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隐喻的译法
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和方法

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和方法
李晶漪;夏焱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51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但由于英汉思维方式、语言等的巨大差异,使英汉双语中的隐喻不能完全对等,甚至相差甚远,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
本文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各种翻译方法的优劣。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李晶漪;夏焱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概念隐喻视角下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背后的认知机制 [J], 王明树
2.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探析 [J], 李新荷
3.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J], 王娅妮;
4.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J], 王娅妮;
5.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探析 [J], 李新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
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语义对等原则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1、直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
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2、意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非修辞特点。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原则

- 225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原则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崔娜【摘要】隐喻是商务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大多蕴含着英美国家的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是一个复杂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探讨了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及其分类,论述了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商务英语 隐喻 翻译原则一、引言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工具,简练易懂成为其特征与前提;而修辞正是实现这一前提的关键。
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隐喻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词汇的来源及其叙述特征。
二、商务英语中的隐喻1.隐喻。
Webster ’s New World Dictionary 解释:“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for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 ”。
即: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
其通常和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
2.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一些词汇被赋予新意应用到商务英语领域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隐喻化,如:(1)一些日常用语通过隐喻被借用到商务领域而具有了新的商务意义。
head 原指人或者动物的一种器官;在商务英语中head 指公司或团体的负责人。
对这两种意义,其指代对象在位置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正是在这个相似点的基础上,head 被隐喻化,意义发生了转移。
(2)一个领域的术语被用于另一领域产生新的词义。
如:economic recovery ,recovery 一词在医学领域指人身体恢复健康,此处用在商务领域指经济的复苏。
3.商务英语中隐喻的分类。
本文从表现隐喻的词汇的词性出发将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和介词隐喻。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英语常用修辞格的翻译

省略;Ellipsis
eg:妈妈让他洗碗,她就不洗。 译文:Mother tells her to wash the dishes, but she will not(do it)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把本来用以修饰人的形容词移属于同人有关的抽象物 或具体物,这种貌似错误、实为妙用的修辞格叫做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它通过词语巧妙 的“移植”,来取得常规搭配所无法得到的效果。
转喻;Metonymy
Biblioteka eg: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 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鲁迅:《示众》) 译文:Baldy,standing almost directly opposite White Jerkin,stoop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s written on his jerkin. 有时采用意译更为合适 eg: 英雄所见略同。 译文:Great minds think alike.
递升;Climax
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近 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等次序说下去,这种修辞手法叫 递升,英语里称作 climax。运用这一修辞手法,能够使要表 达的思想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强化,因而能增强语言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 eg: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 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 底舒服。(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译文:This is the way things are:if they attack and we wipe them out,they will have that satisfaction;wipe out some,some satisfaction;wipe out more,more satisfaction;wipe out the whole lot,complete satisfaction.
浅谈汉英隐喻翻译

