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价值与功能意义探析—《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读后感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而这些宗教信仰又与社会价值观息息相关,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秩序。
首先,儒教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儒家提倡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念在社会中起到了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道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注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这种价值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教信仰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从而培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人们的道德修养。
另外,佛教信仰的传入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舍离”与“慈悲”,提倡追求解脱与慈悲为怀的生活态度。
佛教信仰的传入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
佛教的慈悲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痛苦与困境,并积极帮助他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教的仁爱、孝道、忠诚,道教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佛教的解脱与慈悲,这些宗教信仰所强调的价值观念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秩序。
这种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的结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社会参与

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社会参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宗教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宗教仪式作为宗教文化的体现,不仅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更承载着社会参与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宗教仪式的定义、宗教仪式对社会的意义以及社会参与的方式三个层面,探讨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社会参与。
一、中国宗教仪式的定义中国宗教仪式是指宗教信仰者以特定的方式与神灵进行交流和祭祀的一种形式。
宗教仪式常见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传统宗教。
这些仪式包括聚会祷告、礼佛念经、烧香拜神等等,是信仰者表达信仰、寻求心灵寄托的重要方式。
二、宗教仪式对社会的意义宗教仪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宗教仪式作为一种信仰表达方式,能够满足信众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安慰和支持。
无论是面对生活苦难还是心灵困惑,宗教仪式都能够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
其次,宗教仪式具有社会凝聚力。
在中国,宗教仪式往往是一种集体行为,信徒们通过共同参与宗教仪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宗教仪式不仅是信仰者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也是社会群体间交流的桥梁。
宗教仪式的举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最后,宗教仪式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中国传统宗教仪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仪式的举行,这些文化符号得以传承和保护。
同时,宗教仪式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社会参与的方式中国宗教仪式的社会参与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信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仪式的举行过程中。
在宗教寺庙、清真寺等场所,信众会参与到祭祀、礼拜、念经等具体的仪式活动中,与神灵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信众还可以通过参与宗教团体或组织,实现对宗教仪式的社会参与。
不同宗教信仰者会组织成宗教团体,如佛教寺庙、道教教堂、伊斯兰教社区等,信众可以通过加入这些团体,共同参与宗教仪式的筹备、组织和实施工作。
另外,信众还可以通过捐款、捐献、义务劳动等方式参与到宗教仪式中。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关系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在人文、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宗教领域,中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存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已经有了许多世纪的历史,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这些宗教信仰中,佛教和道教对于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进影响最为深远。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近2000年来,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佛教教义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强调过程和方法、修行手段和行为规范。
佛教在中国传播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吸收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文化。
与佛教不同,道教在中国的传承历史相对较短,始于公元2世纪初。
虽然道教的教义也主张离苦得乐,但与佛教的修行手段不同,道教讲究“无为而治”,注重人与自然、自我与天地的和谐。
相比之下,道教更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缺点。
在中国,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承载着中国人的某些信仰、价值观和思想文化。
但是,尽管中国宗教信仰的深度和广度非常广泛,其在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却被有所忽视。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和阻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前中国宗教信仰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不足。
一些观察家指出,由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系的不稳定,中国的宗教信仰在大众的生活中变得退化,不再拥有往日的传统和重要性。
但还有一些观察家认为,宗教信仰反而是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一个明显症状,一个标志性的象征。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对于宗教的管理和控制。
虽然中国政府并不是一种宗教国家,但是它对于各种宗教信仰的管理和控制也往往是非常强硬的。
那么,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呢?实际上,在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中,政府的参与和干预事实上是必要的。
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引言: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多种多样的宗教与信仰体系,如儒教、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与信仰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而且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从国家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生活层面探讨其影响和作用。
一、宗教与中国历史的统治1. 宗教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与国家政权之间始终保持着相互影响与制衡的关系。
早期的帝王们常将自己封为“天子”,以天命为依归,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往往与宗教信仰相结合。
例如,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他将自己封为神话中的黄帝后裔,并推行法家原则。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道教和儒教逐渐崛起,国家政权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与支持。
2. 宗教信仰与统一国家的辅助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统一王朝,如隋朝和唐朝,积极推崇佛教,并将其作为国家宗教。
这种做法有助于各地的人民接受并认同中央政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信仰框架,促进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和稳定。
二、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1. 宗教与文化传承宗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起到了承载和传承的作用。
儒教对于道德伦理的强调,佛教对于人性苦难的解释以及道教对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追求,都深深熏染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2. 宗教与民俗风情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宗教和信仰形式深深融入了民俗文化中,如庙会、传统节日等。
