成开发环境、

仿真器驱动程序、 超级终端通讯程序。 1.4实验内容及要求 一、内容 ①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概述 ②熟悉up-net3000实验平台的核心硬件电路和外设 ③ARmJTAg的安装与使用 ④通过操作系统自带的通讯软件超级终端,检验各个外设的工作状态 二、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对各个外设的了解,为今后各个接口实验打下基础。 1.5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一、JTAg的驱动程序的安装: 执行armJtag目录下armJtagsetup.exe程序,选择安装目录,安装JTAg软件。 二、通过通讯软件超级终端来检验外设的工作状态: ①运行windows系统下的超级终端(hyperTerminal)应用程序,新建一个通信终端。为所建超级终端取名为arm,可以为其选择第一个图标。单击“确定”按钮。 ②在接下来的对话框中选择ARm开发平台实际连接的pc 机串口(如com1),按确定按钮后出现属性对话框,设置通

嵌入式系统设计性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设计性实验报告 水温控制系统 院别: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 学号:5090633 姓名:邱飒飒 指导老师:孙文义 2012年6月8日

嵌入式系统设计性实验报告 作者:邱飒飒班级:50906 学号:5090633 摘要:在工业生产中,电流、电压、温度、压力、流量、流速和开关量都是常用的主要被控参数。其中,温度控制也越来越重要。在工业生产的很多领域中,人们都需要对各类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中的温度进行检测和控制。采用单片机对温度进行控制不仅具有控制方便、简单和灵活性大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被控温度的技术指标,从而大大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单片机对温度的控制问题是工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的控制问题.该实验设计基于飞思卡尔MC9S12DG128开发板平台,根据实验任务要求,完成了基于单片机的水温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实验设计基于飞思卡尔MC9S12DG128开发板平台,根据实验任务要求,完成了水温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关键字:水温控制单片机MC9S12DG128 一、系统设计的功能 1.1 水温控制系统设计任务和要求 该系统为一实验系统,系统设计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对象为1升净水,容器为搪瓷器皿。 水温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由人工设定,并能在环境温度降低时实现自动控制,以保持设定的温度基本不变。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1)温度设定范围为40~90℃,最小区分度为1℃,标定温度≤1℃。 (2)环境温度降低时(例如用电风扇降温)温度控制的静态误差≤1℃。 (3)用十进制数码管显示水的实际温度保留一位小数。 (4)采用适当的控制方法(如数字PID),当设定温度突变(由40℃提高到60℃)时,减小系统的调节时间和超调量。 (5)温度控制的静态误差≤0.2℃。 (6)从串口输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数值。 1.2 水温控制系统部分 水温控制系统是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组成框图如下所示,有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及其反馈作用的测量变送组成。 图1 控制系统框图 1.3 系统总体功能分析 本系统是一个简单的单回路控制系统,为了实现温度的测量及自动控制,根据任务要求及要求,系统由单片机系统,前向通道,后向通道,及人机通话四个模块构成。总体框图如图2 所示。

嵌入式系统和应用第三四次实验

《嵌入式系统及使用》实验第三、四次 实验一 Linux映像固化和运行 一、实验目的 熟悉ARM实验设备和Emlink-W 仿真器 掌握使用Emlink-W仿真器固化linux映射程序 二、实验内容 完成H-JTAG软件配置 固化启动映像Bootloader 固化内核映像zImage 固化根文件系统映像ramdisk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将Mini2410核心板boot跳线帽闭合 连接好Emlink-W仿真器、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给实验箱上电)。 2.固化完整的linux系统 参见附录一文档《基于EduKit-IV出厂固化说明》中“5使用Emlink-W仿 真器固化Linux映像程序”部分 3.启动ramdisk根文件系统 最基本的Linux系统就固化成功了,可以修改vivi的启动参数来设置启动方式(出厂默认是采用yaffs根文件系统启动方式): 启动ramdisk根文件系统: vivi> param ramdisk vivi> param save 启动yaffs根文件系统: vivi> param reset vivi> param save 启动nfs根文件系统: vivi> param set linux_cmd_line "root=/dev/nfs nfsroot=192.192.192.190:/home/example/nfs ip=192.192.192.200:192.192.192.190:192.192.192.1:255.255.255.0:EDUK4:eth1:off console=ttySAC1,115200 mem=64M init=/linuxrc noinitrd" vivi> param save 根据不通的vivi启动参数可以引导不同的根文件系统。 4. 根文件系统的更新 进行根文件系统的固化和更新。步骤如下: 1)在EduKit-IV实验平台中,Mini2410-IV核心子板中运行的Linux采用了“双根文件系统”的技术,MTD2分区存放ramdisk根文件系统,MTD3分区存放yaffs根文件系统。对于正常使用的用户而言,可见的文件系统是yaffs根文件系统,只有在该文件系统崩溃的时候,才通过修改vivi参数启动ramdisk根文件系统,来恢复更新yaffs根文件系统。同时在Linux映像固化的时候,yaffs根文件系统也是通过ramdisk文件系统更新的。下面的步骤将介绍通过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期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完成日期2014-06-25

基于lpc2131的模拟电梯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ARM & ADS V1.2 的环境 2、理解LPC2131芯片引脚功能的选择 3、理解GPIO的使用设置、输入驱动方法 4、理解SPI全双工同步串行通信原理,学习ARM SPI资源的驱动编程 5、学习在LPC2131上移植ucosⅡ系统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通过键盘输入楼层,输入之后数码管从当前位置向上或向下运行,流水灯表示运动方向。 2、流水灯在运行中显示电梯正在运行的方向,并且在电梯到达时在该楼层闪烁3次。 3、电梯运行到对应楼层,数码管显示楼层号。 4、流水灯表示电梯运行楼层。 5、系统可同时满足多用户需求。达到该系统与现实电梯系统的一致性。 三、系统总体设计(总体方案及系统框图) 主要是创建了四个任务,分别为电梯总任务、按键检测任务、电梯方向改变任务及电梯向上或向下运行任务,然后启动多任务环境,通过事件标志组发送和接收消息,进而实现电梯的一些基本的功能。

四、系统详细设计(模块详细设计及流程图)

五、系统测试(数据测试结果及分析) 通过键盘按键输入楼层数,发送到开发板,数码管和LED灯初始化时会停留在电梯的第一层。接受到数据后数码管会自动变化到该楼层,并且LED灯在数码管变化的同时会显示电梯当前的运动状态,上或者下。在程序运行的任何期间都可以从键盘输入电梯的楼层数。而且程序会自动判断要满足的用户的优先级。 此次试验达到的效果基本与现实中电梯的运行模式达到了一致。六、总结 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我们组员一起认真地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又对书中的相关内容仔细翻阅,通过虚心请教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整个设计,心中的喜悦实在无以言表。此刻,我非常感谢我们组长的鼓励和帮助,感谢同学们诸多的帮助!本次设计不仅让我收获了许多,也让我对以前所学习的ARM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巩固,最关键的是,它给了我一份自信。但我很明白,作品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足,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我会不骄傲,不气馁,用着自信与执着尽最大努力将其完善。 七、附录(代码+注释) #include "config.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KEY1 1 << 16 // P0.16连接KEY1 #define KEY2 1 << 17 // P0.17连接KEY2 #define KEY3 1 << 18 // P0.18连接KEY3 #define KEY4 1 << 19 // P0.19连接KEY4 #define KEY5 1 << 20 // P0.20连接KEY5 #define KEY6 1 << 21 // P0.21连接KEY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