浅谈汉英隐喻翻译作者:王丽莉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7期摘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语言中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且人类文化与动物是紧密联系的,根据动物的习性特点和民族文化心理,同一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出现了不同的隐喻。
基于此,从源语本体有无对应隐喻及有本体的空缺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所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本体;喻体;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42-02一、引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其早期特定生活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年代更迭环境及社会文明程度中形成的。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是由语言记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各民族语言内容丰富多彩,隐喻逐渐从平白的语言中引申出来,并以重要的文化载体形式出现,其意义固定下来被人们采用,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载体,更能反映出民族的一些特征,因此可以通过隐喻来了解其文化[1]。
在英汉互译中,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运用特征,找出两种文档差异之处,能够使翻译更加得心应手,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
动物词汇不仅仅代表了动物本身的意思,很多习惯上都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喻意义,使语言表达得活灵活现。
本文将英语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各自语言特点、思维逻辑方式和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二、汉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隐喻对比研究针对动物的行为特点来比喻人和事。
本体就是指动物的专有名称,而喻义就是指人们想要达到某种效果的涵义。
文化差异可以通过这些词汇来体现出来。
1本体相同,喻义相似在中英文中,存在着相同的动物词汇表达同一种喻义,如:fox(狐狸)在汉语中狐狸用来形容狡猾奸诈之人,常用的词有“老狐狸”、“小狐狸精”等;英语中a fox 指诡计多端的人,例如:they are foxy. Weve got to watch him.他们很狡猾,对他们我们要当心点儿。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收稿日期:2011-07-09作者简介:王丹丹(1987-),女,安徽六安人,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至今,隐喻的研究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
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和认知水平与侧重点都有差异。
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
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 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
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
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
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英翻译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含义被不断地扩展,并与人类思维和认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隐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而对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考夫将隐喻视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
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视角分析隐喻的汉英互译过程。
三、汉英隐喻的认知异同隐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但各民族通过各自的隐喻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我们不仅要重视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
先看其共性,如汉英民族都把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把身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投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标域,这就是人体隐喻认知。
汉英语言中存在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洞口”,英语中有“mouthofacave”;汉语中有“政府首脑”,英语中有“headofgovernment”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d is vital to poor folk like us. Without land, we’re done for!
用be done for (完蛋,破灭)的含义,替 代了“站不住脚跟”这一比喻。
太阳这么高了,大姑奶奶怎么还不露面?
脱掉棉衣换上春装的人们,好像卸下了千 斤重载,真是蹿跳觉得轻松,爬起卧倒感 到利落。
With their heavy winter clothing changed for lighter spring wear they could leap or crouch down much more freely and nimbly.
隐喻---- 比喻性词语是指一些利用事物之间的相 似特征通过具体形象来比喻某事物的词,词组或句 子。如:“太阳就是共产党”,“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乌龟缩在壳里似的把守着铁路沿线” 等。运用比喻性词语,是为了使语言生动,逼真, 富有感染力,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汉语的英语 都有丰富的比喻性词语,但因使用汉英两种语言的 人民有着不同的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对比喻性词 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翻译时必须注意这一差别, 力求能正确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同时又能保持原 文语言的修辞效果。
Every one was as pleased as though a festival was approaching, and set about getting ready for it.
把原文“办喜事”的比喻形象换成a festival was approaching(节日快要到来)这样的比 喻性词语。
(4)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 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 义。
Today two big mountains lie like a dead weight on the Chinese people. One is imperialism, the other is feudalism.
(2) 清清的溪水,潺潺地流着,像仙女身上 美丽的飘带,从高崖上伸展到遥远的地方 去。
Ripping crystal streams stretched away in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towering bluffs like the beautiful streamers of a fairy maid.
比喻性词语在翻译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一.直译法
在符合英语习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在译文中保 留原文比喻性词语所用的形象,使译文在内容上 和修辞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张正国告诉他时,旁边有听见的人也笑了。那老 头子装着没看见,像个老僧入定的那样呆坐着。
As Zhang Zhengguo was speaking, the bystanders who heard him started laughing. The old man pretended not to have noticed it, sitting motionless there like an old monk engaged in contemplation.
用cocky(骄傲自大)一词表达了“尾巴翘 到天上去了”的含义。
三.转换法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运用比喻的习惯不同, 有时比喻中的同一个形象在两种语言中可 能引起不同的联想,所以翻译时不能直接 采用,而要改换原比喻性词语所用的形象, 用英语中含有类似意义的比喻性词语。
大家心里都乐得开了花,像办喜事那样忙 忙碌碌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译文中用修饰词heavy,lighter两词,含蓄地 表达了原文“卸下千斤重载”的含义。
我半世的辛苦,全是替他们做马牛!
I’ve been slaving all these years just to make money for them.
抛弃了“牛马”的பைடு நூலகம்喻形象,只译其“作 苦工”的实在意义。
以上两例中所用的明喻“像个老僧入定” 和“像仙女身上美丽的飘带”,在英译时 同样以明喻修辞手法,分别直译, 完全保留 了原文风貌。
(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 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的力量。
All reactionaries are paper tigers. In appearance, the reactionaries are terrifying, but in reality they are not so powerful.
It’s so late now, Why hasn’t my niece shown up?
汉语中“太阳高了”,指太阳已经升起, 早晨的时间已过去了很长一段。翻译时只 能译它的含义:“时间这么晚了”,译成 It’s so late now。
还有一些人很骄傲,读了几句书,自以为 了不起,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可是一遇风 浪,他们的立场,比起工人和大多数劳动 农民来,就显得大不相同。
Others are conceited; having picked up some book-phrases, they think themselves terrific and are very cocky, but whenever a storm blows up, they take a stand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orkers and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working peasants.
例(3),(4)中的“纸老虎”和“大 山”,均为隐喻,译文中也都用直译法, 分别译作paper tigers 和 big mountains,保留 了原文隐喻中的形象和修辞效果。
二.意译法
原文比喻的形象在译文中难以再现或不合 乎译文语言习惯,传神达意也较差时,只
好舍去原文比喻性词语所用的形象,保留 原比喻的含义,舍形求意,采用意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