庙会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宗教祭祀的意味,也是人们聚集、交流和传承民俗的平台。
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以及中秋节等,也融入了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元素,成为世代传承的文化仪式和活动。
三、宗教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性1. 宗教与灵性追求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满足个人灵性需求的角色。
人们通过信仰宗教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安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无论是佛教的禅宗修行,道教的内丹炼成,还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宗教信仰都给予了人们一种指引人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
杨庆堃与《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杨庆堃与《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导读:杨庆堃(C.K.Yang,1911-1999)原籍广东南海,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杨庆堃(C.K.Yang,1911-1999)原籍广东南海,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
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近郊鹭江村从事农村社区的调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在北京担任毛泽东著作的翻译工作。
1951年再度赴美国,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后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
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社会学系,获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72年获匹兹堡大学卓越服务教授荣誉称号。
杨庆堃在社会学研究中,侧重于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学研究,重视时空压缩理论,致力于社区调查,晚年尤其关注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
1979年,杨庆堃多方筹集资金,邀请中美学者在北京先后举办了两期社会学暑期短训班。
1980年,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恢复以后,扬庆堃动员了大批中外社会学教授到该系任教,并筹集资金,资助青年学者出国深造,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中山大学授予他社会学名誉教授称号。
1987年他在匹兹堡大学退休。
主要著作有:《革命中的中国农村家庭》(A Chinese Family i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1959)《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中国村落》(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1959),《中国社会中的宗教》(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1961),《过渡期中的中国农村》(1961),《19世纪中国群众行动某些统计模式》(1976)等。
宗教对我国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我国政治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宗教一直对政治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宗教对我国政治的影响,分析其作用和影响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政治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中国,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的道德作用宗教的核心是信仰和道德。
在中国,宗教的道德作用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和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这些观念和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社会秩序、宽容和谐等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是个人信仰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因此,宗教的社会作用对于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佛教的“慈悲为怀”思想和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都强调了对于弱者的关注和帮助,这些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宗教的经济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在中国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宗教场所不仅是精神寄托的场所,还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佛教寺庙中的香烛、道观中的符咒等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这些商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
因此,宗教的经济作用对于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建议和对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宗教对我国政治的积极作用,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对策:1.加强宗教教育和管理加强宗教教育和管理是发挥宗教对我国政治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防止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和渗透。
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适应,促进宗教与政治的和谐发展。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瑰丽繁盛,其中宗教与信仰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与信仰不仅仅是信仰体系和仪式活动的集合,更是人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
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具有重要地位。
尽管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神教的国家,但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之一。
道教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长寿和神祇信仰;佛教强调解脱和修行,通过修行实现涅槃;儒教则侧重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三个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相互影响。
二、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表达宗教与信仰观念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
其中,传统祭祀是最为直接和常见的体现方式。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家族祖先和自然界的神灵能为他们带来好运和保护,所以进行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其它形式的信仰观念,如拜神、参拜庙宇等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广泛存在。
三、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社会关系在传统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宗教具有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佛教寺庙和道教观寺曾经在中国社会起到教育和扶贫的重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也推动了社会伦理的发展。
宗教的存在不仅是正式信仰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手段和精神支持。
四、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宗教与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紧密,相互影响。
传统宗教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同时宗教题材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也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宗教的内涵。
例如,佛教艺术的壁画和青铜佛像深受人们喜爱,道教书画作品和道教音乐也赋予了宗教文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现代社会对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与信仰观念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观念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古代宗教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宗教史读后感古代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社会,众多宗教信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相互影响、融合,并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中国古代宗教史,让我深感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充满着智慧和奥秘。
中国古代宗教的多元性展现在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地区。
从古代的巫教、拜神信仰到后来的道教、佛教,中国宗教历史蜿蜒曲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体系。
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立的信仰体系、神祗和仪式,而又与其他宗教相互渗透和融合。
这种多元的宗教传统让我深受震撼,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古代中国宗教史中,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推动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繁荣。
佛教的教义强调慈悲、智慧和人性的解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唐朝,佛教达到了巅峰,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信仰之一。
唐代的大量佛教文化遗产,如《法华经》、大雁塔等,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物证。
与佛教齐名的还有道教。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教的主要传统源自《道德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养生长寿和修道成仙。
道教的影响较为广泛,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对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宗教史中,道教与佛教、儒教并称为“三教”,这种并存并重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中国的宗教文化。
除了佛教和道教,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民间信仰体现了普通百姓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
它包括对神像、神牌、家庙等的崇奉,以及一些特定的节日和仪式。
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宗教体系的基础,通过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古代宗教充满了生机和深厚的民族色彩。
阅读中国古代宗教史让我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宗教信仰既是人类对未知力量的探求和依赖,也是人类智慧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中国古代宗教史中的经典文献、神话传说、宗教艺术等都是宝贵的文化瑰宝,让人叹为观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的价值与功能意义探析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读后感
发表时间:
2019-04-22T16:48:18.88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4期 作者: 李攀攀
[导读] 自古以来,宗教成为人们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原始时期的巫术,人们在航海、旅行中的亲身经历,开始了对超自然力量的
信仰,以此祛灾免祸,增强对于生活的信心。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提供了一个信仰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有趋同的价值观及信
仰体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看到宗教对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维持团体的社会团结有积极的作用。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从传统到现代,宗教始终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原始社会,人们以巫术解生活中的难题,时至当代,宗教构成社会中重要
的一部分,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宗教自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信仰体系,对于人们施加影响。同时,我
们应该从整体上认知宗教的价值与功能,更全面地认识宗教对于民众设恶果的影响,从而探讨宗教对于整个社会系统所起的积极作用。
作者从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功能性影响,结合具体历史因素与时代背景,探讨宗教的发展的社会土壤。本片文章,
主要选取一个切入点,对于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与影响,做简要的分析。
从传播的媒介看宗教的发展与变迁。通过杨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的分析,从中国人的传统的的儒家信仰体系展开,从中国人
的社会心理,层层剖析,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民众信仰的大致情况。其实,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社会,对于宗教的信仰一直与人们的生
活直接相关,不过相比于传统农业社会,现代社会的信仰更制度化,多元化,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信仰体
系,以明确的教义与对于群体的价值规范及典章制度。同时,宗教凭借科学的发展,发展形式与传播渠道更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以书,报
纸为媒介的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使得宗教的发展与时俱进。
对于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就个人理解而言,宗教有着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囊括了教义与规章制度,它代表一套特有的意识形态
与价值认同,成员共享基本的价值理念与行为,通过具体的仪式活动,与其他信仰体系相区别,体现自身的价值意义;社会是一个完整的
系统,成员遵守法律制度,分工明确,在长期中建构一套秩序,以保证它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尽管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却是紧
密相关联的。在现代社会中,宗教构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者说构成了一个子系统,是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宗教以不同
的形式载体,传播其价值理念,形成一个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念,参加仪式活动,以此获得作为宗教信仰团
体的行为与观念的认识,固化其思想,强化一种价值认同。
从功能分析的视角理解中国当代社会中,以宗教为载体的民间信仰的需求与发展状况。作者对于中国宗教的分析中,认为传统的民间
信仰体系,构成了生活结构中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在实地的田野中,他通过研究发现:
"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寺院、祠堂、神坛和拜神的地方、寺院、神坛散落于各处,比比皆是,表明在宗教在中国社
会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他们是一个社会现实的象征
"。(杨庆坤,《中国的社会与宗教,P4》)
通过杨对于中国社会宗教的影响的描述,可以得知,宗教信仰作为一种认知与价值观念,长期渗透于民众的观念意识之中,具体以寺
庙、神坛的变体表现出来,对于人们的生活施加影响。
同时,在农村的信仰体系中,宗教凭借寺庙、土地、城隍庙等,强化一种信仰与认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但我们也应当承认,
宗教在社会中有着相应的积极作用。作为基层的农村中的寺庙,也有着自身的功能,正如杨所指出的:
"在道德秩序的范畴内,像城隍庙(city go?d)和土地(earth god)这种全国性的神明也承担着保护地方、防御旱灾的功能,并且对这
些神的集体祭祀仪式在危机的时候,或在节日期间,可以增强民众的集体凝聚力
"。P28
从作者的研究之中,可以了解宗教有其生根存在的土壤,主要是它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它为民众提供了类似于"祖先庇佑"的 一种功
用;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心理的一种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比如
"保佑平安"、"多子多福"、"子女健康"等,通过祈求神灵的保
佑,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
同时,宗教对于维持宗族的传统与记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广西等地区,农村建有祠堂,每家有族谱,记载祖先
的事迹,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祠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逢节日、婚丧之时,便在祠堂进行仪式活动。久而久之,以祠堂为代表,这种带
有祭祀、仪式活动的场所,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乡土社会中,寺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构成了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是一种文化因子,寺庙的功能性对于人们有着重
要的影响。当下,宗教作为民间实体,以清真寺或教堂为形式依托,它在维持社区的团结与稳定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包括杨提到的在建国
时期后,当外来文化动摇了传统道德体制的基础时,宗教防止道德秩序崩溃中所起到的作用(杨庆坤,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P 335) ;从
更高的层次来看,宗教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
--调适,即缓解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长期以来,宗教对人们的行为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通过自身的价值观与规则,形成对于信仰群体道德上的约束,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发展至今,宗教更为世俗化,满足了大众的一种心理的、生活的需要,构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宗教功能性的体现。
总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民众的信仰中,窥探宗教的功能与价值,肯定其影响,这对于今天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